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白山北坡访花昆虫研究(Ⅳ)——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盛花期(7~8月份)对长白山北坡昆虫的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经初步鉴定,在22种蜜源植物上共捕捉38种访花昆虫,其中双翅目、膜翅目为主要访花昆虫。经观察,在整个花期拜访的访花昆虫中,意大利蜜蜂和乌苏熊蜂是最有效而稳定的访花者,而且拜访频率非常高。此外,气温下降、阴天降雨等都能使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入侵植物白花鬼针草的繁育机制及对其进行有效防控,采用定点调查、图像采集、视频、鉴定等方法,对白花鬼针草的访花昆虫种类、访花频率、日活动规律等行为特点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白花鬼针草的访花昆虫共有5目9科14种,其中东方蜜蜂(Apis cerana)、中国芦蜂(Ceratina chinensis)、绿芦蜂(Pithitis smaragdula)、菜粉蝶(Pieris rapae)、黄钩蛱蝶(Polygonia caureum)、东亚豆粉蝶(Golias poliographus)为主要访花昆虫;它们的日活动规律差异不大,在高温时段数量均下降;东方蜜蜂具有访花频率高,花朵停留时间短,花间移动距离短,携粉量高等特点,为白花鬼针草的最佳传粉者;中国芦蜂与绿芦蜂访花频率及访花行为特征相近,但中国芦蜂停留时间较短,两者花间移动距离在0.3~8.5 m;鳞翅目的蝶类访花频率最低,花朵停留时间长,黄钩蛱蝶和东亚豆粉蝶花间最大移动距离均超过8.5 m,菜粉蝶次之,在0.5~8.2 m。最大移动距离超过2.0 m的访花昆虫占总数的61.67%。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国家自然保护区峨眉山的玉叶金花植物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行为。[方法]通过采用捕捉、鉴定、图像采集等方法,对玉叶金花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频率、访花时间和访花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峨眉山自然生长的玉叶金花主要访花昆虫共计26种,其中鳞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的主要访花昆虫分别为21种、2种和3种,鳞翅目(Lepidoptera)是玉叶金花主要的访花昆虫。鳞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的访花昆虫日活动规律的高峰期出现有一定交错,表现有双峰和单峰二种类型。[结论]为自然保护区内植物访花昆虫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柑橘访花昆虫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调查与鉴定,发现我国当阳和赣州两大柑橘产区访花昆虫主要包括缨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7个目42个科中的91种昆虫。其中当阳橘园中访花昆虫52种,赣州橘园访花昆虫60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国家自然保护区峨眉山的玉叶金花植物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行为。[方法]通过采用捕捉、鉴定、图像采集等方法,对玉叶金花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频率、访花时间和访花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峨眉山自然生长的玉叶金花主要访花昆虫共计26种,其中鳞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的主要访花昆虫分别为21种、2种和3种,鳞翅目(Lepidoptera)是玉叶金花主要的访花昆虫。鳞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的访花昆虫日活动规律的高峰期出现有一定交错,表现有双峰和单峰二种类型。[结论]为自然保护区内植物访花昆虫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南京地区早春植物二月兰(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的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行为特点,采用捕捉、鉴定、视频、图像采集等方法,对二月兰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二月兰的访花昆虫有23种,分别隶属5目、13科,其中东方蜜蜂( Apis cerana)、黄胸木蜂( Xly ocopa appendiculata)、长木蜂( Biluna tranquabarorum)、赤足木蜂(Xylocopa rufipes)、黑颚条蜂(Anthophora mle anognath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及暗脉菜粉蝶( Piersi naip )为主要访花昆虫;它们的日活动规律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2种;黑颚条蜂弹花频率最高,东方蜜蜂的弹花频率最低;黄胸木蜂、长木蜂以及赤足木蜂在开花盛期的弹花频率高于开花末期,东方蜜蜂和黑颚条蜂在开花末期的弹花频率高于开花盛期;黑颚条蜂的每花停留时间最短,东方蜜蜂的停留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7.
刘钊  曾宪海  林位夫  王纪坤  潘登浪  李炜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401-12403,12433
[目的]对引种的一种时钟花(Turneraceae sp.)进行扦插扩繁,明确其繁育条件的优化和选择,并调查其访花昆虫种类和数量.[方法]扩繁试验设扦插基质、材料木质化程度及长度3因素,2个水平分别为沙育与袋育,绿色与褐色,10 cm与15 cm,7、21d时观测其成活率与发芽率,连续个月每月扦插一批;开花后,每周采用“Z”形随机扫网法及定株调查访花昆虫的种类及数量.[结果]袋育绿色15 cm处理的平均成活率与发芽率值最高分别为44.89%、37.33%.访花昆虫有3目8科9种488头.[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后续应用蜜源植株进行油棕园生物防治、昆虫生物多样性及地面覆盖效应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百子莲的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2年对百子莲引种地的访花昆虫和昆虫访花行为进行了观察和检测,共发现访花昆虫23种,分属于5目、17科.其中传粉昆虫有10科13种,主要有中华蜜蜂、熊蜂、玉带凤蝶、菜粉蝶和黑带食蚜蝇.访花频率在不同昆虫之间差异显著.在不同花期(始花期、盛花期)间差异不显著.各昆虫单日的访花频率存在一定规律.其中蝶类传粉活动集中在上午,蜂类传粉持续时间长,7:00~17:00均有出现.昆虫访花频率和虫体解剖镜观察表明.蜂类的传粉效率明显高于蝶类和蝇类.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西南坡山楂海棠访花昆虫多样性及其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对长白山山楂海棠访花昆虫的访花频次、访花时间、访花行为及其多样性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长白山山楂海棠访花昆虫共6目19科33属46种,主要来自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各访花昆虫单日访花频率存在一定规律,其中膜翅目访花活动集中在上午,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访花活动持续时间长,其访花活动存在互补性;膜翅目访花频率明显高于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其中膜翅目到访频率较高并且体躯携带花粉较多;不同类访花昆虫滞留时间差异较大,鳞翅目停留时间较长,鞘翅目停留时间较短;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山楂海棠的访花昆虫群落多样性为中上水平;一天之中访花昆虫数目随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规律,随大气湿度的增加呈递减规律,而后有回升趋势;回归分析发现,访花昆虫数目在温度和湿度等气候影响下,其分布大致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0.
于2016年3月对云南铜壁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萼翅藤(Calycopteris floribunda(Roxb.)Lam.)的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频率、停留时间等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萼翅藤访花昆虫仅有9种,分属于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缺翅目;大多数昆虫的访花频率均小于5朵次,且停留时间均不超过80 s;温度高于25.5℃或低于18℃,几乎会使访花昆虫停止活动。访花昆虫种类少、访花频率低、停留时间短是导致萼翅藤濒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声学通讯是昆虫通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昆虫利用鸣声吸引异性、发出警报、避趋天敌。文中对昆虫的鸣声通讯及其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以分类学为主线,就几种比较典型的昆虫鸣声通讯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直翅目昆虫的鸣声通讯;蝉科昆虫的鸣声通讯;熊蜂的声振授粉;鳞翅目昆虫对天敌的声学干扰;昆虫鸣声通讯的应用研究。对于昆虫鸣声通讯的研究,不仅对理解昆虫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昆虫种间、种内及其与环境间的信息交流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基础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
昆虫的嗅觉是其行为感觉的一种重要信号输入来源,在昆虫的气味识别过程中有多种蛋白质参与,它们在调控昆虫的取食、群集、交尾和产卵等一系列行为中起着重大作用,这些与昆虫嗅觉相关的蛋白主要包括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s)、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IRs)、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SNMPs)和气味降解酶(Odorant degrading enzyme)等.其中,气味受体是嗅觉系统中的关键成员之一,具有识别气味分子并向下游传递嗅觉信号的重要作用,其介导的气味分子与嗅觉神经元树突上气味受体的专一性结合是重要的嗅觉识别基础.气味受体主要分为两类:传统气味受体和非典型性气味受体,传统气味受体具有识别气味分子的功能,在不同昆虫间的同源性较低;非典型性气味受体不能识别气味分子,它与普通气味受体共表达,协助它们完成对气味分子的识别,在不同昆虫间非典型性气味受体的序列较为保守.气味受体的功能验证主要采用培养细胞系法、电压钳技术和果蝇"空神经元"法,研究昆虫气味受体的功能可为寻找气味配体,开发针对害虫的食物引诱剂和驱避剂、性诱剂以及聚集信息素等奠定理论基础.文章从气味受体的鉴定与分类、结构、表达、系统进化关系以及功能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气味受体的研究进展,为昆虫嗅觉机制的研究及害虫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蜜蜂为油菜授粉增产效果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种植赣杂3号油菜,在油菜开花前,把种植的油菜分为自然授粉、蜜蜂授粉和无蜂授粉三个区.然后测定座果率、产量、千粒重、畸形率、发芽率、出油率、油菜籽成分、柱头上花粉含量、花粉活力、花粉管萌发、子房中的RNA含量等指标,并统计授粉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蜜蜂授粉区油菜籽产量比自然授粉区和无蜂授粉区分别提高40.16%和114.98%,实际亩产油量比自然授粉区和无蜂授粉区分别高7.59%和25.12%,并且蜜蜂授粉区的千粒重、发芽率、柱头上的花粉含量、花粉活力、花粉管萌发数量、子房中RNA的含量都是极显著或显著高于自然授粉区和无蜂授粉区;蜜蜂授粉区油菜籽畸形率极显著低于自然授粉区和无蜂授粉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农用地利用集约度与昆虫传粉服务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农用地集约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方法】以广东省市域农用地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不同传粉依赖度的典型农作物,基于长时间序列(2000—2015年)统计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自集约度水平与其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农用地集约水平与传粉服务的定量关系。【结果】(1)就作物产量而言,当作物的传粉依赖度越大时,随着集约度的提升作物产量呈下降趋势越明显;而当作物的传粉依赖度较小时,随着集约度的提升作物产量呈上升趋势。(2)就作物产量变异性而言,当作物的传粉依赖度越大时,随着集约度的提升,其产量变异性系数变大,即产量越不稳定。【结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并不一定带来作物产量的提升和产量的稳定性,而明显受限制于作物的传粉依赖度。  相似文献   

15.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行为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植物挥发物的概念、种类及其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分析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行为关系的应用研究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来自植物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和同种或异种昆虫释放的各种信息素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主要阐述了信息化合物在昆虫寻找寄主、昆虫性行为和天敌寻找寄主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强调了信息化合物在种间隔离和协同进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植物嫁接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应用性嫁接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嫁接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系统地论述了目前有关植物嫁接机理方面的研究概况,主要涉及植物嫁接的解剖结构、维管束桥形成前砧穗的养分供应、激素等物质对嫁接成活的作用、嫁接的亲和力、嫁接成活后砧穗间的相互影响及嫁接杂种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两年对板栗授粉特性的试验研究,发现虫媒授粉在板栗授粉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对照样株自然授粉相比,隔离虫媒授粉的处理样株,柱头上的平均花粉数量减少32%~50%,平均球苞重减少22%~35%,空苞率高19%~23%,平均每总苞内坚果数少0.58~1.14个.  相似文献   

19.
我国药用昆虫研究历史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通过对我国药用昆虫研究历史的总结分析,初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临床认识阶段(公元19世纪前):从临床医学角度及生药学角度观察记述了许多药用昆虫及其产品。2.全面认识阶段(1901-1980):科学命名法和现代化学分析方法引入药用昆虫的研究中;对古代虫药的考察纠正了过去的缪误,丰富了药用昆虫的种类;对药用昆虫的成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药性、扩展其用途奠定了基础。3.综合利用阶段(1981年后):研究论文数量骤然上升,目的明确,对象集中;资源挖掘、开发受到重视;新种类新作用不断发现。最后还讨论了药用昆虫研究中的问题及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20.
DNA多态性,如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DNA指纹谱,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等,作为分子遗传标记已广泛用于生态学、分类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研究。本文介绍线粒体及基因组DNA多态性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如生殖行为、社群结构、种群遗传分化、种系鉴别及系统分类等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