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智能手机发展,传统教学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新的模式不断形成并完善。本文通过对微信平台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促进微信平台在高校课程当中深入应用。  相似文献   

2.
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是基础医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室的教学与管理改革,构建一种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及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改进实验效果、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3.
杨杰  谌蓉  何露  曾凡胜 《科技视界》2022,(8):114-117
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设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智慧职教平台+线下课堂教学”混合教学方法。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线上教学主要使用智慧职教云课堂平台,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应用—课后拓展—考核评价四个过程。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将来更好地为临床、护理一线服务。  相似文献   

4.
案例教学法已成为现在较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如何将案例教学法与互联网+相结合并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案例选择、设计及其与互联网+的联系等方面探讨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相似文献   

5.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学生反应难学、教师感觉难教的基础医学课程,描述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抽象性知识多,如何让学生愿学、乐学、想学一直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授课教师在思考的问题.科普化教学法是借鉴科普的方式、方法、手段来进行教学,可让知识变得直观、通俗、有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普化教学法可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  相似文献   

6.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该课程旨在传授学生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课时紧张、实训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教学效果欠理想.应用混合式教学可拓展教学模式、拓宽教学路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教学效...  相似文献   

7.
QQ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移动互联网交流平台之一,在大学生中普及程度非常高,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深奥、内容抽象、各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等特点,使其成为医学基础课中最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就通过建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QQ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作为辅助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结论为QQ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进师生之见的互信关系、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热情。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家蚕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并从传统镜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介绍了已用于家蚕病原微生物检测诊断的生物技术,探讨了可用于这一领域的新技术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蓝舌病病毒通过吸血昆虫(库蠓)在易感反刍动物之间叮咬进行传播。在家畜中,蓝舌病易发于某些品种的羊,具有典型症状,呈地方性流行;牛感染蓝舌病通常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作者分析和总结了近年蓝舌病疫情发生和传播可能的潜在路线,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致病机理及宿主对蓝舌病病毒的免疫反应,并对蓝舌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建议要加强对该病的深入研究,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0.
11.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实验考核评定手段及实验室开放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切实可行、效果显著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是每一个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教学体会融合在一起思考,进行教学改革,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及学习成绩,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3.
说课可以促进专业和课程的交流,使得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本文就该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  相似文献   

14.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深奥、内容抽象、各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等特点,使其成为医学基础课中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微课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学习资源形式发展迅速,微课的理论、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也成为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阐述微课用于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从内容选取、教学设计、微课制作、微课的应用四个方面探索微课用于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与生物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凌霞 《动物医学进展》2005,26(11):102-104
文章分析了从事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在实验室造成生物危害的原因,介绍了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的分类,以及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安全规定,并着重描述了我国目前应用较多的Ⅱ级和Ⅲ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主要特征,指出动物病原微生物及利用其进行的重组核酸技术及其获得的转基因产品都存在一定的潜在的生物安全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模式与现状,并结合执业兽医制度,论述了加强《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对如何从调整培养计划、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努力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加深校企行业合作4个方面完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是指传染性病原,其中病毒主要有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蓝耳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细菌主要有魏氏梭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包括球虫病、蛔虫病等,除此之外还包括螺旋体等。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前生物制药专业沿用的微生物与免疫学理论教学体系,注重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应用性与实际操作性较差,与生物制药专业具体工作过程联系不紧密,不能满足制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原有教学模式及教材与目前制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为具体目标,在建设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建立可行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编写项目式教学法教材并制定配套的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获得全球范围内人兽共患病及其病原微生物研究现状和热点变化趋势信息,为我国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COOC 12.6和Citespace 5.8 R1软件对Pubmed数据库中的人兽共患病及其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关键词进行了频次统计、共现分析、聚类分析、时间线分析和突现词分析。结果 根据Pubmed数据库中 2001—2021年关键词频次统计和共现分析结果,国际关注度较高的人兽共患病及其病原微生物有以下3类:第1类为常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包括布鲁菌(Brucella)、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链球菌(Streptococc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菌(Salmonella)等,需要持续关注;第2类为近些年在国际上被广泛关注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如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和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等,需要更为深入研究,以尽早控制这些病原的扩散;第3类为在国外特定地区曾大规模出现的人兽共患病,如Q热(Q fever)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等,应当重点关注其输入性风险,避免这些疾病在我国暴发。除疾病和病原微生物外,与检测和诊断相关的关键词,如系统发育(phylogeny)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关键词的关注度也较高。聚类分析生成了10个聚类,蜱媒传染病大类提示蜱虫在人兽共患病传播中的作用。时间线和突现词分析结果显示,在病原微生物中,对甲型流感病毒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等的关注度还在逐渐增加。同时,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正在从特定序列检测向全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发展,这些领域极有可能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趋势。结论 结果提示,人们对人兽共患病及其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正在发生更新和迭代。我国应重点关注甲型流感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疾病的防控,并适当关注蜱媒传染病。这些信息的获取可为我国的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动物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微生物,通常被称为共生菌群。它们对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状态至关重要,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都会使机体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表现在益生菌丰度减少而有害菌丰度增加。其机制包括引发宿主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两方面。同样肠道菌群也会调控病原菌的感染,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病毒会产生颉颃或促进作用,对细菌和寄生虫分别产生抑制和促进作用。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的机制包括与病原菌竞争代谢产物和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促进病毒感染的机制包括3点,分别为提高病毒的稳定性及其与靶细胞的黏附作用、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和刺激靶细胞的增殖。肠道菌群促进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机制包括降低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并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频率。肠道菌群、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并在感染过程中不断进化。作者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对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的影响,动物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进程并分析相关机制,以期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为疫苗佐剂的研发及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