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十年来危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茎基腐病在中国的发生现状、发病过程和致病机理,分析了发病的田间诱因以及耕作、管理、栽培、生物等不同技术对茎基腐病的防控效果,提出了在不同的农业生态区,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产状况,通过耕作制度优化、多样化种植、高抗品种选育及高效生防菌群筛选等多措并举,实行综合防治,以期为提高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及保障中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挖掘更多的茎基腐病抗性QTL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中抗茎基腐病品种CI12633和感茎基腐病品种扬麦15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SSR和SNP等分子标记对群体中的94个家系进行基因型分析,绘制遗传连锁图,并结合3次室内群体的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结果对小麦茎基腐病抗性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与小麦茎基腐病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省西番莲种植面积较大,但茎基腐病也日趋严重.本文就西番莲茎基腐病的世界研究概况作个综述.1、病原问题,目前各国对该病病原的鉴定结果不一,已报导的病原菌有6种之多.2、描述有关病原所对应的病征,并对其症状进行比较.3、简介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并就我省西番莲茎基腐病的病原及防治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5.
西番莲茎基腐病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番莲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危害及发病的主要因子进行了调查,并对病原菌进行室内分离、培养、镜检,初步确认是由茄腐皮镰刀菌所致.通过调查,初步认为栽培管理水平较低,选地、搭架欠佳,施肥不当,而导致发病较重.加强栽培管理措施,防止茎基腐病的发生,蔓延,是防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给河南省抗茎基腐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品种支撑,以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的高致病力假禾谷镰孢菌菌株PY20-20为接种物,对参加河南省主要区域试验的308个小麦新品系进行苗期抗病鉴定。结果发现,供试品系中,95.7%的品系表现为高感(病情指数大于30.00),仅1.95%的品系表现为中抗(病情指数在10.01~20.00之间),3.25%的品系表现为中感(病情指数在20.01~30.00之间),无免疫和高抗品种,表明参加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新品系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整体抗性水平较低。为获得茎基腐病抗性稳定的品系,对苗期表现为中抗和中感的品系进行了2次重复验证,发现6个中抗品系(西农1125、郑麦9134、中研麦906、阜麦1008、泰禾麦6号和民研186)和4个中感品系(徐麦14017、周麦36、新麦9389和囤麦257)的抗性水平较为稳定。进一步对6个中抗品系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这些品系的病情指数在12.67~15.50之间,成株期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也达到了中抗水平。综上,西农1125、郑麦9134、中研麦906、阜麦1008、泰禾麦6号和民研186这6个中抗茎基腐病的品系可以在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7.
鲁西南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东小麦茎基腐病害主要致病菌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6年在山东省聊城、德州、临沂市共7个地点采集了具有典型茎基腐症状的病株并对其主要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力分析。结果共分离到45株病原真菌,其中有22株为镰孢菌,分别属于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和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以假禾谷镰孢菌(F.pseudograminearum)分离频率最高,占所有镰孢菌株的68.18%;其余菌株属于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对22株镰孢菌进行小麦苗期致病力及重分离率测定发现,假禾谷镰孢菌(F.pseudograminearum)的致病力明显强于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后两者的致病力相差不大;3种病原菌的重分离率均大于40%,病原菌测序鉴定结果与接种病原菌一致。  相似文献   

8.
9.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 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 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 spp.),雪霉叶枯病菌(M. nivale)和黑附球菌(E. 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12.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属多种真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品质与产量。近些年来,该病害频繁发生,对粮食可持续生产和人畜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的接种方法及评价体系比较混乱,严重制约其抗性遗传育种与抗病机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本文从苗期与成株期抗性鉴定两个方面,对该病害抗性鉴定常用的接种方法、培养条件及抗性评价体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苗期抗性鉴定宜采用孢子液浸泡法和天然培养基接种法,以茎基腐病症状分级为指标进行抗性评价;成株期抗性鉴定宜采用天然培养基接种法,以病蘖率结合茎秆症状严重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合适。最后,为建立高效统一的茎基腐病抗性鉴定方法,提出了增强苗期抗性鉴定标准化、注重成株期抗性鉴定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小麦茎基腐病抗性的准确鉴定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3.
14.
15.
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玉米茎腐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18.
近年来,茎基腐病和赤霉病在中国黄淮麦区发生严重,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较大影响。各地报道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有所差异。为明确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变化情况,本研究对2022年采自河南省安阳、漯河、周口、南阳等8个不同生态区的小麦茎基腐病病株和赤霉病病穗进行了分离纯化,分别得到257和88株分离物。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231株,占比89.88%;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23株,占比8.95%。赤霉病样品的分离物中,禾谷镰孢菌76株,占比86.36%;假禾谷镰孢菌10株,占比11.36%。2022年河南省所有采样地区的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均为假禾谷镰孢菌,赤霉病的优势病原菌仍为禾谷镰孢菌,但赤霉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占比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安阳、平顶山和漯河市的赤霉病样品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分离频率达到了10%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快速、简便测定小麦茎基腐镰孢菌致病力的方法,将5mm的菌碟套接在催芽3d的小麦胚芽基部,接种后的小麦置于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25℃下光暗(12h/12h)交替培养5d后测量麦苗的长度,以小麦苗长的降低率作为镰孢菌致病力的指标。结果发现,用该方法对12个菌株的致病力的测定结果与湿纸巾法有很强的相关性。经该方法测定,CF0915菌株的野生型和Tri5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抗源筛选及关联SNP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茎基腐病(crown rot,CR)和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由镰孢菌引起的两种主要的小麦病害。为筛选对CR和FHB的优异抗源、发掘抗病基因,从1 0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小麦种质中筛选了311个核心种质,对其进行CR苗期和成株期抗性及FHB抗性鉴定和评价,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与CR和FHB抗性相关位点。结果筛选出4个种质(Cimrmanova、济南13、GHABAGHEB、秃芒麦)具有优良的CR抗性;12个种质(陇春8号、中麦175、鲁麦5号、潍麦6号、皖麦50、Reeves、石家庄8号、西农928、山麦、SAFI-1/ZEMAMRA-1、平阳181和石家庄54)具有优良的FHB抗性;5个种质(山前麦、陇春8号、内江31、聊麦16和淮麦22)对CR和FHB均表现一定的抗性,尤其是陇春8号对CR成株抗性和FHB抗性水平均达到R级,表明该种质对两种病害兼具优良抗性。通过GWAS分析发现,在1A和6B染色体上有6个SNPS与CR-SR抗性显著相关;在1A、1B、3A、3B、6A、6B和6D染色体上有15个SNPS与CR-APR抗性显著相关;在5A、7A和7B染色体上有13个SNPS与FHB 抗性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小麦抗CR和FHB基因的定位和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