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达氏鳇Huso dauricus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采用人工半干法受精获取受精卵,研究了在水温为(16.0±0.2)℃条件下达氏鳇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达氏鳇成熟卵呈圆球形,为黄褐色或灰褐色,不透明,平均卵径为3.19 mm,属沉性黏性卵;达氏鳇受精卵历时136 h孵化出膜,所需总积温为21482592℃·h;达氏鳇受精卵的卵裂方式为特殊的辐射状卵裂;原肠中期时动物极细胞覆盖胚胎2/3,心跳期心脏呈"c"型,尾末端到达间脑或中脑时大量仔鱼出膜;根据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可将达氏鳇胚胎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形成、心跳和出膜期8个发育阶段,共36个时期。研究表明,达氏鳇胚胎发育过程中所需积温略高于鲟科其他鱼类。  相似文献   

2.
于2008年4月13—16日,对4尾人工养殖初次性成熟的雌性达氏鳇Huso dauricus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有2尾达氏鳇成功产卵,2尾达氏鳇没有产卵,产卵率为50%;共采集卵19.5 kg,其中对8 kg卵(24万粒)进行授精,受精率为83.3%,孵化率为85.2%,共出鱼苗17.2万尾。通过对没有产卵的2尾达氏鳇解剖发现,达氏鳇卵巢中均有部分不同程度的退化卵。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达氏鳇Huso dauricus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采用人工半干法受精获取受精卵,研究了在水温为(16.0±0.2)℃条件下达氏鳇养殖群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达氏鳇成熟卵呈圆球形,为黄褐色或灰褐色,不透明,平均卵径为3.19 mm,属沉性黏性卵;达氏鳇受精卵历时136 h孵化出膜,所需总积温为2148~2592℃·h;达氏鳇受精卵的卵裂方式为特殊的辐射状卵裂;原肠中期时动物极细胞覆盖胚胎2/3,心跳期心脏呈"c"型,尾末端到达间脑或中脑时大量仔鱼出膜;根据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可将达氏鳇胚胎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形成、心跳和出膜期8个发育阶段,共36个时期。研究表明,达氏鳇胚胎发育过程中所需积温略高于鲟科其他鱼类。  相似文献   

4.
于2008年4月13—16日,对4尾人工养殖初次性成熟的雌性达氏鳇Huso dauricus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有2尾达氏鳇成功产卵,2尾达氏鳇没有产卵,产卵率为50%;共采集卵19.5 kg,其中对8 kg卵(24万粒)进行授精,受精率为83.3%,孵化率为85.2%,共出鱼苗17.2万尾。通过对没有产卵的2尾达氏鳇解剖发现,达氏鳇卵巢中均有部分不同程度的退化卵。  相似文献   

5.
对山区养殖培育的鲟鱼(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亲本进行了全人工繁殖,并对其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17.5~19.5℃条件下,受精卵历时120 h开始孵化,所需总积温为2 054~2 405℃·h;根据对山区杂交鲟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的观察,将其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7个阶段,共27个发育时期。卵裂为特殊的辐射裂。  相似文献   

6.
杂交鲶(怀头鲶♀×鲶鱼♂)胚胎发育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低温催产药物进行人工催产、授精 ,获得的杂交鲶受精卵平均卵径 1.6 4mm ,卵粒质量 3.5~ 3.6mg。利用 0 .3%胰蛋白酶对受精卵脱膜 ,解剖镜下连续观察 ,并将其分为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七个阶段 ,对所需时间和发育各时期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在 18.2~ 19.7℃水温条件下 ,孵化积温为 10 35℃·h ,经 5 1h2 6min孵化出苗。  相似文献   

7.
达氏鳇稚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年7月10日至8月31日,在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养殖基地,在水温为16.5~21.0℃的养殖条件下,对全长为(7.60±0.58)cm、体质量为(2.42±0.45)g的43日龄达氏鳇Husodauricus稚鱼进行人工饲养,研究了达氏鳇稚幼鱼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经过50 d人工饲养,达氏鳇稚幼鱼全长达到(22.16±1.34)cm,体质量达到(38.85±5.23)g;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289t-4.7875,R2=0.9984,其全长日均增长量为0.278 cm,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52%;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2808 e0.0554t,R2=0.9644,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729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2.081%;体质量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111L2.6495,R2=0.9978,幂指数小于3,表明达氏鳇稚幼鱼体质量生长慢于全长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8.
于2010年7月10日至8月31日,在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养殖基地,在水温为16.5~21.0℃的养殖条件下,对全长为(7.60±0.58)cm、体质量为(2.42±0.45)g的43日龄达氏鳇Husodauricus稚鱼进行人工饲养,研究了达氏鳇稚幼鱼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经过50 d人工饲养,达氏鳇稚幼鱼全长达到(22.16±1.34)cm,体质量达到(38.85±5.23)g;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289t-4.7875,R2=0.9984,其全长日均增长量为0.278 cm,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52%;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2808 e0.0554t,R2=0.9644,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729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2.081%;体质量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111L2.6495,R2=0.9978,幂指数小于3,表明达氏鳇稚幼鱼体质量生长慢于全长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达氏鳇Huso dauricus骨骼系统构造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对达氏鳇1龄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达氏鳇幼鱼骨骼具有以下比较明显的特征:1龄达氏鳇幼鱼共有127~129块骨板,其中背骨板15~16个,左侧骨板39~40个,右侧骨板39~41个,左侧腹骨板10个,右侧腹骨板9个,脑颅为整块的软骨骨箱,外被坚硬的硬骨质膜片;腹骨板第4片骨板有两个细而长的刺突,以后各个骨板渐次平滑;咽颅部骨化程度很小,大部分为软骨质骨;舌颌骨十分发达,背面与脑颅的后颞窝相关节,加强了颌弓与脑颅相结合的强度和韧性,颚方骨完全游离,不与脑颅相接;腰带退化;具歪尾型尾鳍,尾鳍上叶背前缘有一系列棘状的硬鳞;颊部左右鳃膜相互连接,下颌收缩肌和鳃盖开肌十分发达,与其凶猛食性相适应。研究表明,达氏鳇具有发达的后颞窝和舌颌骨,它们之间"舌接形"的连接方式与达氏鳇凶猛的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达氏鳇Huso dauricus骨骼系统构造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对达氏鳇1龄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达氏鳇幼鱼骨骼具有以下比较明显的特征:1龄达氏鳇幼鱼共有127129块骨板,其中背骨板15129块骨板,其中背骨板1516个,左侧骨板3916个,左侧骨板3940个,右侧骨板3940个,右侧骨板3941个,左侧腹骨板10个,右侧腹骨板9个,脑颅为整块的软骨骨箱,外被坚硬的硬骨质膜片;腹骨板第4片骨板有两个细而长的刺突,以后各个骨板渐次平滑;咽颅部骨化程度很小,大部分为软骨质骨;舌颌骨十分发达,背面与脑颅的后颞窝相关节,加强了颌弓与脑颅相结合的强度和韧性,颚方骨完全游离,不与脑颅相接;腰带退化;具歪尾型尾鳍,尾鳍上叶背前缘有一系列棘状的硬鳞;颊部左右鳃膜相互连接,下颌收缩肌和鳃盖开肌十分发达,与其凶猛食性相适应。研究表明,达氏鳇具有发达的后颞窝和舌颌骨,它们之间舌接形的连接方式与达氏鳇凶猛的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为完善剥制标本技术制作大型鱼类标本的过程,采用剥制标本的方法,以达氏鳇Huso dauricus为研究对象,经过材料选取—指标测定—剥制鱼皮—浸制脱脂—防腐干燥—填充缝合—美化整形—后期保养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将达氏鳇成鱼制作成标本,其中每道工艺流程采用的化学试剂配比均依据材料的组织结构特点而进行了特别的设计。结果表明,本标本制作中,将鞣制、脱脂、防腐和美化的技术加以改进,应用于脂肪层较厚的鳇鱼标本剥制制作上,效果较好。本研究为科学制作大型鱼类标本提供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2.
龚全  赵刚  杜军  刘光迅  王婷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6):2372-2375
对人工繁殖培育的2尾达氏鲟进行了肌肉营养成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达氏鲟腹部、背部和全身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21±0.35)%,(15.41±0.92)%,(14.45±1.11)%;脂肪含量分别为(12.67±1.21)%,(5.71±0.65)%,(8.59±0.63)%;灰分含量为(1.60±0.03)%,(1.53±0.06)%,(1.56±0.02)%;水分含量分别为(1.60±0.03)%,(1.53±0.06)%,(1.56±0.02)%;腹部脂肪含量均高于其它部位,各部位的蛋白质和灰分无明显差异。各部位肌肉中(干样)含有18种氨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7.81%,63.31%,56.41%,八种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7.81%,63.31%,56.41%;达氏鲟肌肉中含有14中脂肪酸,其中动物及鱼油中典型的脂肪,如酸棕榈酸(16∶0)、棕榈油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EPA(20∶5n3)及DHA(22∶6n3)等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达氏鳇大型鱼体剥制标本的制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剥制标本技术制作大型鱼类标本的过程,采用剥制标本的方法,以达氏鳇Huso dauricus为研究对象,经过材料选取—指标测定—剥制鱼皮—浸制脱脂—防腐干燥—填充缝合—美化整形—后期保养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将达氏鳇成鱼制作成标本,其中每道工艺流程采用的化学试剂配比均依据材料的组织结构特点而进行了特别的设计。结果表明,本标本制作中,将鞣制、脱脂、防腐和美化的技术加以改进,应用于脂肪层较厚的鳇鱼标本剥制制作上,效果较好。本研究为科学制作大型鱼类标本提供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鲟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鲟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测量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体重617.27 g,平均全长53.45 cm,平均体长42.38 cm的达氏鲟通过140 d的人工饲养达到平均体重为1379.32 g,平均全长为66.05cm,平均体长为53.55 cm的个体,其全长平均日生长量0.09cm、平均瞬时生长率0.151%,平均日增重量5.443 g、平均瞬时增重率0.574%;全长与体长之间呈线性关系TL=1.1398SL+4.9157,R2=0.9986,体重与全长的关系为WWTL=0.0002TL3.7423,R2=0.9977,体重与体长的关系为WWSL=0.0019SL3.3821,R2=0.9944,幂指数b值均大于3,表明体重在617.27~1379.32 g之闻的达氏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为异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快于全长和体长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试验探究膨化大豆替代鱼粉对体质量为(75.0±4.3)g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 baerii♂)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00%(G1)、75%(G2)、50%(G3)、25%(G4)和0%(G5)的膨化大豆替代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饲料。杂交鲟饲养于室内水族箱(220 L)中,饲喂6周。【结果】膨化大豆部分或者全部替代鱼粉对杂交鲟中肠、瓣肠、幽门盲囊、胃中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G5)相比,其他组中杂交鲟消化系统中的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有所下降,淀粉酶活性升高。高比例替代鱼粉水平(75%和100%)时,杂交鲟的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微绒毛排列不规律,边缘模糊,肠道褶皱变稀疏且宽度较大,部分褶皱受到破坏。【结论】膨化大豆高比例替代鱼粉时对杂交鲟消化系统中消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会破坏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17.
达氏鲟亲鱼池塘人工培育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室外水泥池塘养殖条件下,研究了4+龄达氏鲟(均重:2.38±0.11kg)在3~9月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在人工饲料投喂条件下,达氏鲟生长较好,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65.18 %、163.03 %、149.40 %和0.46、0.45、0.43,但饵料系数偏高.达氏鲟在水温处于16~32 ℃时均可摄食生长,水温在18~25 ℃时,生长情况较好,水温高于28 ℃以上时,达氏鲟的生长缓慢,并容易出现死亡.试验表明,在达氏鲟最适的生长条件下,用饲料投喂能获得较好的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选取同一种饲料,设1.0%、1.5%、2.0%、2.5%、3.0%、3.5%和4.0%七个投饲率水平,在溶氧为7.8 mg· L-1、水温13℃~18℃的流水养殖条件下,对体重99.21~385.92 g达氏鳇进行为期75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投饵率投饲率的增加,达氏鳇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2....  相似文献   

19.
饥饿对杂交鲟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20.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