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2.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取Delphi法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2-2011年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2011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2002年的1.87倍,年均提升速率为6.45%。其中,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成为制约湖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11年影响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其障碍度为24.06%,其次为资源环境安全因素,障碍度为19.12%,接着为资源循环再利用因素(9.73%),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障碍度最小(5.79%)。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5.
信息化社会下,网络信息相较于传统信息更能准确反映出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时空变换.本文基于百度指数数据,借助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构建城市网络分析模型,分析2013年、 2016年和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现状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间联系密切,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城市网络的非均衡化程度高;城市网络呈"1+1+3+5+6"等级分布;2013-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联系明显加强,双核集聚效应明显;宜宾等低层级城市跃迁,城市层级分布日趋合理;成都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最核心城市,对其他城市影响最大;但重庆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增长更快,核心地位日益加强;行政边界对成渝地区双核经济圈网络联系的影响明显,但跨行政区网络联系正在加强;川渝地区的中部地带"塌陷"现象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流"空间表征的城市空间网络能更好地刻画城市间的空间联系.该研究以经济流和交通流作为流空间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格局进行解析.结果发现:(1)成渝地区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整体呈现"双核一轴两带"的空间格局,"双核"强向心性明显,但在川渝交界地区形成"毗邻区塌陷",省界对空间流的阻隔效应还十分明显;(2)经济流网络中与一级中心城市邻近的城市其中心度更高,地理邻近效应显著,而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中心度具有交通趋向性,沿铁路干线的城市中心度等级更高;(3)经济流网络大致形成成都—重庆中心城区、川南、南遂广、万开云、渝西等5个次级组团,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组团则处于零散状态;(4)相较于经济流,交通流更能发挥时空压缩效应,带动区域空间网络向多中心、组团化演化,推进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8.
9.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42个区(县、市)为样本,探索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空间均衡过程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横向比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生产率基数均较低,增长空间大. 2000-2018年期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量的σ检验发散,而劳动生产率增速绝对β收敛,且第二、三产业收敛速度高于第一产业.莫兰指数(Moran’s I)、空间自相关、空间分布模型验证与绝对β收敛趋于一致,存在空间收敛演进态势.但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空间格局研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整体成势的任务艰巨.通过多层级城市集聚、产业转型调高调优产出增速与增值,加速劳动生产率空间集聚与扩散相互交替、相互转化,垫高县域低值生产率,促进空间均衡演化,是改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存发展断陷的前提.一个持续不断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空间均衡的同向、同步是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重要标度. 相似文献
10.
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9年权威统计数据,采用SBM-DEA(Slacks 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核密度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偏低,不同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测度结果差异较大,呈现出“下降—波动—上升”变化的特征.从演变趋势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城市群内部离散程度呈缩小趋势,《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群“双核”绿色创新的辐射扩散能力得到强化.从城市层面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上升型、 U型、倒U型和区间波动型4类演变轨迹.政府支持、开放程度显著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要素扭曲的存在使得教育水平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发挥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地区收敛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之一,旅游经济发展对地区收敛的积极作用,将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该文基于共同富裕背景,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区域差异趋于收敛,但两极分化现象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2)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且集聚现象显著,高值区呈现出以成都市为核心向外扩张的分布态势,低值区呈带状分布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及渝东北部分地区.(3)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交通可进入性等因素均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类型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反映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耕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四个层面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了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994-1999年为波动阶段;2000-2003年为平稳阶段;2004-2008年为上升阶段;(2)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主要为人均耕地、劳力投入、复种指数、地均产量、劳均产值和非农指数。从长远来看,人均耕地和劳力投入的障碍度呈上升趋势,非农指数的障碍度呈下降趋势。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山西农业科学》2016,(9)
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法和Delphi法构建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AHP法和变异系数法共同确定指标权重系数;最后,用灰色关联度法对2005—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检验各项指标的障碍度。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综合评价系数是2005年的1.76倍,年均增长率为6.77%;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2项分类指标对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对2014年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阻碍最强的分类指标分别是资源减量投入(48.22%)和资源环境安全(19.27%)。并针对提高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成渝地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党中央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开启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代.该文在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及成渝地区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潜力,评价了其比较优势和状态,提出...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公布2013—2021年9个批次美丽乡村的相关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缓冲区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乡村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群的开发模式,以期为未来成渝地区打造乡村振兴群奠下基础。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密切相关;从数量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示范点的数量在逐年增多;从市域尺度分析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集中分布在重庆市和成都市2市;从整体分布状况来看,美丽休闲乡村形成了西部地区聚集中心和东部地区集聚中心;在发展模式上,构建以“成德绵乐城市带”发展轴线和“沿江城市带”发展轴线为主线的美丽休闲乡村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