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引起玉米植株抗倒性下降的主要原因1.1种植品种不当有的品种本身抗倒性差,一般情况下,株高较矮、穗位较低、根系发达、茎秆粗壮且坚韧的品种抗倒能力较强,反之则抗倒能力较弱。不抗病虫害或抗病虫害能力差的品种,发生病虫害时,也易引起倒伏。1.2种植密度不合理在玉米播种时,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品种而定适宜的种植密度,造成密度过大,群体内光照弱、透光不  相似文献   

2.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倒伏是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国各地发生相当普遍,尤其是在玉米生长季节多暴风雨的地区,更容易引起倒伏。玉米倒伏是指玉米茎秆节间折断或倾斜。玉米倒伏的方式有三种:茎倒、根倒及茎折。茎倒是茎秆长的细长,植株过高,基部机械组织强度差,遇暴风雨造成茎秆倾斜;根倒是根系发育不良,灌水及雨水过多,遇风引起倾斜度较大的倒伏;茎折主要是抽雄前生长较快,茎秆组织嫩弱及病虫危害,遇风引起的茎秆折断。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茎折,其次是根倒,茎倒对产量的影响最轻。1玉米倒伏的原因1.1种植密度不合理在玉米播种和玉米间定苗时,不…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条件对中籼稻茎秆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扬娟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172-178
研究了6个抗倒性不同的中籼稻品种在3个施肥水平,3种栽插密度下的茎秆物理性状。分析了它们与植株抗倒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栽培条件不同,植株株高不同,株高与抗倒性的关系亦不同。茎秆第一伸长节间长度与植株抗倒性能呈负相关,第二伸长节间长度与植株抗倒性能多呈负相关,第三伸长节间长度与抗倒性能呈正相关;基部茎秆粗度与植株抗倒性能多呈极显著正相关;基部茎秆厚度与植株抗倒性能呈极显著正相关。适宜的肥力水平和栽插密度可以使株高与茎秆物理性状优化组合。品种不同,植株茎秆物理性状不同,植株抗倒性能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抗倒伏性是大豆高产稳产研究的重要内容。选用黑农37和黑农42两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25万和35万株/hm 2密度条件下,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茎秆的形态指标、茎秆基部挫折力等力学特性进行测定,较系统地研究了大豆生育期间抗倒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豆生育期间,随着株高和单株鲜重的变化,植株重力力矩呈单峰曲线变化,R5-R6期达到峰值,茎粗和茎秆基部挫折力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而抗倒伏系数是大豆茎秆力学特性的综合表现,呈现U型变化,在R5-R6期最小,表明该期间最易倒伏;大豆株高、单株鲜重、植株重力力矩与抗倒伏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大豆茎粗、基部茎秆挫折力、弹性模量与抗倒伏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大豆株高越低、单株鲜重越小、重力力矩越小、茎粗越粗、茎秆挫折力及弹性模量越大,大豆抗倒伏性越强。供试的两种密度条件下,大豆单株鲜重、茎粗、茎秆基部挫折力、重力力矩、抗倒伏系数等性状,35万株/hm 2处理明显低于25万株/hm 2处理,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倒伏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5.
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苗期倒伏严重影响大豆产量。为建立套作大豆苗期抗倒伏性评价方法,本研究以30个大豆品种(品系)为材料,对抗倒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套作下,供试的30个大豆材料在播种后35 d,即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倒伏率38.46%~86.23%,品种间差异显著;通常用于评价净作大豆抗倒性的重力矩与套作大豆苗期实际倒伏率相关性不显著,不能用于评价其抗倒能力;而由植株主茎长、茎粗、茎秆抗折力和地上部生物量4个因子组成的抗倒伏指数[(茎秆抗折力×茎粗)/(地上部干重×主茎长)],与套作大豆苗期实际倒伏率相关系数最大(r=-0.946),能够准确反映其抗倒性差异,适合于评价套作大豆苗期的抗倒伏能力。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以上组成因子对抗倒伏指数作用由大到小(绝对值)依次为抗折力主茎长地上部干重茎粗,说明要提高套作大豆的抗倒性,应该首选茎秆强度大、主茎短的大豆品种。本研究为套作大豆的苗期抗性评价提供了有效方法,对大豆抗倒伏育种以及评价品种间的抗倒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如夏玉米留苗密度不合理,前期肥、水运用不科学,管理措施不当,会使下部节间过长,茎秆脆弱,抗倒伏能力降低。在夏玉米生产中后期,一旦遭遇连续的阴雨、大风等不良气候条件,就会使正常生长的植株发生倒伏,给广大农民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夏玉米倒伏的危害不可小视。一、倒伏的种类1.倾斜土壤松软,玉米根系不能支持上部重力,植株自地表处连同根系一起倾斜歪倒。2.茎折玉米植株根部未倾倒,完好无损,而是从  相似文献   

7.
套作大豆苗期茎秆木质素合成与抗倒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从茎秆强度的角度探索套作大豆苗期耐阴抗倒机制,对套作大豆苗期茎秆木质素合成与抗倒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耐阴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系),在大豆-玉米套作和大豆单作两种种植模式下,测定茎秆的木质素含量及其合成过程中的苯丙氨酸转氨酶(PAL)、4-香豆酸:Co A连接酶(4C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等关键酶活性以及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结果表明,套作大豆苗期倒伏严重,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木质素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不同大豆品种受套作荫蔽影响程度不同,强耐阴性大豆南豆12茎秆抗折力降低幅度最小,在套作环境下其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大,茎秆木质素含量高,PAL、4CL、CAD、POD活性强。相关分析表明,套作大豆苗期茎秆木质素含量与抗折力极显著正相关(r=0.890,P0.01),与倒伏率极显著负相关(r=–0.889,P0.01),与4CL、CAD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套作环境下,强耐阴性大豆苗期茎秆中较高的4CL、CAD活性是其维持高木质素含量的酶学基础,而高木质素含量有利于提高茎秆强度,进而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8.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1,自引:0,他引:91  
勾玲  黄建军  张宾  李涛  孙锐  赵明 《作物学报》2007,33(10):1688-1695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倒伏是玉米增加群体密度的主要限制因素。2005—2006年以茎秆抗倒伏性不同的3个品种(稀植大穗型品种京科519、耐密抗倒型品种登海3719和当地主栽品种农大108)为材料,设3.0、5.25、7.5、9.25、12.0万株 hm-2 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茎秆的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茎秆的压碎强度(SCS)和外皮穿刺强度(RPS)以及节间直径、干重(DW)、干物质百分比、单位茎长干物质重(RDWL)显著降低,而节间长度有所增加,以上这些变化在供试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茎秆抗倒力学性状随群体密度呈指数曲线(y = aebx)变化。茎秆抗倒力学性状与农艺性状密切相关。节间伸长慢且节间变细可能是耐密品种在高密度群体下的适应性表现,而节间干物质积累、尤其高位节间的干物质积累较高的品种抗倒伏能力强。在玉米抽雄前1周茎秆第4节间以上干物质百分比大于7.5%,单位茎长干物质重(RDWL)高于0.2 g cm-1时较为抗倒。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位茎长干物质对茎秆压碎强度(SCS)和外皮穿刺强度(RPS)的正向影响最大,可以作为玉米抗倒伏品种选择的重要农艺指标。  相似文献   

9.
在夏大豆生产中,常常由于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管理不科学等原因,造成植株矮缩、叶片黄化,严重影响到大豆产量,给广大农户造成巨大损失。下面就夏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供大家参考。一、由大豆胞囊线虫病为害造成1.发病症状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根部。发病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矮  相似文献   

10.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玉米倒伏的原因1.1品种不抗倒伏种植的品种株型高大、结穗部位较高、根系不发达、茎秆细弱、韧性不足的容易引起倒伏。尤其是株形高大的品种,株形越高,对风的阻力越大,倒伏的风险越高。所以,培育矮秆抗倒伏品种是当前的重大课题之一。1.2种植密度过大当地常规种植方式是采用小垄密植栽培技术,即行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抗倒小麦品种周麦22的茎秆生长特性,为抗倒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生育期基本一致的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节间生长特性、茎秆机械强度和倒伏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4个小麦品种的株高、穗下节间长无明显差异。但周麦22基部第二节间长相对较短,节间壁较厚,节间粗度小,同时,周麦22基部第二节间鲜物质密度和干物质密度最大,均与洛麦21、新麦18差异达显著水平。对茎秆机械强度和倒伏指数分析表明,周麦22茎秆机械强度最高,倒伏指数最低,与其他3个品种差异显著。对其茎秆生长特性与倒伏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第二节间干重和干物质密度对周麦22号抗倒性影响最大,基部第二节间干重和干物质密度增大可以增强周麦22的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这是大豆根腐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由于重、迎茬引起大豆根际病原菌种类增加,有益真菌数量减少,同时连作重茬导致大豆根际细菌密度下降,放线菌密度下降,大豆根系发育受到破坏,因此造成大豆根腐病发病加重。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明确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和适宜的种植密度,提高产量,以‘西荞1号’苦荞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大小显著影响茎秆和根系形态,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田间透光率降低,株高和节间长度增加,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和根体积减少,倒伏率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发现,苦荞麦茎秆和根系的特征与植株的抗倒伏特性密切相关。株高和节间长度与茎秆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倒伏率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适宜的种植密度(9×105~12×105株/hm2)能够减少荞麦倒伏的发生,提高抗倒能力,增加群体产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李金才  尹钧  魏凤珍 《作物学报》2005,31(5):662-666
于2001-2002年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农场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大小显著影响茎秆形态特征、植株C/N比大小和茎秆抗倒指数,小麦茎秆形态特征与植株的抗倒性密切相关。其中,基部三节间的健壮程度与小麦抗倒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程度为:第2节间>第1节间>第3节间。茎秆健  相似文献   

15.
大豆根内胞囊线虫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2007年田间自然生长条件下,研究大豆苗期(7~37 d)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在根系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分布与根系生长状况有密切关系。出苗后7 d已有线虫侵入根内,随着根系生长发育,单位根长线虫数以及线虫总数增多,单位根长内线虫数量呈S型曲线变化。随着出苗后天数的增加,主根和侧根内线虫数量变化呈相反趋势,其中主根内线虫密度减少,侧根内线虫密度增加至相对稳定值。随着土层的加深,主根和侧根内线虫密度差异减小;5~15 cm土层根系内线虫数量及其所占比例均最大。说明苗期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5~15 cm土层。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成虫产卵选择的抗性机制,以4个不同抗性水平的大豆品种(系)为材料进行大豆食心虫成虫产卵选择性试验,研究分析豆荚株位、豆荚大小、荚毛长度、荚毛密度、荚毛颜色等特征性状与成虫着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品种间着卵量存在显著差异,在豆株上大豆食心虫成虫喜于中、下部豆荚上产卵;着卵量与豆荚大小呈显著正相关,模型为y_(荚长)=3.1642/1+EXP(33.2713-13.3663x)(F=20.120,P=0.010,R=0.550),且成虫更喜欢在3~5 cm长的豆荚产卵;着卵量与荚毛长度呈显著负相关,模型为y_(毛长)=1356.4635/1+EXP(3.3949+1.2865x)(F=170.235,P=0.000,R=-0.915);与荚毛密度呈正相关,模型为y_(密度)=1/0.278769+2379750.0228EXP(-x)(F=91.518,P=0.134,R=0.656)。在同样大小的豆荚上成虫产卵更青睐于荚毛短、密度大的大豆品种。可见,豆荚荚毛长度、密度等品种特征影响其对大豆食心虫产卵选择抗性的水平,而大豆播种期和品种生育期的不同可能导致其结荚鼓粒期与大豆食心虫成虫盛发期的吻合程度,亦可显著影响其田间落卵量。  相似文献   

17.
大豆不同密度的植株形态及茎的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大豆合理密植问题.每亩4千株的单株,茎秆粗壮,株粒重高.茎横切面上输导、机械组织面积大,次生韧皮纤维细胞数多,基本组织面积较小.随着密度增加引起的形态结构变化,与上述变化趋势相反.每亩13千株是接近理想群体的密度,其植株比较健壮,各组织面积大小均处于中间水平.但由于群体、个体关系协调得好,单位面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施用硅钙肥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375.0kg/hm^2硅钙肥的大豆产量超过对照,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过高的施用量(≥1125.0kg/hm^2)对植株高度的增长有抑制作用;单株根系总长、单株根系总面积和相同生育期内的施肥量间(线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1 为害大豆蚜虫具有趋嫩的习性。以成虫和若虫在大豆植株的生长点、顶叶嫩叶及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幼叶也被为害,造成叶片卷缩,发黄,植株矮小,根系发育不良,分枝及结荚的数量减少,百粒重下降,产量降低,甚至整株死亡。  相似文献   

20.
玉米使用生长调节剂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高产栽培中,种植密度大,后期容易造成部分倒伏而影响产量。通过实验,使用化学激素对玉米植株进行调控,能有效地降低株高,促进植株键壮,提高抗倒能力和单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