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58-1963年调查研究证明黑龙江省小苹果黑星病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全部不能越冬。在早春也没有发现带病的枝条,因此以菌丝在病枝上越冬、春天产生分生孢子的可能性极小。每年春天在去年病树的干枯落叶上能找到大量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经人工接种后侵染率都极高。空中孢子捕捉的结果是:子囊孢子出现在前,分生孢子的出现是在田间发病以后,两者相距半个月以上,说明所捕捉到的分生孢子是受子囊孢子侵染后产生的。可以得出结论:黑龙江省小苹果黑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是子囊孢子。
早期调查发病情况说明离地面越近的叶片发病越早,越重。初步认为,清扫落叶是减轻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玉蜀黍赤霉对小麦品种致病力的测定方法和致病力的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 Petch]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对麦穗的致病力相同。以1-2个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接种麦穗即能引起穗腐,将孢子的接种量增加到10个以上,侵染效率也能达100%。菌丝体接种的侵染速度要比孢子快。小麦扬花期离体接种小穗,记载病原菌侵入小穗轴和主穗轴的程度,是鉴定小麦品种抗扩展的可靠方法。
根据对在小麦感病品种矮秆早或抗病品种苏麦三号小穗接种测定的结果,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56个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不同。从强菌株F69分离到的37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致病力有显著差异,但致病力的强弱不稳定。从同一个子囊分离到的单子囊孢子菌株,它们的致病力也有分化。菌株的致病力虽然有不稳定性,但不同品种的抗性还是明显的。试验证明玉蜀黍赤霉是同宗配合的,因此关于它的变异问题有待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子囊壳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35℃,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33℃。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为25—28℃。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基物处于干燥状态,如空气湿度达到饱和,仍可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但时间延迟,如空气湿度在95%以下,则不能形成子囊壳。基物保持湿润,即使空气湿度低至55%,仍能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散射光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特别在培养的初期阶段更为重要。如培养初期处于黑暗下,即使以后给予光照,子囊壳的形成时间被推迟,且数量少。面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不受光照的影响,在黑暗下亦可形成。子囊壳的发育和子囊孢子形成可以间歇式进行。水滴的存在有利于子囊孢子从子囊壳中释放。在饱和湿度和95%以上湿度时,子囊孢子虽能释放,但时间延缓。空气湿度低至95%以下,子囊孢子则不能释放。温度对子囊孢子释放的影响似乎较小,在3℃下也可释放,只是温度很低时释放时间有延缓趋势,特别是和低的水湿配合时更为明显。子囊孢子释放不受光的影响。孢子的释放由于受水湿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表现为夜晚多于白天,雨天多于晴天。在一日中,一般以22时至次日8时前子囊孢子释放最多。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以25—30℃为最适,经4—8小时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子囊孢子在无水滴的情况下也可萌发,但空气湿度低至81%以下,则不能萌发。子囊孢子萌发不需要光照和补充营养,萌发后,在玻片上可形成很多菌丝,并很快形成单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寿命较长,在室内条件下,约可存活25天以上,在室外麦穗上可存活6天以上。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湖北小麦白粉病菌有性时期对自生麦苗侵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侵染自生麦苗的主要菌源是病残体上的闭囊壳释放的子囊孢子,且闭囊壳量大、阴湿条件下自生麦苗发病重,而闭囊壳量少、阴湿条件下则自生麦苗发病轻,干燥、阳光直射条件不利于闭囊壳向自生麦苗传病.田间病残体上的闭囊壳无法与秋苗形成菌源衔接,即不能直接为秋苗提供菌源,只是侵染自生麦苗的重要菌源,在小麦白粉病侵染循环中起着间接越夏的重要作用.导致麦苗发病的闭囊壳必须在土表以上,埋于土壤中的闭囊壳一般不会导致麦苗发病,土表以上病残体或闭囊壳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也更大.  相似文献   

5.
 在感病的小麦品种上影响白粉病菌(Ery 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侵染机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平均温度(T)和平均相对湿度(RH)。平均温度与侵染机率的关系符合ŷ=X/(a+bX+cX2)的二次抛物线函数关系,最适温度范围在5.15-10℃之间。平均相对湿度与侵染机率的关系一般符合直线关系,最适湿度范围在81.15-97.0%之间。通经分析表明,平均相对湿度较平均温度对白粉病菌侵染机率的直接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由小麦赤霉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目前湖北省小麦赤霉菌种群的组成、毒素化学型的分布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本研究于2018年采集分离了96株小麦赤霉菌菌株,经TEF1-α基因鉴定,78株为Fusarium asiaticum,18株为F. graminearum,表明湖北省小麦赤霉菌的优势群体为F. asiaticum;利用特异性片段扩增法鉴定了菌株的毒素化学型,结果表明湖北省小麦赤霉菌菌株以3A DON化学型为主,占供试菌株群体的58%,其次为15A DON,占32%,NIV化学型最少,占10%。采用区分浓度法共检测到2株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均为F. asiaticum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Fusarium spp.对戊唑醇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平均值为(0.66± 0.29)μg·mL-1,其敏感性已经下降;其中,F. asiaticumF. graminearum对戊唑醇的EC50均值分别为(0.77± 0.26)μg·mL-1和(0.35 ± 0.08)μg·mL-1,表明F. graminearum群体对戊唑醇更敏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陕西省和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越夏期间场院麦秸垛中闭囊壳发育、存活情况及场院附近自生麦苗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闭囊壳保湿培养7~8 d后,子囊孢子形成达到高峰;自生麦苗发病率与闭囊壳存活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且闭囊壳存活率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采自海拔500~900 m的闭囊壳有较高的存活率,海拔超过1 000 m的存活率较低或为零。此结果说明小麦白粉菌有性时期闭囊壳可能是通过侵染自生麦苗在侵染循环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烟草麻孢根腐病菌Gelasinospora reticulata的生理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该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1种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和产生子囊孢子的最适宜温度为26~32℃,最适生长pH为4;光照对菌丝和子囊孢子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对湿度高有利于该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当相对湿度高于98%时,萌发率达100%;温、湿度交互作用中,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是影响菌丝生长和子囊孢子萌发的主要因素;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及干重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葡萄糖与酵母膏分别为最适宜碳源和氮源;病菌菌丝体和子囊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1℃和55℃。咪鲜胺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_(50)为1.26μg/mL,其次是吡唑·醚菌酯,EC_(50)为2.78μg/mL,而代森锰锌、丙森锌、三唑酮和代森联抑制作用较差,不适合用于防治烟草麻孢根腐病。  相似文献   

9.
小麦白粉病菌子囊孢子释放和侵染实验向齐君,段霞瑜,盛定钦,周益林(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我们以往释放和收集小麦白粉菌子囊孢子是在冬天将着生子囊壳的病叶用水浸泡后,倒贴在培养皿盖上,然后将培养皿盖扣在罩有无菌麦苗的玻璃罩上,置于温室培养,经...  相似文献   

10.
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从油菜苗期到成熟期都可造成危害 ,其中以中后期发病最普遍 ,危害最严重。一般发病率达 10 %~ 2 0 % ,严重的达80 %以上。菌核萌发和产生子囊盘的温度为 5~ 2 0℃ ,土壤相对湿度为 70 %~ 80 %。每年 3~ 4月份春暖多雨 ,气温和湿度都适合菌核的繁殖侵染。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大量萌发 ,产生子囊盘 ,散发出子囊孢子随风传播 ,如果子囊孢子遇上油菜开花结荚期 ,油菜本身抵抗力弱 ,菌核病菌最容易侵入油菜植株危害。病菌侵入油菜植株后 ,在病部 (多为茎秆 )分解茎秆细胞的胶织物 ,使茎秆表面纤维破裂如麻 ,茎秆…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流行预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952—1963年病害流行程度与穗期气象要素之間的相关性测定結果表明,各年发病程度与4月下旬至5月下旬(小麦抽穗至糊熟)特別是5月上中旬(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的降雨日数、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同期的降雨量、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稻桩上产生的子囊壳是本地区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初侵染的数量和流行程度有关,其数量积累决定于雨湿条件。小麦开花灌浆初期最易感病,此时期降雨日数是病害流行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十二年資料分析結果,病害流行可以分为六种类型:早期发生型;中期发生型;后期发生型;少雨限制型;低温限制型;生育提早限制型。根据1957—1963年預测圃小麦开花后二旬內的降雨日数与发病率的相关,以发病率为应变量求出迴归方程式:Y=6.61 X—48.35,为中期預測提出雨日指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1974~1978年的试验证明:麦类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Schw.)Perch.)的两种孢子,随病残体置于淹水条件下,经18—20天全部失去其发芽力。病菌在以三麦—早稻—后季稻三熟制为主的上海地区,不能在早稻、后季稻水田中越夏越冬,或麦收后侵入水稻,稻收后以菌丝体在稻桩内潜伏越冬。引起稻桩上春季产生麦赤霉病菌子囊壳的初次菌源,不是传自腐生在稻田土表的病菌菌丝体,而主要是来自混在播种材料中的带病麦粒。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接种,小区试验和大田验证,证明凋萎型白叶枯病稻桩上潜在病菌可以存续至第二年5月份后并仍能传病,因之它是稻草、种子以外的又一主要菌源。初步看来稻桩上的病菌主要在秧田期传染,但菌量大时,也可以在本田期侵染,所以在凋萎型白叶枯病严重地区,除狠抓秧田期防治外,还应当注意本田前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白翅叶蝉Erythroneura subrufa(Motschulsky)成虫与若虫均以刺吸口器刺进水稻叶片组织内吸取叶汁和叶绿素,被害初期,叶片上出现零星小白点,随后出现长短不一的点状白色斑条,受害严重的稻叶上满布白色斑纹,叶绿素丧失,叶片干萎。在稻叶蝉中除一点小叶蝉被害状出现小白点外,其他叶蝉为害水稻时,并不直接破坏叶绿素,亦不呈现白色斑纹,而是直接吸食叶液,使禾苗发黄而死。因而纠正了过去认为黑尾叶蝉、白翅叶蝉为害水稻后,都会造成叶片出现白色或褐色斑纹的报道。白翅叶蝉在湖南一年发生三代,在晚稻收割后以成虫迁向麦田、杂草等场所越冬,因其寿命很长,故长期不同世代交错。白翅叶蝉除为害水稻外,在初冬与早春还为害冬小麦。近年在湖南及我国南方部分稻区有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6.
稻田生态系统蜘蛛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77~1978年间,在广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调查了11个县13个公社的部分山区、平原稻田蜘蛛种类。经鉴定,有11科28种,其中分布普遍数量较多的有球腹蛛科的八斑球腹蛛;微蛛科的食虫瘤胸蛛和草间小黑蛛;狼蛛科的拟水狼蛛和稻田狼蛛(拟环纹狼蛛);长脚蛛科的日本长脚蛛等六种。这些初步被定为优势种。文中揭示了早稻和晚稻两类生态系中的蜘蛛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变化的差异。早稻前期和中期以微蛛科种群为主,后期以八斑球腹蛛为主;晚稻前期是微蛛和八斑球腹蛛种群为主,两者比数相当,后期以八斑球腹蛛种群占优势。水稻全生育期不使用化学农药,蜘蛛混合种群数量在早稻和晚稻后期达到最高峰。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及其与稻飞虱、稻叶蝉数量消长的相互关系,受人为因素影响颇大,其中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性化学农药和季节性农事操作的变更是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试验表明,稻田生态系蜘蛛种群对叶蝉、飞虱有明显控制作用,在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时应注意保护这一类天敌。  相似文献   

17.
长孔点肋甲螨主要在稻桩内越冬。雨水对该螨的冲刷作用可达80%。不同耕作措施对该螨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该螨在不同耕作田内的发生量为:免耕田 > 旱旋田 > 水旋田 > 旱旋水耙田 > 深耕田。该螨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发生量也有差别,杂交稻(汕优63)上发生的螨量比粳稻(花寒早)上要高出20%。此外,该螨在7月上旬水稻分蘖期发生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不同茬口对土壤肥力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以休闲田为对照,研究了西北黄土区冬油菜、马铃薯、玉米、冬小麦、春小麦、蚕豆等6种主要农作物茬口土壤耕作层肥力效应及其对后茬白菜型冬油菜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作物茬口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越冬作物>休闲田>春播作物,除固氮作物蚕豆茬口碱解氮含量较高外,冬油菜茬口土壤营养各项指标、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土壤物理性状均显著优于其它作物茬口,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休闲田增加32.6%、12.1%,5.9%、7.2%、11.6%、99.8%、44.2%,其次为蚕豆、冬小麦茬口和休闲田,玉米和春小麦茬口肥力状况较差;与休闲田相比,冬油菜、冬小麦和蚕豆茬口耕层(0~20 cm)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0.14%、5.80%和5.80%,而冬油菜茬口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7.33%、4.12%和5.65%,马铃薯、玉米、春小麦茬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冬小麦与蚕豆茬口无明显差异;(2)前茬对白菜型冬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株高、根量、全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及千粒重等指标,其中蚕豆茬口白菜型冬油菜比休闲田增产4.50%,冬小麦茬口与休闲田相当,而马铃薯、玉米、春小麦、冬油菜茬口分别较休闲田减产11.05%、15.04%、16.27%、21.14%。白菜型冬油菜的最佳前茬是豆类作物,休闲田和冬小麦茬口次之,但白菜型冬油菜连作可能会产生自毒作用或病害加重,从而造成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9.
新疆泽普县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2019年对泽普县春季小麦白粉病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 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模型拟合, 明确了当地白粉病春季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其病害春季流行曲线为典型的单峰S形曲线, 符合Logistic或Gompertz模型?在此基础上,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多年来该地小麦不同生育期白粉病病情指数与66个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筛选出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为1月下旬平均日照时间?2月下旬平均气温?1月上旬-3月上旬平均气温和10月下旬-4月中旬平均日照时间, 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小麦扬花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的病害预测模型?此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Fp)是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 of wheat)的优势病原菌,目前该病害呈不断蔓延和为害加重的趋势.本研究从五月中旬小麦灌浆期至玉米收获期,在河南开封和焦作田间调查采集小麦茎基腐病样,对13份小麦茎秆和小麦残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