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朝是诗歌王国,仅是一部《全唐诗》就收录了近五万首诗歌(1),不但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成为后人研究唐朝文化、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的丰富资源,有人就根据《全唐诗》编辑了煌煌巨著的经济史料汇编.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历代的品茗艺术$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陈文华~~  相似文献   

3.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2,(4):278-281
从接受课题任务到现在 ,经过了三年时间 ,终于脱稿了。在如释重负之后 ,似乎有许多话想说 ,一时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本书按规定应该在一年前交稿 ,拖了一年多时间 ,是因为自己的日常工作、社会活动和编辑事务缠身 ,耽误了很多时间 ,同时也是自己想把书写的像样一点 ,资料多搜集一点 ,有些观点考虑得更成熟一点 ,因为这毕竟不是畅销书一类的著作 ,写快了不一定就好。另外 ,也是自己开始对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估计不足 ,总以为就那么一些内容 ,有一年的时间就够了 ,但真正动起笔来 ,才发现如入宝山 ,但见满山珠宝 ,眼花缭乱 ,于是就像童话中那个贪…  相似文献   

4.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5):240-243
自从20世纪70年代茶文化在海峡两岸兴起之后,短短30多年,已经在神州大地形成滚滚热潮,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茶文化活动在各地政府的关怀下争先恐后地举行,装修典雅、风格各异的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篇幅不一、深浅不等的各种茶文化书刊纷纷出版,都标志着茶文化事业形势大好,  相似文献   

5.
《易经》中的诗化世界田忠辉越是向远古追溯,我们就越是惊讶的发现人类对理想世界追求历史的渊远流长。《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紧密融和在一起,围绕着生存问题,以“天人互参”为内在核心,用占卜的外在形式,展开了浪漫地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6.
1987年5月始的半年间,我作为外籍研究员居住在上海复旦大学,并以此为据点,访问了中国各地的农业史研究机关。历访数目多达11个城市的四十余所院校及研究机构。那时得以与七、八年以前由书信进行多次交流的许多中国研究者见面,还得知中国的农史研究正以日本不可想像的速度飞跃发展。其概要发表在名为“中国农史研究现状——中国农史研究机关访问记”(《东海史学》第22号,1987年。译文载《农业考古》1988年2期。)的报告书中。关心此事者,可参照该报告。  相似文献   

7.
拙著于1998年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即寄里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大为先生请益。承蒙季老惠赐题辞:“茶文化乃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必弘扬茶文化。”复蒙张老惠赐再版序言。于此特申谢悃。1999年元月18日念一堂《中国茶文化》再版后记@陈香白  相似文献   

8.
9.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1):240-242
中国农业史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直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其中以万国鼎主持的456册、3700万字的《中国农史资料》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书的整理和研究,其中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农学史》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其中以梁家勉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为代表。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业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成果。如我所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开始辟有“农业文化研究”专栏,10多年来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0.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明·许次纾《茶疏》),没有茶具,茶事活动就无法进行,茶艺也就因它而"缺一则废".可见茶具在品茶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文献中最早提到茶具的是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其次是西晋杜育《赋》中的"器择陶简",但都语焉不详.真正对茶具给以足够重视的是陆羽,他在《茶经》中专辟一章"四之器"来详细论述煮茶的器具,可以说,是陆羽首次明确肯定茶具在茶艺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2):83-113
雅 室品茗需要在一定的场所进行。这场所可以大到山林野外 ,也可以小到陋屋斗室 ,甚至是小到一张茶桌或是一个茶盘。环境如何对人们品茗的心境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自古以来茶人们对环境十分讲究。大体说来 ,品茗环境可分为野外、室内和人文三类。一 .野外环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很深 ,追求与大自然的统一。他们常把山水景物当做感情的载体 ,借自然风光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与自然情景交融 ,因而产生对自然美的爱慕和追求。所以 ,古代茶人们都喜欢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品茶。陆羽在《茶经·九之略》中提到 :“其煮器…  相似文献   

12.
由北而南 ,来到这里 ,经由我的导师———茶文化专家余悦教授的引导 ,耳濡目染地 ,开始结识茶。从小就认识“茶”这个字 ,就知道有“茶”这种饮品 ,却从来没有这么真切地亲近茶 ,这么仔细地翻阅关于茶的书籍杂志 ,这么全心全意地去了解茶 ,以至现在来写茶的一个既厚重亦轻灵的载体———茶馆。懂了 ,才会去喜爱吧 !由对茶的近乎完全无知 ,到开始了解茶的种类、茶的冲泡、茶的品饮 ;开始领会茶的味、茶的色、茶的香、茶的韵 ;开始体味茶的与禅结合、与文化结合、与人生结合、与美学结合。黑茶、红茶、白茶 ,“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  相似文献   

13.
14.
关汉华 《古今农业》2013,(4):99-101
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农史研究,实起步于19世纪,在“文革”后获得了迅速发展。然而大量事实证明,农业的发展实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自上世纪在西方兴起的现代环境史,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中外学界重视,它为突破以往单一的农史研究所存在的局限,在理论层面上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极大地促使农史学科研究向纵深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5.
郑启五 《农业考古》2007,(5):244-245
自序繁荣中的闽南金三角:厦门、泉州、漳州三大都市,不但银行与金店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小型的书屋与茶庄近来也悄然涌现于大街小巷。“喝好茶,读好书”已日渐成为一种生活的时尚,默默地与奢靡的灯红酒绿分庭抗礼,成为经济生活大潮中一花独秀恬淡灵动的文化景观。在文化界“救救”之声此伏彼起,却尚无“救救茶文化”之呼吁。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生生不息,且如鱼得水地适应了当前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幻;茶叶借文化生财,文化人借茶性之温良而荡涤浮躁,二者相得益彰。这是茶文化的魅力更是茶文化的活力。洋饮料如水银泻地钻营着中国市场,众…  相似文献   

16.
董恺忱 《农业考古》2008,(1):269-271
这本文集得以出版,是有赖于柯文武和王秀清等同志的倡议与支持。所收的文章大部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已发表的文章中,选出与本书标题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一些;另外在刊印之前我又赶写了几篇而一并付印。严格说来,所收文章的先后完稿成篇相隔较久历时稍长,其行文体例与水平不齐而有欠规范与严谨处,自在意料中,因而在仓促定稿付印之前,我虽又通校了一遍,但仍心存不安。受我学识与条件之限,其有负于时代要求及读者期望处,仍在所难免。但本书的责任编辑穆祥桐同志,以抱病之身不仅审阅了全稿,指出一些不足与行文上的错误。遂使我在感谢之余,进而引发了更深一层的反思,这就是我想趁此机会多说几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茶字茶名的茶史学术文章中 ,林鸿荣先生的《茶事探源》(刊《中国农史》1 994年 1 3卷 2期 )堪称一篇佳作 ,值得推荐。在重读论文之后 ,笔者附带提出一点看法以供商榷。1、该文名为《茶事探源》 ,实为茶文献中的茶名茶字探源。取名《茶事探源》 ,未免失之过宽。2、关于《僮约》中“买荼”之荼非“烹荼”之荼。前人也多持此说 ,林文则更从两字所处不同音韵角度发挥论证 ,颇具新意。然而笔者以为也不应忽略郭璞在《尔雅》“木贾 ,苦荼”注释中关于茶叶“可煮作羹饮”的记述。而《僮约》这篇戏文中所设之宴显然是一次上乘宴席 ,有可能用较…  相似文献   

18.
与茶相识时 ,我还是一懵懂少年 ,随母亲一同上山采茶 ,见那绿叶相簇 ,丛生于山谷 ,散香于幽林 ,顽劣的我随即摘下一片在我想来定是芬芳无比的嫩芽放入口中。“苦” ,叫了一声 ,我立即吐了出来。母亲笑笑说 :“傻孩子 ,茶叶本来就是苦的啊 ,可你如果再深吸一口气 ,就会觉得甜了。”我半信半疑的吸了一大口气 ,似乎是甜的 ,又似乎不是。但茶就这么轻盈的跃入了我的心灵。读大学时 ,我已是一追赶潮流的青年 ,自然对茶是嗤之以鼻 ,以为它太过平俗 ,不合我超脱个性。我喝咖啡、喝可乐 ,一番太苦、太甜之后 ,我却还是于那时髦饮料不感兴趣 ,仍旧端…  相似文献   

19.
郑建新  郑毅 《农业考古》2006,(5):237-237
徽州怪怪的。 青山如黛,绿水萦绕,白墙黑瓦,村庄隐约,不说; 徽商显赫,珠光宝气,奢侈豪华,富可敌国,不说; 徽学繁盛,流派纷呈,引人注目,成为显学,不说; 人才辈出,为贾为儒,为官为宦,无与伦比,不说; 黄山绝景,声震遐迩,徽州神秘,贯古通今,不说。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疗》总算编著完了 ,这无疑是一本“急救章”。在原来的计划中 ,这套丛书中并没有这本 ,因为我主编的《中华茶文化丛书》中就有《茶饮康乐———中国茶疗的发展与运用》 ,并于 1998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但现在让其加盟 ,一是出版方面提出的意见 ,因为社会和读者需要。二是近几年来 ,茶疗受到学术界的青睐 ,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 ,而这需要及时地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告诉大众 ,让人民更好地享受茶疗的优惠 ,读了却有其实际的意义。因为几乎在其他各项完成之后 ,才进行这项工作 ,只好几个人同心协力。由余悦提出全书的规划和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