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油菜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我国石油资源有限,将长期依赖进口的国情,我国应立足于本国原料,大规模生产替代液体燃料——生物柴油。论述了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生物柴油的特点,认为生物柴油发展前景广阔;从油菜作为生物柴油的优势,认为油菜是生物柴油最理想的原料。国内外生物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显示了运用基因工程可以改良创制“能源油菜”。并对我国目前发展油菜生物柴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向日葵生物柴油的开发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生物柴油的概况,介绍了杂交油葵的生物学特征,生产效益,以及向日葵生物柴油的特点。在对 向日葵生物柴油研究进行展望的同时,提出发展向日葵生物柴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近年来,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无毒的、可生物降解的、可再生的柴油机代用燃料倍受关注.为优化生物柴油的应用,对比分析了大豆油甲酯生物柴油与柴油混合液的低温流动性、雾化和蒸发性、安定性、腐蚀性、清洁性和互溶性.结果表明:与柴油相比,B5、B10、B15、B20、B25和B30的凝点和冷滤点保持不变;闪点、20℃运动粘度、40℃运动粘度、密度和50%馏出温度分别平均增加26.8%、7.2%、10.8%、1.3%和12.6%,而90%和95%馏出温度基本不变;胶质和残碳分别平均增加62.3%和6.5%;硫含量平均降低15.7%,但酸度平均升高4.1%;灰分平均增加22.7%.但机械杂质平均降低13.7%.经分析,大豆油甲酯生物柴油与柴油混合液基本符合国家标准GB252-2000对轻柴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12.
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包头和通辽试验点,设0、8、16、24 t/hm^2生物炭水平及0、150、300 kg/hm^2施氮水平,研究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生物炭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且与氮肥存在交互作用。0~20 cm和21~40 cm土层,生物炭和氮肥均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土壤持水性随生物炭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物炭和氮肥均可有效降低土壤三相比偏离值。炭氮配施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氮效率,包头和通辽均以8 t/hm^2生物炭配施150 kg/hm^2氮为最大值,较单施氮肥增产20.07%和15.59%。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汉中市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提高病害测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多年来汉中市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进行了主导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发病程度的主要因子包括小麦感病品种种植比例(x1)、秋苗病田率(x2)、秋苗单位面积平均病叶数(x3)、1月份平均气温(x6)、上年11月份降雨量(x11)、早春病田率(x18)、3月中旬病田率(x19),与发生程度(y)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发病程度预测模型:y=-6.354 7+0.084 0x1+0.022 8x3+0.662 8x6+0.020 9x11,R2=0.968 7。拟合预测符合率为92.31%,相对误差8.96%。利用预测模型对2014-2016年汉中市小麦条锈病进行预测,预测的病级分别为2.93、3.21、1.92,与2014、2015、2016年发生的实际病级3、3、2相吻合。此模型可应用于生产中小麦条锈病的测报。 相似文献
14.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玉米秸秆覆盖还田(SCR)、旋耕还田(SPR)、翻埋还田(SDPR)和不还田(CK)4种方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率、玉米根系活力、株高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还田使土壤容重下降3.24%~5.76%,孔隙度增加4.08%~5.89%,土壤含水率增加6.43%~10.86%。秸秆还田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且SDPR处理效果最好。秸秆还田有利于玉米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SDPR处理产量和WUE最高,其次为SPR和SCR处理,CK最低。SDPR、SPR和SCR处理较CK增产15.14%、9.41%和5.06%,WUE提高28.62%、22.67%和18.11%。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施肥及耕作技术集成对木薯地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1)、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处理2)、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深耕(处理3)、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处理4)、施通用高浓度复合肥(处理5常规施肥及种植方式作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他们对木薯地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及种植方式相比,不同施肥及耕作栽培技术集成处理均可提高木薯地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处理1的木薯产量增幅达到35.81%,差异极显著。本试验条件下,木薯最优的施肥及耕作栽培模式是技术综合集成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1)。 相似文献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