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我市一年来使用2ZPYC型水稻抛秧机机械抛秧试验,把机抛作业成功与否、质量好坏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三句话:秧苗能否抛得出,在于秧苗营养钵含水率;抛秧均匀度、密度,在于喂秧手;秧苗入土深度,在于整地。 1.秧苗营养钵含水率是机抛成功与否的关键。 据我市试验,当秧苗营养钵土壤(土壤为淡深泥田土)含水率大  相似文献   

2.
2SB-6型水稻钵秧行抛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SB-6型水稻钵秧行抛机黑龙江省白桦耕作机厂刘方,史丰目前国内现有的抛秧机,如带式抛秧机、转盘离心式抛秧机等,都存在着钵块入泥深浅不均、受风的影响大、伤根和伤钵块严重等现象。为此,黑龙江省白桦耕作机厂从“八一”农垦大学引进技术生产了2SB-6型水稻...  相似文献   

3.
一、抛秧机操作技术的要求(以2Zpr-Z型水稻抛秧机为例)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抛秧盘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作用,将以抛秧盘中心部位喂入的带秧苗均匀、有序地抛撒到大田而完成抛秧作业。①抛秧前试抛与调整:发动机起动后,分离行走离合器,接合上抛秧机离合器,使抛秧...  相似文献   

4.
1996年全国抛秧种植面积达153万公顷,但目前水稻抛秧作业主要由人工手抛完成。农民迫切需要解决水稻抛秧作业机械化问题。我们研制成功的2ZPY系列水稻抛秧机,解决了目前人工抛秧难以解决的问题,已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2ZPY系列水稻抛秧机结构如图所示,主要由动力、行2ZPY系列水稻抛秧机结构图1.动力部分2.行走部分3.传动部分4.船板5.行走轮6.机架7.抛秧盘8.喂秧斗9.护罩走、机架、秧箱和抛秧等部分组成。工作时,由动力机通过行走部分驱动机器前进,通过传动部分带动…  相似文献   

5.
1996年无锡市推广了2ZPY—C型抛秧机130台,完成机抛秧面积5.75万亩。机抛亩产达到576公斤。抛秧机的出现为水稻种植机械化展示了广阔的前景。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和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深感在水稻抛秧机械化的发展中还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问题 从1996年浙、闽、赣及本省的使用情况看,机械的作业效率和效果相差悬殊,使用好的单机作业面积达到1300亩,差的仅有100亩左右,且作业效果也不理想,抛秧不均匀,影响了产量。究其原因,不是机器本身问题,而是在育秧、整田及操作使用上没有配合好所  相似文献   

6.
1.抛秧机试抛与调整。取3株秧苗,分3个点放入喂秧漏斗,分别从漏斗左边、右边、中间滑入抛秧盘,抛出后应分别落在抛秧机  相似文献   

7.
水稻抛秧技术是近几年推广的重点农机技术之一,它具有省工、省力、省秧田,易于争取季节和时间,产量高等优点。 目前,我市推广的抛秧技术主要是人工用手抛,人工抛秧有它的弊端,如果田块面积小,可在田块四周抛,田块面积大,必须下田抛,用手抛秧,密度不好掌握,抛得稀疏不一,由于力量不够,秧苗着地容易漂浮在泥面,并且抛秧  相似文献   

8.
为了迎接西部大开发 ,加快资阳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 ,2000年4月21日地区行署在安岳县龙台镇中坝村召开了资阳地区机械化抛秧现场会。现场会重点演示推广的抛秧机是安岳县农机局和农机技术推广站改进研制的QLPY—15型气流式抛秧机、种子摆播器。表演时 ,20多台抛秧机将秧苗像健球一样齐向田间抛去 ,喷出的秧苗像绿色小人挺立田中。陈副专员在机手旁边询问抛秧机性能 ,边称赞机械化抛秧技术很成功 ,边向抛秧机进风口用手抛秧苗 ;当走在摆播器面前 ,听一位农民讲道一季赚了上千元时 ,陈副专员说 :这种机具很简单、实用、很值…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抛秧机械──—水稻钵荣行栽”机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研制成功。它解决了传统抛秧机械不能使秧苗有序成行的难题,为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我国水稻抛秧作业主要由人工手抛或采用旋转锥盘式水稻抛秧机作业,抛秧均匀度不太理想,抛秧密度不易控制,特别是秧苗在田间无序分开,给后续作业带来不便,未能充分发挥水稻抛秧栽培的技术优势。中国农大研制出的水稻钵荣行栽机采用的拨秧装置和波浪形底拖板等创造性设计,不仅实现了连续自动输秧、拨秧和等距单株栽植,使作业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解决了常规底拖板前方…  相似文献   

10.
用2ZPY—C型水稻抛秧机抛秧,比人工插秧工效高30多倍、比人工抛秧工效高10多倍。且均匀度、直立度都比人抛的好。但使用调整不当,却事与愿违。现介绍使用、调整要点: 1、使用前,须检查紧固各连接件,调试好各运动件,加注机油润滑好万向节、分离销及各润滑点;在进田大面积抛秧前,须按农艺要求进行试抛,确认符  相似文献   

11.
新型背负式气流水稻抛秧机抛秧技术,是我国21世纪水稻机械化种植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一项高新技术。它具有省工、省时、省种、省力、节水、抛栽速度快、增产、增收、节约生产成本等优点。 一、适应性和经济性 1.新型背负式气流水稻抛秧机,体积小,质量小,操作使用方便。在平原、丘陵、半山区域都有较强的适应性。也可一机多用,既能抛秧,又能喷撒农药。  相似文献   

12.
1996年盐城市首次引进2EPY—C型水稻抛秧机18台、PVC(561穴)塑料软盘30多万张,在7个县(市)17个乡(镇)搞了机械抛秧的试验、示范,抛栽盐粳187、武育粳3号等水稻品种4561亩,亩产最高的763公斤,最低的450公斤,平均608公斤。经过对水稻机械抛秧的可行性、抛秧机的可靠性和机抛秧时对秧苗、育秧钵土、气候、整地、田块及抛后田间管理的试验、研究,证明: 1.水稻用机械抛秧是可行的。从机械抛秧的田间观察和测试结果看,机械抛出的秧苗成160°转角、入土角为45°、入土速度为10.8米/秒、入土深度5~20毫米、平均入土深度比人工抛秧浅6毫米以上;亩抛约2.5万穴,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0.8%,比人工抛秧少5~9个百分点;立秧率达45.1%,比人工抛秧高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1996年常州市迈出了水稻机抛秧技术示范推广的第一步,全市引进使用的24台水稻抛秧机,分布在所辖3市2区的20个乡(镇),完成水稻机抛种植面积4866.5亩,平均单机作业量为202亩,最高单机作业量达503亩。机抛水稻普遍喜获丰收。水稻机抛秧技术的示范推广成功充分展示了水稻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的美好前景。水稻机抛秧技术示范推广实践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有:  相似文献   

14.
新产品新技术2ZPY系列水稻抛秧机水稻抛秧技术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改革,采用该技术可缩短秧苗栽插后的返青期,增加低节位有效分蘖,具有省种、省力、省工和明显的增产效果,目前已在全国主要水稻产区推广应用。但其抛秧作业方式主要由人工手抛完成,虽然比插...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汉中水稻机抛秧中水稻育秧、水田机械耕整、水稻机抛秧、田间管理等主要技术内容,列表观测了示范点机抛秧苗前期、后期的生长情况,对比测试机抛秧和人工插秧的产量,提出了机抛秧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汉中今后水稻栽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水稻机械抛秧是我市近二三年兴起的,抛秧机械是在弥雾喷粉机的机械原理上改制而成的.这项技术是灯塔市三农服务公司在东北地区的首创项目.机械抛秧器是该公司的专利产品,该产品是在原有弥雾喷粉机基础上通过多方面改进,使其能完全替代手工抛秧,同时还可以进行打药、施肥作业,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受到灯塔市及周边县(市)农民的广泛欢迎.一台弥雾机加上改制后配备的压缩风筒、抛秧盘成本在1 000元左右,单机作业一般14min左右可抛洒0.067 hm2秧苗.由于机械抛秧抛弧线,秧苗可垂直进入整好的泥桨土里,减少了缓苗期,使秧苗可带蘖生长,明显地增加了水稻的有效生长期.2004年灯塔市农机推广中心对该公司机械抛秧地块同人工插秧地块进行了详尽检测,结果表明机械抛秧较人工插秧节增效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2ZPY—H530型水稻钵苗行栽机是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已由中国农业大学研制成功。该机采用对辊式输秧拔秧装置(专利号:942119150)和防壅水拖板(专利号:98206182X),实现了水稻穴盘育苗的自动拔秧和成行抛栽,保证了准确的株距、行距,解决了目前人工或机械撒抛中存在的抛秧密度不匀和不能成行抛栽的问题。防壅水拖板的应用解决了常规拖板向两侧壅泥壅水的问题,保证了接行准确和作业质量,提高了抛秧作业质量,充分发挥了抛秧栽培的技术优势,节本增产更加显著。该机于1997、1998年在北京…  相似文献   

18.
水稻机械抛秧的经验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抛秧的经验点滴佟春阳辽宁省农村机械化信息站(110161)根据2ZPYC型水稻抛秧机机械抛秧试验,影响抛秧质量有如下几方面:一、育秧技术1选用良种,适时育秧要因地制宜地选用良种,要选用栽培技术成熟,增产性能稳定的良种。育秧期,应在欲抛栽大...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以人工抛秧操作的农艺技术获得快速发展,以2ZPY—C型为代表的抛秧机随即广泛出现于各地。但是散状无序的栽植方式,不符合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农田管理上也确实存在一些困难,盼望出现一种有序栽植的抛栽机械。为此,农业部南京农……  相似文献   

20.
2ZPY系列水稻抛秧机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开发设计并组织生产的,经过三年的生产试验,已通过鉴定,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该系列现有3种机型:2ZPY—Z型为自走式水稻抛秧机;2ZPY—Q型为牵引式水稻抛秧机,可与手拖或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