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百年来北半球的显著增温,已经对农业生产的产量、熟制和种植结构等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通过河湟谷地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面积的调查,并运用快速聚类方法进行分析表明:近20年河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结构变化显著,薯类种植面积大范围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快速下降,其种植范围在地域空间上向东退缩,玉米播种面积增加显著,并向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河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由小麦-薯类作物,逐渐向玉米-薯类-小麦等多样化、喜温作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的聚落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建立了河湟谷地聚落地名数据库,重建了明代1373~1596年的聚落格局时空演变过程,将其分为建制扩张期(1373~1411年)和防御扩增期(1480~1596年)。从空间分布上看,河流冲、洪积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且湟水流域聚落多于黄河流域。而空间演变过程则表现出冲、洪积平原密度增大并向高海拔地区扩展的特点。聚落的建立和分布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明代建制、军事防御、屯田和驿道的分布均产生重要作用,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  相似文献   

3.
青海河湟地区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河湟地区水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河湟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加快开发黄河水能资源,建立以水能资源开采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发展;浅山地区因地制宜推广雨水集流利用工程,走出“水窑+科技+节水产业+生态”的发展模式;“引大济湟”工程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推进湟水流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应用主成分分析表明: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现状是区域内人口、工业、交通、自然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境内铁路里程和海拔,能较好的代表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影响因子;利用因子得分系数,计算青海省43个区城镇等级规模的综合得分,并分为五类;在此基础上对青海省城镇体系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与分形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定性方法分析青海省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现状,再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青海省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表明青海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  相似文献   

6.
阿克苏河灌区种植结构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研究区进行系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划分了7类一级景观要素和19类二级景观要素,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获得了1998年、2002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共5期解译结果,选取了8个景观指数,分别在阿克苏河灌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分析、种植结构动态变化分析和驱动力分析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灌区耕地面积58.59万hm2,占灌区土地总面积的26.51%,主要作物品种为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园地面积30.07万hm2,占灌区总面积的13.60%,主要经济林品种为核桃、枣、苹果和葡萄。(2)1998—2014年间,林地、其它土地和水域的面积变化相对不大,园地、住宅用地、草地和耕地的面积变化则较大。其中,水稻和马铃薯耕种面积有所减少,分别减少了25.5%和1.7%,枣、苹果、核桃、小麦、玉米和棉花耕种面积则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382.3%,150.4%,110.3%,232.8%,139.7%和29.0%。(3)受到近年来高强度、大范围的垦荒和集约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各类种植作物和植被的斑块面积逐渐减小,离散化程度提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4)导致阿克苏河灌区种植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经济和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等社会经济因素,自然驱动力则发挥较为稳定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7.
窟野河洪水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窟野河流域把口站温家川站1954~1990年和2006、2008年的洪水记录,运用不同洪水发生频次比较法和流量水位关系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该流域洪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年内变化特征,得出窟野河流域的暴雨洪水年际变化大,从洪水频次变化和最大洪峰流量变化可以看出,窟野河流域80年代以前洪峰流量大,洪水发生次数较多,80年代以后洪峰流量急剧减小,2008年的最大洪峰流量仅有89.9m3/s,创历史最低。显然,最大洪峰流量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趋于变小;而年内洪水主要发生在7~9月,与降水量分配一致。研究区最大洪水流量的变小趋势主要受汛期降水量的减小和人类水土保持活动的影响。温家川站最大洪水的流量-水位过程线主要有逆时针环、顺时针环、单一线型和"8"字形四类单一关系。逆时针环线的出现几率最大,可能受制于高含沙水流、流域地形特性和地貌组成单元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中结合玛纳斯河肯斯瓦特(1956-2007a)、红山嘴站(1956-2004a)径流及流域内年均蒸发量、气温数据,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和灰色系统理论,对其变化趋势、突变和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肯斯瓦特和红山嘴径流量皆显著增加,突变分别发生在1996a和1997a;玛纳斯河径流变化与气温、蒸发量最为敏感,气温呈显著递增趋势且突变点在1989a,而蒸发量显著下降,但突变不明显;气温、蒸发量的主周期为11、22、4、7a和15、22a,而径流量为15、20和22a;红山嘴(1997-2004a)8a平均实测径流量比天然径流量增加了4.768×108m3,气候因子对红山嘴径流影响量为12.117×108m3,人类活动影响量为7.349×108m3,表明气候因子是驱动玛纳斯河红山嘴水文站以上径流量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2000-2008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此次研究旨在分析青海省2000-2008年期间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方法:采用变化过程定量分析法及驱动力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研究期间内,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其所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比例都在增加;建制镇建设用地占用土地的面积要多于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土地的面积;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以流向工矿仓储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各相关社会经济因子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入。研究结论: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和主要驱动力为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分析及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绿洲是维系干旱地区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基本场所。探讨植被盖度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及由此所引起的环境效应,对合理利用绿洲国土资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研究利用1990年到2005年遥感数据资料,计算了博尔塔拉河、精河流域绿洲植被盖度,分析了该地区植被盖度的历史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1990~2000年期间,植被退化型所占比例最大,弃耕型所占比例最低;(2)2000~2005年期间,植被恢复型所占比例最大,弃耕型所占比例最低;(3)1990~2005年的16年间,研究区总体呈现植被恢复趋势。结果也表明:影响研究区绿洲植被盖度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而人口剧增带来的水土资源开发强度增大则是主要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金昌市城镇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金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部干旱区,是以绿洲为依托、在绿洲中形成,并依靠贵金属矿产的开采与加工发展兴起的较为典型的干旱区资源型城市。本文就以该地区城镇体系结构为例,讨论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城镇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兰州河谷型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性质、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表现为从城市向农村过度 ,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向农村土地利用类型过度 ,特定的地形地貌持征和区位条件使其土地利用具有复杂的演变模式和较快的演变速度 ,使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变得十分复杂。本文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 ,利用 RS与 GIS技术 ,在对西固区土地利用特征、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空间结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兰州河谷型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开发模式及其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青海省湟水河谷地西宁、平安、乐都、民和4站2005-2007年夏季(6~8月)的逐日逐时云状、云量、降水、风向、风速资料,统计分析湟水河谷地云和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并结合河谷局地环流特征进一步分析山谷风对地形云和降水的作用。结果表明:湟水河谷降水量、各级降水频次都表现为夜间多于白天,降水峰值出现在下午、前半夜和清晨,谷值出现在12:00~14:00时和18:00时左右。湟水河谷总云量、低云量均表现为白天比夜间多。层积云大部分在后半夜生成,5:00时开始逐渐增多;对流云的日变化表现为午后对流活动的加强和云量的增加。谷风风速峰值出现时次与对流云峰值出现的时次非常吻合,两者呈线形分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兰州市榆中新城区的开发,讨论河谷型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建设问题。从城市空间扩展、城市竞争力和生态城市建设3方面,论证榆中新城区建设与解决兰州城市环境问题的关系。从生态建设规划提出榆中新城区生态建设的设想,指出新城区应当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并提出建设榆中生态园林城市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庆阳市位于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运用生态承载力、城镇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特点及趋势。采用生态弹性度、资源承载力和承载压力度、对生态承载力的演化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生态承载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关系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为脆弱生态条件下的城镇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指标建立隶属模型,对指标进行正规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并利用AHP法求得各指标权重值,利用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系统弹性度、资源承载指数和资源承载压力度进行分级评价,最后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新疆伊犁河谷西北部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运用数理统计以及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图等方法,对2018年伊犁河谷西北部地下水取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属于总硬度偏高的弱碱性水,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整体变异性不大,主要阳离子为Ca2+,主要阴离子为HCO3-.(2)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相似文献   

18.
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外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河流域有毗邻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及期和水量极不平衡,实施跨流域调水是必要的。甘肃,青海两省已建,拟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就是将水资源量较我但利用率却很低的大通河流域的水资源,调向水资源贫乏但利用率较高的非大通河流通。  相似文献   

19.
伊犁河谷察南灌区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伊犁河谷察南灌区为研究区,运用EM38电导率仪测定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获取土壤电导率值及0~30 cm、30~60 cm、60~100 cm土壤盐分含量。一方面对各土层土壤盐分含量进行了简单的盐渍化分级统计,另一方面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盐分特征因子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及空间插值分析。初步研究表明:察南灌区土壤电导率变异系数为1.31,各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31、1.10、1.49,均呈现空间强变异;0~30cm、30~60 cm、60~100 cm土层土壤中,盐化土所占比例分别为25.37%、21.79%、12.11%,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盐渍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土壤电导率及土壤盐分含量自灌区西北至东南方向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另外,研究发现灌区各土壤盐分因子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格局主要是结构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