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牧草种植方面,大部分地区都是单纯种植禾本科牧草或豆科牧草,这样就不能充分地利用草地和空间,也不能延长草地的利用年限,如果将这两种牧草混播,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优点,相互促进,不仅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延长草地的利用年限,还能改善牧草的营养,提高牧草的适口性,利于调制和青贮。  相似文献   

2.
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0年9月~1991年3月在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农场对意大利黑麦草(简称黑麦草),燕麦和光叶紫花苕(简称光苕)的混播比例进行了实验。每种混播组合设四个比例,豆:禾分别为85:15,70:30,50:50,25:75;通过对产量测定、营养成分分析和群落结构的观察,选出了混播最佳比例。光苕和黑麦草混播以70:30为最好,其产量较单播光苕提高70.05%,较单播黑麦草提高57.15%。光苕和燕麦混播以85:15为最好,其干草产量较单播光苕提高62.53%,较单播燕麦提高45.92%。  相似文献   

3.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混播技术、种群性状、生产优势、混播方式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等方面是观察与认识豆科与禾本科饲草混播方式的基本内容。过去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该体系的地上部及现象方面的研究,今后应加强该体系内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与土壤养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及种间差异与根际过程调控等方面相关机理的研究,如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种间养分竞争能力差异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种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微生物群落及数量变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这些深入研究间混播的资源吸收利用特点与混播因果关系,为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种植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的四大优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产量高混播牧草具有较单播牧草高而稳定的产量,通常产草量提高14%~25%左右。2品质好豆科牧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元素,而禾本科牧草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两种牧草混播后营养成分提高且均匀,适口性好,提高了牧草的利用率。3能改良土壤,延长草地的利用期两种牧草混播,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使草地生长快,利用期长。4利于干草的调制和青贮豆科牧草含水量较多,茎叶所含水分差异较大调制干草时易落叶,而禾本科牧草则相反,所以混播后调制干草时可减少茎叶的损失。豆科牧草含蛋白质多,水分高,不易单独青贮而…  相似文献   

5.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改良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改土培肥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其内在机制,对指导豆+禾混播,加强土壤管理,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生态位互补且能促进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作用。豆禾混播草地在发达的根系、土壤微生物、水分等协同作用下,土壤结构改善、有机质增加、矿质养分总量及有效性提高,草地土壤总体肥力增强。此外,豆+禾混播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豆+禾混播能在极端环境中展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有助于土壤修复。  相似文献   

6.
氮素和水是生态农业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限制因素。牧草,特别是豆科牧草在生态农业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向豆科牧草提供更多可供吸收的氮素,同时保持土壤中有充足的氮素储备,保持豆科牧草优质高产,是解决当前草地畜牧业快速发展中蛋白质饲料不足问题的重要措施。把豆科牧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单一.Brachiaria decumbens草地与B.decumbens-Calopogonium mucunoides混播草地,笔者运用氮平衡和过程定位方法探讨了改良巴西萨利得斯放牧系统氮循环的主要途径。两种方法均表明单一禾本科草地土壤中流失的氮,可以通过引入豆科植物而得到补充。豆科植物在系统中的作用就是增加共生固氮和加强凋落物及根物质的净矿质化作用,增加土壤有效氮从而获得氮正平衡。后者的影响程度依赖于豆科植物的适口性和分解性,二者决定了动物—落叶层的活动及形成规律并且影响土壤有机—无机氮的增加。豆科植物固氮达到草地地上部氮积累总量(相当于系统固氮60~117kg/hm~2)的31%~46%(取决于豆科植物的利用方式)被认为足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力。如果豆科植物氮大部分来源于大气氮,这相当于系统基本干物质量(2600~5200kg DM/hm~2)的13%~23%。 增加大气固氮和氮循环效率的管理措施包括优化放牧管理,适宜的载畜量,利用易被分解且适口性较低的豆科植物以缓解营养物质的缺乏。  相似文献   

8.
适当进行施肥和灌溉是提高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人工草场生产力、促进恢复的重要措施,建立施氮混播平台和水氮耦合平台,系统分析不同建植模式、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补水条件对草地群落结构功能的影响机制,进而进一步探讨人工草地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土壤氮素的综合影响,以期为呼伦贝尔地区人工草地种植模式的建立和高效环保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试验站进行,选取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两种多年生牧草品种,设置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1:1混播3个处理。设置不施氮(NO:0kg N·hm-2·yr-1)、低氮(N1:75kg N·hm-2·yr-1)和高氮(N2:150kgN·hm-2·yr-1) 3个处理水平,补水(不补水,旱季补水16%),共72个试验小区,按时间为节点,共11次分别取土壤0~10cm、10~20cm土层深度,测定土壤全氮、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呼伦贝尔地区建植人工草地时,建议采取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的混播模...  相似文献   

9.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前提下,还通过各种途径为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源。在混播草地中氮素转移途径主要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途径主要是豆科牧草的地上部分经放牧家畜采食后粪便归还土壤,后又被禾本科牧草吸收利用或者地上凋落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矿化释放出有效氮被另一种植物吸收利用(反之亦成立)。地下途径相对复杂,可能有以下3种:1)通过植物根际沉积氮转移。2)通过菌根真菌的菌丝传递。3)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氮化合物来转移。目前的研究虽然明确了有可能转移的途径,但哪一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在氮素转移的过程中,某一途径会部分的发生,还是好几种途径同时发生,每一个途径的贡献为多少?这仍缺少关键的证据。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豆/禾牧草间氮转移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混播草地中豆/禾牧草之间的氮素转移数量、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可能存在的氮素转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通过将豆科植物引入我国农牧业种植结构来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0.
多花黑麦草作为一种很好的饲草作物,目前在南方地区已得到广泛的种植,但多为单播。如将黑麦草与豆科牧草特别是短期生长的豆科牧草如苕子、紫云英(绿肥与饲草兼用)混播,因豆科牧草根系发达,具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为黑麦草提供氮素,不但能提高多花黑麦草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1.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前提下,还通过各种途径为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源。在混播草地中氮素转移途径主要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途径主要是豆科牧草的地上部分经放牧家畜采食后粪便归还土壤,后又被禾本科牧草吸收利用或者地上凋落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矿化释放出有效氮被另一种植物吸收利用(反之亦成立)。地下途径相对复杂,可能有以下3种:1)通过植物根际沉积氮转移。2)通过菌根真菌的菌丝传递。3)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氮化合物来转移。目前的研究虽然明确了有可能转移的途径,但哪一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在氮素转移的过程中,某一途径会部分的发生,还是好几种途径同时发生,每一个途径的贡献为多少?这仍缺少关键的证据。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豆/禾牧草间氮转移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混播草地中豆/禾牧草之间的氮素转移数量、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可能存在的氮素转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通过将豆科植物引入我国农牧业种植结构来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均分别按1:2(记作:A1、B1、C1)、1∶1(A2、B2、C2)和2∶1(A3、B3、C3)比例进行同行混播,以紫花苜蓿单播、相应禾草单播为...  相似文献   

13.
14.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江文  高永革 《中国草地》1994,(6):64-69,73
对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固氮价值,影响豆科牧草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豆科牧草种的固氮能力及其固氮效益进行了综合探讨,指出应利用植物潜在的固氮价值更经济地进行草地生产。  相似文献   

15.
豆科和禾本科牧草之间的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合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物种组成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7年高于2018年。放牧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8年显著高于2017和2016年,鸭茅/红三叶混播草地除外。对2种牧草混播草地各物种干物质产量、密度及粗蛋白贡献的比例分析,从2016年到2018年,无芒雀麦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增加,鸭茅和红三叶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下降。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时逐步降低,而与鸭茅混播时显著增加。3种牧草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红三叶和鸭茅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干旱区混播草地年际间干物质产量的消长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均降水量和牧草的适应性。从混播草地干物质产量和密度的变化来看,随着年限增加,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占据优势,鸭茅和红三叶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处于劣势,且有消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合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物种组成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7年高于2018年。放牧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8年显著高于2017和2016年,鸭茅/红三叶混播草地除外。对2种牧草混播草地各物种干物质产量、密度及粗蛋白贡献的比例分析,从2016年到2018年,无芒雀麦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增加,鸭茅和红三叶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下降。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时逐步降低,而与鸭茅混播时显著增加。3种牧草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红三叶和鸭茅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干旱区混播草地年际间干物质产量的消长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均降水量和牧草的适应性。从混播草地干物质产量和密度的变化来看,随着年限增加,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占据优势,鸭茅和红三叶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处于劣势,且有消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
<正> 灌溉对提高多年生牧草产量的重要作用是它能使土壤营养和水分状况呈现最佳状态。水分的过量或不足不只是影响牧草产量,而且使牧草组成变劣,降低饲草的营养价值。1974—1979年在达木波夫斯克省农业试验站研究了豆科—禾本科混合牧草的产量与灌溉的关系。土壤的农业化学,水分和物理参数是:0—30厘米土层腐殖质含量7.24—8.26%,活动性磷11.5—12.6毫克,代换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单一Brachiariadecumbens草地与B.decumbens-Calopogoniummucunoides混播草地,笔者运用氮平衡和过程定位方法探讨了改良巴西萨利得斯放牧系统氮循环的主要途径,两种方法均表明单一禾本科草地土壤中流失的氮,可以通过引入豆科植物而得到补充,豆科植物在系统中的作用就是增加共生固氮和加强凋落物及根物质的净矿质化作用,增加土壤有效氮从而获得氮正平衡,后者的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