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基部节间茎秆密度与抗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给小麦抗倒性的评价提供简便易行的指标,以抗倒性不同的20个小麦品(系)为材料,研究了抽穗至成熟期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鲜、干密度的变化特点,以及鲜、干密度与产量性状及其他形态与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茎秆抗倒性强弱与基部节间茎秆鲜干密度值的大小密切相关;鲜密度随灌浆过程的进行基本呈递减趋势,在蜡熟期最低;在灌浆中期干密度较高但变化幅度较大的品种抗倒性较差.基部第二节间茎秆鲜、干密度与茎秆机械强度、单株鲜重、基部节间鲜干重、壁厚等形态生理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不孕小穗数、单位面积穗数等产量性状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直接利用基部节间茎秆鲜、干密度来评价小麦品种的抗倒性是可行的,通过提高基部节间茎秆的干密度可以实现抗倒性和产量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种衣剂对花生的保苗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播种后常遭受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侵袭,出苗后蚜虫又为害幼苗,有时传染病害,造成花生缺苗,有时甚至补种几次仍不能全苗,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防病虫保全苗,1990年作了种衣剂对花生的保苗效果试验,现简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国产种衣剂4号、美国产FMC种衣剂、日本产大扶农种衣剂(均由中国农科院提供,胶体),辛硫磷(市售)。  相似文献   

3.
为了显示爱苗EC对再生稻中后期防治效果,以井岗霉素AS为对照药剂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爱苗EC用药量20ml/667m2与3%井岗霉素AS用药量250ml/667m2比较,30%爱苗EC对再生稻中、后期防病治病效果好。经测产,两季合计增产141.39kg/667m2,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低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2019年丰乐联合体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2019—2020年新世纪联合体生产试验汇总材料及同期各试点低温指标,利用空间系列数据分析低温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 ]越冬期<0℃天数、负积温与相对气象产量负相关,3月上中旬和4月上旬最低气温与相对气象产量正相关。多数品种和试点平均气象穗粒数与冬前<0℃天数、负积温正相关,与4月上旬最低气温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小麦耐寒育种和趋利避害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麦基因型和环境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
水稻高产机接在自来水管上流出的“四化水”,用来浸种及秧田浇灌,可明显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效分蘖增多,成熟度提高,空秕粒下降,产量增加,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不同土种对土壤N素的供应能力,通过不同土种N素养分来精确定量施用肥料,发展小麦生产,研究江苏省建湖县不同土种N素养分和种植小麦基础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设供试土种8个,每个土种设4个不施N肥空白小区,共32个;每个土种设置2个常规施肥区,共16个;总共试验小区48个。以当地主推品种宁麦13号为供试品种。结果表明,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中的田间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及不施用N肥空白小区小麦基础产量要明显高于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速效磷含量2个土类较接近。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N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为40.5%,而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N肥田间当季利用率平均为35.3%。同一土种不同农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与碱解氮含量相对较为稳定,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氮当季利用率大于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调物质对玉米增产效果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李艳杰 《玉米科学》2003,11(4):061-062
玉米使用RUS表面活化剂和CH2、CH2BAP、CH3、CH3BAP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玉米前期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双穗率提高,对植株有较明显的活化和调节作用,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针对掠港分公司小麦生产上的倒伏问题,根据小麦的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以及不同叶龄期采用多效唑处理。经过几年来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不仅有利于小麦的壮秆防倒,而且对增穗、增粒、增产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不同免耕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是指在收获上一季作物后未经任何翻耕犁耙的稻田,先使用除草剂灭除杂草植株和落粒谷幼苗,摧枯稻桩或绿肥作物后,灌水并施肥沤田,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将秧苗抛(插)到大田中的一项新的水稻耕作栽培技术,该项新技术是上杭县普及推广抛秧栽培技术后,引进推广  相似文献   

11.
氮肥基追比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探讨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的氮素运筹技术,在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济麦20、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在超高产(公顷产量9 000 kg以上)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纯氮307.5~322.5 kg(其中化肥氮270 kg)、基追比例10∶0~4∶6范围内,济麦20、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的增大而递增,并与此期追氮比例呈极显著简单直线正相关或二次曲线相关;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品质指标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增加而提高.烟农19和皖麦50的植株体内含氮量随生育进程而渐降,分蘖期最高,成熟期降至最低.以上结果说明,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氮素运筹方式以氮肥总量的40%~50%基施、50%~60%拔节期追施为宜,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a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新疆滴灌春小麦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不同节中的积累和运转动态规律及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的影响,以强筋小麦新春37号、中筋小麦新春6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为主区,以氮肥处理(总施氮量250 kg·hm-2)为副区,设置0 ∶ 0、2 ∶ 8、3 ∶ 7、4 ∶ 6、5 ∶ 5共5...  相似文献   

13.
小麦磷钾肥施肥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0个点270个小区小麦不完全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二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拟合分析、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拟合分析以及与土壤测试值的一元一次拟合分析,获得了相关磷钾施肥参数,结合土壤养分状况、生产水平以及多年经验,建立了响水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磷钾肥指标体系,并应用于2007年秋播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对水稻基肥不同施肥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整地全层施基肥与氮肥比例(基肥∶蘖肥)4∶3的互作增产效果明显,能合理、持久、有效保持土壤供肥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满足水稻各生育阶段对养分的吸收,获得了9870kg/hm2的产量,较其它互作组合增产389~2657kg/hm2,增产幅度4.1%~37%。  相似文献   

15.
为给豫中地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小麦叶片生理及粒重均有显著影响,充足的基氮有利于前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增加氮肥追施比例在拔节期追氮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抽穗后叶片丙二醛的含量,籽粒成熟时粒重较高。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的互作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显著,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在豫中地区生态环境下,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以基追比例3∶7在拔节期进行追氮,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穗粒数和粒重,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土壤湿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土壤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的土壤水分控制试验,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统计等方法,确定了土壤湿度与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关键土层。结果表明,0~10 cm和0~20 cm土层土壤湿度为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键因素。返青、拔节和抽穗期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湿度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基本可用二次回归方程进行拟合,但函数的显著性因小麦生育期和土层深度的不同而不同。得到的24个回归方程可以用于定量诊断土壤湿度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淮北平原冬小麦拔节与返青期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湿度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对小麦成穗率、不孕小穗率和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认为,淮北平原冬小麦高产稳产的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适宜湿度为65%~80%。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节土壤速效钾含量,探讨在不同小区施入同一品种不同数量的钾肥,研究土壤速效钾含量与施钾肥量、小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内在联系,通过高产小麦田主要土壤钾肥系数和钾肥临界值的研究,确定高产小麦钾肥用量,为高产小麦施钾定量化提供依据,试验表明:本地区土壤的钾肥系数为0.136 4 kg/667 m2,高产小麦钾肥临界值148 mg/kg.  相似文献   

18.
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调亏灌溉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调亏灌溉的调控作用,比较分析了2种氮肥基追比(10∶0和6∶4)下调亏灌溉(水分亏缺阶段为返青至拔节期)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返青至拔节期水分调亏显著降低冬小麦的叶面积,抽穗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对根系活力的影响表现出较长后效,且降低了花后旗叶MDA的积累速率,最终显著提高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氮肥基追比10∶0处理相比,6∶4处理下开花期冬小麦的叶面积显著增加,抽穗后在土壤自然干旱条件下灌浆期光合速率明显提高,花后旗叶MDA含量降低,稳产性增强。可见,在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水分较好的情况下,返青至拔节期水分调亏对产量有正效应;生育后期土壤较干旱情况下,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9.
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小麦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配置。为探究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的合理产量结构配置,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获取2001-2011年稻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文献,并对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显示,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根据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结构的特点,在稻茬小麦的选育与栽培过程中,应以穗数为主导因素,协调穗数与穗粒数的关系,稳定千粒重。  相似文献   

20.
The subzero properties of wheat doughs were measured by 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is (DMTA) and dielectric thermal analysis (DETA) over the temperature range −90 to +40 °C and by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T2relaxation over the range −45 to 0 °C. The experiments revealed two transitions in the dough: one independent of frequency at −10 °C (attributed to ice melting) and one dependent on frequency at −30 °C (attributed to a glass transition).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measured by DMTA moved to higher temperatures during frozen storage when the optimal water content of dough was used. A reduction in the water content eliminated this phenomenon. A similar effect of water reduction was observed by NMR studies, in which amplitude ratios and decay time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phase transitions. However, the glass transition recorded by NMR was independent of frozen storage with optimal water content. The changes of water state in frozen doughs were studied by ultracentrifugation (the amount of liquid phase) and NMR (freezable water based on liquid amplitude ratios). Frozen storage increased the liquid phase in dough with optimal water content. Thus, ice crystals are growing during frozen storage resulting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polymers and a higher glass transition observed by DMTA. The increase of liquid phase during storage was substantially lower when the water content of dough was decreased. Ice crystals» growth can be minimised by reducing water content.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four different flours. The measurement of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by DMTA, DETA or NMR did not reveal great differences in doughs made from different flours. The amount of liquid phase was strongly flour depend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