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蜀宣花牛6 767个胎次的产奶量测定和1 055头母牛乳样的乳成分分析,揭示了蜀宣花牛的泌乳性能。牛群实际胎产奶量一世代平均3109.4kg,平均泌乳期281.4d,平均乳脂含量4.6%;二世代的平均产奶量、泌乳期和乳脂含量分别为3 311.3 kg、281.2 d和4.5%;三世代分别为3889.4 kg、283.5 d和4.5%;四世代分别为4 495.4 kg、297.0 d和4.2%。从不同胎次看,蜀宣花牛母牛的产奶量和泌乳天数均随胎次的递增而增加,第3~4胎达到高峰,从第5胎开始,随着母牛产犊胎次的递增,产奶量有所下降。蜀宣花牛乳脂含量明显高于黑白花奶牛、纯种西门塔尔牛和我国育成的草原红牛及新疆褐牛。表明蜀宣花牛具有较好的泌乳性能。  相似文献   

2.
我场自1965年6月开始饲养西门达尔滨洲牛杂交的兼用牛,目前在三队共有杂交牛231头,其中成母牛107头、种公牛1头、育成牛88头、犊牛35头。在成牛和育成牛中,西门达尔牛血缘情况是:50%血缘的占40%,75%的占30%、82.5%以上和50%以下的各占15%,毛色以黄白花为主,占牛群的56%,红白花占42%,杂色2%。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318头蜀宣花牛母牛的繁殖性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蜀宣花牛母牛初配年龄在16~20月龄之间,发情和产犊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以9~12月最高,5~8月最低;从牛群结构看,成年母牛占42.9%,1.5~4.0岁青年母牛占55.67%,1.5岁以下小母牛占1.43%;从产犊胎次看,产犊4胎以上的占10.67%,产犊3胎的占11.99%,产犊2胎的占19.69%,产犊1胎的占26.51%,初胎怀孕母牛占13.64%,后备小母牛占17.49%。在所调查的1076头繁殖母牛的2157个胎次中,共产犊牛2163头,其中产公犊1102头,占50.95%,产母犊1061头,占49.05%,公母比为1.04∶1;在2157个产犊胎次中,产犊间隔平均为381.48d,难产率为0.28%,双胎率为0.28%,犊牛成活率为99.26%,群体第一情期受胎率为33.75%。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来,蜀宣花牛寄生虫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宣汉县养牛业的发展[1]。本文笔者针对蜀宣花牛繁育场和部分养殖专业户所养的蜀宣花牛的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1材料与方法1.1粪便样品采集在蜀宣花牛繁育场分别选择犊牛舍、育成牛舍、成年牛舍、产房等不同圈舍中不同年龄的牛,部分粪便样品取自精神沉郁、厌食、喜欢躺卧、腹泻、所排粪便带血和含大量纤维素样薄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对新疆褐牛乳肉兼用牛体型外貌线性评定方法进行探究。通过测定新疆伊犁河谷483头新疆褐牛一胎或二胎生产母牛的体重、体尺、乳房结构性状共18个指标,对这18个指标进行极值、方差、相关性、聚类和主成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母牛18个性状指标中有11个性状变异系数在10%以上,说明新疆褐牛选育提高潜力较大;在12个体尺性状中,体高、体斜长、胸围、胸底宽、腹围、尻宽、尻长和坐骨端宽各性状间表现为极显著相关性;17个体尺、泌乳性状可通过聚类分析分成8类,通过主成分值贡献值选取前5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反映综合信息量最大。综合上述结果并借鉴奶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国外褐牛体型外貌线性评定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伊犁河谷新疆褐牛9分制线性外貌评定方法,4个特征性状为整体结构、尻部、腿蹄、乳房,为今后新疆褐牛鉴定、选种选配和选育提高方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德南牛生长发育状况。[方法]采用SPSS23.0软件对对河南省南阳市某德南牛某养殖场中的321头德南牛成年母牛,体尺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选择5个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德南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十字部高、具有极显著相关(P<0.01);从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和贡献率来看,主成分1反映了德南牛的整体外貌结构信息,第2主成分反映了尻部特征。本研究为阐明德南牛的体型外貌特征和选育思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为今后新疆褐牛品质选育提高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伊犁新褐种牛场和伊犁尼勒克县牧强新疆褐牛种畜场的牛群进行体型外貌鉴定,测定1~10岁纯种新疆褐牛和美国瑞士褐牛冻精冷配改良后代母牛关新F1、F2代的生长性能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美新F1、F2代不同生长阶段各生长性能指标均显著(P<0.05)或P<0.05的高于纯种新疆褐牛.[结论]美国瑞士褐牛优良基因对提高新疆褐牛体尺和体重等指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体型外貌性状是奶牛重要的选种指标,是奶牛保持高产、稳产、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上海地区荷斯坦牛体型外貌与产奶性状的相互关系。、随机选取上海市28个奶牛场总计871头第二泌乳期荷斯坦母牛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并测定其305d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3个产奶性状,体型外貌性状采用9分制评分结果.利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体型总分及7个体型外貌性状与各产奶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体型总分与305d产奶量、乳脂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O.01);体躯容量性状和产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肢蹄性状与乳脂率、乳蛋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奶量显著正相关(P〈O.05);尻部性状与乳脂率呈显著正相关.。最终得出肢蹄、体躯容量、尻部性状是影响荷斯坦牛产奶性状的最主要因素,体型外貌鉴定评分对于筛选高产、优质荷斯坦母牛及选种选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定向选育乳肉兼用牛蜀宣花牛,确定其育种目标性状,计算各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经表型值的遗传标准差校后,确定了各育种目标性状的经济权重。结果表明:蜀宣花牛的各个育种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分别为产奶量(kg)3.00元、乳脂率(%)35.00元、乳蛋白率(%)38.05元、初生重(kg)1.46元、育肥期日增重(g)1.58元、屠宰率(%)60.69元、首次产犊日龄(d)-1.80元、产犊间隔(d)-1.79元、使用寿命(d)0.27元。乳用性状、肉用性状、功能性状3类相对经济权重比例分别为70.17%∶14.56%∶15.29%,近乎于3∶1∶1。说明蜀宣花牛的产奶量占的经济权重最大,且改善乳品质和提高屠宰性能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需加强乳用性状的选择力度。  相似文献   

10.
对甘肃临泽雪莲乳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奶牛群进行体型线性评定,旨在明确不同胎次奶牛的体型差别,正确评估该牛群质量,不断提高高产奶牛比例,为生产管理及遗传改良提供依据.选择160头1~5胎奶牛,采用50分制奶牛体型线性评定方法,比较不同胎次间各性状测定值及功能分的变化,分析各胎次及全群奶牛的特征性状评分和整体评分差异.胎次对奶牛体高、尻角度和尻宽的测定值及功能分有显著影响(P<0.05).1~4胎内体高、尻角度及尻宽测定值随胎次有增加的趋势:2~5胎牛体高功能分优于第1胎,1~3胎牛尻角度功能分优于第4~5胎,1~4胎牛尻宽的功能分随胎次增加表现更加良好.全群奶牛平均整体评分81分,等级为"佳",体型表现较理想;2~3胎牛的整体评分及四项特征分表现最好;体高、胸宽、体深及尻角度线性分达最佳分段,体躯容积特征性状评分表现优异,但所有极端性状及一般外貌特征性状表现相对较差.不同胎次奶牛在单个性状及特征性状评分方面有一定差异,表明该牛群今后选育中应注重对产奶量影响较大的极端性状、特征性状及整体评分的平衡选择,并提高一般外貌的表现水平.  相似文献   

11.
论牛的肉用、役用经济类型划分的意义和方法(BPI指数)   总被引:23,自引:15,他引:8  
关于以一个量值指标来划分现今典型的肉用型牛和役用型牛品种,还未见有报导,本文提出肉用指数(Beef purpose index,简写BPI),即平均成年活重与体高的比值,作为划分肉用牛与役用牛(品种)的量值指标,经对国内外74个肉牛和役牛品种(类型)资料计算,平均BPI值,公牛:4.56kg/cm,母牛3.32kg/cm,以此作为划分役牛,肉牛的基本界限,与传统抽象描述法划分结果吻合良好,符合比率由92.6%,(国外肉用品种公牛平均值)到97.9%(国内黄牛品种母牛平均值)。  相似文献   

12.
黄牛资源(Chinese indigenous cattle breed resources)是中国牛肉产业发展的基础母本资源,对其正确认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性.依据相关动物育种学基本原理和养牛学基本知识,说明前辈科学家对黄牛资源的经济类型界定——为“地方品种”——的科学性,并依据数量指标——牛肉用指数(BPI)和牛品种科技含量(K值)指数证明其客观真实性.这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如:将各种牛(Cat-tle)统称为“肉牛”;有人说本地黄牛品种已成为“优秀的肉牛品种”;还有人不顾国内牛数剧减的事实而极力夸大品种内数量.这些在学术上均属学术不端行为(非科学或伪科学作法).背离前人界定,撕裂已有共识,客观上表现出四方面危害:扰乱国际粮农组织(FAO)通用规则(FAO统计无有“肉牛”项)、搅乱业界内外人心(损害对“肉牛”科学概念的学习与理解)、抹煞本地黄牛的种质资源价值(冠以“肉牛”而虚化资源意义)、阉割新育成的肉牛品种的种质创新价值(“假似真时真亦假”).对此种种异象应予以厘清,还发展中的中国养牛科学以尊严.本文对黄牛资源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并对农业部发布的“2011~2025:肉牛遗传改良计划”中存有的不周之处也提出了修补意见,以利对黄牛资源的正确认知和持续利用,促进牛肉产业中牛源基础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苜蓿草饲喂肉牛育肥效果。[方法]选择临床健康的1.5~2岁的西门塔尔杂种公牛60头、按年龄、体重、相同或相近的原则,配对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头。试验组饲喂养殖场周边地区的苜蓿草,经80d饲喂。[结果]表明:实验组日均增重1 320g/头,对照组日均增重1 170g/头,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12.82%(P0.05);每增加1kg净肉成本试验组14.39元、对照组为15.78元。试验组比对照组成本费减少9.67%。[结论]表明:苜蓿草饲喂肉牛增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15.
BMY牛肉用指数(BPI)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BMY牛的12、24和36月龄的BP I指数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BMY牛BP I指数值随年龄、体高和体重的增长也随之增大,BMY牛的BP I数值达到肉用牛的标准,在12、24和36月龄时公牛分别为2.73、3.28和4.37,母牛分别为2.59、2.76和2.80。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屠宰分析和测定评价,明确张掖肉牛的屠宰性能和肉质风味,作为依据制定下一阶段的选育目标和选配方案。[方法]选择核心育种场育肥牛,检疫后定点集中屠宰测定分析;分割排酸取样,真空包装不同部位肉样带北京试验室根据相应的测定标准进行肉质评定。[结果]张掖肉牛公牛育肥至22.4月龄屠宰,活重、胴体重分别达635.4 kg,371.4 kg,产净肉303.66 kg;屠宰率、净肉率和胴体产肉率分别达58.48%,47.8%和81.76%;胴体脂肪覆盖度良好,肉色和脂肪颜色达到日本胴体分级标准中较高级别。牛肉肉质细嫩,高蛋白,低脂肪,但大理石花纹欠缺。熟肉制品风味独特,多汁性良好,与北京市场销售西门塔牛肉相比,具有较高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结论]张掖肉牛品种改良、培育成效显著,生产水平达到肉用牛标准,肉质风味能够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若开拓高端牛肉市场,需着力大理石花纹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TYRP1基因的错义突变(g.1300C>T)与中国黄牛毛色性状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991头中国黄牛、48头安格斯牛、104头婆罗门牛的TYRP1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通过对中国黄牛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析,发现此变异与中国黄牛棕色毛色性状不相关。[结论]TYRP1基因的错义突变(g.1300C>T)与中国黄牛棕色表型不相关。该位点可能在一些品种中受到了选择,中国黄牛的棕色表型可能受其他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18.
奶公牛犊与育肥牛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6月龄育肥奶公牛犊和成年育肥杂交改良肉牛各四头,通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比较,研究育肥奶公犊与杂交改良育肥肉牛的产肉性能和牛肉品质差异,为肉牛屠宰企业开发犊牛肉市场提供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屠宰率为55.38%的犊牛胴体较屠宰率56.38%的育肥牛胴体,出肉率低6.25个百分点;骨骼占胴体比例高4.45个百分点;高档部位出品率高O.35个百分点;后臀腿部位肉出品率高1.67个百分点。犊牛肉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分别较育肥牛高2.73、1.20个百分点,脂肪含量较育肥牛低1.22个百分点。胴体成熟72h、96h后分割的犊牛肉(外脊)剪切力值与育肥牛肉剪切力值差异极显著(P〈O.01)。成熟72h的犊牛肉(外脊)肉色值a值、L值分别较育肥牛低3.88、高6.55,差异极显著(P〈O.01);系水力指标中滴水损失的差异显著(P〈O.05),熟肉率指标差异不显著(P〉O.05)。由此可以看出,在产肉性能方面,育肥犊牛较成年育肥牛产肉率低,保水性低,但在肉质方面,具有细嫩、多汁、高蛋白低脂肪、肉色浅红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日本和牛冻精与不同肉牛品种杂交改良效果.[方法]选择胎次、膘情和年龄接近,健康无病、饲养管理条件基本相同的经产西杂、秦杂、奶杂和本地母牛150头,随分为工、Ⅱ、Ⅲ、Ⅳ和V5组,每组30头.Ⅰ、Ⅱ、Ⅲ、Ⅳ组的120头基础母牛选用日本和牛冻精授配改良,即:日本和牛冻精x;西门塔尔x;本地黄牛杂交组合(简称和西杂组),日本和牛冻精x;秦川x;本地黄牛杂交组合(简称和秦杂组),日本和牛冻精x;荷斯坦奶牛x;本地黄牛杂交组合(简称和奶杂组),日本和牛冻精x;本地黄牛(简称和杂组),V组为本地黄牛.测量初生、6月龄、12月龄体尺、体重.[结果]表明:在初生、6月龄、12月龄体尺、体重数据中,和秦杂牛组、和西杂牛组、和奶杂牛组和和杂牛组与本地黄牛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和秦杂牛组、和西杂牛组、和奶杂牛组与和杂牛组差异显著(P<0.05),与本地黄牛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和秦杂牛、和西杂牛组合可作为本市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阶段"平凉红牛"的肉用指数,为"平凉红牛"新类群的选育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19头"平凉红牛"公牛按同质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头和10头,测定不同月龄的体重及体尺,计算其肉用指数。[结果]18月龄~24月龄,随着年龄、体重、体高的增长,肉用指数也随之增大。24月龄试验组和对照组肉用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