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京市发展单季早熟晚粳的再探讨,中心内容强调三个坚持:1.坚持优化品种结构,适当发展早熟晚粳;2.坚持引种试验推广,深入挖掘优良特性;3.坚持栽培调控熟期,养顾全年晚中求早。  相似文献   

2.
李明 《当代农业》2014,(10):22-23
一、武运粳23号 1.主要特征特性武运粳23号是武进农科所最新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国家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4396E,由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占许可。该品种抗病、早熟、产量潜力大。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特早熟快速灌浆晚稻“明珠1号”的植株形态和籽粒特性,生育特点和适宜应用范围,光温反应和根系发育,研究揭发其光,温反应介于典型早粳和晚粳之间但偏于晚粳;栽培上应强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的结合,而粒肥的效果较差;施肥量以每666.7m^2施19.5kg尿素为佳;植株的形态特征特性较好,抗倒性,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米质优,增产潜力大;可作单季晚稻,连作晚稻,机插,抛秧及连晚直播等多种形式栽培应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晚粳稻中熟和特早熟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显著影响齐穗、成熟与全生育期,其中对齐穗与成熟期的影响中熟晚粳比特早熟晚粳小;延迟播种期使株高变矮,节间、总叶数减少,对中熟晚粳的影响大于特早熟晚粳;对每穗总粒数的影响特早熟晚粳大于中熟晚粳,而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则相反;播种期与该两类品种产量的关系呈二次曲线,两曲线相交点为6月26日,中熟、特早熟晚粳品种的适宜播期为该日前与后,最迟临界播种期分别为6月30日、7月23日.  相似文献   

5.
正以江苏省种植的9个迟熟中粳水稻品种和6个早熟晚粳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条直播种植,研究迟熟中粳、早熟晚粳这两种类型品种在正常施肥(NPK)、不施磷肥(NK)和不施氮肥(PK)3种处理下的产量表现及氮、磷肥贡献率和农学利用率的差异。结果显示,迟熟中粳品种较早熟晚粳品种同时具有高产和高氮、磷利用率特性。迟熟中粳中苏粳815、南粳9108和早熟晚粳中南粳5055是相对较理想的品种。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常农粳4号”(原名“96—96E4”)系常熟市农科所1996年用“丙93—63”/“武运粳7号”配组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2001年参加苏州市品试,2002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组区试,2003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组区试,同时越级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生产试验,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0416)。该品种综合表现为米质优、高产稳产性好、熟期早、抗性强。适宜在沿江及苏南稻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目前已在苏南稻区、安徽等地示范应用约60万亩。  相似文献   

7.
连晚抛秧因受早稻收获期、品种生育期、秧龄等因素限制,一般多选用特早熟晚粳品种.但特早熟晚粳作连晚抛秧栽培增产潜力小,且年度间产量变幅大.针对上述问题,1997年我市开展了中熟晚粳连晚抛秧栽培技术研究,经三年试验示范,解决了许多难题,使全市中熟晚粳连晚抛秧面积迅速扩大,单产不断提高.据对比试验,在同期抛栽条件下,中熟晚粳比特早熟晚粳一般可增产10%左右,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中熟晚粳连晚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1991-1995年通过中熟,早熟与特早熟类型代表性品种的不同茬口蓁生研究,提出了浙北地区目前栽培的中熟晚粳品种秀水814,丙93-63,感光性比较强,营养生长期长而稳定,高温强光年增产潜力大,早栽增产潜力大;特早熟晚丙850,丙93-390,生育期与中粳相仿,但仍有晚粳稻相似的基本营养生长性与感光性,以及短日照条件下的感温性,同时它的有效穗数多,千粒重较高温强光年增产潜力大丰产性较好,但早  相似文献   

9.
《农家致富》2007,(3):26-26
宁粳1号以高产、迟熟中粳品种武运粳8号为母本,以优质软米、早熟晚粳新品系W3668为父本.采用杂交选育的方法选育而成。适宜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中等肥力偏上的地区种植。宁粳1号由盐城市种子公司独占经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南京农业气候资源利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很大,就其光,热,水资源而言在南部可以大力发展迟熟中粳,还可发展少量早熟晚粳,北部可以推行双膜植棉;在种植制度上,宜发展间作套种多熟制,在品种搭配上,如1年两熟,从北到南宜行选用中,晚熟品种为主;关于发展亚热带果树问题,柑在树体耐冻力差,大冻年会全株死亡,在南京不宜发展,仅在高淳县个别小气候较暖之外,可以少量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了便于选用适宜的早晚稻品种,在前报的基础上,本报从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上,阐明了混栽高产的品种适宜生育期以及混栽条件下品种生长发育的变化特点.并得到如下结果:(1)混栽的早种品种在长沙地区宜用中熟品种,在郴州地区宜用迟熟品种;晚稻只能用感光性较强的晚稻品种,9月15日左右齐穗.晚稻的生育期太短,则穗数不足,不易提高产量.(2)混栽延长了晚稻品种的生育期.(3)混栽晚稻的总叶数,较之同期播种单插者多1.6叶,比连作晚稻栽培者多3~4叶.(4)混栽晚稻有2次分蘖高峰.(5)混栽晚稻郴晚3号的穗型比单作的小.  相似文献   

12.
利用渗漏池模拟长江中游地区2种主要稻田土壤,研究了施用等P2O5量的有机肥(猪粪)和化肥对表面水总磷动态及其降水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后,双季稻田表面水总磷均在施肥第1天就达到最高水平,然后迅速下降,而且晚稻的总磷浓度峰值显著高于早稻,有效磷含量高的河沙泥总磷峰值明显高于红黄泥.施用猪粪后,晚稻在第1天表面水总磷出现峰值,2种土壤分别较施化肥的提商了43.2%和66.9%,而且整个生长期总磷浓度均高于施用化肥的;早稻施肥后前3d表现较低的表面水总磷浓度,至7d后表面水总磷高于化肥处理的.双季稻种植制度下化肥和猪粪处理的磷素径流流失分别占施P量的0.86%和1.44%.早稻施肥后15d内发生2次径流,化肥和猪粪处理的径流液中总磷浓度较高,其总磷径流损失量分别占早稻生育期内总径流损失量的65.6%和60.8%.产量分析表明,施用猪粪和化肥的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农业生产中稳产增产、减少化肥施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生产模式。为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合理比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梯度(0%、10%、20%、30%、40%和50%),分析了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差异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处理比较,20%的替代比对早稻的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了5.8%,对晚稻的产量构成因素(穗长增加16.1%、有效穗数增加7.4%、实粒数增加11.8%、千粒重增加11.1%、结实率增加4.5%)均有显著的增加效果,且早、晚稻分别显著增产13.9%和18.6%,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4.7%和4.9%。替代比例与早、晚稻产量的拟合方程得出产量最佳的替代比均为21%。有机肥氮配施比例越大,田面水氮浓度越低,减少了氮素径流损失风险。因此,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20%时,既可以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又能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和适当减少稻田化学氮肥施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农业生产中稳产增产、减少化肥施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生产模式。为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合理比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梯度(0%、10%、20%、30%、40%和50%),分析了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差异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处理比较,20%的替代比对早稻的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了5.8%,对晚稻的产量构成因素(穗长增加16.1%、有效穗数增加7.4%、实粒数增加11.8%、千粒重增加11.1%、结实率增加4.5%)均有显著的增加效果,且早、晚稻分别显著增产13.9%和18.6%,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4.7%和4.9%。替代比例与早、晚稻产量的拟合方程得出产量最佳的替代比均为21%。有机肥氮配施比例越大,田面水氮浓度越低,减少了氮素径流损失风险。因此,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的比例20%时,既可以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又能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和适当减少稻田化学氮肥施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稻田甲烷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魏海苹  孙文娟  黄耀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7):3531-3540
【目的】阐明中国不同稻作类型CH4排放的区域特征以及稻田CH4排放与环境因子和水肥管理的定量关系。【方法】通过文献调研,获得1987-2011年中国稻田CH4排放观测的有效文献111篇,含生长季CH4排放总量或平均排放通量的有效观测数据495组,涵盖67个观测点。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上述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单季稻、双季早稻和晚稻田的CH4季节排放总量(均值±标准误差)分别为(383.5±31.1)、(234.3±16.8)和(361.8±25.0)kg•hm-2。西南单季稻区CH4排放分别是华北、华中和东北单季稻区的2.3、2.2和4.3倍;华中早、晚稻区的CH4排放分别是两广早、晚稻区的2.6和1.9倍。稻田CH4排放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正相关,与化肥氮施用量及土壤pH呈负相关;单季稻区CH4排放随纬度升高和经度增加而降低,双季稻区CH4排放则随纬度升高而增加;单季稻区CH4排放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晚稻区则反之。综合影响中国单季稻田CH4排放的因子为纬度、土壤C/N比、砂粒含量、水分管理方式、有机肥和化肥氮施用量,这6个因子的变化可解释CH4排放空间变异的72%;早稻田CH4排放空间变异的35%可由土壤C/N比、砂粒含量、移栽-抽穗期平均温度、水分管理和有机肥施用量等5个因子的变化得以解释;纬度、土壤C/N比、黏粒含量、pH值、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和有机肥施用量等6个因子可解释中国晚稻田CH4排放空间变异的47%。【结论】中国稻田单位面积CH4排放量总体为单季稻>晚稻>早稻,但单季稻与晚稻田的CH4排放无显著差异。西南单季稻区的CH4排放显著高于其它单季稻区,华中双季稻区的CH4排放显著高于两广稻区。由环境和水肥管理因子决定的多元统计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中国稻田CH4排放的空间变异,单季稻CH4排放模型的可解释性优于双季稻。  相似文献   

16.
少免耕栽培晚稻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为探明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保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1/3稻草覆盖少免耕对晚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几类微生物的数量在晚稻不同生育期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且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好气性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活度从高到低为少耕土壤、翻耕土壤、免耕土壤,而厌气性细菌数量从高到低为翻耕土壤、少耕土壤、免耕土壤.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分析评价发现,在提高土壤质量和利于作物生长方面,少量秸秆还田少耕要优于少壤特秆还田翻耕和免耕。  相似文献   

17.
长期有机物循环下红壤稻田的产量趋势及其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明显。其中,在施N肥和NP肥处理下晚稻产量呈显著下降(P〈0.05),NPK处理下产量的下降趋势也近似显著(P=0.097)。产量趋势受到了有机物循环、施肥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机物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养分的供应,从而提高了稻谷的产量。长期不平衡施肥可能是造成N、NP、N+C和NP+C等处理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较低的初始产量和较高的基础肥力可能使得CK和C处理的产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稳定。早、晚稻产量主要与其生育期内的积温和日照时数相关,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可能是导致晚稻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双季稻为对象,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和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试验设置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D-F-M)共3种处理。结果表明: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早稻平均产量分别增加9.8%和2.7%,晚稻平均产量分别增加4.8%和2.0%,其中F-D-F早稻产量显著高于F-D-F-M处理。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早稻平均每穗粒数分别增加12.5%和5.7%,晚稻平均每穗粒数分别增加9.7%和3.1%。在双季稻系统3年轮作周期中,F、F-D-F和F-D-F-M处理CH_4周年累积排放量范围分别为678.2~988.4、322.6~661.7 kg·hm~(-2)·a~(-1)和208.3~520.6 kg·hm~(-2)·a~(-1),N_2O周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86~12.64、4.25~11.24 kg N·hm~(-2)·a~(-1)和9.14~14.91 kg N·hm~(-2)·a~(-1)。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全球增温潜势分别显著降低31.5%~44.9%和38.2%~53.4%,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显著降低36.2%~48.7%和38.8%~54.6%。因此,在南方双季稻区,与持续淹水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中期烤田和间歇灌溉处理都可以实现水稻高产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短光低温诱导雄性不育水稻种质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宜DS在广州观察了两年,结果表明,它具有短光低温诱导下不育长光高温诱导可育的特性,农艺性状于籼粳之间,遗传基础比较复杂,欲转育稳定的不育系可能要较多的世代,在杂交稻华南双季制种区,低温诱导不育可以前效地抑制早晚稻在孕穗期因冷空气引起不育系的不育性改变,能保证双季制种成功,这一种质的利用,有可能使华南两季杂交稻育种发生较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季节对山羊胚胎移植的影响。[方法]以波尔山羊与槐山羊、豫西白山羊的杂交后代为试验材料做胚胎移植试验,研究相同的处理方案、季节对卵巢及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卵巢发育以繁殖季节为好,全部为良等级以上,其中好等级占66.7%,非繁殖季节没有好等级,只有良、一般等级;繁殖季节超排的卵泡基本都已排卵,达到84.2%以上,非繁殖季节超排的卵泡数量虽不少,但是排卵形成黄体的少,仅有33.3%;繁殖季节里冲出的胚胎发育到了桑椹胚至早期囊胚阶段,非繁殖季节冲出的胚胎发育到了8~16细胞期。[结论]山羊胚胎移植存在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相同的处理方案下,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超排后卵巢发育存在差异,胚胎发育程度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