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薯甲虫自1993年入侵我国新疆以来,对我国茄科作物造成重大危害,属于全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甘肃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目前该虫尚未在甘肃省发生为害,参照国际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结合甘肃马铃薯种植情况、气候变化等,对马铃薯甲虫在甘肃省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计算得出马铃薯甲虫入侵甘肃省的风险评估值R为2.40,对甘肃省属于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并结合甘肃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植物检疫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罗进仓 《植物保护》2005,31(5):69-71
通过调查基本明确了甘肃省舟蛾科昆虫的种类分布和发生危害状况,对其优势种群的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简述,并对防治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灾害趋势判断是提高灾害预测预报水平的重要途径,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文中根据1959-2011年甘肃省的气象资料,对该区近53年的雨涝灾害时间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三元可公度验证,1959年以来甘肃省的雨涝灾害呈现良好的可公度性特征,即研究区雨涝灾害具有明显的时间对称性。2)通过时间对称性分析,2014和2015年甘肃省发生雨涝灾害的信号最强,很有可能发生雨涝灾害;并利用蝴蝶结构图及可公度结构系对预测年份进行了验证。3)太阳黑子及ENSO事件对雨涝灾害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可丰富重大灾害趋势判断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甘肃省近3000年干旱、饥荒、虫害的历史资料,系统研究了甘肃省干旱的历史发生规律及其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甘肃省历史时期旱灾频繁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干旱与饥荒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干旱引发的虫害也会加重饥荒,同时,由干旱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在古代就表现为朝代的更替及战争。作者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甘肃省的生计将受到更加严重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贫困问题会进一步加剧,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需要决策机构给予尽早关注。  相似文献   

5.
1960-2009年甘肃省极端气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60-2009年甘肃省26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分析甘肃省50 a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间变化。结果表明:甘肃省极端气温的年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际变化极端高温呈增加(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呈减少(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呈增加(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呈减少(下降)趋势,但空间差异明显。另外,甘肃省近50 a来极端气温指数发生了明显的突变(通过0.05的置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近50年降水量及气候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线性倾向估算法、累积距平以及Mann-Kendall法对甘肃省1957-2006年以来的降水量、温度、风速、日照百分率的变化趋势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甘肃省近50年来的平均降水量存在减少趋势,但河西中部、西部地区的降水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从四季降水量变化来看,除冬季降水量增加外,其余季节降水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秋季减小趋势更为明显;降水量趋势突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近50年来的平均气温表现出增加趋势,其倾向率为0.21℃/10a,在1996年发生突变;风速为减小趋势,突变发生时间为1985年;日照百分率也表现出增加趋势,其倾向率为0.17%/10a。  相似文献   

7.
黑森瘿蚊学名Mayetiola destructorsay又叫麦瘿蚊,英名Hessian Fly。它是世界上危害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曾在欧洲和北美造成严重危害。在我国过去没有发生,虽然1959年甘肃省农林厅编的《甘肃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甘肃省1950~2009年各种气候灾害分布及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评估不同气候灾害对甘肃省农业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甘肃地区与气温和降水有关的极端气候事件除霜冻外出现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并且对农业的影响程度也逐年增加,1950~2009年各种气候灾害直接农业经济损失共为19280.06亿元,为甘肃省2009年财政收入的32倍,最后针对构建农村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增强农民抗灾能力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我省调入了大量商品粮;而农业技术的不断普及,使得农民相互串换良种日益频繁。由此,毒麦在甘肃省发生面积越来越大,为害愈演愈烈,为了摸清我省毒麦发生、分布及为害情况,进而做好防除工作,我们从1990年开始,连续三年对我省14个地州市做了大量调查。到目前为止,甘肃省除酒泉、张掖、嘉峪关、甘南、庆阳、兰州地区尚未发现毒麦分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化背景下甘肃近半个世纪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6-2012年甘肃省境内28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Mann Kendal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等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甘肃省不同空间尺度的气温变化特征。结论如下:近57 a甘肃省、河西及河东地区均表现出明显的暖化趋势,三者气温年际变化基本符合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缓慢下降,70年代中期至2005年持续升高,2005年之后呈下降趋势;甘肃省及河东地区气温突变年份为1993年,河西地区在1994年发生气温突变;甘肃省气温空间分布呈中部低,两头高,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气温突变前后甘肃省气温空间变化符合全球变化规律,主要是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甘肃省党参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分布及病原种类,在甘肃省党参主产区调查、统计田间根结线虫病发生情况,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甘肃省6个党参主产区均有根结线虫病发生,病田率、病株率分别为40.7%、13.2%,病情指数为10.4。依据根结线虫各虫态的形态测量值和雌虫会阴花纹等特征,将危害党参的根结线虫初步鉴定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 1949。rDNA-ITS区段和28S rDNA D2D3区段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根结线虫群体无核苷酸差异,与多个北方根结线虫聚为一支且有较高的置信度。利用特异性引物Mh-F/Mh-R扩增得到北方根结线虫的特异性片段,大小为462 bp。故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危害甘肃省党参的根结线虫鉴定为北方根结线虫。  相似文献   

12.
近37年甘肃省夏季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甘肃省61个气象站1965~2001年共37 a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应用正态化Z指数变换,对甘肃省夏季降水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并应用EOF、REOF、Maxican ha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旱涝发生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整个夏季而言,干旱出现机率明显高于雨涝;6~7月旱涝机率均等, 7~8月较重干旱的出现机率明显高于较重雨涝.甘肃省夏季旱涝主要存在3种变化模态,并可将旱涝分为5个敏感区.甘肃省旱涝从26a以上尺度范围看呈干旱化趋势,旱涝准4a周期在各个年代均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2000年 11月 16日,由甘肃省植保植检站主持完成的《甘肃省植保专家系统》项目顺利通过了鉴定验收。该项目是国家 863项目的一部分,经过 1999~ 2000年 2 a的研究,全面完成了项目内容。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观看软件、查阅资料、现场提问等形式,对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该项目共收集文字 170多万字,图片 230多幅,数据 10.5万个。主要内容包括: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果树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防治,蔬菜主要病虫发生特…  相似文献   

14.
甘国福 《植物医生》1997,10(5):20-21
古浪县平川灌区胡麻的枯萎病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治甘国福(甘肃省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733100)胡麻是我县平川灌区的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胡麻发生枯萎病普遍且日趋严重,为此,我们于1990年起对胡麻枯萎病的发生为害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一、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韩健  陈臻  徐秉良  郭建明 《植物保护》2012,38(6):134-139
采用抽样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10-2011年对甘肃省苹果病虫害种类、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危害苹果的病害共22种,虫害40种,主要病虫害有苹果树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锈病、山楂叶螨、金纹细蛾、绣线菊蚜、康氏粉蚧、桃小食心虫等;其中苹果树腐烂病在全省各市(州)均有发生,天水、平凉、庆阳、陇南为中度偏重发生,平均发病率达30%,斑点落叶病和褐斑病在兰州、白银、天水、平凉、庆阳、陇南、定西普遍发生,庆阳、平凉中度发生,山楂叶螨在天水、平凉、武威、庆阳中度发生,苹果绵蚜在平凉、定西轻度发生,庆阳中度偏重发生,检疫性害虫苹果蠹蛾在酒泉、嘉峪关、张掖轻度发生。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甘肃采集到的疑似西瓜果斑病的病瓜及种子中分离获得的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致病性测定以及利用美国Agdia公司的专化型免疫凝聚试剂条测定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诊断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符合燕麦噬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的特性,因此,确定甘肃省已发生西瓜果斑病,结果为甘肃省有效控制此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MCI指标的甘肃省近50年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16个气象站1961—2010年改进气象干旱指标(MCI)对甘肃省近50年不同季节的干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春旱和夏旱发生频率最高,为55.4%和55.0%;秋旱发生频率最低,为41.1%;冬季干旱发生频率为46.3%。全省夏秋季易出现大范围干旱,冬季较少。近50年来,干旱发生范围在全年各季节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春季各等级干旱发生天数均较高,且更容易发展成为重旱甚至特旱;夏季和冬季易发生大范围的轻旱和中旱,而严重干旱发生较少;秋季干旱发生日数最少,且干旱强度也最轻。总的来说,甘南地区干旱发生最少,而河西东部、陇中北部和陇南南部发生干旱较多。近50年,研究区干旱平均持续日数、发生干旱站次比以及干旱强度虽有不同程度增加或减少趋势,但变化并不显著。春季干旱强度最强,秋季最弱。干旱强度与无雨日数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伏旱指数特征及多层递阶方法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甘肃省58个台站1961~2000年伏期降水和气温资料计算其德马东干燥指数,并对其进行EOF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伏旱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降水量分布特征非常相似,伏旱有3种主要空间分布形式和7个气候区域,各区伏旱发生频率是不同的,天水区伏旱发生频率最高,甘肃中部西片最低。用多层递阶方法对各区代表站点的伏旱指数进行预测,可取得较好效果,检验准确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玉米象的发生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象的发生及防治研究初报张晶东,张文解,郗满义(甘肃省植保植检站兰州730000)(甘肃省平凉地区植保站)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Motschulsky)是我省重要贮粮害虫之一。幼虫只在禾谷类种子内蛀食,成虫还可为害荞麦、豆类、干...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病分布和发生程度,采用Z字形取样法,对甘肃省陇东南地区9个县(区)37个乡镇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和分布进行调查,并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比对鉴定线虫种类。共采集土样411份,陇东地区大豆孢囊线虫检出率为87.2%,其中镇原、西峰、正宁、华池和环县的检出率最高,达100%,镇原孢囊发生量最大,平均孢囊数为11.4个/100 g土;陇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检出率为63.7%,成县和徽县分别为64.0%、63.0%,平均孢囊数分别为0.9和1.2个/100 g土。经形态学特征观测和rDNA-ITS序列比对,甘肃省陇东南采集到的孢囊线虫均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