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苹果绵蚜的发生与综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时峰 《植物检疫》2006,20(5):325-326
苹果绵蚜是国内外重要的有害生物之一,我县于2001年有害生物普查时,发现苹果绵蚜,为防止其进一步扩散为害,对其分布为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和试验,结果表明用48%毒死蜱或10%吡虫啉、50%抗蚜威交替使用综合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小麦叶枯病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的病害,2003-2004年在潍坊市普遍大发生.2003年笔者在潍坊市辖的寒亭、坊子、昌乐、寿光等区县调查叶枯病病田率100%,病叶率平均48.7%,严重田块病叶率达80%;2004年在寿光、安丘、潍城、寒亭等市区调查叶枯病病田率为82.3%,病叶率为35%,严重田块病叶率达75%.2003年和2004年全市发生面积分别为17.7万hm2和18.2万hm2,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给粮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沈阳地区‘香悦’葡萄褐斑病流行规律进行初步研究, 认为葡萄褐斑病发生和流行与生育期、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经过对比分析, Logistic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沈阳地区‘香悦’葡萄褐斑病病情指数增长情况。经Logistic模型推导, 该病指数增长期时间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 逻辑斯蒂期时间为7月上旬至9月中旬, 衰退期时间为9月中旬以后, 其中指数增长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 该病指数增长期积温为0~994.2 ℃; 逻辑斯蒂期积温为994.2~3 159.2 ℃; 指数增长期累积湿度为0~3 344.03%, 逻辑斯蒂期累积湿度为3 344.03%~10 439.1%。  相似文献   

4.
仙居县杂交中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常年发生严重 ,原因除稻种带菌外 ,与当地农民习惯用稻草捆扎秧苗、单双混栽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种植不抗病的水稻杂交组合和近年气候条件异常有密切关系。针对其发生规律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苹果蠹蛾属世界性害虫,2006年在东宁县发生,对苹果造成减产。介绍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以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莫才清 《植物保护》1997,23(4):33-35
标记基因在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规律研究中的应用莫才清(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武汉430070)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有真菌、细菌等多种微生物。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给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规律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以往研究一直采用病情指数等指标来研...  相似文献   

7.
杨福南 《湖北植保》2014,(3):37+33-37
恩施市新塘乡地处高海拔山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夏秋凉爽的独特气候资源,是发展夏秋反季节白菜生产的理想区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高山夏秋反季节白菜生产以来,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0多hm2。由于连年种植,再加上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外来品种的不断引进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白菜的各种病虫害发生和为害逐年加重,而且发病特点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白菜黑斑病由原来的次要病害逐步上升为当前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章华 《植物医生》2010,23(2):13-15
晚疫病是开县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常年马铃薯损失1000万kg以上。为了经济有效地控莉其为害,开展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及综防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瓜蓟马在西瓜上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瓜是夏季降温解暑的重要果品,倍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郧县随着农业结构的全面调整,西瓜生产有了很大发展,2005年西瓜种植面积达到200 hm2,但是每667 m2平均产量只有1 250kg.从2003年起连续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影响西瓜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瓜蓟马为害.2004年以来,西瓜上瓜蓟马发生面积2 000 hm2,防治面积3 333万hm2次,挽回西瓜损失5 000t,但实际损失仍然超过1 000t,给瓜农造成经济损失100万元.为了找准瓜蓟马在连续3年大发生的原因和综防技术,我站做了系统观察和防治试验,为防治瓜蓟马的发生为害摸索出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农药污染调查现状,提出了几项防治农药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广大菜农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掌握四川省经济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分别梳理了蔬菜、水果、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发生面积,回顾了四川省经济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经济作物种植快速发展和服务相关重大战略实施的需要,提出从队伍建设、技术研究和经费保障三方面加强经济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灰飞虱的发生为害与综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灰飞虱在海门地区中西部乡镇普遍发生,局部地区呈现特大暴发态势,水稻秧田和邻近稻田的玉米田虫口密度大,水稻条纹叶枯病、玉米粗缩病中等至大发生,对水稻和玉米产量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王加法 《植物医生》2011,24(2):27-28
通过对不同海拔、不同土壤类型田块种植的太子参的定点观察和系统调查,掌握太子参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并从肥料配比、田间管理及药剂选用等方面,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并参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提出了其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云南省昆明市露地栽培条件下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特征,于2014—2015年采用病害系统调查法结合病毒ELISA及RT-PCR检测方法研究露地栽培条件下由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引起的病毒病发生规律及其重要寄主种类,并研究利用防虫网隔离蓟马对番茄斑萎病毒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番茄斑萎病毒病在露地番茄主要种植期3—10月普遍发生,番茄苗期和移栽初期是该病毒病防控的关键期,带毒种苗调运是该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田间多种茄科和菊科植物是TSWV的重要中间寄主。在田间,菊科寄主植物油麦菜、莴苣、鬼针草、牛膝菊上TSWV的检出率均较高,在42.53%~81.63%之间;茄科寄主植物中辣椒上TSWV的检出率最高,为41.99%,其次为马铃薯,TSWV检出率为27.78%,在番茄上TSWV的检出率为19.02%,因此生产中应对这些TSWV重要中间寄主给予更多关注和防控。应用防虫网能有效隔离蓟马,使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了6.44个百分点和5.31,可有效降低番茄苗期及定植期斑萎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天门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l PV.oryzicoal(ex Fang et a1).SWings et a1.]始发于21世纪80年代中期,由杂交水稻亲本种子带菌传人,始发地为佛子山镇。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该病未见发生。进入21世纪后,该病在我市重新发病,范围涉及佛子山、石河两镇,其它主产稻乡镇未见发病。  相似文献   

17.
采用GPS和GIS定位、系统监测和普查等方法,首次明确了南充市稻瘟病的流行区划和精准勘界,探明了19年来稻瘟病始见期和始见地(初始侵染源)、流行高峰期和趋势等特点。明确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发生始见期与发生程度的关系,即始见期越早,重发可能性越大;稻瘟病在田间存在4个流行高峰期,其中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5月底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7 2。导致稻瘟病重发的内因是水稻品种抗稻瘟能力的降低或丧失、稻瘟病病菌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增加与更强致病力的小种出现;外因是温度适宜和阴雨寡照偏多。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有机硫杀菌剂丙森锌对苹果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naria的毒力,采用液体培养的菌丝干重、繁殖体产生数量、分生孢子萌发率研究其室内毒力,并在田间不同时间喷施药剂后调查病情,同时利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叶片锌含量。结果表明,丙森锌可抑制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分生孢子盘产生,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其EC50值分别为1.07、1.70和6.76μg.mL-1;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森锌在施用浓度为875mg.L-1时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与对照药剂代森锰锌(1000mg.L-1)相当,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在陕西省关中地区每个生长季节的4月下旬至6月上旬(花后至幼果期)喷施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防治效果达90%。喷施丙森锌2次后70多天内苹果叶片的锌含量由20.9mg.kg-1提高到75mg.kg-1。  相似文献   

19.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以来新疆各地植保站对小麦条锈病的系统调查结果,结合调查统计资料,分析了1990年以来新疆小麦条锈病的年度发生变化趋势,明确了近年来的主要发生区域.初步阐述了该病在新疆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的独立周年循环规律,首次提出新疆小麦条锈病越夏区的5种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分析认为,主栽品种抗病性丧失和气候变化是导致该病近年来严重流行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摸清该病在新疆的流行规律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1999年以来共16年的发生流行分析,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本市的发生流行趋势,即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其流行特点是在本地小麦条锈菌有两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近16年,条锈病有13年在全市偏重至大发生,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比1995年以前,重发频率高50百分点以上,轻发生只有2013年1年,仅占6.3%。说明条锈病已完全处于重发流行之态势。经对其成因探讨认为,导致本市近年小麦条锈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直接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并继续保持为优势小种。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直接造成了条锈病的大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