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为探索大豆品种的适应生态区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挖掘品种高产潜力,以中黄35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生态区与种植密度两种处理,研究不同生态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生态区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公主岭地区、廊坊地区和新乡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达到188750株/hm2、200000株/hm2和177000株/hm2时产量最高。比较不同生态区气候条件,河北廊坊地区因具有较高的日均气温和充足的降雨量,是大豆中黄35高产的适宜生态区。筛选出了不同生态区大豆中黄35的适宜种植密度,构建了高产群体结构,通过对产量构成的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得出,生育期内活动积温高、日均气温在20~26℃范围内的天数多、鼓粒期降雨量充足和种植密度合理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玉米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及条件QTL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我国玉米育种的骨干亲本齐319和黄早四构建的230个F2:3家系群体为材料,通过条件分析结合QTL定位方法探讨了单株产量(GYPP)与单株粒数(KNPP)和百粒重(KWEI)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百粒重比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遗传力高,受环境影响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更高。单株产量非条件QTL分析共定位到5个遗传主效应QTL和5对上位性位点,其中4个是控制3个性状(单株产量、单株粒数和百粒重)的一因多效性位点,1个是控制2个性状(单株产量和单株粒数)的一因多效性位点,全部5对上位性位点都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有关。条件QTL分析还检测到14个QTL位点及10对上位性位点,这些位点在非条件QTL分析中未被检测到,其效应较小。因此,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通过改良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可有效提高产量;条件QTL分析方法在单个QTL水平上证实了单株产量与单株粒数、百粒重较强的遗传相关性,并且能够检测到更多效应较小的QTL;发掘的两个效应较大的一因多效位点可为玉米高产分子育种和进一步精细定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济南17号属半冬性、多穗型品种.它丰产性能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好、商品率高.该品种自2001年引入我市以来,500kg/667m2以上的地块大量涌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小麦的整体品质连年提高.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市农技站和种子公司的小麦产量比较试验资料统计分析,探讨该品种500kg/667m2以上的高产途径,为指导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CHA小麦产量因子优势关系分析及育种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2个CHA小麦杂优组合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优势关系分析,揭示CHA小麦杂种优势表现规律和各种优势对产量表现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平均优势表现大小顺序为:产量>穗数>千粒重> 穗粒数,各优势对产量超标优势的关联顺序为产量平均优势>千粒重超标优势>穗粒数超标优势>穗数平均优势>其它,由此反映出在杂优利用研究中进行亲本选配和强优组合筛选时对群体穗数和千粒重、穗粒数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1994年1995年两年的研究结果;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千粒重和穗粒重,而粒数又受有效小穗数的多少和每小穗粒数所制的,其中穗数多少,又与有效分蘖存在密切关系。有效分蘖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粒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穗数与粒数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北项研究在小麦育种中合理地协调产量三要素的关系,选育高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等性状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I连锁群。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与QTL定位结果一致。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QTL qLD-15-1,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20%,与百粒重和分枝荚数QTL分别位于相同和相邻标记区间,表明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在I连锁群上,每荚粒数QTL和二、三、四粒荚数QTL不仅于同一位置,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2%~65%,并且2个年份均重复出现,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QTL与二、三粒荚数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这4个粒荚性状QTL的共位性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证实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与二、三粒荚数分别由不同的机制调控,对于育种上探讨以改良大豆粒荚性状为途径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yanyn@.com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3):204-204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九山北路兽医桥 温州市农业站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影响草乌种子产量的主要因子,提高草鸟种子产量,采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草乌种子产量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果实数和每果实种子数是草乌种子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其回归模型为Y=-2.157 31+0.049 82 X2+0.28133 X 3+0.079 09 X4 +0.146 85 X6,且不同因子对草鸟种子产量的作用程度不同,其中单株花序数和每花序小花数的影响作用最大;株高是草鸟种子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影响单株花序数和每花序小花数间接影响种子产量,且株高>35 cm的植株种子产量显著高于株高<35 cm的植株. 相似文献
13.
滴灌技术的应用,不仅能节约用水,还能够提高水肥利用率,使兵团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本文主要分析了滴灌条件下,高产棉田的产量结构及棉铃的空间分布,为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16.
栽培条件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多年多种小区试验和多点高产示范,对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期和适期早播,只要处理好与播量、冻害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协调好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提高产量。晚茬麦,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能够较好地协调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提高产量;采用露地栽培,只有增加播量,依靠主茎成穗,以穗多取胜,才能取得高产。磷肥具有促进分蘖增加穗数,促进灌浆提高粒重的作用。氮肥也具有促进分蘖增加穗数的作用,而对粒数和穗重,则具有两重性,只有氮肥用量和基追比例适宜,才能协调好穗、粒、重三因素的关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高产育种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多元回归、多元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三要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小麦高产育种应走大穗较多穗型求高产的育种途径,为本区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汕优63"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选用优良杂交组合珍汕97/明恢63的F2稻蔸群体为材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表现分布在两年内进行了考查。通过对537个RFLP标记的54对SSR标记的筛选,共找到了151(133个RFLP,18个SSP)个多型性标记,用这些多型性标记构建了该群体的饱和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进行了QTL定位,在两年内共检测到36个QTLs,其中8个QTLs在两年内都被检测到,其余28个QTLs分别在一年内检测到,通过对这些QTLs的定位、效应大小及作用方向的分析,为分析该组合所表现出的强大杂种优势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播种期对3个再生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作物杂志》2017,(2)
以丰两优香1号、德优8258和新两优223为试验材料,探究湖北省再生稻适宜的播种期和影响再生季稻产量的主要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头季稻产量影响较小,对再生季稻产量影响显著。其中,3月24日播种的丰两优香1号和新两优223,再生季稻产量最高,分别为6 391.70和5 843.91kg/hm~2;3月30日播种的德优8258再生季稻产量最高,为5 723.93kg/hm~2。再生季稻产量随再生芽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在湖北省,丰两优香1号和新两优223可在3月24日播种,德优8258可在3月30日播种。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蔗区甘蔗品种(系)间的分蘖性状差异及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在3个蔗区的5个试验点对4个不同甘蔗品种(系)的分蘖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显著性、相关性、变异系数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蔗区甘蔗品种(系)间的分蘖性状差异显著,分蘖率和分蘖苗数对有效茎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分蘖农艺性状的差异将甘蔗分为低分蘖甘蔗品种(系)(新台糖22号、桂糖42号)和高分蘖甘蔗品种(系)(桂热2号、凉蔗03-81),与高分蘖甘蔗品种(系)产量相关性最高的产量构成因子是有效茎数(0.76**),低分蘖甘蔗品种(系)则是单茎重(0.83**),高分蘖(0.64*)和低分蘖品种(系)的分蘖率(0.68*)与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茎数对2种类型甘蔗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子;分蘖苗数和分蘖率的变异系数最大,具有较高的改良潜力。综上所述,分蘖可以显著提高有效茎数,从而影响甘蔗产量,且影响甘蔗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