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制约春玉米单产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发展耐密型玉米单交种,推行"夏季深松、春季不翻动土壤直接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坚持基肥、种肥与追肥相结合施肥原则,增加钾肥用量,将追肥期后移,增加追肥深度,改善与提高耕地质量等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西南区突破性高产玉米品种育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南区是中国玉米主产区之一,该区域突破性品种少,自然灾害频繁,单产不高、总产不足。只有不断选育出适应西南生态和生产条件的突破性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推广应用,才能迅速提高西南区玉米单产和总产,满足经济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全面分析西南区玉米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今后的玉米突破性育种目标和技术发展方向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玉米产量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对1949~2006年玉米产量变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我国玉米单产提高了4270.5kg/hm2,增幅为380.1%,年均增加101.85kg/hm2;总产由1175万t提高到14548.5万t,增加了12.4倍,其中单产增加的贡献占82.1%,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为17.9%,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的增加。在总结分析不同年代玉米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玉米生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当前我省玉米育种素材多为二环系,种质基础十分狭窄,严重制约了突破性杂交种的选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匮乏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不完善是我省近10年来玉米单产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利用我省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学的种质创新技术,拓宽、创新种质资源是提高我省玉米育种水平和突破杂交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玉米单产、稳定总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玉米主产区实际单产与区域试验单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并对两个区域实际单产和区试单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北方春玉米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并且以区域试验中的优势更加明显;黄淮海夏玉米实际产量与区试产量差距相对较小。2001~2007年,北方春玉米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分别为55300、94600kg/hm2,黄淮海夏玉米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分别为53900、82400kg/hm2。区试单产和实际单产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尤其在黄淮海区二者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区域试验能够通过品种更新和推广、生产示范等促进实际单产的提高,但其带动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地区性差异和滞后性。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推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玉米大垅双行栽培是合理密植的新形式,1991~1996年在沈阳市进行试验、示范,一致认为这项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增产幅度大,得到了有关农业专家的认同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1997年已在全市推广6.6万hm2。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推广价值。为我市玉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单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玉米品质现状、问题及发展优质食用玉米对策   总被引:79,自引:20,他引:79  
本文依据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出了我国玉米生产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的阶段.对我国玉米品质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食用玉米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发展优质食用玉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贵州省玉米生产发展趋势,稳定和提高贵州省玉米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基于1949—2020年贵州省玉米总产、单产及播种面积数据,运用ARI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分析了2021—2025年贵州省玉米总产、单产及播种面积,为贵州省玉米生产发展策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贵州省2021—2025年的玉米总产将缓慢增加,单产略有提高但基本保持稳定,播种面积整体上呈现波动但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结合贵州省的政策和生产实际,要稳定和提高贵州省玉米产量,需注重选用优良品种和采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提高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9.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国家需求是增产粮食,关键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特别是提高单产的增长速度。实现这一目标亟需对玉米生产的耕作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是增加种植密度,东华北地区深松改土,黄淮海地区免耕直播和适当晚收获。玉米耕作制度的改革离不开机械化生产技术,同时也对玉米育种、栽培、植保等技术提出了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史桂荣 《玉米科学》1994,2(4):015-017
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史桂荣(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6)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自从50年代应用杂交种以来,玉米的单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近10年来玉米的单产虽有提高,但幅度不大,不如杂种优势利用初期那样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西北半湿润偏旱区(甘肃镇原)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等问题,研究6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叶面积指数、生育时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提高了玉米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提早成熟,整个生育期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其他处理,增产效果明显,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CK)为对照,研究南方丘陵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模式(CO:常规施肥+有机肥;CB,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CP:常规施肥+钾肥)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为CO>CP>CB>CK处理,全生育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抽雄期和成熟期CO和CP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CO和CP处理植株根系干重、茎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O处理植株叶干重显著高于对照。CO处理穗长显著高于对照;CP处理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CO、CB和CP处理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9.36%、13.08%和22.10%,增产原因主要是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早春地膜双季青贮玉米物质生产及其资源生产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两熟农业区畜牧业发展对青贮玉米需求不断增加,在两熟热量限制的北京地区建立了双季青贮玉米的新型生产技术模式,通过采取早春季节的地膜覆盖技术研究了双季青贮玉米物质生产与资源生产效率。结果表明,早春地膜栽培技术提高了青贮玉米鲜产量15.6%,物质生产提高29.9%;早春季节地膜在当季提高温度生产率、光照生产效率、水分生产效率均达30%以上,全年平均在15%左右。早春地膜是提高双季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采用裂区设计,以5个春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研究密度对各生态区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密度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在9.11万株/hm2时积累量达最大值;各生态区总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其中威宁点最大,兴仁点最小。春玉米干物质总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和子粒分配比例及对子粒贡献率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平均密度在8.86万株/hm2时产量最大,为11 844.22 kg/hm2;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有效穗数平均增加0.7万株,穗粒数降低20粒,千粒重降低14 g。各生态区产量表现为威宁>毕节>铜仁>安顺>兴仁。  相似文献   

15.
佟圣辉  陈刚  王作英 《杂粮作物》2008,28(4):226-227
丹科2187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T96为母本,自选系DH34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几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比现应用品种增产5%以上,具有高产,多抗各种病害,抗倒伏,生育期比丹玉39稍短,适应性较广等特点。是北方春玉米种植区重点推广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以平展型传统品种酒单4号和紧凑型高产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半膜平覆(HM)、全膜双垄沟(DFM)两种覆膜方式和4.5万、9.0万株/hm~2两种种植密度,研究黄土旱塬区不同栽培模式下不同类型春玉米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不同栽培模式互作效应对春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春玉米生育关键期降水对各处理收获土壤水分影响明显,降水不能满足春玉米生长发育需要时,春玉米会对60 cm土层以下水分产生透支性消耗,遇到连续干旱年份,则会导致春玉米60~160 cm主要根区土壤含水量降低。在相同覆膜及品种条件下,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显著增加;相同密度及品种条件下,DFM覆膜产量优于HM覆膜;相同密度及覆膜方式下,紧凑型高产品种产量较平展型传统品种显著增加。DFM覆膜和紧凑型高产品种在9.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有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玉米新品种丹玉204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佟圣辉  陈刚  王作英 《杂粮作物》2010,30(3):176-177
丹玉204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W 1293为母本,自选系S96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几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比现应用品种增产5%以上,具有高产,多抗各种病害,抗倒伏,生育期比丹玉39稍短,适应性较广等特点。是北方春玉米种植区重点推广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王军  曾强  陈志辉 《作物研究》2020,(2):141-144
永顺县是湖南省玉米主产县,目前生产上存在品种更新慢,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等问题。通过试验研究与分析,集成了永顺县玉米高产、稳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分析了其推广应用情况和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暖情况下播期对陇东旱塬春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陇东旱塬区主栽玉米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4月5日至5月5日设置7个播期对陇东旱塬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玉米各生育阶段积温存在差异,全生育期所需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受播期影响显著,播期提前或推后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陇东旱塬春玉米产量,但播期提前较推后可以获得更高产量。株高随播期的推迟增高,穗长、穗粒数、秃尖长等果穗性状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从研究结果来看,陇东旱塬4月5~20日播种春玉米均可获得较高产量,但4月5日播期耗水量显著高于其他播期,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