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低油菜“一菜两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既是油料作物,也是蛋白质作物、能源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蔬菜作物、观赏作物,是目前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作物。选择双低油菜品种种植,搞好栽培管理,培育壮苗,实现油菜秋发与春发并举、菜薹与菜籽兼容,既可以收获菜薹,又可以收获优质菜籽,达到"一菜两用"、增产增效的目的,种一季油菜轻轻松松赚2次钱。  相似文献   

2.
李洪芳 《北方园艺》2007,(11):123-123
油菜是青海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是川水、浅山、脑山的新垦地、休闲地、盐碱地的先锋作物,也是轮作、复种之中必不可缺少的作物;其次它不仅是广大居民食用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也是目前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同时油饼是牲畜的优质精饲料,也是良好的有机肥料.且全国种植面积较大,因而提高油菜产量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大量试验和调查表明,在油菜生产中,蜜蜂传粉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蜜蜂传粉能提高油菜产量30%左右,有很强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3.
油菜多功能利用优势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国产菜籽油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55%以上,发展油菜生产对维护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菜的功能不断得到开发利用,除油用外,还可用作蔬菜、饲料、绿肥、观赏和蜜源植物等。傅廷栋指出:“油菜是一、二、三产业结合得最好的作物,是与藏粮于地、农牧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相关的作物。”近年来,我国油菜科技工作者的大量研究充分证明了油菜的多功能利用价值。以油用为主,因地制宜地拓展饲用、肥用、菜用、花用、蜜用等功能,能够大幅提高油菜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4.
油菜苔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Brassica napus L.)为十字花科作物,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油菜蕾薹期(株高30 cm左右)采收菜薹作蔬菜食用,脆嫩可口,营养丰富.食用部分由嫩花茎、嫩叶及花蕾3部分组成,嫩花茎、嫩叶各占42%左右,花蕾占15%左右.  相似文献   

5.
白菜型小油菜是甘肃省河西绿洲区重要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正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以及油菜面积的扩大,油菜田杂草构成也日趋复杂.杂草种类多、危害重,杂草与油菜争光、争水、争肥,一些缠绕性的杂草,如薄蒴草、卷茎蓼等常缠绕油菜,造成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当油菜停止生长后,如遇湿度大、气温高的环境条件,薄蒴草生长迅速,很快将作物全部覆盖,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罩在作物群体上,易发生草盖苗,会造成油菜倒伏、落荚,最终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因此,控制杂草危害是确保油菜持续增产增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双低甘蓝型油菜既是油料作物又是蔬菜作物,薹期摘取主薹可作蔬菜用,成熟时收获菜籽供榨油用,可一菜两用.油菜在采收菜薹增加收益的同时,通过摘薹还可促进油菜植株二次分枝,从而增加菜籽产量,提高油菜的生产效益.该文从选用良种、播前准备、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适时摘薹、冻后处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双低甘蓝型油菜一菜...  相似文献   

7.
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但采用常规施肥种植模式,导致成本高、产量低、收益低。根据油菜常规施肥实际,结合油菜作物的需肥特性,针对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本文制定了油菜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得出昌宁县漭水镇油菜N、P、K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8.
贺刚 《长江蔬菜》2016,(9):47-47
正甘蓝型油菜通常作为油料作物栽培,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品种、口味要求也不断增加,油菜薹作为绿色健康蔬菜端上了人们餐桌,成为可口的菜肴,油菜的蔬菜性俨然而生,那么怎样既能收获较多的油菜薹,又能有较好的油菜籽收成呢?成都市崇州市江源土壤肥沃,适宜油菜栽培,通过在该地4年的栽培试验,总结出甘蓝型油菜作为油、菜兼用作物的栽培技术,不仅油菜薹收益好,且较小甚至不影响油菜籽产量,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油菜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湿害威胁中国的油菜生产。文章综述了湿害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危害和生理生化的影响,从育种和栽培2个方面提出的改善油菜耐湿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董严波  宋娜 《长江蔬菜》2023,(12):22-24
中部地区较多小丘岭地形,且土壤相对贫瘠,因种植条件较差,种植收益低,难以实现大规模种植,很多地方出现全年抛荒或单季抛荒现象。相比粮食作物,油料作物需水需肥量小,相对产值较高,且生长季节较短。黄豆、高粱、红薯—菜油两用油菜轮作模式,既能通过黄豆种植提高土地肥力,且高粱、红薯等耐旱作物能抵抗夏季高温干旱不出现减产现象,又能通过冬季种植菜油两用高产油菜,破除冬闲田抛荒瓶颈。笔者于2022年,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军山街官莲湖基地进行试验和实践,总结了菜油两用油菜、黄豆、红薯、高粱等作物轮作模式,在改良土壤的同时,实现年均667 m^(2)产值不低于5000元,可作为蔬菜周年种植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李杰 《花卉》2016,(2):1-2
油菜,又叫油白菜,抗寒力较强的作物,种子含油量高。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4~6℃,在20~25℃条件下4d就可以出苗,开花期15~19℃,角果发育期12~15℃,且昼夜温差大,有利开花和角果发育,增加干物质和油分的积累。油菜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现被广泛认可,因此,需要加强推广,本文对其种植技术和推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油菜是重庆市黔江区重要的油料作物。文章介绍黔江区油菜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油菜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潘荣华 《花卉》2016,(4):1-2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菜籽油是城乡居民的重要食用油。实现油菜育苗的移栽高产栽培,不仅能够实现合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而且还能够培育壮苗,提高单产,从而提高油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阐述了油菜育苗的移栽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油菜是江西省播种面积第二大农作物和最大的油料作物.近年来,江西省坚持“科技兴油”之路,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大幅提升油料增产保供能力.然而,影响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全程机械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市场流通缺乏活力.该研究认为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生产规模效率,创建品牌并培育龙头企业,发挥油菜多功能利用优势,完善油菜全产业链,对实现江西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油菜秸秆替代棉籽壳栽培平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的主要油料作物。每年5月,油菜收获后,为抢农时,很多人将大量油菜秸秆一烧了之,不仅浪费农业资源,而且造成了大气污染。本试验将油菜秸秆以不同比例添加到平菇栽培料中,以期为油菜秸秆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找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为了提高油菜的产量,各国都致力于油菜的育种工作。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广泛地应用油菜育种。本文从遗传和物理图谱构建、基因的定位与克隆、数量性状位点的遗传分析、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综述了分子标记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油菜是鄂西山区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发展两用油菜,其油菜薹可作蔬菜,油菜籽可榨油,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实现了油菜的一菜两用,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解决了山区冬季蔬菜短缺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油菜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形成了产业链,为山区种植者创造了更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18.
油菜素内酯(简称BR)是一类新型植物激素,它能提高作物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根系发育,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等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抗逆能力,从而增加作物产量并改善品  相似文献   

19.
海南椰子寒害落(裂)果调查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椰子Cocos nucifera L.是热带地区主要木本油料作物,也是食品能源作物,目前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椰子,种植面积达1 185万hm2,年产量达575亿个果[1].  相似文献   

20.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且是产油量最高的经济作物之一[1].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增长、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及进口油料的冲击,油菜生产效益低,直接影响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2].油菜两用油菜品种是指在油菜蕾薹期采摘主薹或者侧薹作为蔬菜,油菜籽成熟后收籽榨油的油菜品种,既可有效提高菜籽产量,又增加蔬菜经济收益.油菜两用品种应具备感温性弱、生物产量高、口感佳、品质好等特点,推广油菜两用油菜品种,可显著提高种植油菜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适宜摘薹时期、合适的摘薹高度和合理摘薹可增加籽粒产量[3~5].近年来,广西地区多个科研团队对油菜进行引种试验,筛选出德油早一号、早熟 6号、FD105和黔杂 J102等适宜在广西地区栽培的油菜品种,对广西油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10].但是,有关广西地区油菜两用品种栽培技术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通过引进油菜两用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总结出油菜两用油菜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优质油菜两用新品种在广西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