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对象,以其1986年、1997年、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数据源,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该林区三期林地面积变化及水平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对2015年林地类型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研究区林地类型结构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1986-1997年间,针叶林、阔叶林、农田等面积增加,荒地剧烈减少,反映出该区域天然更新、人工抚育和植树造林以及垦荒造田的发展过程;1997-2006年间,退耕还工程的实施,使农田和荒地减少,阔叶林和灌木林地,特别是针叶林的大幅增加,主要变化趋势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向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转移。Marko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今后9年内阔叶林面积将会由增加转为减少,针叶林面积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有所增加,这一结果将在2015年林地变化调查中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GIS技术在林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浦县为例,介绍了利用DEM数据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软件自动提取的坡度和坡向信息,并分别与本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栅格图叠合分析,完成了本区的三类主要林地在不同坡度级和不同坡向的面积统计。 相似文献
3.
4.
以黄土高原天然林典型分布地区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研究对象,以1997年和2004年两期TM(专题制图仪)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同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支持下,研究了该林场天然林资源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7年至2004年之间,该林杨优势树种面积增加,其中栎类增加了1.8%,油松增加了8.4%,杨树增加了6.7%;同时,其水平空间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6.9%;林地类型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变化,其中,55.5%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油松林地,21.1%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杨类林地.这些明显变化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6.
7.
森林病虫害制约着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病虫害预报预测模型能全面、准确、迅速监测森林病虫,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尺度的森林病虫害研究。本文综述了这些研究,并就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上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9.
林地资源减少的原因及经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资源减少的原因及经营对策温宏泉付恒良(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土地管理局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乔木林地(郁闭度0.3以上)、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建国以来,森林资源经营的重点主要是森林经营,它已形成...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RS和GIS的托克逊县沙化土地时空动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托克逊县1990年、1999年、2005年三期TM卫星影像数据及2007年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托克逊县沙化土地状况、动态变化及演变机理。结果表明:2005年托克逊县沙化土地面积为804 751 hm2,占全县面积的51.54%;1990—1999年,南部区和农田区的沙质土地面积都处于扩展过程,东部封育区风蚀劣地面积处于严重扩展时期;1999—2005年南部区和农田区仍处于扩展时期,东部封育区由于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沙质土地和风蚀劣地面积明显减少,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南部区气候变化是土地沙漠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东部封育区主要受自然和人为过程的共同作用,其中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农田区的人为因素是其主要的驱动力。针对3个研究区的综合生态环境特点,分别提出了各区相应的沙化土地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吴文秀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9,(4):6-7
科尔沁区2005年和2017年前后两期二类调查相隔12 a,通过对两期林地资源数据比较,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林地资源各地类的数量、质量及结构分布特征,找出了造成林地资源各地类的变化原因和保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上思县林地变化与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上思县林地面积变化分析、林地转入与转出分析,提出要保护现有林地,提高林地经济产出,实行林地源头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山林纠纷调处力度等措施实施,促进上思县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林地利用保护规划,利用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在 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并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水域6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对清城区林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生态敏感性区面积比分别为高度敏感区(18.5%)、中度敏感区(11.1%)、低度敏感区(70.4%),前两者占总面积的29.6%,低度敏感区占到70.4%且分布集中连片,表明研究区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出现植被退化、大规模森林景观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和RS的广州市森林植被分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先对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方法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提出采用植被指数进行植被分类,根据广州市中心城区植被冠层反射率数据,通过对多种植被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得出植被指数和植被类型的关系。进而对TM影像数据处理。得出广州市中心城区森林植被分类情况。 相似文献
17.
森林督查是国家部署的保护森林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每年的判读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判读精度,尝试比较五种常见的变化检测算法,以探索利用遥感影像准确提取林地变化区域的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木双镇为研究区,采用2018年和2019年两期高分二号遥感数据进行提取试验.结果表明:植被指数法、波段替换法、... 相似文献
18.
19.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6,(1)
文章依据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林资发[2003]61号)及甘肃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等标准,以酒泉至湖南±800k 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甘肃段)征占用林地调查为例,阐述了GIS技术在输电线路工程征占用林地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解译宁夏中部红寺堡区1989年、1999年、2006年、2012年TM遥感影像,获取该区域生态移民前后4期土地利用数据,对1989~2012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差异性显著。1989~1999年,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开荒和红寺堡灌区的建设,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同时该区域开始有了水浇地,而林草面积相应减少;1999~2006年,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耕地中的旱地被逐渐退耕为草地或发展为水浇地,林草面积开始由减少转为增加,区域土地利用开始合理化;2006~2012年,随着生态移民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成熟发展,林草覆盖面积进一步增加,水浇地面积继续稳步增加,而未利用地和旱地面积持续下降。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生态移民工程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