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杉木林间伐强度试验20年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1976年6月在江西省奉新县下林场开展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效应的定位研究,供试林分10年生,1996年11月,历时20年。结果表明:强度、中度、弱度间伐林分平均树高及其定期生长量均比对照有所提高,增加约3%~8%,但定期生长量无显著差异,间伐不能有效促进树高生长。间伐林分平均胸径及其定期生长量比对照分别增加约7%~19%和6%~28%,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对照,间伐可有效促进胸径生长。间伐林分总断面积及其定期生长量比对照分别增加约4%~6%和1%~7%,但间伐强度之间无显著差异;间伐林分保留木断面积小于对照,间伐不能有效增加林分总断面积、保留木断面积及其生长量。间伐林分单株材积及其定期生长量于伐后5年和8年即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间伐可以有效促进林分个体生长量。间伐林分单位面积材积总生长量比对照增加约2%~4%,保留木材积、活立木主伐材积及其定期生长量与对照比较增减值均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差异不显著,间伐不能有效增加材积生长量及其总产量。按生长效果而言,杉木林实行占株数40%左右强度间伐为宜。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的影响,以浏阳地区4种间伐强度(20%,30%,40%和50%)下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样地内每木标尺,连续3年测量林木胸径和树高,对比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下平均胸径和树高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当间伐强度为40%时,可促进胸径连续性增长,并合理控制树体高度;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树高的差异均不显著。从经济效益分析,间伐强度40%的整体增长趋势较明显,具有连续性,适合当地采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造林密度为 1 65 0株·hm- 2 的 3a生巨尾桉林分 ,设置 1 /2、1 /3、1 /4共 3个间伐强度及不间伐对照4个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材积和生物量等生产力的影响。通过间伐前及间伐后 3a各标准地的连续定位调查 ,对其生长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间伐强度对间伐 3a后的林分胸径生长、立木单株材积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对林分树高、蓄积量及生物量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得出 ,通过间伐能提高巨尾桉人工林的生产力 (包括间伐木材积 ) ,间伐后保留木的密度宜控制在 1 1 0 0株·hm- 2 左右 ,林分的生产力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
间伐迫使林分环境改变,影响林分生长、生物量及碳储量,准确评估杉木人工林短期间伐后碳储量变化对碳汇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贵州榕江县开展了4种间伐处理{T00[未间伐(0.0%),1 800株·hm-2]、T11[轻度(16.7%),1 500株·hm-2]、T22[中度(33.3%),1 200株·hm-2]和T33[强度(50.0%),900株·hm-2]对18年生杉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组分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经间伐3 a后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减小,T00、T11、T22和T33样地依次为194.32、174.39、153.74和125.12 t·hm-2,T33、T22和T11较T00降低了35.61%、20.88%和10.25%,T33间伐强度显著低于对照T00;杉木林下植被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0.24%~1.98%;对其凋落物层碳储量无显著差异;杉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也是逐渐增大,且有机碳储量在不同间伐处理间差异显著,除对照与轻度不显著外。间伐第三年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与凋落物现存量、土壤层和林下植被层碳储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与林下植被层碳储量呈显著负相关;短期间伐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T00、T11、T22和T33样地分别为294.16、282.65、279.24和273.31 t·hm-2,T33与T00样地差异显著,表明间伐3 a样地仍处于恢复期,杉木人工林短期间伐试验会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杉木混交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以阴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和立竹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9 cm、13.3 m、2160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5.1 cm、11.1 m、285株.hm-2、208.531 m3.hm-2;毛竹、杉木的生长量和立竹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坡位以下坡的毛竹、杉木生长量最大,毛竹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和立竹量分别达10.7 cm、13.2 m、2152株.hm-2;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保存株数、间伐材+立竹蓄积量分别达16.6 cm、11.2m、270株.hm-2、209.211 m3.hm-2;毛竹、杉木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6.
福建柏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间伐强度的福建柏人工林(32a)的林分生长状况,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极强度间伐、强度间伐能有效提高林分直径生长量,增加大径材的出材量,缩短培育大径材的时间。强度间伐有效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植被状况良好。强度间伐保留735株·hm-2的林分蓄积量最大,高于其他间伐强度,其差异显著,单株材积增幅达7.8%~34.8%。由此可见,强度间伐即保留735株·hm-2是福建柏培育中大径材合理的保留密度,其生长量最大,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7.
马华茂 《绿色科技》2023,(17):145-150
报道了杉木萌芽次生林套种福建柏的混交效果。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三水平,三重复。3个水平分别是:LMH处理(较均匀保留杉木伐桩1000株/hm2,套种福建柏1000株/hm2);LMK处理(保留杉木伐桩2000株/hm2);HCK处理(不保留杉木伐桩,套种福建柏2000株/hm2)。结果表明:10年生混交林中福建柏与福建柏纯林比,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立木材积分别增加5.7%、5.6%和6.8%,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混交林中杉木与杉木纯林比,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立木材积分别增加6.0%、4.9%和35.7%。平均胸径、树高两者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单株材积两者间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水平。混交林中杉木、福建柏与各自纯林生长进程比较基本相似,但生长量较大,而杉木萌芽林与福建柏生长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杉木萌芽林树高生长进程,第7~9年生连年生长量降至0.57~0.71 cm,生长率也迅速下降,呈现由快变慢,出现早衰。枯枝落叶量从大到小为:HCK>LMH>LMK处理,分解速...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闽楠资源短缺和改造杉木纯林新途径,提升杉木纯林的林分质量,2008年在福建省沙县现有的杉木生境中进行栽植闽楠试验,对杉木林采取4个水平保留密度间伐,伐后栽植闽楠,构建以闽楠、杉木为主的异龄复层林,对林木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闽楠平均树高增加8.17%以上、平均胸径增加6.13%以上;杉木胸径生长量提高10.68%以上,树高生长量提高17.37%以上。上层杉木林保留密度以750株/hm2较适宜。说明构建闽楠杉木异龄复层林可促进闽楠与杉木生长,是改造提升杉木纯林林分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2015年在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采用1年生南方红豆杉营养袋苗开展杉木人工林林下不同坡位、坡向、杉木保留株数套种南方红豆杉试验,对套种3 a后的南方红豆杉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经多次间伐后的杉木人工林林下套种红豆杉,红豆杉幼林生长良好,其中以阴坡、下坡地块或小班生长较好,不同坡位、坡向间树高生长差异显著,树高生长阴坡比阳坡增加17.1%,下坡比上坡增加了16.6%~19.4%;30年生杉木保留密度在900株·hm-2内比较适合南方红豆杉生长。说明杉木人工林林下套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以某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给杉木人工林的胸径、树高以及蓄积量造成短期影响。结果发现:间伐强度越高,林分年平均胸径生长量越多,且间伐均高于未间伐的生长量;在各间伐强度相同的情况下,优势木、中庸木、劣势木的胸径生长呈现由大到小的规律;间伐后林分树高较未间伐生长量增加,但不具差异性,且间伐强度越高,生长量越多;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蓄积生长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10年生杉木纯林,通过间伐人工诱导营建杉木苦竹混交林的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苦竹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层次明显,呈复层林分。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木树干生物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2500株.hm-2)、低密度杉木纯林(1125株.hm-2)的122.7%、107.9%,净生产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低密度杉木纯林的122.6%、104.0%;叶对树干的净同化率为5.75 kg.kg-1.a-1,比低密度杉木纯林提高5.7%。混交林中苦竹立竹数6000株.hm-2,现存生物量9.43 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为1.2 t.hm-2.a-1;8 a间伐竹材和竹笋年平均产量分别达到9.608 t.hm-2和7.587 t.hm-2,取得了一定收益,达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的,是较好的经营模式。人工诱导构建杉木苦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对26年生楠木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乔木层+林下植被层C储量及其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楠木林乔木层C储量为61.7 t.hm-2,小于杉木林乔木层C储量(72.7 t.hm-2);而楠木林林下植被层C储量为1.5 t.hm-2,大于杉木林林下植被层C储量(1.0 t.hm-2)。楠木干材的C储量较小,仅为杉木干材C储量的71.1%;但26年生楠木人工林尚未达到蓄积生长的数量成熟阶段,因此仍具有较高的固C潜力。  相似文献   

13.
木荷人工林经营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木荷人工林经营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荷适应性强,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但应优先选择Ⅰ、Ⅱ级立地的中下坡造林较好。木荷适宜营造混交林,纯林生长缓慢,难以培育大径级用材林。人工林经营应严格控制经营密度,适时间伐,20年生后木荷经营密度不宜大于975株.hm-2。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木荷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随混交比例的增大而下降,树种组成以4荷6杉较为合理。在同一立地营造的荷杉混交林的蓄积量和土壤肥力均大于木荷纯林。  相似文献   

14.
抚育间伐对杉木中幼龄人工林林分生长质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是江西主要速生用材树种之一。通过对吉水县万华山林场20 a生人工杉木林分进行不同抚育间伐措施处理后,调查分析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材种出材量、经济效益等存在明显差异。科学适时抚育间伐,经2次抚育间伐的杉木林分,上述因子高于经1次抚育间伐和未经抚育间伐的杉木林分,说明了抚育间伐能有效提高林分质量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20年生杉木人工林干物质积累及相对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官 《防护林科技》2007,(4):28-29,40
在闽侯县荆溪镇三块立地条件大体属好、中、差不同坡位的杉木人工林样地进行生物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年生杉木人工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下坡干物质积累量(生物量)为154.2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128.9、13.0、12.3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为19.63 m3.hm-2;而上坡干物质积累量仅为62.6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48.1、7.4、7.1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仅为5.64 m3.hm-2,干、枝、叶、林分总生物量及干材积年增长量分别是下坡的37.3%、56.9%、57.7%、40.6%、28.7%。干的生物量、干的去皮材积可分别用WS=0.034 20(D2H)0.881 4、VS=0.000 046 47(D2H)0.966 5生长模型预测,枝、叶生物量分别符合经验公式1/WB=1/(0.002 831×D2H)+1/14.9、1/WL=1/(0.002 747×D2H)+1/13.71。  相似文献   

16.
第1代与第2代9年生杉木林分生产力及土壤肥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杉木中心产区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对第1代与第2代杉木林分生产力及土壤肥力进行长期定位研究。结果表明,9年生第2代杉木林分的平均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立木蓄积量和地位指数分别为2132株.hm-2、13.85 cm、9.91 m、168.94 m3.hm-2、19.54,同龄的第1代杉木林分的平均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立木蓄积量和地位指数分别为1667株.hm-2、14.78 cm、10.88 m、163.53 m3.hm-2、20.86;第2代杉木林分平均树高和地位指数显著低于第1代,但蓄积量没有显著差异。第2代杉木林分的地位指数与同龄的第1代杉木林分相比下降了1.32,而与前茬(第1代)杉木林相比仅下降了0.59,第2代杉木林地土壤性质与第1代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采用杉木良种造林可延缓第2代杉木林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对福建省邵武市桂林乡乐昌含笑人工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年生乐昌含笑与杉木1∶1混交林的乐昌含笑和杉木胸径、树高年均生长量、单株材积及总蓄积量均大于各自纯林。不同坡位9年生乐昌含笑人工纯林的胸径、树高及蓄积生长量均以下坡林分为最高,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8年生乐昌含笑和杉木人工纯林的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为31.55 kg和33.74kg;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1.73 t.hm-2和45.55 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4.28%和96.85%,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少;乐昌含笑和杉木平均木生物量各器官的比例分别表现为:干>根>枝>叶>皮、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立地及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影响,在浙江庆元林场3个林区分别开展了不同间伐强度(10%~15%、16%~30%、31%~40%)对杉木(隆宫林区杉木19年生,卢峰和白领头两个林区20年生)人工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间伐3 a后,隆宫和卢峰林区胸径、单株材积都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3个林区16%~30%和31%~40%间伐强度胸径平均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平均连年生长量都要显著高于10%~15%间伐强度,而16%~30%和31%~40%间伐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同林区不同间伐强度的树高平均连年生长量差异都不显著,3个林区31%~40%间伐强度的平均林分蓄积都较小,隆宫和白领头林区不同间伐强度的林分蓄积平均连年生长量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卢峰林区16%~30%和31%~40%间伐强度林分蓄积平均连年生长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10%~15%间伐强度。本研究通过综合林分因子分析得出隆宫和白领头林区的最佳间伐强度16%~30%,而卢峰林区的最佳间伐强度为31%~40%。  相似文献   

19.
四种人工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木荷等4种人工林的枯落物水文特性,在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以木荷、杉木、藜蒴和火力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枯落物储存量调查和浸泡实验,分析枯落物持水特性,建立了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林分枯落物总储存量介于2.82~10.92t/hm2,杉木林最大(10.92t/hm2),火力楠林最小(2.82t/hm2);最大持水量依次为:杉木林〉藜蒴林〉木荷林〉火力楠林;最大拦蓄量介于4.16—12.93t/hm2;有效拦蓄量介于2.46~8.92t/hm2,依次是杉木林〉藜蒴林〉火力楠林〉木荷林。枯落物浸泡实验表明: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存在对数曲线关系,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则是幂函数关系。4种人工林枯落物持水率和吸水速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相似。随浸泡时间的延长,枯落物持水率呈增加趋势,在浸泡10—12h后,持水率增幅趋于平缓;枯落物吸水速率在前2h内变化最快,之后逐渐变缓,24h时吸水基本停止。  相似文献   

20.
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伴生下的28年生闽楠人工林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为171.87 t.hm-2,乔木层153.31 t.hm-2,分别比楠木纯林提高了62.79%、59.2%,平均年净生产量5.475 t.hm-2.a-1。乔木层楠木树干117.427 t.hm-2,分配比例为76.6%,比闽楠纯林干材生物量的分配比例68.2%提高了8.4%,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楠木林叶面积指数6.03,低于楠木纯林,但叶净同化率4 193.82 kg.hm-2.a-1,却高于楠木纯林,分别增加了78.8%。以杉木为伴生树种的楠木林林分生产力高于楠木纯林。这与闽楠的生物学特性及林分经营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