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鹤地水库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鹤地水库水体富营养变化趋势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因子,于2010-2015年2月、5月、8月和11月,对鹤地水库叶绿素a含量及主要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鹤地水库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鹤地水库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逐步回归方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鹤地水库水质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鹤地水库叶绿素a含量在0.8~44.5μg/L,该水库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在时空分布上,叶绿素a含量季节变化表现为枯水期最低、平水期其次、丰水期相对较高;空间变化表现为河流区浓度较高,过渡区和湖泊区较低。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的全库区叶绿素a回归方程为:Y_(Chl-a)=7.690X_(COD_(Mn))-32.587 X_(TP)-8.689(P0.001),影响鹤地水库叶绿素a含量的显著影响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总磷可能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水库水质的主要环境因子有透明度、氨氮、总磷、总氮和硝态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包头市南海湖水体水质状况及富营养化趋势,于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南海湖中选取20个采样点,对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及主要营养盐进行测定,并对叶绿素a和营养盐含量进行相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湖水体总氮和总磷指标均超过了地表水Ⅴ类标准。南海湖氮磷营养盐存在着时空差异,总氮和氨氮随季节变化明显,其含量均呈现冬季>秋季>夏季>春季;总磷的含量主要表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硝态氮的含量在四个季节差异不大。空间上各营养盐均呈现东部、北部高,西部、南部低的趋势。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区间为21.94~40.92μg·L-1,时间上呈现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与氮磷营养盐的分布趋势相同。叶绿素a在四个季节中与总氮,氨氮,总磷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沙湖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关系,2015-2017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对沙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常规水环境因子进行采样与检测,分析沙湖叶绿素a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法和通径分析探讨了时空性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湖叶绿素a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冬春两季相对较低,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7月(夏季),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4月(春季),2017年叶绿素含量最高,年均值为18.94 μg/L,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透明度(SD)是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季节、不同采样点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有机污染物与氮磷营养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通径分析表明,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的总决定系数(dij)分别为0.379和0.373,是影响沙湖叶绿素a含量最主要的两个环境因子;其中总磷对沙湖叶绿素a含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是对叶绿素a起决定性作用的限定性营养盐。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每季节采样一次,测定泼河水库叶绿素a(chl.a)的浓度,分析泼河水库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总氮(TN)及总磷(TP)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泼河水库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分布由高至低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间分布为春季和夏季河流入库口叶绿素a的浓度高于其他水域;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和夏季泼河水库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中总磷的浓度相关,其中夏季相关性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回归统计方法分析白洋淀水产养殖区水质监测数据,研究白洋淀浅水草型湖泊夏季水体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研究表明,白洋淀浅水草型湖泊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水温、pH、DO、COD、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与NH_4~+-N、NO_3~--N呈负相关,与NO_2~--N无明显相关,与TN无显著正相关;而叶绿素a与TP呈一定的正相关,白洋淀浅水草型湖泊可能是磷限制性湖泊。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海域叶绿素时空变化经验正交分析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松  吴奇峰 《水产学报》2011,35(6):890-896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了中国东部海域SeaWiFS叶绿素a(1998—2007年)时空变化主要模态,对前3个模态进行了功率谱分析。气候平均结果表明,叶绿素a空间总体分布特征为近海高、外海低,季节变化为春季3—4月最高,夏季6—7月最低。EOF前3个模态所占的贡献率分别为84.89%,3.38%,1.06%。第一模态权重占绝对优势,空间分布与气候平均场基本一致,时间序列表明1998年和2000年为叶绿素a浓度典型低值年,2007年为叶绿素a浓度典型高值年,线性拟合表明总体叶绿素a浓度呈缓慢增加趋势。第二模态主要体现为季节变化,功率谱显著周期为12个月,空间上呈长江口、杭州湾及浙江沿岸海域为正,离岸海域为负的反位相分布特征。第三模态功率谱显著周期为12个月和6个月,以122.9°E,32.2°N为中心的区域呈负相位,黄海和浙江外海区域呈正相位分布,这可能受沿岸流、长江径流转向路径和台湾暖流变化所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1-12月在小江水华暴发的敏感区域高阳断面开展了水文、营养盐、叶绿素a等指标长期、定点监测,分析库湾水体叶绿素a及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高阳断面水体在1月、10-12月处于混合状态,3-8月则处于弱分层到稳定分层状态。水体在混合状态时各理化因子、营养盐及叶绿素a分层变化不显著;而处于分层状态时,各层水体氮磷营养盐呈现较显著差异,时间分布上冬季略高于夏季,干流倒灌对高阳断面营养盐的季节分布影响显著。叶绿素a浓度呈现明显的夏季高、冬季低的趋势,水体分层对叶绿素a垂向分布影响显著,当水体处于分层状态时,表层叶绿素浓度明显高于中、底层。高阳断面各层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硝氮和可溶性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营养盐是小江高阳叶绿素变化的限制因素。表层水体叶绿素a与硝氮、磷酸盐、溶解氧、透明度、水温、表底温差等呈显著相关(P<0.01),表明表层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较强;中层叶绿素a与硝氮、总氮、总磷、磷酸盐、水温、透明度、水深、水体稳定系数等呈显著相关(P<0.01),表明水体的扰动是影响中层水体叶绿素a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底层水体叶绿素a与硝氮(P<0.01)、磷酸盐(P<0.05)、水深(P<0.05)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1991年大伙房水库叶绿素a的调查资料,阐述了水域中绿素a的周年分布,并分析了各种生态因子与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为发展水库渔业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9年4月-2010年4月对营口港鲅鱼圈港区及邻近海域进行调查,分析了鲅鱼圈港区建设期和竣工后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建设期间叶绿素a含量为0.24~2.21 μg/L,平均值为0.82 μg/L,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为小潮期显著高于大潮期,港口中部区高于周边区;竣工后叶绿素a含量为2.01~14.93 μg/L,平均值为6.70 μg/L,时空分布特征为竣工后高于建设期间,港口中部区高于周边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建设期间对港区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悬浮物,竣工后对港区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pH和盐度.  相似文献   

10.
王昆  吴景  杜静  王年斌 《水产科学》2016,(6):675-680
为研究辽东湾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于2013年8月(夏季)和12月(冬季)在辽东湾设置38个站位,分别采集了表、中、底层的海水样品,检测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分析该海域叶绿素a的季节分布与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影响的差异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夏季的叶绿素a平均质量浓度为6.90μg/L,冬季为1.26μg/L,时间分布上夏季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冬季;空间水平分布上,夏季辽东湾湾口的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湾内的平均质量浓度,而冬季则越靠近湾口处叶绿素a的平均质量浓度越低,与夏季规律正好相反;空间垂直分布上,夏季表层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最高,10m层次之,底层的质量浓度最低;而冬季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则呈现10m层最高,底层次之,表层质量浓度最低的趋势。说明辽东湾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同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是导致叶绿素a含量趋势变化的最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2011—2014年夏季福建省闽江口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4年夏季福建省闽江口以南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1属193种,以硅藻为主;年平均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1.20×105~3.87×105个/dm3之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平面分布总体呈由近岸向外海、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却呈与之相反趋势;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铵盐、硝酸盐和无机氮呈明显正相关;浮游植物对无机氮的吸收主要以铵盐的形式,其次为硝酸盐。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外海区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2006年7月对长江口外海域67个站点的大面积综合调查结果,分析了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细胞丰度和叶绿素a转换生物量的分布特征。硅藻细胞丰度占绝对优势,其中以菱形海线藻和中肋骨条藻数量最大。各站点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1.42~448.25?106 cell/m3,平均值为90.47?106 cell/m3。通过细胞体积生物量转换法,计算了2006年夏季长江口外海区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转换生物量,平均值为4.41 mg Chl. a/m3,各站点间变幅较大,范围从0.02到34.08 mg Chl.a/m3。长江口外海区夏季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在冲淡水区最高,江苏外海居中,而近河口区和台湾暖区最低。转换生物量大于4.0 mg Chl.a/m3的高值区位于冲淡水区(3 m层)盐度为28.0的等值线两侧,且处于NH3-N和P的低值区。悬浮物浓度、温盐、水体稳定度和营养盐是影响长江口外海域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本次调查期间长江口外海不存在氮营养盐限制,冲淡水区存在明显的P营养盐限制,台湾暖流区存在潜在的Si营养盐限制。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有明银鱼仔鱼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4年11月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产卵盛期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现场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有明银鱼仔鱼在长江口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有明银鱼仔鱼主要分布在北支水域,且受涨落潮的影响明显,涨潮时其分布范围较广,落潮时分布相对集中,且在北支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少东多的分布格局。通过有明银鱼仔鱼密度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DA分析和各环境因子对仔鱼密度分布的贡献率研究,均证实盐度是影响有明银鱼仔鱼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尤其在长江口北支水域,有明银鱼仔鱼的密度从西至东由低到高的分布趋势与盐度的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河口区陆基养虾塘可溶性有机碳(DOC)、营养盐、叶绿素a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福建省闽江河口鳝鱼滩选择3个陆基养虾塘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5-10月原位测定养虾塘水温、pH、盐度、溶解氧指标,并采集不同深度水样,实验室测定DOC、可溶性无机氮(DIN)、磷酸盐(PO43--P)、叶绿素a浓度,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虾塘水体中DOC、DIN、PO43--P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分别介于5.73~16.79 mg·L-1、0.04~1.80 mg·L-1、0.03~0.16 mg·L-1和15.02~443.08μg·L-1,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养虾塘水体DOC、营养盐、叶绿素a浓度受到养殖水体水环境参数、人为活动、养殖生物的共同影响;养虾塘水体碳(C)、氮(N)、磷(P)营养元素组成与植物、土壤之间具有相似性,并且表现为碳盈余和氮限制。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对养虾塘水体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动态变化监测,通过人为方式调节养虾塘水体C、N、P比率,对于防止养虾塘水体富营养化,促进养虾塘生态系统绿色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北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详细了解北江鱼类群落结构,于2014年3月-2016年2月对北江鱼类资源进行了每月一次的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77种,隶属于8目16科56属。其中鲤形目44种,占总数的57.1%;鲈形目10种,占总数的13.0%;鲇形目8种,占总数的10.3%;其余的鳉形目、合鳃鱼目、鲱形目、鲑形目和鲻形目种数均少于5种。在全部77种鱼类中,只有(Hemiculter leucisculus)、鲤(Cyprinus carpio)和鲮(Cirrhina molitorella)三种鱼类属于年度优势种。典型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Tem)、溶氧量(DO)和盐度(Sal)是影响北江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莱州湾头足类的资源现状,根据2011—2012年进行的9个月份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48网次共捕获头足类6种,隶属于3目、3科、4属。头足类生物量及个体数均以10月最高、3月最低,周年平均值分别为3 111.39 g/h和723.54个/h。枪乌贼为莱州湾头足类的绝对优势种,其周年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为13 097。头足类个体数的空间分布随月份变化,6—7月以莱州湾中南部密度较高,8—11月以莱州湾中北部密度较高,3—5月头足类的密度整体较低。CLUSTER和MDS分析将9个调查月份分为4个群组,ANOSIM分析显示群组两两间的群落结构均呈显著性差异,SIMPER分析表明枪乌贼对群组区分的贡献最大。头足类的个体数分布与浮游动物密度的相关性最高。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是影响莱州湾头足类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的首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头足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温州南部沿岸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2015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温州南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多元分析及其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南部沿岸海域共鉴定鱼类47种,隶属于9目27科41属,主要以暖水性和暖温性为主,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共26种;其次为鲱形目(Clupeiformes),共6种;再次为形目(Tetraodontiformes),共4种。春季,优势种依次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as)、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六丝矛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49.3%;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棘头梅童鱼和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占总渔获量的50.8%。日本鳀、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刺鲳(Psenopsis anomala)、龙头鱼、鳓(Ilisha elongata)和六指马鲅等是各季节各站位组的典型种及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群落差异的主要分歧种。此外,组内的典型种一定程度上是组间的分歧种和群落的优势种。经Pearson分析,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盐度和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出,影响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酸碱度p H、水深和盐度。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4年11月(秋季)和2015年5月(春季)在三门湾进行渔业资源调查以及同步调查的6个主要环境因子数据(水温、盐度、悬浮物、p H、溶解氧及化学需氧量等),对三门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6个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鱼类33种,其中以季节性洄游种类和暖水性种类为主。春、秋季优势种各有5种,其中棘头梅童鱼、龙头鱼和孔虾虎鱼为共同优势种。应用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NMDS)和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可得,春、秋鱼类群落均可划分为2组,其中1组主要分布在湾内,而另1组主要分布在湾口,在不同站位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长度谱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群落长度谱的斜率和截距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RDA分析结果表明,鱼类群落主要受温度、溶解氧、悬浮物和p H等环境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长江口海上风电场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利用多元统计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春、秋季共获得鱼类 28 种, 隶属 6 目 15 科 26 属; 鲈形目鱼类占比最高(57.14%), 其中以虾虎鱼科鱼类最多(21.43%)。鱼类组成以海洋性、暖温性、底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 、刀鲚 (Coilia nasus) 、凤鲚 (Coilia mystus) 、拉氏狼牙虾虎鱼 (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鮸(Miichthys miiuy), 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凤鲚、棘头梅童鱼、 刀鲚和鮸。多样性分析和 ABC 曲线表明, 调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处于受干扰状态。T 检验显示, 风电场水域鱼类的丰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与邻近水域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排序(NMDS)表明, 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分为春季和秋季 2 个组群。相似性检验 (ANOSIM)显示 2 个组群差异极显著(R=0.726, P<0.01), 群落结构的季节更替明显。RDA 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受溶氧、 温度、深度和盐度的综合影响, 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生活史阶段优势种的影响作用不同。结果表明, 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干扰状态主要与季节和环境因素相关, 风电场对其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20.
对闽江口11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含量分别为Cu4.8~34.3mg/kg(平均20.4mg/kg)、Pb12.4~28.9mg/kg(平均20.0mg/kg)、Cd0.064~0.393mg/kg(平均0.13mg/kg)、Hg0.01~0.2mg/kg(平均0.08mg/kg)、As3.8~12.5mg/kg(平均9.3mg/kg)。全部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是Cu、As和Hg。Cu、Pb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Cd、Hg、As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各元素含量均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有递减的趋势。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闽江口水域总体为轻微生态风险,重金属污染的风险系数较小,该水域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风险系数大小顺序为:HgAsCdPbC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