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明确2015年新疆温宿县水稻林场某养殖户水稻鸭出现的一种以肝脏出血、肿大为主要病变特征的传染病病因,试验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病变肝脏组织匀浆处理接种鸭胚增殖后经RT-PCR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毒株DHV/XJ2015与传统Ⅰ型鸭肝炎病毒DHV之间的相似性较低,为65.6%~66.7%,而与韩国新型DHV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高达91.9%~96.6%。说明本试验所分离毒株属于新的基因C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2.
鸭细小病毒病也叫做鸭三周病、鸭细小病毒感染症,是由于感染鸭细小病毒而发生的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通常是出壳后几日龄至3周龄的雏鸭易感。该病的特点是快速传播、高病死率,发病率可超过80%,病死率为30%~70%不等,通常为40%~50%。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大,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降低,最大可在5周龄出现发病。患病雏鸭主要症状是肠炎、腹泻以及气喘。现概述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试验对鸭源新型鹅细小病毒(Duck derived goose parvovirus,DDPV)DS15株在鸭胚上的增殖特性及对鸭胚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鸭胚接种DDPV DS15株以后,96~120 h出现死亡,胚体全身出血,病毒滴度ELD50为10-5.5/0.2 m L。以鸭胚增殖的病毒攻击樱桃谷肉鸭,复制出典型的鸭"大舌病"临床症状,并从发病鸭脏器中分离到病毒。对DDPVDS15株VP2基因进行克隆并并将其因序列与国内外报道的部分鹅细小病毒(GPV)及番鸭细小病毒(MDPV)分离株的VP2基因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表明,DS15株VP2基因与GPV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9.2%~96.5%和93.4%~97.8%,而与MDPV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则较低,分别为80.1%~89.3%和87.8%~93.5%;在亲缘关系方面,DDPV DS15株与GPV较近,提示二者可能是由同一病毒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4.
<正>鸭脾脏坏死,是一种以鸭脾脏坏死、肿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同时可能会与雏鸭花肝病、沙门氏菌等混合感染,在养鸭比较密集的地区频发。最近接诊过程中,不断遇到雏鸭脾脏呈紫黑色坏死、腺胃黏膜出血等病理变化的疾病,并且传播速度快,发病雏鸭病死率高达80%~100%,全群死亡率约在5%~80%,其中以雏鸭的死亡率最高,给广大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各种日龄鸭均有发生,但本病常发生于4~5日龄雏小鸭,可能与经卵直径传播有关,8~10  相似文献   

5.
2010年10月初开始,江西某地区的部分鸭场2月龄左右鸭出现以发病急、死亡快、拉绿色稀粪为主的疾病,剖检全身浆膜、黏膜出血,肝表面有针尖大小、密集的灰白色坏死灶,心脏出血,肠道出血。发病率约为50%,死亡率可达60%。对3个养鸭场送检的病死鸭进行了细菌分离、细菌培养特征观察和生化鉴定,确诊为鸭多杀性巴氏杆菌,并对分离的鸭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6.
鸭传染性浆膜炎亦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于1~8周龄的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雏鸭常出现眼和鼻分泌物增多、腹泻、共济失调、头颈震颤等症状。剖检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为特征。死亡率为5%~70%,甚至高达95%以上。耐过的鸭生长迟缓、  相似文献   

7.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多发于1~8周龄的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雏鸭常出现眼和鼻分泌物增多、腹泻、共济失调、头颈震颤等症状。剖检以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为特征。死亡率为5%~70%,甚至高达95%以上。耐过的鸭生长迟缓、增重缓慢、饲料报酬显著下降。1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应用RT-PCR技术对孵化过程中死亡的不同品种种鸭胚进行常见病毒感染检测。结果表明,死亡的种鸭胚感染病毒种类多达9种,且首次从鸭胚中检测到禽坦布苏病毒(ATV)感染,不同品种的种鸭胚病毒感染率差异较大,以种番鸭胚感染率最高达58.82%。ATV囊膜蛋白(E)基因分析表明,3株种鸭胚ATV分离毒(PT15-4株、FJFQLL36株和PT15-27株)与GenBank中已发布鸭源ATV囊膜蛋白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97.2%~99.8%及97.1%~99.4%之间,亲缘关系密切。动物试验表明,3株病毒对开产麻鸭的致病性不尽相同,其中PT15-4株和PT15-27株可引起麻鸭产蛋量显著降低及卵巢的出血病变,而FJFQLL36株病毒对麻鸭产蛋影响不明显,且未引起蛋鸭卵巢明显出血或卵黄液化病变。以上结果表明,我国种鸭胚中病毒性感染较为复杂,而且还出现了ATV的感染,尽管不同禽坦布苏病毒分离株间存在毒力差异,但均可从种鸭经卵传播到种蛋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番鸭细小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学新 《中国家禽》2003,25(4):37-38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rus,MPV)引起的侵袭雏鸭为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喘气、腹泻及胰脏坏死和出血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40%~50%.  相似文献   

10.
正鸭浆膜炎也称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传染病。该病多发于1~8周龄的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雏鸭常出现眼和鼻分泌物增多、腹泻、共济失调、头颈震颤等症状。剖检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为特征。死亡率为5%~70%,甚至高达95%以上。耐过的鸭生长迟缓、增重减慢、饲料报酬显著下  相似文献   

11.
2015年2月以来,福建省漳州、漳浦、龙海等地饲养的半番鸭群流行一种以软脚、短嘴、生长障碍为临床特征的新疫病(暂名"鸭短嘴矮小综合征"),病原暂命名为短嘴型小鹅瘟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不仅危害半番鸭,在我国山东、江苏等省的樱桃谷鸭也大范围流行,发病率为10%~100%,死亡率为2%~10%,僵鸭淘汰率或残鸭率20%~80%,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等。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雏鸭雏鹅、雏火鸡以及野鸡等多种雏禽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的接触传染性疾病。在鸭主要侵害1~8周龄的幼鸭,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发病率常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5%~80%不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昏迷,少数慢性病例出现头颈歪斜等症状;在病变上以  相似文献   

13.
在某养鸭场的雏鸭群当中出现了传染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肝脏出血以及角弓反张,初步判断为鸭肝炎病毒感染症状。针对送行检测的病料采用无鸭肝炎病毒母源抗体的鸭胚实行病毒分离及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接种病料的鸭胚均致死,且死亡鸭胚均出现了水肿、全身性出血等症状;采取解剖检验能够明显的观察到鸭内脏有明显的充血情况。在所采取的PCR扩增检测中得到了和预期大小相一致的440bp目的片段。基因测序的结果表明扩增出的基因部分和鸭肝炎病毒的同源性达到了98.5%,据此表明这一鸭群确认感染了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4.
陈东升 《中国家禽》2013,35(15):50-51,53
近期,江苏连云港地区某雏鸭群中发生以角弓反张和肝脏出血为特点的传染病,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对送检的病料用无鸭肝炎病毒母源抗体的鸭胚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及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接种病料的鸭胚出现死亡,死亡鸭胚发育不良,水肿,全身出血;剖检见肝脏充血、出血。RT-PCR成功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440bp的目的片段。对扩增出道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及BLAST分析表明,扩增的部分3D基因与GenBank上已公布的Ⅰ型鸭肝炎病毒C80株的同源性达到98.2%,由此确定该鸭群感染了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鸭球虫病是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各种日龄的鸭都可感染发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主要侵害各品种鸭的小肠,引起血性肠炎。发病率可达30%~50%,死亡率20%~64%。患过该病的鸭一般生长缓慢,耗费饲料与人工,给养鸭场或养鸭户造成很大的经济  相似文献   

16.
鸭源副黏病毒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鸭源副黏病毒(DPMV)SDFC株分别人工感染21日龄健康非免疫樱桃谷肉鸭和SPF雏鸡,观察试验鸡、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43.3%;而鸡感染后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为100%。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鸭感染DPMV后,以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脾脏、法氏囊广泛性出血、变性为特征,消化道病变较轻微;而鸡感染DPMV后,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胰腺、肾脏、心肌组织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食管、腺胃和各段肠管广泛性出血,并伴有黏膜脱落。结果表明,DPMV对鸡、鸭均有较强的致病性,而与鸡相比,对鸭的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7.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 serositis in duckling)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鸭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7周龄雏鸭。1982年,在我国北京地区首次发现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存在,最近几年该病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流行,发病率为5%~90%,死亡率为5%~50%,常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1]。迄今,药物仍是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  相似文献   

18.
鸭坦布苏病毒病也称为"鸭黄病毒病",2010年春季开始在我国主要蛋鸭养殖区传播,是一种新的禽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为蛋鸭采食量减少,卵泡变形、变性,卵泡膜出血、充血。产蛋鸭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5%~15%之间,给我国养禽业带来了严重影响。2015年以来,除蛋鸭发生鸭坦布苏病毒以外,产蛋鹅、肉鹅、肉鸭、野鸡和鸡也能发生该病,鸭坦布苏病毒对肉雏鸭的致病性主要体现在对雏鸭全身组织器官损伤,最终使雏鸭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采食下降、神经症状和腹泻等,有研究表明雏鸭死亡率高于20%。自本病发生以来,我国学者对该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和抗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15年11月以来,在肃宁县商品肉鸭群发生了一种不明原因的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肿胀、向下弯曲为特征的疾病。鸭群发病率为10%~30%不等,严重时可达50%以上,患鸭出栏体重较健康鸭减少20%~30%不等。感染鸭群料肉比显著升高,出栏合格率下降。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20.
从辽宁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PCR检测初步鉴定其为鸭肝炎病毒,命名为YK株,应用易感鸭胚和雏鸭进行传代及病毒含量测定,E_1~E_5代鸭胚适应毒病毒含量在10~(6.5)~10~(6.9)ELD_(50)/0.2 m L之间,E2代鸭肝组织毒病毒含量为10~(6.3)LD_(50)/0.1 m L。动物试验结果表明,YK株鸭胚适应毒E_2代对7日龄雏鸭的致死率高达100%。序列测定分析表明,YK株与DHV-A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4%~72.3%之间,与DHV-B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9%~72.3%之间,与DHV-C的VP1基因同源性在94.3%~98.8%之间。试验表明,YK株与韩国新型鸭肝炎病毒在同一分支上,属于基因C型DH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