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包埋干燥超低温保存苹果离体茎尖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选用继代培养70d的苹果离体茎尖,在5℃条件下低温驯化3周,经不同浓度蔗糖预培养及藻酸钠包埋后,在无菌空气中干燥脱水4h直接投入液氮,化冻后茎尖存活率达70%以上。通过选择材料的生理状态可缩短和简化保存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果树》2012,32(4)
宁麦13是目前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以此品种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对该品种的个别性状进行针对性改良。本研究利用分别携带不同质粒pCXK1301和pAt-MYB12u的农杆菌株系GV3101对宁麦13成熟胚愈伤组织进行转化,通过对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和干燥处理等参数的研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宁麦13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宁麦13成熟胚转化体系的条件为:利用预培养6d的宁麦13成熟胚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使用含pAtMYB12u质粒的农杆菌株系GV3101,侵染菌液浓度OD600=0.6,侵染时间60min,采用干燥共培养4~5d(23℃,暗培养),诱导恢复培养10d,分化培养每4week继代一次,分化培养8week(12h光周期,25℃,2 000lx)。试验侵染2 600个宁麦13愈伤组织,获得127株再生植株,经分子检测,其中9株证实为阳性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3.
以芦笋老茎为试材,采用微波预干燥方法,研究了不同微波预干燥时间对芦笋老茎粉体干燥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芦笋老茎微波热风联合干燥中微波预干燥时间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经微波2 min处理芦笋老茎粉体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对较强;微波4 min粉体粗多糖含量、持油力最好,较单一热风分别提高了6.30%和96.43%;微波6 min粉体色泽保持相对最好;微波8 min干燥速率最快,粉体平均粒径最小,且比表面积、持水力、膨胀力最好,较单一热风提高129.00%、28.00%和43.75%。经微波2 min、微波4 min处理的粉体适宜作为功能配料添加到固体饮料等各类食品中;经微波6 min处理的粉体适宜对产品色泽要求较高的功能配料生产;经微波8 min、微波10 min处理的粉体适宜进行规模化配料生产,并广泛应用于胶囊、压片糖果等系列大健康食品的加工。  相似文献   

4.
近来用塑料袋制种或直接将塑料袋作为栽培容器进行熟料栽培食用菌的研究,发展十分迅速。为了满足季节性大生产的突击需要,常采用常压灭菌方法。影响常压灭菌效果因素有: 一、培养料预湿是否彻底用发酵过的粪草制作蘑菇塑料袋栽培种时,经常压灭菌、接种、培养十余日之后,常从袋中颗粒处暴出杂菌。除了因袋子被刺破、灭菌不彻底、灭菌时间过短有关之外,还跟培养料事先预湿不足有关。如粪草不经过预湿或预湿时间过短时,内部仍然呈干燥状态,致使湿热蒸气不能穿透到粪块中间,达不到彻底灭菌目的。因而粪草培养基配制时,粪块尽可能  相似文献   

5.
田龙 《食用菌》2008,30(6):50-52
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研究了冻干室压力、加热板温度、预冻降温速率和物料厚度等因素对干燥前后物料体积收缩率及复水比2个指标的影响;在保证大球盖菇干燥品质的情况下,得到了大球盖菇冷冻干燥的最优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6.
陈荣  朱昌叁 《北方园艺》2013,(1):105-107
以观音莲组培苗茎段外植体为诱导材料,采用秋水仙素处理方法进行观音莲的离体诱导,研究预培养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倍体诱导率因预培养时间和共培养时间不同而异,在预培养时间为0、3、6、9d4个梯度和共培养时间为8、12、16d3个梯度组成的12个处理中,切取茎段外植体为诱导材料,在未添加秋水仙素的增殖培养基中预培养6d,再转入添加秋水仙素120mg/L的增殖培养基中共培养16d的处理获得了最大的诱导率和四倍体数目,此时的诱导率达到46.4%;随着预培养时间的增加,外植体成活率及每瓶有效不定芽株数逐渐增加,可见预培养影响外植体的成活、增殖培养及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阿魏菇子实体为试材,采用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及自然干燥3种不同的干燥方式,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阿魏菇子实体切片性状的影响;采用系统预试法,研究不同溶剂对阿魏菇提取液活性成分的影响,初步鉴定阿魏菇子实体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对阿魏菇子实体细胞组织结构几乎无损伤,热风干燥对细胞组织损伤较大,干燥工艺研究保证了后续试验样品的有效贮存;初步确定了阿魏菇提取液含有蛋白质、多糖、萜类、生物碱、皂苷类等物质;且不同提取液所含生物活性成分不同;为阿魏菇生物活性组分的分离、提取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钩藤毛状根的培养体系,以钩藤组培无菌苗为试材,利用发根农杆菌A4、ATCC15834、R16011侵染钩藤外植体,探讨了不同钩藤外植体、菌液浓度、AS浓度、干燥处理时间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钩藤叶片作为外植体,预培养3 d,以OD600=0.6的A4菌株浸泡30 min后,干燥处理1 h,转入含100μmol·L-1乙酰丁香酮无激素WPM培养基中共培养3 d,在含600 mg·L-1头孢克肟筛选培养基上能获得较高的毛状根诱导率,毛状根诱导率达53.66%。PCR扩增鉴定表明,钩藤细胞核基因组中已成功整合发根农杆菌的发根基因。钩藤毛状根在无激素1/2M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0 d后,部分毛状根中钩藤碱含量明显提高,最高含量是带钩枝条中的2.06倍,达1.211 mg·g-1。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脆片鲜香酥脆,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真空油炸技术是目前加工食用菌脆片的主要技术,但在传统真空油炸技术的基础上,降低脆片含油率仍然是提升产品品质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综述真空油炸食用菌脆片加工过程中,漂烫、渗透脱水、涂膜、冷冻、预干燥等的物料预处理方式,油炸过程中工艺参数的筛选优化,以及油炸后真空脱油、联合干燥等处理...  相似文献   

10.
以菊花品种"神马"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逐级优化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蔗糖浓度、预培养时间、装载时间、玻璃化处理时间、茎尖大小以及冻存时间对茎尖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菊花茎尖玻璃化超低温长期保存最佳处理组合为预培养蔗糖浓度0.25mol/L,预培养时间3d,装载处理温度25℃、40min,玻璃化处理温度0℃、60min,菊花茎尖大小1.5~2.0mm。采用此体系保存菊花茎尖180d后,经卸载及恢复培养,存活率可达71.33%。  相似文献   

11.
果用香蕉薄片外植体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薄片培养方法, 通过直接和间接器官发生途径分别获得了‘广东631’香蕉的再生植株。该途径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子试验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 (1)直接器官发生培养基为Ma (MS modified) + BAP 10μmol/L + KT 50μmol/L + IAA 1μmol/L ; (2)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b (B5 modified) + Dicamba 10μmol/L + IAA 1μmol/L + 2 ,4-D 0. 7μmol/L + NAA 0. 5μmol/L + BAP 4. 4μmol/L + 活性炭1 g/L ; (3)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为Mb + Dicam-ba 5μmol/L + IAA 1μmol/L + 2 ,4-D 0. 4μmol/L + BAP 22μmol/L + KNO3 500 mg/L + 维生素B1 40 mg/L + 活性炭0. 5 g/L ; (4) 分化培养基为1/ 2 Ma + BAP 1μmol/L + IAA 0. 5μmol/L + 活性炭1 g/L ; (5) 成苗培养基为Ma + BAP 1μmol/L + KT 4. 6μmol/L + NAA 1μmol/L。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需在黑暗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以脱毒嘉定白蒜为试材,研究水肥供给对组培苗和组培鳞茎的生长及原原种质量的影响以及继代次数和组培鳞茎播期对原原种质量的影响,然后进行脱毒原种和常规蒜种的生产比较试验。通过水肥供给试验筛选出最佳处理组合(组织类型为组培鳞茎、32 孔穴盘、灌溉时间为30 min、补肥间隔为14 d);15 代组培鳞茎相比8 代组培鳞茎更适合用于嘉定白蒜原原种繁育;相对晚播有利于提高原原种鳞茎中正常分瓣比例,但是显著影响鳞茎生物量的积累;在生产比较试验中,脱毒大蒜原种各项生长指标以及鳞茎质量均显著优于常规蒜种。试验结果为实现嘉定白蒜脱毒种苗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结球甘蓝高效遗传转化受体材料,以高代自交系YL-1、21-3、12J35、650为试材,比较不同材料具柄子叶和下胚轴的再生频率差异。在4份供试材料中,YL-1为最优转化受体,再生频率显著高于其他3份材料;YL-1具柄子叶和下胚轴的再生频率无显著差异,均可用于遗传转化。进一步对YL-1遗传转化过程中光照强度、Basta除草剂浓度、农杆菌侵染浓度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发现光照强度为4 000 lx时更有利于不定芽诱导;除草剂最适筛选浓度为8 mg·L~(-1);农杆菌侵染浓度OD600=0.3侵染8 min,YL-1抗性芽再生频率最高。基于建立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共获得47株抗除草剂植株,PCR检测显示其中12株为阳性,初步表明bar基因已转化到甘蓝中,转化率达到2.18%。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2株PCR阳性材料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均检测到bar基因高效表达。甘蓝高代自交系YL-1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可为今后结球甘蓝基因功能鉴定及重要农艺性状的改良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我国辣椒病毒病的种类和发展趋势,2018 年和2019 年在我国16 个省(市、自治区)辣椒主产区采集具有病毒病疑似症状的样品105 份,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反应(DAS-ELISA)对12 种辣椒主要病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有70 份样品为病毒病感染样品,病毒检出率为66.67%。检出病毒种类共10 种,其中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检出率最高,为24.76%,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和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检出率分别为19.05%、12.38%、12.38% 和10.48%。我国辣椒主产区多种病毒复合侵染发生较为普遍,病毒复合侵染率为40%,其中以2 种病毒复合侵染比例最高,为28.57%。通过对两年辣椒病毒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12 种病毒中有7 种检出率有上升趋势。总体而言,PMMoV 和CMV 为近两年危害我国辣椒生产较为严重的病毒病;此外,PMMoV、BBWV-1,2、TEV、TSWV 具有流行风险,需要严加防范。  相似文献   

15.
杨文才 《园艺学报》2013,40(9):1731-1740
 由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引起的番茄疮痂病是严重影响番茄生产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病原菌小种的快速变化,特别是X. gardneri 的扩散,加速了人们对抗性遗传、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工作。迄今已经定位了3 个抗T3 小种的基因、5 个抗T3 小种的QTL 和3 个抗T4 小种的QTL,并对部分基因或QTL 进行了精细定位,建立了标记辅助选择体系,育成了抗T4 小种的品种。本文将就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番茄疮痂病抗性遗传研究和育种应用前景进行探讨,以期为抗番茄疮痂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在上海浦东扁豆主产区暴发了一种病害类似于其他作物上发生的菌核病。通过对分离纯化的病原菌进行形 态学观察、致病性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确定了该致病菌就是核盘菌属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该菌可以感染扁豆全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都能感染发病,并且能观察到菌核的形成。研究发现扁豆核盘 菌室内分离培养的最佳碳源是果糖,温度22 ℃,pH 为5,适当的逆境生长条件有利于菌核的形成。扁豆、大豆、普通白菜 来源的核盘菌在ITS rDNA 序列上存在差异。将3 种不同来源的核盘菌相比较,发现它们属于不同的融合群,对不同寄主存 在致病能力上的差异,但都能致病。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素浓度对水培韭菜生长发育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韭菜水培营养液的氮素水平,试验设置4、6、8、10、12(CK)、14、16mmol·L-1共7个氮素浓度梯度处理,采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发的新型水培系统进行水培试验,通过对水培韭菜的生长指标、单株干质量及鲜质量、产量、生理指标以及营养品质等测定分析表明:适合用于水培韭菜的营养液氮素水平为8~12mmol·L-1,其中以10mmol·L-1氮素浓度的营养液水培韭菜其生长状况及产量最佳;12mmol·L-1氮素浓度的营养液水培韭菜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辣味辣椒Perennial(Capsicum annuum)和无辣味辣椒83-58种内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的辣椒种内遗传图谱,以温室和露地栽培条件下无辣味辣椒77013A与重组自交系群体各株系杂交F1果实的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作为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和露地栽培条件下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含量和比值差异明显。对露地和温室栽培条件下辣椒果实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总和及其比值进行了QTL定位,共获得16个关于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的QTL位点,分布在辣椒第2、4、12号染色体上,2号染色体上同时控制辣椒素、二氢辣椒素、二者比值和辣椒素总量的主效QTL位点cap2.1、dhp2.1、C/D2.1和(C+D)2.1,均在露地和温室被检测到,其LOD值大于5.0,贡献率为20.2%~76.6%,侧翼标记均为BD76366和Pun1,12号染色体上调控辣椒素总量的微效QTL也在温室和露地同时被检测到,其他QTL位点未在两种环境下同时定位到。  相似文献   

20.
对119份瓠瓜种质的8个主要果实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9份瓠瓜种质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信息指数在0.394 8~2.063 6之间,8个果实性状存在较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以果实形状、皮色和单瓜质量的多样性最丰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7.24%、23.33%、14.71%、9.44%,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4.7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119份瓠瓜种质分为两大类群,分别包含62份和57份种质,其中第一大类群在品质和外观方面均表现较好,可作为瓠瓜育种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