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隽生的短文发表后,在我们这里的盆景同行中,有正反两种观点,这很正常。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廖隽生不懂盆景艺术,是胡言乱语,无端指责。我不了解那几幅作品的作者看了廖文后有什么想法。我想简单说几句,作为被批评的作者,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记得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作为批评者或欣赏者,当然应该客观地对待,要看到别人作品的长处。但由于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的不同,对某个作品的评判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甚至绝然相反。作为被批评者,是拒绝听取不同意见,满腹牢骚,还是冷静下来,好好想想?这里有个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像国画题款一样,好的盆景命名不但能概括主题,诠释作品内涵,还能引起读者的遐思,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使观赏者进入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在品味中获得美感,产生共鸣,提升盆景的品位和档次,有画龙点睛之效果。反之,则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因此说盆景命名实际上是对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也是艺术创作,应该认真对待。然而当前盆景命名中存在的问题颇多,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中,不时有一些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和所谓“文人树盆景”作品出现。应该说是中国盆景艺术创新中出现的大喜事,或者说是中国盆景文化自然进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来电,指出并批评“盆景世界”栏目重复刊出盆景照图的现象。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之所以重复刊出原因有二:一是编者疏忽大意,不够负责,未作认真核查、校对;二是作者或供稿者重复来稿,有时还不止一份,且分别寄给多位编辑。在这里,真诚向广大读者公开作自我批评,并郑重地向来稿者提出两点希望:一、已经发表过的作品请勿再寄;二、来稿勿寄个人,一律写“盆景世界”栏目收。欢迎大家继续监督、批评,把刊物办好。  相似文献   

5.
盆景是一种观赏艺术,作品的优劣应取决于它所达到的总体效果和所体现于其中的诗情画意。不能单独的就其中某一方面来鉴赏、评论。同时,目前在我们盆景的创作和评比中,存在着偏面追求“奇”“古”“大”的倾向。如在1985年全国盆景展览评比中,一盆地柏被评为一等奖。这盆地柏在制作栽培上确实花个很大的功夫,枝片有二十层左右,生长势也很好。但我总认为这盆作品在构图和意境方面都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6.
盆景之所以称为艺术,就是因为制作者把精神灌注于普通的树石中,用作者之“神”照亮树石,使这些普通的材料从平淡的外貌中产生深蕴的情趣,达到质的飞跃。有人把盆景称为“缩小的自然”,我想这只说对了一半。盆景,要传自然之神,但关键是要传作者之神。因为我们欣赏盆景作品,除了领略大自然的风采之外,更重要是要透过表面的观感刺激,而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那就是在思想上受到某种启迪,或者在精神上达到某种默契(尽管有时是不自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难得的文章,值得广大盆景工作者一读。作者以认真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对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作了实事求是的剖析。我们希望盆景爱好者不要犯文中所指出的时下少部份人的那种毛病,而应向雷从军同志学习,以科学的精神,勇于自我否定,在艺术上不断进取。本刊的彩页,确实是“黄金版面”,有限得很,应该精选中外有代表性的佳作来发表。这篇短文,也是对我们编辑的一种批评与建议,欢迎大家经常性地对我们工作提出意见,把刊物办好。  相似文献   

8.
走进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徐晓白教授家中,如同跨进了盆景世界——客厅几案博古架上,还有屋前的花圃,珍奇别致的盆景处处映入你的眼帘。这些盆景,有的是徐老早年的作品,也有的是九旬老人新近的创作。观赏这些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徐老几十年来与盆景晨昏相对,不曾或辍的人生轨迹。徐老的盆景作品,多为即兴而作,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里我们聊举几件作品,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9.
对盆景作品的鉴赏及其艺术水平高低的评判,是有客观标准的。但在艺术欣赏的实践中,对同一个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看法的现象,也经常发生,这是不足为怪的。这里选载了一组对某个作品持有不同见解的短文,都是一家之言,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我们之所以发表,目的在于贯彻“双百”方针,交流各自的体会,切磋技艺,在共同的探讨中,提高制作水平和鉴赏能力。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对本刊选登的不管是谁的作品(盆景或根艺),进行具体的分析评述,这对于作者、读者和编者都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来稿不要超过千字为宜。  相似文献   

10.
本刊今年第四期《作品鉴赏》栏目中选登了几幅盆景照图之后,陆续做到不少读者的来稿来函,对所刊作品既有肯定性的意见,也有具体的修改建议。现选发一部份,供研讨参考。我们一贯认为:虚心倾听多方面的意见,汲取有益的建议,互相切磋,反复琢磨,不断锤炼,是提高盆景枝艺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使盆艺工作者进步的动力。我们欢迎大家本着“双百”方针,对本刊发表的所有盆景作品,都可“评头品足、“说三道四”;这样做,必将有利于我国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您好!现就贵刊2004年第12期盆景世界栏目《能否说是新款盆景》一文,发表一些笔者看法.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从作品的照片上看,作者在造型上是想有所突破。但我觉得作者把盆景艺术看得太简单了。要知道任何一种艺术的创新都应建立在雄厚的传统的基础上,抛开传统,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作品也将无生命力可言。现  相似文献   

12.
一盆盆景经历数拾年的创作养护,要想成为一幅作品展示出来,要想让更多人观赏,就必须拍摄成影视图片。这里就有一个二次创作的方法问题。拍摄盆景与拍摄风景画和人的肖像又有点差异。我们在杂志上看到的盆景作品背景布大多数是白色与黑色,其它颜色相对较少。先说用白色背景布拍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盆景图片介绍应当规范化,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没有遗憾和感叹。说明作者和编辑同志工作的科学态度和负责精神。我阅读了一些盆景画册、书籍、报刊介绍的盆景图片,使人遗憾和感叹不已,因为一些图片介绍不规范化,缺这少那。  相似文献   

14.
我也是《中国花卉盆景》的热心读者,根艺爱好者。在本刊1994年第一期彩页“根艺天地”的作品——“悠悠寿者”,我反复欣赏,认为是一件好作品:仙鹤玉立,频频整羽,好像在精心梳装,  相似文献   

15.
九寨启示录     
我们常说:盆景艺术是大自然的缩影。但究竟如何以大自然为蓝本,并从中汲取营养来构思、创作盆景作品呢?张夷同志的《九寨启示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可资学习借鉴。本期先发“引言”。正文共四篇(《长海气韵生动说》、《盆景滩中话章法》、《芦苇海里题材多》、《宝镜岩边谈传神》),将陆续发表,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6.
照我看来,历史悠久的中国盆景艺术,现在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期。它在大踏步发展:主题思想愈来愈高,题材范围愈来愈广,表现手法愈来愈多。但如何使我们的盆景艺术创一代风流,广泛而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的时代精神,使我们今天的盆景艺术明显地区别于旧中国的盆景艺术,也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盆景艺术,这应该是创作者、研究者、组织者、欣赏者共同思考的课题。盆景艺术的创新,首先一环是这个努力目标在我们思想上要十分明确。只要这一思想明确了,必然会引起艺术上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从85年起订阅《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发现凡是有关根艺的文章都刊在《盆景专页》、《盆景篇》栏内。从一些文章中得知根艺作品还能参加盆景艺术展览。显然,根艺是被归为盆景类的。我认为盆景和根艺是概念不同、风格迥异的两种艺术。  相似文献   

18.
盆景摄影家林运熙先生寄来他在上海古韵盆景赏石展览会上拍摄的盆景照片。照片上盆景的作者均为申城很有知名度的盆景艺术家,但每盆作品的作者后面都加上“收藏”二字,让笔者有些疑虑。为什么养护了这么多年,塑造出这么美的景观,却不认为自己是作品的作者?这是他们的谦虚还是胆怯?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花卉盆景》推出作品,让读者赏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求盆景作者、读者、评点者共同提高的“点子”,既新颖又实在。跃跃欲试之下,我想对这些作品逐一分析,侧重于提出不足和如何改进上。对某些常见“病”则顺便扯远一点,略加借题发挥。当然,个人见解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硕果》的不足处:一、枝片布局不够合理。干的横卧和飘出盆外表明这是“临水式”盆景,向左大回转的两个主片却呈现了“逆风式”特征。就“盆景”的概念而言,“临水”与“逆风”正好是对立并无法统一的。临水必然低洼,树既卧,作用于它的风力就小,因而不存在树枝逆转…  相似文献   

20.
《中国花卉盆景》2007年第8期上刊载了河南作者田学美与武汉作者徐汉燕的多浆植物栽培文章。日前有读者对两位作者图例所示品种的称谓提出疑义,我在与部分爱好者进行交流并参考部分资料后,也感到文中的品种称谓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