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山西省阳城县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秸秆现状,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等方面所带来的好处和意义进行分析,建议出台系列措施来帮助农民有效快捷地将作物秸秆进行还田处理,从而杜绝秸秆的焚烧,达到培肥土壤、增加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促进阳城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兴华 《河北农机》2023,(23):142-144
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益增长,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议题。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处理大量秸秆成为关键问题。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农业实践,玉米秸秆还田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优化土壤结构,还有助于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于小麦栽培,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问题。本文以山东菏泽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栽培存在玉米秸秆还田数量与时间控制不到位、整地、播种质量较差、土壤养分利用率低、病虫害严重等技术问题,并从合理配置秸秆数量,提升秸秆粉碎质量、提高整地质量,加强土壤肥分管理、增加土壤养分,优化土壤结构、构建小麦播种与生长期间全过程病虫害防治等角度提出改进措施,希望对实现农业生态平衡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玉米秸秆肥料是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一部分,是国家重点推广实施的科学技术。玉米秸秆肥料是采用机械的方式,将玉米秸秆进行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同时又能抗旱保墒,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1.人工沤制还田  相似文献   

4.
玉米秸秆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实施秸秆还田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提高粮食产量,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措施。河南省安阳市玉米种植面积14.7万公顷左右,年产玉米秸秆200万吨以上,潜在经济效益1亿多元。随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不再把秸秆作为主要燃料,而畜牧业对玉米秸秆利用率不高,化肥供应量充足,再加上秸秆沤制还田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三秋”期间,农民为图省事一烧了之,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了人们的…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实用农机化新技术,介绍了秸秆还田的方式、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阐述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实施技术、技术规范、配套技术,分析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效益及效果,提出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6.
玉米平作秸秆全量还田既能彻底地改善耕地质量,解决土壤日渐贫瘠的问题,又能有效减少因焚烧秸秆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小麦高留茬玉米免耕覆盖技术的普及推广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小麦机械收获高留茬还田与玉米鲜秆机械直接还田已得到普遍应用。2008~2011年,陕西省扶风县农机与农技部门联合,连续3年结合小麦、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推广与实施,进行了有机无机肥料定位示范试验,对作物秸秆机械还田后的增产效应、培肥土壤效果、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利用农业机械就地将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对于土壤肥力提升效果显著。在铁岭县进行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翻还田培肥技术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实施秸秆深翻还田可以改善玉米的生育性状,对玉米增产具有明显作用;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降低土壤容重,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还可以降低投入产出比,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绛县逐步探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创新农业产业管理新途径,使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农户实现与市场对接、与技术对接、与农资对接、与金融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本文将围绕新绛县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并阐述新绛县玉米秸秆还田中机械化运用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多方面探讨新绛县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一、适宜区域主要适用于积温高、风沙大、降水不足、土壤瘠薄的中西部干旱地区;从秸秆还田、保护黑土地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角度,适用范围基本扩展到全省所有玉米产区。二、技术模式三、技术特点1.关键技术(1)秸秆全量原位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秋收时采用配带秸秆粉碎装置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玉米秸秆直接粉碎全量还田,留茬高度10cm,粉碎长度以10cm秸秆撕裂状为宜,均匀抛撒覆盖地表越冬。  相似文献   

11.
李轶楠 《农业工程》2013,3(3):99-100
玉米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是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争抢农时,而且将农作物秸秆中含有的氮、磷、钾、镁、钙、硫等多种养分和有机质及时直接翻压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2.
韩杰 《农业工程》2015,5(4):71-72
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不仅有效地解决秸秆禁烧问题,而且秸秆还田后,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土壤蓄水和保肥保墒,有力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推广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其健康发展,确保粮食增产丰收。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种植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垦区不同区域秸秆还田形式尚未形成共识,找到黑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对合理选择秸秆还田及玉米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土壤含水量、腐解时间、秸秆长度及翻埋深度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用以确定黑土条件下秸秆腐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秸秆腐解率影响显著;土壤含水量较低时,秸秆腐解率也较低;秸秆在秸秆翻埋早期腐解较快,90天后腐解速率下降;秸秆长度短于6cm后,腐解率提高幅度较小;随翻埋深度变浅,秸秆腐解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在诸多利用方式中,作为肥料回归土地、回归农业,是最符合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种利用方式。目前秸秆还田是秸秆肥料化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分析了秸秆肥料化利用的发展优势,阐述秸秆直接还田、堆肥还田和过腹还田等常用的利用形式,指出秸秆多元化肥料利用的途径,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引发对秸秆高效资源化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为推动秸秆肥料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东北三省是全国最大的玉米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达1.53×107hm2,每年可收集的玉米秸秆量超过1.1×1 011kg。但是,东北玉米秸秆的总利用率不到5 0%,大部分秸秆被废弃或燃烧掉,在浪费大量农业资源的同时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也可以解决中国因秸秆过剩而产生的堆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合理耕层构建中深耕改土、间隔耕作、秸秆还田农业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一次作业可完成防堵深松、清垄、混埋及镇压等多功能秸秆混埋还田联合作业机。通过对关键部件防堵深松装置、清垄装置和混埋装置等结构优化设计和运动分析,确定了各关键部件的结构形式和参数,以及各部件的配置关系和整机性能参数。田间试验表明:该机在前进速度为5km/h时,秸秆覆盖量为1.0kg/m2;秸秆混埋深度为15.43cm时,混埋率为95.06%,碎土率为96.02%。该机作业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为东北平原构建合理耕层配套机具的设计、改进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资源与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我国对于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类生物质资源的利用要求逐渐提高,国家和地区的多项政策都提出禁止秸秆的随意处置,要求建立秸秆的科学利用机制.保护性耕作是秸秆利用的可行模式,不仅能够就地利用农作物秸秆,还有利于改善农业土壤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基于此,利用2021年6月开展的长春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肥热状况以及玉米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不同覆盖方式对调节土壤水肥热状况以及增加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地膜覆盖、玉米秸秆覆盖和不覆盖3种方式,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土壤温度与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玉米的生长前、中期,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处理的保墒效果均优于不覆盖处理,其中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明显;玉米进入成熟期后,秸秆覆盖处理0~60 cm土层含水率显著高于地膜覆盖和不覆盖处理,平均高8.23%和22.41%。秸秆覆盖能够促进浅层土壤养分量的提高,相较于不覆盖,秸秆覆盖的速效钾与有效磷量分别增加了15.11%、85.13%;相比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生长前期秸秆覆盖温度更高,生长期和成熟期秸秆覆盖温度更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的玉米产量分别比不覆盖高24.02%、24.90%,差异显著(P<0.05)。【结论】玉米秸秆覆盖能够提高土壤养分与水分,调节土壤温度,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河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在农业区优化格局、农业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上遇到各种问题。空间规划中要明确农业生产承载规模,以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保护为前提,以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护生态平衡为中心,详细分析农业化产业结构与空间资源环境适宜性的矛盾问题,因地制宜推动持续化发展农业生产。以“双评价”指南为技术参考,进行了农业生产承载规模及适宜性分析,提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宽行和窄行0~20、20~40和40~60 cm共3个深度范围土层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特征及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宽行和窄行土样的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都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同一深度下,宽行土样的物种多样性普遍高于窄行。不同地区及不同深度土样的群落结构具有较大差异。在门水平上,两种土样中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窄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略高于宽行,而芽单胞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低于宽行。在属水平上,溶杆菌属、交替赤杆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等为优势菌属。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与绿弯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呈正相关,但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等呈现负相关关系。宽行表层土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窄行表层土样。短期宽窄行种植模式下麦秸和玉米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物种的多样性,为进一步优化秸秆还田方法、改良土壤生态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介绍了玉米秸秆集行全量覆盖还田苗带条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优势、主要机具装备、作业流程及要点、重点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