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5.
在分析横断山区土壤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可持续利用途径;以河谷为主,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发展多功能林业,强化草地建设和管理;发展商品性草地牧业,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旅游业。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概述了横断山区主要土类的地理分布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然后分析土壤中Cu、Zn,Pb,Ni、Co,Cd和F7种元素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14.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小流域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壤质量的空间异质性在深入了解区域土壤质量分布规律以及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金沙江小支流黑水河干热河谷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断面不同海拔土壤性质的垂直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流域干热河谷土壤有机质垂直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上游马桑坪垂直断面碱解氮和有效磷在海拔1 400 m和1 740 m含量最高;中游披砂断面碱解氮和有效磷在1 100~1 200 m的河谷地带高于海拔较高地带的土壤,同时随着海拔上升含量逐渐降低;下游的葫芦口垂直断面碱解氮和有效磷在海拔700 m左右退化最为严重。在交换性能方面,马桑坪断面土壤交换性钙和镁以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在海拔1 400 m处高于其上或者其下地带;交换性钾变化比较小,以河谷地带最低;中游披砂断面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和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均随海拔增加而降低,而在海拔2 000 m又有所增加;葫芦口土壤交换性能垂直变化方面,交换性钙、镁和钠,以及盐基总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交换性钾变化趋势则相反,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即使在同一干旱河谷,在不同地段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土壤质量不同指标变化程度不同,在土壤质量评价与退化防治中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5.
基于Google Earth影像的横断山区沟蚀及侵蚀沟类型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横断山区侵蚀沟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研究沟蚀对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及土地退化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影像结合GIS的方法,基于可见性的基本原则,对横断山区开展侵蚀沟的抽样调查。共布设调查单元2 242个,每个单元尺寸1km×1km。[结果]共有571个调查单元发现有侵蚀沟分布,占调查单元总数的25.5%,平均沟壑密度为2.20km/km2。沟蚀在海拔低于1 500m的区域发育显著,沟壑密度随坡度增加而增长,与年降雨相关性较弱。草地是沟蚀发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燥红土的沟蚀分布率及平均沟壑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通过总结国内外现有的侵蚀沟分类体系及其异同,结合调查结果,判定该次调查的横断山区侵蚀沟类型主要为切沟和冲沟(包括有泥石流事件的冲沟)。[结论]横断山区切沟和冲沟分布广泛,发育强烈,其分布受海拔、坡度、土地利用及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9种土壤饱和导水率(Ks)传递函数模型估算了横断山地区贡嘎山不同类型森林土壤的Ks,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现有模型在横断山地区的拟合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偏差极大,其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差。结合研究区土壤含石率偏高的特点,增加土壤石砾含量(粒径>2 mm)作为输入变量,同时选取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和颗粒分布3种土壤基本特性参数作为输入变量,构建了本区域Ks传递函数模型:Ks=9.48+12.32×BD+0.29×SOM–1.94×GF+2.89×silt–5.34×sand,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67,该模型可以作为横断山地区自然林地Ks传递函数使用,从而为山地森林水文过程和自然灾害预警研究提供实用的参数估算工具。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土地利用分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以合理利用重点水土流失区土地资源、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和发生经济为目的,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划分出3个区、7个亚区,并简述了各区概况和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伏牛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伏牛山区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加快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有效措施。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伏牛山区生态自然修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1)提出地貌类型、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因子作为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标,并对其进行分级(分类)和分区;2)按照实施封禁保育(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措施的适宜程度,提出"适宜"、"暂不适宜"和"不适宜"3个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等级,并确定其区域分布格局;3)将伏牛山区的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划分为2个大区(一级区)、4个亚区(二级区)和15个类型区(三级区)。研究结果可为伏牛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程的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典型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整治分区,为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典型区域甘肃省兰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生态保护视角,在充分考虑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土地利用特点及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降雨、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等5方面选取指标因子初步构建分区指标体系,并从水资源供给、水系分布及行政区划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同时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使用综合分析法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结果]形成了"方位+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命名的土地整治两级分区体系,二级分区较为详细。兰州市划分为7个一级区和15个二级区。[结论]中国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域在土地综合整理过程中应该通过选择合理的指标体系分区进行整治。各分区应该针对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等具体特征,基于生态保护视角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土地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