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防控纵坑切梢小蠹对红松的危害,在抚松县林业局红松母树林利用人工合成信息化学物质———聚集信息素对纵坑切梢小蠹进行监测与防治,结果表明: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器对纵坑切梢小蠹的诱捕数量比人工调查查获数量提高50倍以上,监测准确率可达到100%,持续防治4 a后的林间诱集量下降率为81.6%。纵坑切梢小蠹在抚松县的扬飞期从5月中旬开始,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扬飞量明显减少,至9月上旬扬飞期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聚集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通过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聚集信息素的研究,证实该虫种的雌雄成虫均能释放聚集同类的信息素,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色谱仪进行性定量分析,从雌雄成虫后肠和虫粪提取物中分析出聚集信息的主要成分是氧化单萜烯醇:反式-马鞭草烯醇、桃金娘烯醇,Δ^3-皆烯-10-醇和马鞭草烯酮,另外,嘛松枝韧皮中分析出对松纵坑切梢小蠹具有强烈吸收力的碳氢单萜烯:α-蒎烯和Δ^3-蒈烯。通过对聚集信息素单组分及混合剂进行室内和林间生物  相似文献   

3.
4.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相似文献   

5.
纵坑切梢小蠹聚集化合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辉 《林业科学》1993,29(5):463-467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属于聚集性松树害虫。它是利用化学气味物质建立种内或种间联系,并由此形成聚集危害的。早在60年代,Oksanen和Perttunen等已注意到具有化学气味的物质对纵坑切梢小蠹聚集行为的影响,并对此进行过大量研究。近二十年来,探索纵坑切梢小蠹的聚集机制,已受到更多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多种原因,关于引起纵坑切梢小蠹聚集的化合物种类及释放量的问题仍然存有较大争议,该虫是否具有信息素物质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结论。确定引起纵坑切梢小蠹聚集的化学气味物质对于揭示该虫的聚集机制,加深虫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进而利用这些化合物进行害虫测报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曾对纵坑切梢小蠹种群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现将部分诱虫试验,和对有关气味化学物质的检测分析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6.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纵坑切梢小蠹系统研究论文中的综合防治部分。文章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划分云南松林分蠹害程度及蠹害木的分级标准,针对林分的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蠹害治理综合措施。蠹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蠹害木清理技术;2.化学农药防治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4.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技术等内容。对小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纵坑切梢小蠹系统研究论文中的综合防治部分。文章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划分云南松林分蠹害程度及蠹害木的分级标准,针对林分的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蠹害治理综合措施。蠹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蠹害木清理技术;2.化学农药防治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4.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技术等内容。对小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9.
在按照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治理新思路成功防治2万hm^2松林的基础上,总结出与纵坑切梢小蠹治理新思路相配套的新技术,对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的治理提出了可行性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0.
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红  陈方 《贵州林业科技》2002,30(1):1-5,25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L.)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植物(Pinus)的钻蛀性害虫。它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本文着重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纵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应用聚集信息素对小蠹虫进行监测,通过不同诱芯和不同地点的野外试验,筛选出诱集和监测效果最好的组合为2AP+NL+MT+TV,组合2AP+NL+TV的诱集和检测效果次之,组合2AP的诱集效果也很理想。应用聚集信息素对小蠹虫进行监测用组合为2AP+NL+MT+TV的效果最好;而应用聚集信息素对小蠹虫进行防治则应用组合为2AP的最好,经济效益和防治效果综合起来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营林措施预防,平均梢被害减退率可达到73.5%;林间设置饵木诱杀,平均越冬虫口减退率可达到56.7%;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平均梢被害减退率可达到82.2%;根部喷施8%氯氰菊酯微胶囊水剂200倍或1.5%对硫磷粉剂,杀虫效果均在95.0%以上;在平均气温20℃条件下,利用56%磷化铝颗粒剂12 g.m-3熏蒸饵木,第5天的杀虫效果达到100.0%。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聚集化合物对松小蠹的林间引诱活性,探讨用聚集信息素进行林间诱集和种群监测的方法,在陆良县云南松纯林中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除(-)APX*外,几种供试化合物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APX加MBXT、(-)APX加MBXS复配方化合物的引诱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化合物,漏斗状诱捕器诱虫量明显高于IMP诱捕器.对试验林分松小蠹种群动态的监测实践表明,用聚集化合物诱集成虫测报松小蠹成虫扬飞期,确定清理及防治的最佳时期,提高了清理、防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介绍了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对以后防治松纵切梢小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综合防治中,蠹害木的清理是一重要环节。依据在轻、中、重受蠹害云南松林区进行的蠹害木清理试验结果,一般情况下,对轻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10%以下,蠹害指数在5以下,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对中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10%~50%,蠹害指数在5~15,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0%左右;重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50%以上,蠹害指数在15以上,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20.00%左右。在重度受害区,除清理蠹害木外,还需辅以其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有效控制蠹害。  相似文献   

16.
采用昆虫触角电位(EAG)记录方法,测定了松小蠢(Tomicuspiniperda)成虫对18种松小蠢和云南松挥发性聚集信息化合物样品的EAG反应,分析了松小蠢雌、雄成虫触角对几种高活性化合物剂量的反应。EAG测定表明,松小蠹雌、雄成虫对虫体挥发性单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MBXS和MBXT,以及由虫体和云南松挥发物为主组成的复组分化合物α-PX+MBXT和α-Px+β-PX+MBXS有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其剂量反应曲线呈现"S"型,并且反应阈值较低,其中主要成分为α-PX和MBXT的复组分化合物引起松小蠹成虫触角的EAG反应最大。初步确定了松小蠢成虫聚集信息素的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对松纵坑切梢小蠢生物学特性、发生与为害同生态因子的关系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松纵坑切梢小蠹在辽阳地区1a1代,为害长达240d以上。20a生以下中幼林的被害指数几乎是35a生以上林龄的2倍;混交林的被害指数是油松纯林的2.7倍;郁闭度0.5以下林分的被害指数是0.7以上的2.5倍;南坡、林缘的被害指数分别是北坡、林内的2.4倍和2.8倍,中上层(第四轮枝层以上)被害较重;树冠南部稍被害重于北部。采取营林措施、林问饵木诱杀、聚集信息素诱杀、根部喷施200倍绿色威雷和1,5%对硫磷粉剂、磷化铝12g·m^-3饵木熏蒸等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在长春净月潭林场应用信息化合物监测了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区、发生期和发生量,结果表明:诱捕器监测准确率达100%;在试验林分的虫口密度范围内,信息化合物的诱集量与林分被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纵坑切梢小蠹在净月潭于4月上旬开始扬飞,第1次高峰期出现在4月末5月初,第2次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为扬飞末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