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6种聚集度指标研究了荔枝蝽成虫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1)荔枝蝽成虫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分布;(2)荔枝蝽成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可用n=(1.644)/D~2·x~(-0.98)来估计;(3)荔枝蝽成虫密度在每梢0—1.5头的范围内,其虫梢率与百梢虫量的关系可用γ=238x-15.95来表示.  相似文献   

2.
运用聚集度指数法、频次分布检验法、线形回归方程检验法探讨了桂花树上的一种重要的害虫桂花网蝽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揭示了其成虫的行为习性、活动规律及确定其在林间的适宜抽样调查方法。结果表明,桂花网蝽的空间分布型属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根据Iwao的m*m的回归方程,建立了精度分别为0.05、0.1和0.2时的理论抽样数表,在桂花网蝽为1头/20 cm枝梢、2头/20 cm枝梢、4头/20 cm枝梢时,其累计虫口数的上限分别为3440、215和1755,下限分别为110、913、57。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荔枝蝽越冬成虫的发生规律及交配节律,为其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期,对龙眼树上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持续时间、48 h内荔枝蝽越冬成虫昼夜发生规律及交配情况、4~6月荔枝蝽越冬成虫发生及交配情况进行观测.[结果]在观察的荔枝蝽中,交配持续时间在8~9 h的约占18.2%、10~11h的约占54.5%、13h以上的约占27.3%;平均每天观察到的荔枝蝽成虫数最大值出现在9:00,其次是13:00;荔枝蝽成虫每天交配对数最大值出现在9:00,其次为13:00;在1d内观察到的荔枝蝽成虫数与交配对数随时间的变化出现两次波峰和低谷,高峰期出现在9:00和13:00,低谷期出现在6:00和19:00;荔枝蝽交配对数与观察到的成虫数呈正相关关系;从4月1日起,观察到的成虫数和交配对数徘徊上升,至4月6日均达到最高值,此后观察到的成虫数和交配对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至6月11日后基本未发现荔枝蝽越冬成虫.[结论]4~5月为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高峰期,荔枝蝽越冬成虫交配出现两次高峰期和低谷期,高峰期分别出现在9:00和13:00,低谷期出现在6:00和19:00;成虫行多次交尾和产卵,交尾持续时间一般为10~11h,交尾活动昼夜均可进行.  相似文献   

4.
用不同的测定指标研究了甘蔗苗期蔗长蝽若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①甘蔗苗期蔗长蝽若虫的空间分布均属于聚集分布;②植保上常用的4种抽样法均适用于田间调查;③田间的理论抽样数是随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同时也随允许误差的增大而减少;④田间蔗苗虫株率和百株虫量存在正相关,可以用 x=e~(1.60671n〔-24.0964ln(1-y)〕方程来估计。  相似文献   

5.
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 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则对柽柳上的斯氏伞锥象成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斯氏伞锥象成虫在柽柳上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其种群聚集均数λ>2,说明聚集原因是昆虫本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或由其中一个因素引起的.根据Iwao最适抽样公式得出了理论抽样模型:N=(t2)/(D2)((3.860 7)/(m) 0.139 6),并计算出不同虫口密度、不同允许误差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烟田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 (L.))空间分布型格局及抽样技术,为该虫害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块烟田逐株调查,应用频次分布法、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以及Iwao m*-m回归分析法,研究斑须蝽成虫在烟田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结果】频次分布法分析表明,斑须蝽在第2块烟田的分布极显著不符合泊松分布,在第5块烟田极显著不符合奈曼分布,在第3和5块烟田均显著不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及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该虫成虫态为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主要是其所生活的环境因素所致。Iwao m*-m回归分析表明,斑须蝽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但个体群之间呈均匀分布。据此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室内模拟抽样以平行线每点50株抽样的代表性最强。【结论】斑须蝽在烟田呈聚集分布,在田间种群数量调查中,宜采用平行线每点50株抽样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对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在荒漠草原区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 虫呈现聚集分布。Taylor 幂法则分析方程为lgS2= lg0.1987 + 2.0167lgm,由于b(2.0167)>1,表明巨膜长蝽的分布类型 符合聚集分布。Iwao 的M*-m 回归方程为M*=1.492 + 1.206m,表明巨膜长蝽在荒漠地区分布型的基本成分是个体 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均数姿结果均大于2,说明巨膜长蝽聚集的原因是由于 本身行为与环境因素的作用引起的。Iwao 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得出巨膜长蝽的理论抽样数模型院D = 0.1 时,n = 249.22/m+20.69;D=0.2 时,n=62.3125/m+5.1725。采用M*-m 关系的序贯抽样模型制定出巨膜长蝽的序贯抽样模型 为院T1(n),T0(n)=20n依11.52。  相似文献   

8.
甘蔗苗期蔗长蝽若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10.
长脊冠网蝽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比较频次法和聚集度指标法,研究了长脊冠网蝽若、成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表明其分布型属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林间抽样方法比较结果,平行线取样法精度较高,适用于林间虫情调查。文中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1.
12.
稻黑蝽Scotino pharalurida Burmeister属半翅目,刺肩蝽科,俗称臭瘪子。该虫在我地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以上高龄若虫为害扬花灌浆期的水稻对产量影响最大。低龄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取食茎叶汁液,虫口密度高时可致下部叶片枯烂、稻株矮缩表现僵苗不发。水稻抽穗后爬到穗部吸食穗粒汁液产生大量不育及败育粒,直接影响产量。为了提高测  相似文献   

13.
对卵圆蝽越冬若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表明:越冬若虫在不同虫口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原因除与环境因素有关外,亦与若虫的聚集行为有关,平均每株2~3头若虫是卵圆蝽若虫聚集机制发生变化的临界值;将样本资料用Iwao的代换公式进行代换,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此外,根据Iwao的方法,给出了卵圆蝽越冬若虫的序贯抽样表和在不同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4.
应用频次分布检验法、Taylor幂法则、Iwao的 m -m回归方程及聚集度指标测定和分析了稻象甲成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 ,稻象甲成虫在田间呈聚集分布 (普通的负二项分布 ) ,分布的基本成份为疏松的个体群 ,个体群面积为 0 .0 98~ 0 .1 6 3m2 ,聚集原因是由环境引起的。 3种资料代换公式的效果以Iwao方法最好  相似文献   

15.
稻象甲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象甲是我区水稻苗期主要害虫.目前对稻象甲的取样调查,尚缺乏较符合实际的方法.为此,我们于2006年7月成虫危害盛期,在粳稻田调查了该虫的空间分布型,且进行了抽样技术及理论抽样数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荔枝蝽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荔枝蝽防治技术,包括预测预报技术、天敌昆虫、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的应用情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全面的叙述.释放平腹小蜂和喷施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当前广泛应用于荔枝蝽防治的措施.生物农药研发、化学药剂应用技术研究和抗性品种鉴定利用是今后荔枝蝽防治技术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烟粉虱成虫在西兰花菜地种群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兰花莲座期的烟粉虱不同发生密度地块调查,取得了21组样本资料,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烟粉虱成虫在西兰花秧苗上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度是随着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3.7049时,其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候、栽培条件、植株生育状况等等所引起的;当m≥3.7049时,其聚集是由害虫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在此基础上,通过几种抽样方式比较测定,以五点式为最佳,并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N=1/D2[0.8751/m 0.6753],Tn=0.8751/[D02-0.6753/n]。  相似文献   

18.
黄曲条跳甲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黄曲条跳甲成虫在菜心上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 ,符合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 ;聚集原因主要由环境因素 (食料等 )造成 ,也与自身特性有关 .文中还根据聚集度均数 (λ)的测定结果 ,组建了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频次比较法、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方程分析了酿酒葡萄园中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并对绿盲蝽越冬卵聚集的原因及理论抽样数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酿酒葡萄园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且越冬卵密度越高,分布越聚集。利用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检验,可以看出绿盲蝽越冬卵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并且聚集度与种群密度有很大的关系。聚集均数(λ)与平均密度(x)线性回归方程为λ=0.931x-0.184 1 (r=0940 5)。绿盲蝽越冬卵在不同密度下,聚集均数λ均小于2,表明酒葡萄园中绿盲蝽越冬卵的种群聚集主要是由环境作用引起。结合田间调查,聚集分布的原因可能受葡萄藤生长势、葡萄冬芽鳞片疏密、种群密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利用绿盲蝽越冬卵空间分布型参数建立Iwao理论抽样数模型,可以确定不同虫口密度下绿盲蝽越冬卵的理论抽样数,为今后准确预测绿盲蝽越冬卵在葡萄园内的密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绿盲蝽越冬卵在酿酒葡萄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相关内容,也为早春酿酒葡萄园中绿盲蝽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