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鉴于软土路基承载能力弱,难以达到工程标准,本文针对遂资高速公路的具体软土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模型研究了碎石桩加固的软土路基承载特性,分析了碎石桩加固前后软土路基的位移沉降规律和路堤填筑过程中碎石桩的应力、位移和塑性区特征。结果表明:1)碎石桩加固可以有效降低软土路基的位移和沉降;2)碎石桩的竖向应力为周围土体的2~3倍,应力集中系数约为3.1;3)路基桩体最大沉降值和水平位移随填土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并呈现出线性变化关系;4)碎石桩加固后成为软土路基主要的承载体,可以有效提高软土路基承载能力,减轻其屈服破坏面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VA对草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草鱼饲料中VA适宜的添加量。【方法】采用酪蛋白和脱脂豆粕为蛋白源、白糊精为糖源、玉米胚芽油和大豆油为脂肪源的半纯化饲料作为基础饲料,配制VA水平为0(对照组),810,1 620,2 520,3 224,3 980,7 950,16 386 IU/kg的8组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10.79±0.52) g的草鱼12周,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0尾,试验结束后测算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鱼体营养成分以及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等指标。【结果】对照组的草鱼幼鱼,在试验后期有8.33%出现眼球突出、尾鳍充血的症状,添加VA试验组的草鱼未出现类似症状;饲料中VA含量在0~1 620 IU/kg时,体质量增长率随饲料中VA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饲料中VA含量>7 950 IU/kg时,体质量增长率显著降低(P<0.05);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趋势与体质量增长率类似,而饲料系数变化趋势与体质量增长率相反;VA对草鱼成活率和全鱼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中缺乏VA会显著降低血清中ALP的活性,同时显著提高GPT和GOT的活性(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缺乏VA会引起草鱼幼鱼眼球突出、尾鳍充血和肝功能异常,饲料中添加适量的VA会促进草鱼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但过量的VA会降低草鱼幼鱼的生长速度。对草鱼体质量增长率与饲料中VA含量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可知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VA的需要量为1 653 IU/kg,同时建议饲料中VA含量不宜超过7 950 IU/kg。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亚热带北缘落叶阔叶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究毛竹入侵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与固碳潜力及森林的毛竹入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毛竹入侵样带上,选择落叶阔叶林(麻栎林Quercus acutissima)、竹阔混交林(混交林)和毛竹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林下地表0~10 cm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包括土壤pH、含水率和有机碳、全氮、NH+4-N、NO-3-N、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β-葡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物酶(POX)、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和酶计量(VC/NVN/PVC/P),比较不同林分的土壤指标。【结果】①随着毛竹入侵,毛竹林土壤pH值和含水率显著增大,且与混交林、麻栎林差异显著(P<0.05);其土壤有机碳、NO-3-N和全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NH+4-N、有效磷和全磷含量与混交林、麻栎林差异不显著。②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水解酶(BG、NAG+LAP、AcP)活性均随毛竹入侵呈下降趋势,氧化酶(POX、PER)活性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酶计量分析表明,毛竹林土壤的VN/P显著低于混交林和麻栎林(P<0.05),而VC/NVC/P在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③酶活性的矢量分析表明,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的磷限制程度高于混交林和麻栎林。④土壤水解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NO-3-N、全氮、有效磷含量或pH有显著相关关系,氧化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相关性总体不显著。【结论】毛竹林取代落叶阔叶林(麻栎林)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及相关水解酶活性降低,不利于原有落叶阔叶林土壤碳库与养分库的保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为选育高生物活性成分火炬松良种奠定基础。【方法】以102个火炬松单株的针叶为试验材料,利用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LC-MS)测定其儿茶素含量。使用近红外成分分析仪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对采集的光谱信息采用不同的方式(一阶导数(FD)、标准正态变量转换法(SNV)、平滑算法、乘积分散校正法(MSC)和标准化预处理以及FD+SNV、MSC+FD)进行预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建立的回归模型参数,选择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建立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FD+SNV为最佳的近红外光谱信息预处理方法;建立了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的近红外预测模型,该模型的主成分数为14,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为0.969 6,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为1.308 4,交互验证集相关系数(RV)为0.817 1,交互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V)为3.105 2。经过外部验证,验证集火炬松针叶样品的儿茶素含量实测值与预测值有显著相关性(R=0.880 7)。【结论】建立了火炬松针叶儿茶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高效地预测火炬松针叶的儿茶素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双向循环荷载耦合作用下饱和红土的动变形强度特性,为红土地区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性质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SDT-20型电脑控制电液伺服双向土动三轴试验机,对饱和红土试样施加了不同的应力路径,模拟横波和纵波在不同相位差下耦合的情况,分析不同应力路径下饱和红土的动变形和动强度特性。【结果】径向循环应力幅值和相位差的变化对饱和红土的动变形和动强度有较大影响。在相位差为180°时,轴向应变发展速度最快,动强度最小;当相位差为0°时,轴向动应变发展最慢,动强度最大。径向循环应力较大且相位差为180°时的耦合情况对土体的稳定最为不利,此种组合下饱和红土的动强度衰减率可以达到90%以上。【结论】随着径向循环应力幅值的变化,不同应力路径下动应变发展速度不同,应力路径斜率越大动应变发展越缓慢。在实际工程的抗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双向动荷载相位差为180°且径向动荷载较大的组合情况。  相似文献   

6.
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神经网络建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神经网络技术对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的模拟和预测能力,以寻求最优模型。【方法】以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林木生长理论,用林龄(A)、立地指数(SI)和初植密度(N)3个因子构建平均胸径生长BP模型;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选优,并将最佳模型与拓展的Richards模型比较;最后将优化模型应用于未参与建模的样地。【结果】最佳BP模型为Levenberg-Marquardt算法3∶5∶1结构模型(LM351),R2=0.984,MSE=0.196;拓展的Richards模型R2=0.964,MSE=0.433。LM351模型经校正后,适合预测福建邵武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规律(R2=0.995)。【结论】LM351神经网络模型在精度上优于传统Richards模型,适于林龄6~28年、立地指数12~17 m、初植密度1 667~9 967株/hm2的杉木林分平均胸径的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准确构建库布齐沙漠地区4种人工灌木林生物量预测模型,为估算当地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提供基础。【方法】以库布齐沙漠地区4种人工灌木林(柠条、沙棘、沙柳、杨柴)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株收获法测定4种灌木不同营养器官(干、枝、叶、根)的生物量,将实测生长因子(地径D、株高H、冠幅直径C)及其组合因子(冠幅面积S、植冠体积V、植株体积D2H)作为自变量,利用生物量模型法选取一元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构建4种灌木各器官、地上及全株生物量模型。【结果】4种灌木不同器官中,柠条叶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幂函数,干、枝、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二次函数。沙棘干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幂函数,枝、叶、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一元线性函数。沙柳干、枝、根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一元线性函数,叶生物量最优模型为二次函数。杨柴干生物量最优模型为一元线性函数,枝、叶、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二次函数。4种灌木地上生物量与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相同,柠条和杨柴最优模型为二次函数,沙棘和沙柳最优模型为一元线性函数。4种灌木全株与地上生物量模拟方程平均相对误差(RMA)为13.46%~24.07%,总相对误差(RS)为-11.19%~7.66%,拟合精度较高。【结论】构建的4种人工灌木林全株与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可用于库布齐沙漠地区区域尺度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两性表面修饰剂和非离子表面修饰剂复配修饰塿土对重金属Cd2+的吸附动力学特征,为两性-非离子表面修饰剂复配修饰塿土对重金属Cd2+的吸附特征和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原土,即未修饰塿土(CK)为对照,以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作为两性表面修饰剂,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作为非离子表面修饰剂,采用批处理方法,研究20,40 ℃时,BS单一修饰和不同比例BS与OP复配修饰塿土对Cd2+的吸附动力学。【结果】在20和40 ℃,BS-OP复配修饰土娄土吸附Cd2+的快速吸附阶段平均速度(Vf)分别表现为100% BS>50% BS≈50% BS+50% OP>100% BS+100% OP≈100% BS+50% OP>CK>50% BS+100% OP;100% BS>100% BS+50% OP>100% BS+100% OP>50% BS>50% BS+50% OP≈50% BS+100% OP>CK。BS修饰比例相同时,修饰塿土的Vf总体上随着OP修饰比例增大而下降;OP修饰比例相同时,随着BS修饰比例的增加,修饰塿土的Vf均增大。【结论】在两性-非离子表面修饰剂复配修饰土娄土对Cd2+的吸附过程中,BS起促进作用,OP起抑制作用,描述修饰塿土吸附Cd2+的较佳模型是双常数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土壤水分吸渗特征及其水力学参数的变化,为恢复压砂地产能、提升区域生态功能及制定合理灌溉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宁夏中卫市不同种植年限(2,5,10,20,30和40 a)压砂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一维水平土柱吸渗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土壤湿润锋深度运移过程和累积入渗量变化规律,采用Philip和Green Ampt模型中吸渗率(S)、土壤水分扩散率(D)等参数分析土壤吸渗特征;采用Brooks-Corey模型计算土壤水分进气吸力(hd)和水吸力(h)等水力学参数,进一步推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反演土壤饱和扩散率(Ds)和非饱和扩散率(D)。【结果】相同吸渗时间下,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湿润锋深度、累积入渗量均呈减小趋势。随种植年限的增加,Philip模型中的S和Green-Ampt模型中的D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Brooks-Corey模型中,与种植2 a压砂地相比,种植5,10,20,30和40 a压砂地土壤水分的hd分别减小了1.22%,42.81%,46.37%,55.94%和64.97%,Ds分别减小了27.83%,68.54%,85.40%,90.57%和93.15%。在相同土壤含水率下,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hD均呈减小趋势。【结论】在水分吸渗过程中,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压砂地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及持水能力均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三峡库区兰陵溪流域森林土壤有机碳、有机质与容重之间的回归模型,完善土壤属性数据库。【方法】利用该流域森林土壤调查数据库,确立土壤有机质(SOM)与有机碳(SOC)间的转换系数,构建土壤容重(BD)与SOM(SOC)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并使用决定系数(R2)、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百分误差(Pe) 等统计参量进行检验。【结果】Van Bemmelen转换系数(0.58) 不适合该研究区(R2=0.62,E=0.51、Pe=-31.16%),SOC-SOD转换系数应该为0.455(R2=0.85,E=0.86、Pe=-3.0%),不同深度SOC-SOD转换系数并不相同,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迅速降低;其他地区构建的BD-SOM(SOC)回归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该区域,BD-SOM模型参数优化后可应用于该区域;BD-SOC模型参数优化后,对数多项式模型可以用于该区域。【结论】BD-SOM回归模型模拟值优于BD-SOC模型,建议使用BD-SOM回归模型进行土壤数据库完善。其中效率最高、误差最小的模型为Federer有机密度模型(R2=0.75,E =0.81,Pe =5.4%),可以在该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4种提取鹰嘴豆基因组DNA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TAB法、SDS-CTAB法、SDS法、尿素法4种方法对鹰嘴豆DNA进行提取,并从电泳结果、纯度、得率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确定鹰嘴豆DNA提取适用流程。所提DNA纯度为:CTAB法〉SDS-CTAB法〉SDS法〉尿素法;所提DNA的浓度(μg/mL)为:SDS-CTAB法〉CTAB法〉SDS法〉尿素法。综合分析,CTAB法是提取鹰嘴可DNA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同DNA提取方法对4种重要作物DNA提取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大豆、黄瓜、水稻、玉米的幼嫩叶片为材料,采用4种不同的DNA提取方法,比较不同方法的DNA提取效率。结果表明,不同作物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DNA的质量和产率有显著差异。大豆、黄瓜、水稻采用CTAB法,玉米采用SDS法,其DNA提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郑卓  李健  圣忠华  彭智勇  罗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58-11759
[目的]探索高粱总DNA的快速、高效提取方法,为将其导入水稻提供大量、高质量的DNA。[方法]以高粱幼叶为材料,分别采用SDS法、CTAB法、尿素法和NaOH法提取高粱总DNA,并对不同方法提取DNA的纯度、浓度和产量进行检测。[结果]尿素法提取DNA纯度和质量最好,SDS法和CTAB法次之,NaOH法最差。采用尿素法、SDS法、CTAB法和NaOH法分别可从1g高粱样品中提取到约292.00、21.75、152.25和243.75μg的DNA。4种方法提取的高粱总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NaOH法不能有效提取高粱总DNA,其他3种方法在提取高粱总DNA时能较好地保证其完整性。高粱总DNA分子量约为50KB。[结论]尿素法提取DNA的纯度最好、产率最高,是一种理想的高粱总DNA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几种制备TiO2纳米管的常用方法:模板法、水热法和阳极氧化法,并分析总结了每一种制备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模板法中可以选择不同孔径的模板制备不同管径的TiO2纳米管,但不易合成孔径小的纳米管,且生成的TiO2纳米管长度不均;水热法操作比较简单,且制备的TiO2纳米管管径小,但其产物的形成机理、成分等方面还存在争议;阳极氧化法可制备排列有序的TiO2纳米管,但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15.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构成,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进而可以发酵生成乙醇等生物化工产品。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者以复杂的结构关系缠绕在一起。这种结构阻碍了纤维素的有效水解,这就需要进行预处理,才能使纤维素得到更充分的水解。预处理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文章对这3种预处理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4种破碎方法对古尼虫草内含物提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溶固形物含量、腺嘌呤含量为指标比较了微波法、酶解法、自溶法和酸热法对交织顶孢霉菌丝体中内含物提取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浓度为0.1%的纤维素酶在50℃条件下处理样品3 h破壁效果最佳,能较好地使细胞内含物包括核苷类物质溶出,其次是微波法.由于纤维素酶的价格较高,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从经济角度考虑选用微波低温解冻档处理4 min的细胞破碎方法来提取菌丝体中内含物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以芦笋植株叶片为材料,比较了改良SDS法、改良CTAB法和试剂盒法3种提取DNA的方法,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检测DNA质量,探索最佳的芦笋DNA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上述3种方法都适合于芦笋DNA的提取,提取的DNA均能够满足ISSR分子标记等试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机器人技术课程在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机器人课程多年教学实践,本文通过介绍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状况,综合当前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究,提出了基于兴趣驱动学习的观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加深对机器人课程的认识和了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林地作为油茶种植区域可选的土地类型之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合理确定林地油茶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从而对林地油茶种植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价,选出比较好的油茶种植基地,应用基于序关系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综合集成赋权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广东省林地油茶种植适应性评价中。在选取的4个样本区域中,通过这种评价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实际情况,此方法能兼顾主客观影响因素,优于单纯的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相似文献   

20.
菟丝子总黄酮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菟丝子总黄酮的提取方法,为充分利用开发菟丝子总黄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冷浸法、超声提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索氏提取法5种方法提取菟丝子中总黄酮含量,以芦丁为对照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总黄酮的含量进行精密测定,对提取效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5种提取方法所得总黄酮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回流提取法(31.24 mg/g)、微波辅助萃取法(16.84 mg/g)、索氏提取法(12.82 mg/g)、超声提取法(9.74 mg/g)、冷浸法(8.88 mg/g),回流提取法所得总黄酮含量最高。[结论]回流提取法应用于菟丝子总黄酮的提取,具有提取速度快、提取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