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1972—2020年晋中市终霜冻的时域分布特征及对果树花期霜冻灾害发生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晋中市近50年来平均终霜日为4月30日;终霜冻总体上北部晚南部早、山区晚平川早,海拔越高,终霜冻结束越晚;春季气温呈现变暖趋势,终霜冻日期呈现出提前趋势;大部分年份霜冻灾害较轻,重度霜冻灾害出现的概率一般为2%~9%;在果树盛花期(4月),4月14日之前终霜冻出现概率最低,西部平川区及昔阳县4月15日至5月1日终霜冻出现概率最高,东部山区5月2日之后终霜冻出现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分析了终霜冻的历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呈现提早结束的趋势,并伴有明显的波动变化;21世纪的10年是平均终霜冻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2) 山西省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为4月12日,其分布整体呈现南早北晚的特征,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终霜冻自南向北相继结束。(3) 山西省正常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54%~74%,从东北到西南的分布为“小-大”相间分布,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部和东南部;偏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2%~22%,南部和北部是其发生概率最大的地区;特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14%~36%,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中部。(4) M-K突变检验 表明,山西平均终霜冻在1990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1975—1996年,山西大部分站点的终霜冻日都发生了显著的气候突变。(5) 1961~2010年山西终霜冻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南到北呈“大-小”相间分布,提前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和南部,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以及中东部。(6) 2001—2010年山西轻微、中度和重度终霜冻的主周期分别为15 a、12 a和7 a;次周期分别为1 a、1 a和5 a。  相似文献   

3.
利用华亭县1971—2017年47年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和11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近5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分析华亭县晚霜冻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核桃的影响。结果表明,华亭县终霜日期主要集中于5月上、中旬,偏早型终霜日出现频次最高。晚霜冻主要以轻霜冻为主,终霜日年际波动较大,且并无明显的提前或推迟。晚霜冻出现日数总体以2.18 d/10年的速率减少,但也呈现阶段性特征,是一种气候突变现象。晚霜冻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总体上呈现出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递减的趋势,与地形、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华亭县核桃在4—5月较易遭受晚霜冻影响,晚霜冻对核桃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山区更加需要注意晚霜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太原市1951-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霜冻的发生趋势;利用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霜冻的异常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太原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4日、终霜冻日为4月15日,平均无霜冻期为182天;初霜冻日在年代际间的变化较为复杂,终霜冻日则表现为50~70年代偏晚、80年代之后偏早,无霜冻期为50~70年代缩短、80年代之后延长为主的变化特点;太原市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2天/10年、-1.8天/10年和4.0天/10年;无霜冻期的延长趋势通过了a=0.001的显著性检验;太原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7%,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5.5%,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2%,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6.9%;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50——70年代.  相似文献   

5.
龙口市致灾晚霜冻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龙口市1988-2007年间春季出现霜冻日的背景资料分析,总结了龙口市晚霜冻出现的概率以及天气形势背景。结果表明:龙口市的终霜日有20%出现在4月下旬,由较强冷平流影响加辐射降温产生,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后微风、晴空的后半夜;造成龙口市重灾的晚霜冻均出现在4月下旬,气候背景是4月上旬、中旬气温和地温异常偏高,4月上旬、中旬日平均气温高于14℃和日平均地面温度高于18℃,导致农作物发芽早、果树开花早,承受低温能力减弱而造成重灾害。针对晚霜冻产生的天气背景以及致灾原因,提出了预防晚霜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利用贵州省1961—2018年84个气象站点地面0 cm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 a贵州地区平均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分别为12月2日和2月23日,平均无霜冻期为291 d,分别以2.34 d·(10a)-1、2.95 d·(10a)-1和5.76 d·(10a)-1的速率呈明显推迟、提前和延长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初霜冻日呈现西部早、东部晚,北部早、南部晚的变化特征,69%的站点呈显著推迟的变化趋势;终霜冻日呈现南部早、西北部和东北部晚的变化特征;无霜冻期整体呈延长趋势,82%的站点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海拔高度是影响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关键因子,无霜冻期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升高呈缩短趋势。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和无霜冻期的延长,为贵州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资源,利于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晋中市11个县(市、区)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其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干旱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其影响范围广、历时长、灾难重,春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和夏旱,春夏秋连旱较少。暴雨、冰雹时空分布不均,东山明显多于平川。寒潮短时间内剧烈降温,春、秋季霜冻造成农作物、经济林果遭受冻害,初霜冻程度东山重于平川,终霜冻程度平川重于东山。极端气温明显升高,高温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0年六盘水市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对近50年霜冻天气、初终霜冻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六盘水霜冻日数有增加的趋势,霜冻日数12月到次年2月出现最多。初霜冻日主要出现在10月上旬到1月上旬,其中12月上旬最多;终霜冻日主要出现在2月上旬到3月下旬,其中3月上旬出现的终霜冻最多。初霜冻日及无霜期呈推迟变化趋势,终霜冻日呈提早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李杰  夏春柳  罗园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65-168
利用1961—2015年郴州10个地面气象站均一性订正后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出日最低气温≤0℃的日期,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多项式趋势分析、功率谱分析、正态分布原理等方法,研究近55年来郴州市初、终霜冻和无霜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郴州市平均终霜日为2月15日,平均初霜日为12月1日,平均无霜期为280 d。郴州市霜冻呈现平均初霜日推迟(速率0.874 d/10 a)、平均终霜日显著提前(速率4.216 d/10 a)、平均无霜期延长(速率3.443 d/10 a)的趋势。郴州市初、终霜日存在一个2.30年的周期,终霜日存在一个9.14年的主周期,无霜日存在一个16.00年的周期。郴州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8%~7.3%,偏早初霜发生频率为5.5%~14.6%,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1.8%~5.5%,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5%~18.2%。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趋势明显,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气象灾害对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影响巨大,分析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民众更好做好应急响应、防灾减灾工作迫切而重要。本文对晋中市11个县市气象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灾害资料的干旱、暴雨、冰雹、寒潮、霜冻、高温等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晋中市旱涝具有“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旱涝急转”的气候特点。干旱是我市的主要灾害之一,影响范围广,历时长,灾难重,平均每年因干旱使农作物成灾面积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25%,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春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和夏旱,春夏秋连旱较少,严重干旱年一般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或春夏秋连旱。夏季出现的暴雨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波、中小河流洪水等灾害,伴随夏季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冰雹对农作物、经济林果易造成减产或绝收,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暴雨、冰雹时空分布不均,东山明显多于平川,年降雹日数在同一经度范围内,基本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一天当中,冰雹多发生于下午至傍晚。寒潮短时间内剧烈降温,春、秋季伴随着霜冻的发生,造成农作物、经济林果遭受冻害。平川地区地势低,温度高,比东山地区初霜冻出现迟,终霜冻结束早。灾害程度初霜冻东山重于平川,终霜冻平川重于东山。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市极端气温明显升高,灵石、榆次、昔阳形成强增温中心,高温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15年中卫市沙坡头区国家气候基本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及地面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研究了近55年沙坡头区气温及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沙坡头区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尤其21世纪初气候变暖明显,在此背景下,沙坡头区初霜冻日呈推后趋势,终霜冻日呈提前趋势,无霜期呈延长趋势;进入21世纪,初霜冻日平均推后4~5 d,终霜冻日平均提前15 d左右,无霜期明显增加,尤其在近5年平均延长了31 d,特早终霜冻日和特长无霜期也均出现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12.
根据白银市春季气候特征及农业生产实际,以最低地温负距平为指标对晚霜冻强度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晚霜冻及终霜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银市晚霜冻日数以会宁最多,占全市霜冻总日数的29.2%;白银次之,占总日数的27.4%;景泰占总日数的23.5%;靖远最少,占总日数的19.9%。晚霜冻日数越往后期越少,但对作物的危害程度后期更为严重,5月出现霜冻都会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白银市各站终霜日均有提前趋势,全市平均提前率为1.91 d/10 a。终霜日景泰和白银均存在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靖远有显著的5年左右平均周期,会宁没有明显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9~2008年甘肃河东地区分布较为均匀的15个站点的逐日最低温度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分析了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及大范围连续性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起,甘肃河东地区平均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初霜冻日期开始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提早时间明显比初霜冻日期推迟时间长;平均无霜冻期也明显延长。极早初霜冻日与极晚终霜冻日多发生于70、80年代,而极晚初霜冻日与极早终霜冻日则多发生于90年代中期以后;极长无霜冻期则逐渐变为频繁出现。40年来,连续性霜冻在逐渐减少,且强度也在降低。[结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甘肃河东地区霜冻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对提高该地区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有效防御霜冻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使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苹果观测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资料,分析了春季终霜冻和苹果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春季终霜日期提前的气候趋势比较明显,速率为3.2 d·10a-1,终霜日地面最低温度表现为波动变化,个别年份出现反常的重霜冻灾害;终霜冻过程的持续日数表现出阶段性增加规律,地面最低温度负积温在反常年份2005—2006年有增强变化; 1984年以来苹果开花盛期以5.9 d·10a-1的速率极显著提前,1998年以来提前趋势更加明显,1998—2012年平均开花盛期比1984—1997年提前10 d。气候持续变暖,苹果开花盛期提前的速率明显大于终霜日提前的速率,表明苹果花蕾出现至开花盛期遭受春季终霜冻危害的气候风险在增大。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地区初、终霜冻日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哈尔滨地区近50年各级强度初、终霜冻日分布的研究,得出终霜冻的年际间差异比初霜冻大,且有强度大的霜冻年际间差异大而弱霜冻的年际间差异小的趋势,同时文中给出了各级强度霜冻指标出现的保证率曲线及各级保证率出现的相应日期。  相似文献   

17.
西藏山南地区主要农区霜冻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南地区主要农区气象观测站近30年(1980~2007年)历年霜期日数和逐日最低气温,详细分析了霜冻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突变情况,结果表明,沿江一线农区霜冻出现机率最高的是4月份,南部为5月份;年霜冻出现频率正在呈减少趋势;重霜冻每10年减少了1~3d;轻霜冻每10年减少了1~4d;沿江农区霜冻日数减少的突变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具体发生在1997年左右,南部农区霜冻日数减少的突变发生在21世纪初,具体是在2006年左右。初霜冻主要出现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近1个月的时间内;终霜冻主要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近1个月的时间内,呈现自东向西和自北向南逐渐偏晚的特点;山南地区主要农区无霜期具有沿江一线长,南部农区短的特点。从空间分布来看,山南南部农区是霜冻高发区;沿江一线自西向东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8.
马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61-9062
以内丘县1960 ~2013年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初终霜日期、无霜期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和滑动t检验方法,针对晚霜冻对内丘富岗苹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丘县终霜平均日期为3月30日,无霜冻期平均为206d;近年来内丘县无霜期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富岗苹果花芽萌芽期和盛花期发生大面积冻害的有6年,这6年基本上均是受强冷空气的影响,降温幅度大,日最低温度、日最高温度在晚霜冻发生前呈现阶梯式下降、在晚霜冻发生后呈阶梯式上升,这为晚霜冻的预警和预防提供了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19.
贵南县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霜冻、干旱、冰雹等。从1961—2012年资料统计分析得到贵南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为:春季终霜日为6月12日,秋季初霜日为8月20日;平均无霜期为68 d,无霜期总体上有延长的趋势。马铃薯和小油菜易受晚霜冻和早霜冻灾害。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总体看平均10年中5年有干旱,3年为轻旱,2年为中旱;最严重的干旱为2000年,春夏连旱;干旱总体为增加趋势,春旱为增加,夏旱为减少趋势。冰雹在1961—2012年共出现了252次,主要出现在3~10月,6月出现冰雹的次数最多,5月次之;最大冰雹的直径为30 mm;7月和8月出现在贵南的冰雹灾害强度最大;冰雹出现次数总体趋于减少,在年内冰雹出现的初日有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根据选取黑龙江省北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北安气象站近20年的终霜气象资料,对出现在6月上旬的终霜,通过对其出现前期的气候背景进行分析,及出现霜冻前的天气实况和高空天气形势分析,总结6月上旬出现晚霜冻的经验预报方法,准确做出终霜冻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