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南丰蜜橘’果园土壤为对象,分析行间播种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和清耕条件下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生草后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 5 mm粒级团聚体居多(占比28.52%~35.14%),而清耕对照处理以<0.25 mm粒级团聚体居多(35.51%~36.86%);水稳性团聚体各处理均以<0.25 mm粒级团聚体为多(55.71%~80.47%);大团聚体比重R0.25总体为黑麦草>白三叶草>对照。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白三叶草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26.03%、106.8%和57.69%、31.25%,团聚体破坏率(PAD)分别降低了13.29%和12.41%;黑麦草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提高了140.41%、125.17%和82.69%、64.58%,PAD分别降低了12.85%和16...  相似文献   

2.
以东北黑土区庆安、绥陵、明水、海伦、望奎、绥化北林区、哈尔滨等地区的设施栽培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设施栽培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研究了设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率。结果表明:从不同粒径来看,团聚体有机碳主要分布在粒径1 mm的水稳性大团聚体范围内,而粒径0.106 mm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低。粒径在0.5~1.0 mm的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达到23%,粒径在0.25~0.50 mm的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达到26%。对不同栽培年限下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进行具体分析可知,栽培年限为0~5年和15年时,粒径5.0 mm的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碳氮含量及紫甘蓝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不施肥(CK)、常规施肥(CM)、施玉米秸秆+鸡粪(SM)、施草炭+鸡粪(PM)、施蘑菇渣(MM)和施高量鸡粪(HM)6个处理的大田试验,探讨不同有机物料对新建蔬菜大棚土壤碳氮含量及紫甘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碳、氮分解残留率的大小顺序为MMPMCMHMSM。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其中MM、PM处理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有机碳含量比空白处理提高36.64%以上,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31.90%以上;HM、PM、MM处理土壤全氮、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全氮含量比空白处理提高18.89%以上,铵态氮含量提高92.74%以上;土壤硝态氮含量仅HM、PM处理高于CK处理,而CM、SM、MM处理都低于CK处理。施用有机物料也能提高紫甘蓝的产量,其中以HM、MM处理产量最高,增产20%以上。综合考虑紫甘蓝产量及土壤碳、氮等指标以MM处理效果最好,因此注重粪肥与菇渣等有机物料的配合施用能提高新建大棚土壤碳素和氮素含量,改善土壤肥力,有利于紫甘蓝增产。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施肥处理的3个梨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0~60 cm土层梨园土壤团聚体的质量分布比例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库尔勒梨园土壤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干筛条件下,与CK相比,NPK+BIO处理显著提高0~20 cm, 20~40 cm和40~60 cm土层>2 mm、0.25~2 mm团聚体含量(P<0.05),增幅为62.00%、59.98%(0~20 cm),12.15%、22.71%(20~40 cm)和22.40%、29.61%(40~60 cm);显著降低0.053~0.25 mm、<0.053 mm团聚体含量(P<0.05),降幅为35.98%、43.86%,48.70%、67.65%和40.63%、33.16%,DR0.25含量占总数量的70.87%,78.87%和75.61%。湿筛条件下,NPK+BIO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和20~40 cm土层>2 mm、0.25~2 mm团聚体含量(P<0.05),增幅为47.56%、6.15%(0~20 cm)和28.43%...  相似文献   

5.
选取玉米和水稻秸秆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强度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和水稻秸秆添加能够显著增强土壤呼吸作用,且秸秆添加量越大,土壤的呼吸强度越高,CO2的累积释放量越大。在秸秆添加培养处理的0~180d,秸秆对于土壤中较大的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并无促进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添加秸秆处理后土壤中团聚体开始由小团聚体向大团聚体团聚,但秸秆添加量过高(>7.5%)会对团聚体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未添加秸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从大团聚体中向微团聚体中转移。秸秆添加能够有效增加大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且秸秆添加量越大,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越高。在培养的0~270d,水稻秸秆添加处理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但培养270d后,玉米秸秆作用效果强于水稻秸秆。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有机碳肥在水培叶用莴苣应用上的最佳叶面喷施浓度,以全年耐抽薹生菜为试材,设置1 600、1 200、800、400倍液浓度水平,以清水作对照,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液态有机碳肥对叶用莴苣生长、品质以及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液态有机碳肥对水培叶用莴苣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提高了碳、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其中,1 200倍液处理的效果最佳,叶用莴苣株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地上部及根鲜干质量、总叶绿素含量、VC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地上部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关中典型设施盐碱土质量,通过在大荔盐碱土中对设施冬枣种植区设置常规管理(S0)、生物有机肥(S1)、农家土粪肥(S2)和玉米秸秆覆盖(S3)4个改良土壤处理,以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改良措施对关中典型设施盐碱地不同土层质量的影响,以期改善关中典型设施盐碱土质量。结果表明:改良措施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碱性和盐性;生物有机肥和腐熟牛粪添加显著降低土壤pH,而玉米秸秆覆盖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但玉米秸秆覆盖脱盐率最高;改良措施总体提高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且不同改良措施对各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影响有所差异;生物有机肥和农家土粪肥显著提高盐碱化土壤养分和肥力,生物有机肥使0~20 cm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分别增加了29.1%、262.4%、35.9%、596.8%、91.9%和71.5%;秸秆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耕作层土壤肥力指数,但对深层土壤肥力的提高有限。因此,关中典型设施盐碱地综合改良过程合理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整体质量具有明显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扩大樱桃的栽培范围和在天津等沿海城市的土壤中栽培樱桃,实现就近供应,以3个樱桃品种‘Beautful Early Rareripe’(AM)、‘Brooks’(BRO)、‘Santina’(SAN)的嫁接苗为试材,在天津蓟县上仓(中性土)和西青杨柳青(盐碱土)试验地种植,测定了不同土壤条件下植株的株高、茎粗、新梢数和新梢长。结果表明:盐碱土壤使AM、BRO品种的株高显著降低了29.1%和31.9%,使BRO品种的茎粗和新梢数分别降低了15.7%、47.1%,使AM品种的新梢长度降低了26.6%。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显示,3个樱桃品种的耐盐碱性最强的是SAN,最弱的品种是AM、BRO。  相似文献   

9.
10.
氮钾互作对番茄叶片碳氮代谢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基质栽培条件下,以番茄材料A20为试材,采用2因素5水平响应面中心复合设计,研究不同的氮钾营养组合处理对番茄单株产量、果实品质及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营养的增加(74~414 mg · L-1范围内),番茄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和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着钾营养的增加(101~525 mg · L-1范围内),番茄叶片糖含量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活性呈增加趋势,而氮代谢产物和蔗糖合成酶(SS)、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建立各指标与氮钾二因子的二次回归方程发现,氮钾营养是影响番茄叶片氮代谢和碳代谢的主要因子,氮钾互作对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影响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番茄产量、品质与叶片碳氮代谢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氮钾共同作用于番茄叶片的碳氮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当营养液氮营养为300~350 mg · L-1、钾营养为370~52...  相似文献   

11.
对北京市延庆地区农民常规施肥模式进行了优化,研究其对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处理(化学氮肥(N)用量为120 kg/hm2,磷肥(P2 O5)用量为90 kg/hm,钾肥(K2O)用量为135 kg/hm2,有机肥用量为7500 kg/hm2)具有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的趋势,优化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能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和阻控其往下淋溶;该研究还发现,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施氮量和时间变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施肥条件下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尿素、鸡粪、玉米秸秆在Ⅰ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2.24%、27.43%、26.35%;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5.42%、39.85%、33.28%。均显著高于对照。在Ⅱ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5.34%、49.03%、50.25%;使土壤全氮分别增加20.00%、61.98%、42.29%。在Ⅲ施肥水平上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34.13%、51.55%、71.71%,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22.90%、83.36%、70.99%。3种肥料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顺序依次是鸡粪、秸秆、尿素(Ⅰ施肥水平)和秸秆、鸡粪、尿素(Ⅱ、Ⅲ施肥水平)。在不同施肥水平上,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均是鸡粪、玉米秸秆和尿素。  相似文献   

13.
以哈尔滨市道里区薛家镇建国村20a棚龄的典型保护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种植作物为番茄,研究不同施肥及改良剂措施对保护地土壤pH、电导率、盐分含量及离子组成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测土施肥、优化施肥、施入腐植酸钾和沸石均能提高土壤pH、降低电导率及盐分含量,以优化施肥+腐殖酸钾+沸石效果最佳,其pH、电导率及全盐量与不施化肥处理相差不多,比种植前及农民习惯施肥pH分别提高0.50和0.48个单位;电导率分别降低0.07和0.21mS/cm;全盐量分别降低10.94%和29.84%。该试验设施土壤中阳离子以Ca2+为主,其次为Na+,阴离子以SO24-为主,其次为HCO3-。腐植酸钾降低Ca2+、Na+效果优于沸石;沸石降低K+、HCO3-、Cl-效果优于腐植酸钾,降低SO24-、Mg2+效果与腐植酸钾相当。相关分析表明,设施土壤电导率与全盐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H与全盐量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科学减少肥料用量和合理施用改良剂对于保护地土壤改良及防治盐基离子过量积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规培养方法研究了杏鲍菇对碳、氮营养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其最佳碳源浓度为3.0%,其次是蔗糖、果糖、麦芽糖、淀粉,而甘油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有机氮源比无机氮源更适合杏鲍菇菌丝的生长,最适氮源为酵母膏,其最佳浓度为0.4%,其次是黄豆粉、蛋白胨和牛肉浸膏。  相似文献   

15.
不同碳氮比培养料对杏鲍菇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采用5种不同原料配比来获得具有一定梯度性碳氮比的培养料,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出菇试验,并对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C/N为34.64时,菌柄平均长度11.36 cm,菌柄平均直径4.06 cm,菌盖平均直径3.93 cm,平均重量172.85 g,生物学转化率34.57%,周期66 d。配方4所产杏鲍菇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产量上都优于其他配方,为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6.
以杏斑点病病菌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对杏斑点病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菌丝生长的碳源为乳糖、麦芽糖、蔗糖,其次为葡萄糖;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氮源为谷氨酸,其次为硝酸钙、硝酸钠、甘氨酸.最适宜孢子萌发的碳源为淀粉;最适宜孢子萌发的氮源为氯化铵.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5种不同原料配比来获得具有一定梯度性碳氮比的培养料,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出菇试验,并对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C/N为34.64时,菌柄平均长度11.36 cm,菌柄平均直径4.06 cm,菌盖平均直径3.93 cm,平均重量172.85 g,生物学转化率34.57%,周期66 d。配方4所产杏鲍菇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产量上都优于其它配方,为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8.
苜蓿和老芒麦生草对苹果园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龙  陈雪  王洲  吕德国  赵波 《园艺学报》2015,42(12):2469-2477
采用PVC管原位培养法,研究了苹果园行间生草,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Zhaodong’)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对土壤氮素净矿化作用及物候期间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净硝化作用和净氨化作用特征及其与土壤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氮素矿化作用主要以硝化作用为主,氨化作用比重很小。测试期间,0 ~ 15 cm土层中,自然生草土壤的氮素净硝化速率为0.30 mg · kg-1 · d-1,老芒麦土壤为0.68 mg · kg-1 · d-1,苜蓿土壤最低,为0.28 mg · kg-1 · d-1。不同草种的氮素矿化主要在开花期完成,苜蓿土壤中开花期的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分别为营养期和果实期的3.4倍和1.6倍,老芒麦则分别为1.8倍和3.0倍。老芒麦土壤中C/N比影响着氮素硝化能力,15 ~ 30 cm土层土壤的氮素矿化相对较弱。种植老芒麦后土壤氮素矿化能力明显提高,而苜蓿土壤中硝化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