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油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气象因子、立地因子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测定点温湿度均高于油松林,同一林分内温度差异不显著.落叶松林内照度随着海拔增加逐渐增大,油松群落内坡底照度最高.油松、落叶松群落随着海拔的增加,各样地相同土层间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含水量、相对含水量逐渐减小,相同海拔落叶松林样地各土层水分指标均高于油松林.油松各样地内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海拔的增高,各样地相同土壤层次容重值增大.落叶松林变化均不显著.油松各样地土壤孔隙随着土层深度和海拔的增加均变小.落叶松林变化均不显著,但在相同土层上落叶松林土壤孔隙多于油松林.油松林地土壤颗粒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落叶松林则增大.油松及落叶松群落坡中样地土壤颗粒均较大.2个林分土壤pH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随着海拔增高,相同海拔落叶松林内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钾含量均高于油松林,而速效磷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坡位对油松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冀西北不同坡位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结果表明:(1)冀西北油松林土壤容重在1.01~1.09 g/cm3之间变动,土壤容重坡上普遍高于坡下,二者差异显著;垂直梯度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2)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43.48%~61.48%,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坡上与坡下差异显著,平均来看坡下高于坡上。(3)土壤持水能力坡上与坡下差异较大,坡下总体高于坡上,其土壤饱和持水量最大相差108 t/hm2。(4)土壤养分坡上和坡下总体差异显著,均呈现坡下>坡上;从土壤垂直梯度来看,全氮、全磷与有效磷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增加,全钾、碱解氮与速效钾在土层垂直梯度上变化不明显。有机碳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小,土壤pH值坡上与坡下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宁夏压砂地土壤全盐量和pH值的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夏境内压砂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层压砂地土壤全盐量和pH值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垂直方向上,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每层土样pH值的变异系数变化均10%,属弱变异性;全盐量随着土样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异系数均100%,属强空间变异性。各层pH值理论分布模型均为高斯模型,且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反映出压砂地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是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0~20、20~40cm全盐理论分布模型为高斯模型,40~60cm属球状模型,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Kriging插值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盐量和pH值在水平空间分布总体呈环状,pH值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全盐量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  相似文献   

4.
以宁夏盐池县典型的荒漠草原区为例,选取了该地区4种常见的植物群落,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各指标均具有差异性。苦豆子群落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相对较高,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油蒿群落土壤养分普遍较为贫瘠,盐爪爪群落土壤速效磷含量相对较高。4种植物群落土壤三大微生物数量在不同群落同一土层间、同一群落不同土层间均各具差异,但4种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4种植物群落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各指标间相关性存在差异。苦豆子群落中各指标间关系最为密切,芨芨草群落次之,油蒿、盐爪爪群落各指标间关系较为复杂。由此,根据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的特征,可为荒漠草原恢复与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覆膜、覆草、生草措施对旱地桃树根系生长发育、树体生长结果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盖措施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增加细根数量,扩大根系分布范围,提高根系对水肥的吸收效率,促使树体生长发育和结果。与对照相比,生草、覆草处理桃树根系由0~60cm土层伸展到0~80 cm土层,而覆膜处理桃树根系上移到0~40 cm土层,以0~20 cm土层分布最多。生草处理根系数量、细根数量均达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191.35%和194.42%。生草处理桃树生长结果最好,百叶重是对照的119.58%,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11.66%和107.34%,667 m~2产量较对照增加280 kg,达到2 258 kg。生草处理与对照相似,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在40~60 cm土层达到最高;覆膜、覆草处理土壤含水量则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覆膜处理在0~20cm土层土壤孔隙度最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其值逐渐减小;生草、覆草处理与对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先增大后减小,覆草处理在20~40 cm土层达到最大,生草处理、对照在40~60 cm土层达到最大。综合分析桃树根系分布、生长结果情况和土壤物理性状,初步认为生草是目前陇东南浅山丘陵区旱地桃园较适宜的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中南部苹果园土壤养分的消长及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河北省中南部苹果园1993年和2003年土壤养分的状况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 经过10年, 0~20 cm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别平均增加了2.548、0.317 g·kg- 1 ; 碱解氮、速效磷(Olsen-P) 、速效钾分别增加了17.1、122.3、279.5 mg·kg- 1 ; 有效铁、锌、锰分别增加了9.2、1.9、10.5 mg·kg- 1 ,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土壤有效铜有所增加, 差异达显著水平。苹果园土壤养分主要在0~40 cm土层积累, 40~80 cm土层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养分积累量逐渐减少; 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加, 土壤养分积累量也逐渐减少; 各养分积累量为Olsen-P >速效钾>碱解氮>全氮和有机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对黄土丘陵区梨枣人工林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指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梨枣细根根量与根长密度,均随水平距离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比根长,在垂直方向上0~40 cm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水平方向上0~90 cm随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除全P外)平均值在土层深度0~20 cm和水平距离0~30 cm土层含量高于其它各土层.相关性结果表明,吸收根根量、根长密度与土壤中的有效性养分存在显著相关性(R2 =0.6472、0.6869),特别是土壤中速效K、速效N的含量对于根系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比根长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6年生"克瑞森"葡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滴水时间葡萄滴灌戈壁土壤水盐运移变化特征,分析了戈壁土壤中水和全盐在水平、垂直方向水盐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滴水时间变化,滴灌葡萄戈壁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呈规律性变化趋势。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明显随径向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土壤水分的最大值出现在滴头下方,并以滴头中央处向外围依次递减;而含盐量随着滴水时间延长离滴头越近处各土层含盐量最低,沿着外围含盐量逐渐增加,在0~40cm土层处盐分积累最多,在40~60cm盐分的积累逐渐呈减少状态。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0~20cm达到最大值,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开始下降;0~20cm土层含盐量滴水前滴头下最高,盐分积累较多,随着滴水时间的延长,盐分逐渐减低,20~60cm含盐量最低。因此在滴灌条件下,戈壁土壤水分和盐分具有沿径向分布的规律,水分分布呈洋葱状,盐分分布向洋葱状外围延伸。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库尔勒香梨园土壤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与土壤pH之间的关系,为建立库尔勒香梨优质高产的土壤养分管理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5 a树龄库尔勒香梨园树体冠幅内(离树干1.00 m)、冠幅边缘(离树干2.00 m)、冠幅外(离树干3.25 m)对土壤进行采样,测定分析不同取样点0~60 cm 土层微量元素锰的全量、有效量及土壤pH,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分析香梨园土壤锰的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与土壤pH的关系.[结果]25 a树龄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全锰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在不同取样点且不同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整个香梨园土壤有效锰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并且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虽然在不同取样点(冠幅内、冠幅边缘、冠幅外)土壤有效锰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在0~20 cm 土层土壤有效锰含量显著高于20~60 cm土层土壤有效锰含量,说明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微量元素锰的分布具有层次性和典型的表聚性.土壤有效锰含量与土壤pH之间存在极显著(p<0.01)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即土壤微量元素锰的含量随着pH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结论]在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养分管理中,应根据果园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及有效性,进行合理施肥和田间管理,建议施用生理酸性肥料或者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来调节土壤pH,提高土壤锰的有效性,以此实现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对冀北山地不同坡位油松林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0~40cm土层内,土壤容重的变动范围在0.97~1.19g/cm3,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动范围在45.43%~54.50%,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坡上样地Ⅱ和样地Ⅰ每10cm饱和持水量最大,分别为713.67t/hm2和708.56t/hm2,坡中样地Ⅲ饱和持水量最小,仅为583.00t/hm2,坡中样地Ⅲ和坡下样地Ⅳ每10cm土壤的有效持水量最大,分别为196.33t/hm2和185.00t/hm2,坡上样地Ⅱ有效持水量最小,仅为74.67t/hm2;(3)林下土壤初渗速率在76.09~20.81mm/min,稳渗速率在1.95~4.06mm/min,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明显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