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夏季太行花叶叶片光合日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法,探讨了太行花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其它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区7月份中午至下午的高温与强光明显抑制了太行花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此时气孔限制增加,气孔导度下降,光能利用率较低,蒸腾作用加强,说明太行花具有阴生植物和不耐高温,性喜冷凉的特点。太行花Pn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回归方程为:Pn=-44.868+0.954X1+0.195X2+0.120X3+0.001X4(其中X1为气孔导度,X2为蒸腾速率,X3为大气CO2浓度,X4为光合有效辐射)。 相似文献
2.
3.
以太行菊叶片、叶柄、茎尖和茎段为试材,采用MS培养基,在其中添加不同的激素对太行菊的不同外植体进行培养,研究了濒临灭绝的太行菊再生植株的方法。结果表明:太行菊的叶片、叶柄作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别为44.44%和44.11%,所需时间较长,而茎尖、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48.44%和68.75%,培养时间较短。茎段最适合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繁殖材料。为了使茎段能更好的诱导出愈伤组织,课题组又对诱导茎段愈伤组织的激素浓度组合进行了研究,A组:MS+6-BA 1.0 mg·L-1+NAA 0.5 mg·L-1+2,4-D 0.1 mg·L-1,B组:MS+6-BA 1.0 mg·L-1+NAA 1.0 mg·L-1+2,4-D 0.1 mg·L-1,C组:MS+6-BA 2.0 mg·L-1+NAA 0.5 mg·L-1+2,4-D 0.1 mg·L-1,D组:MS+6-BA 2.0 mg·L-1+NAA 1.0 mg·L-1+2,4-D 0.1 mg·L-1。试验表明,C组激素浓度组合最适合太行菊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35 d后愈伤组织不再增加后进行继代培养,45 d后将植株转移至生根培养基1/2MS+NAA 0.12 mg·L-1中进行生根培养。 相似文献
4.
袋鼠花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袋鼠花( Anigozanthos) 组织培养研究表明: 外植体消毒以0. 1 %升汞溶液浸泡, 7~8 min 为宜; 不同浓度激素对其愈伤组织形成、分化以及根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随着62BA 浓度的增加, 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有增加的趋势; 生长素与分裂素的比例决定着愈伤组织的分化; 小苗在1/ 2 MS 培养基上生根最好, 6-BA 对其生根有抑制作用。各培养阶段最适培养基: (1) 愈伤, MS + 6-BA 1 mg/L + NAA 0. 1 mg/L +3 %活性炭; (2) 芽诱导, MS + 6-BA 0. 5 mg/L + NAA 0. 5 mg/L ; (3) 生根, 1/ 2 MS + IBA 0. 2 mg/L。 相似文献
5.
对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的太行菊(O. taihangensis)和长裂太行菊(O. longilobus)13个种群的核糖体DNA ITS进行测序,分析不同种、不同种群间的ITS序列差异。结果表明:排序后的ITS序列总长度为682 bp,含有15个简约信息位点;根据ITS序列差异共确定出18种单倍型,太行菊和长裂太行菊种群均表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两个种均有独有的单倍型,又有共有单倍型;聚类分析表明18种单倍型形成明显两支,Hn1和Hn8分别位于两支的中心为祖先单倍型。ITS序列将太行菊和长裂太行菊13个种群聚类成一个单源支系,但长裂太行菊中两个种群(林虑山LLS和石板岩SBY)与太行菊种群聚为一支,显示出两种之间存在着基因交流或杂交。在进化过程中,长裂太行菊可能经历了长距离侵殖,太行菊在太行山隆升之前经历了种群的扩张,随着太行山的隆升逐渐形成现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7.
8.
9.
《现代园艺》2017,(22)
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 Shih),菊科(Compositae)植物,我国特有物种,耐旱、耐荫、耐寒,是菊科花卉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被列为国家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属下2种: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Ling)Shih)和长裂太行菊(Opisthopappus longilobus Shih)。太行菊与长裂太行菊分布范围较为狭窄,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和河南三省的太行山脉地区。由于生存环境的异质性,太行菊与长裂太行菊在形态分化、遗传分化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综述了太行菊属2个种的形态差异、种群遗传变异及谱系地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以期为太行菊属进一步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濒危植物羽叶丁香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濒危植物羽叶丁香的芽和种子为外植体,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消毒方法对无菌体系建立、不同浓度的蔗糖和激素组合对种子初代培养、不同基本培养基和激素组合对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以期为羽叶丁香的组培快繁、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新枝为较适宜的外植体,适宜的消毒方式为75%酒精消毒30s,0.1%升汞消毒7min,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5.0mg·L~(-1) 6-BA+0.01mg·L~(-1) IBA;最适种子初代培养基为MS+20g·L~(-1)蔗糖汁+3.0mg·L~(-1) 6-BA+0.10mg·L~(-1) IBA,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7.0mg·L~(-1) 6-BA+0.05mg·L~(-1) IB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WPM+2.0mg·L~(-1) IBA。 相似文献
11.
12.
为探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简述了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在优良品种快繁及脱毒、突变体筛选、远缘杂交、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种质资源保护等应用研究领域所获得的突破,以期为今后植物组织培养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植物组织培养产业化生产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组织培养已经成为现代园艺领域中种苗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其优势明显,在我国已经形成产业化生产模式。植物组织培养产业化技术流程划分为stage0、stageⅠ、stageⅡ、stageⅢ四个阶段,其生产控制需要从外植体材料预处理、外植体的选取、原种研发与制种、继代培养以及生根收获等各个阶段加以把握。组培苗生产存在“三大杀手”,即褐化、玻璃化、污染,应作为生产控制的主要对象。生产工艺卡不仅科学、有效地反映企业生产的合理流程,同时也是规范员工正确操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企业进行生产过程调控及产品质量判定的标尺。 相似文献
14.
百子莲组培快繁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百子莲为试材,研究了百子莲的无菌播种、组培快繁及植株再生。结果表明:百子莲成熟种子最佳的消毒方法:70%酒精消毒1min,然后用0.1%HgCl2灭菌3min。将种子接种在不添加植物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发芽状况良好;切取幼苗基部进行增殖培养,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4.0mg/L+NAA 0.1mg/L。最佳外植体为去根的无菌苗,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6-BA 4.0mg/L+NAA 0.1mg/L,其不定芽分化率达92%。在1/2MS+IAA0.5mg/L培养基上,生根率达80%。驯化移栽后,其成活率达90%。 相似文献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