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斑潜蝇的空间和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艳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7(3):327-331
在不同时期对豇豆相同生育期的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种群密度较小时,空间分布均符合Possion分布,空间分布的图式是随机的,但在种群密度较同时,空间分布符合二项分布,空间分布图式是聚集的,豇豆上斑潜蝇垂直分布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蝇成虫嗜好在嫩叶上产卵,随着作物向上生长和斑潜蝇种群密度的提高,分布逐渐向上扩展。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根据1998 年对黄瓜田美洲斑潜蝇的调查研究, 分析了美洲斑潜蝇的空间分布型及垂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黄瓜田美洲斑潜蝇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 垂直分布表现为中部大于下部, 下部大于上部。 相似文献
5.
6.
逐行逐株调查了400余株自然生长棉花上美洲斑潜蝇危害的棉花叶片和幼虫潜道,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美洲斑潜蝇的自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在棉田发生的初期,其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在棉田发生一段时间后,即棉花生长进入蕾、花、铃盛期,被害叶片在棉田仍呈均匀分布,但幼虫潜道在棉株上、中部和以整株棉花为取样单位时为聚集分布,在棉株下部则为随机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幼虫潜道在棉株上、中部的聚集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以整株为取样单位时的聚集是由环境因素或美洲斑潜蝇自身活动习性所引起的。当以整株棉花为取样单位时,幼早潜道的聚块面积为1株棉花。 相似文献
7.
美洲斑潜蝇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Iwao的m=α+βx,Taylor幂法则s^2=ax^b及各种聚集度指标,分析研究了三都县新发现的检疫性害虫美洲斑潜蝇在豌豆上的空间格局,明确其在豌豆上为聚集分布,在田间以下体群存在,个体群的分布为聚集的,个体群内个体的分布均匀的,同时分析了其聚集原因 此基础上采用Iwao法和Tylor害虫法得出了其理论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8.
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幼虫分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口钩长、口钩宽、头咽骨长及体长4个形态指标中,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幼虫的口钩及头咽骨长度在同种幼虫的3个龄期之间差异显著,可作为幼虫分龄的标准。口钩及头咽骨的平均长度在两种斑潜蝇同龄幼虫之间差异不明显,难以作为这两种斑潜蝇幼虫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国内植物检疫对象美洲斑潜蝇与贵州省补充检疫对象南美斑潜蝇都是近几年传入我国危害蔬菜、花卉的潜叶蝇类害虫。一般容易将两者混淆,笔者根据1995~1998年3年的调查观察,结合查阅资料,对这两种害虫的危害症状、形态特征以及生活习 相似文献
10.
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是海南地区发生和危害比较严重的2种蔬菜潜叶蝇,通过对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分布调查研究表明:三叶草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数量达到了97%以上,已上升为豇豆上斑潜蝇的优势种;三叶草斑潜蝇主要集中在80 cm以上的空间,种群百分比达到了71.30%,美洲斑潜蝇主要集中在40~120 cm的空间,种群百分比为61.29%。种间竞争使得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空间生态位分布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1.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密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卵期不存在密度效应,卵密度对卵至1龄幼虫的发育速率也不存在密度效应;(2)幼虫期存在明显的密度效应.1龄幼虫密度对预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寿命及繁殖力均有影响.当每叶(豇豆真叶,平均约9cm2)1龄幼虫数超过7头时,死亡率上升,预蛹重减少,成虫寿命缩短且繁殖力下降.因此,在实验种群饲养过程中,最适密度约0.8头cm-2.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恒温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美洲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别用线性回归模型和Stinner模型模拟温度与该害虫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广州地区美洲斑潜蝇1a可发生16个世代;在温度为13 ̄34℃范围内,美洲斑潜蝇各虫态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卵、幼虫、蛹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332、9.572、9.443和9.572℃;最大发育速率温度分别是32.50、32.00、31.50和31 相似文献
13.
14.
15.
蔬菜花卉斑潜蝇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种类鉴别、寄主植物与为害损失、生物生态学、种群发生规律、天敌及其保护利用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为害蔬菜花卉的几种斑潜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电生理学的方法研究了猫尾木挥发油对美洲斑潜蝇产卵驱避作用以及美洲斑潜蝇对该挥发油的行为反应和触角电位活性.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每棵豆苗施用1~5 μL挥发油,大部分处理的落卵量明显低于对照,其中5 μL剂量效果最好,干扰作用指数(IIPC)和驱避率分别为0.289、55.14%.这表明挥发油对美洲斑潜蝇具有明显的产卵驱避作用.四臂嗅觉仪测试中对挥发油的第一选择率明显较低,处理的停留时间大部分低于对照,进入次数仅在250 mL/min流量时处理明显降低.雌雄虫对挥发油的嗅觉反应无差异.美洲斑潜蝇对挥发油表现明显的触角电位活性,且随着挥发油浓度增大而增大.触角电位活性与挥发油量之间的关系符合模型Y=43.414e0.369 1X.应用GC-MS分离出猫尾木挥发油主要含有 21种化合物,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含量最高,占56.55%,其次为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和1-壬烯-3-醇,分别占9.8%和6.64%. 相似文献
17.
美洲斑潜蝇幼虫取食行为及龄期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取食行为和龄期划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虫头咽骨长度是其分龄的依据;2)不同温度下,幼虫取食道长度有显著差异,但取食道面积没有显著差异;3)取食不同寄主的幼虫,其取食道长度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4)3龄幼虫是幼虫为害的主要虫龄,其取食面积占幼虫总取食面积的82%以上;5)用取食道长度来估计龄期具有更实用的意义。文章不研究了几种寄主作物取食道长度与龄期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美洲斑潜蝇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成虫取食、交尾均于白天进行,平均寿命8.7 ̄12.6d,平均每雌产卵归70.5 ̄120.8粒,产卵高峰在羽化后3 ̄7d,卵在白天和晚上均可孵化,孵化率90.8%以上。幼虫白天和晚上均可取食,不同虫龄和在不同作物上,其取食不同。化蛹一般在上午10时前进行,95.3%掉到土壤中,羽化一般在上午10时前进行,95.3%掉到土壤中。羽化一般在上午10时前,性比1:1,虫态历期与温度成反相关。1995年广州 相似文献
19.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是近几年传入我区的检疫害虫.1998年零散发生,1999年在拉萨市郊保护地对瓜类、豆类、芹菜等造成为害.分布于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等蔬菜种植区,该虫已成为我区保护地蔬菜生产,提高蔬菜品质的一大主要障碍.目前已有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豇豆、四季豆、西葫芦、芹菜等严重受害或毁种的实例发生,对蔬菜生产、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如何对该虫进行控制,已成为目前蔬菜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和掌握美洲斑潜蝇在我区的发生及为害情况,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对减少损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2003年,经多点调查和定点、定期观察,已掌握美洲斑潜蝇在我区的发生及为害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主要蔬菜品种(系)对美洲斑潜蝇抗性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自然感虫及释放饲养种群相结合结合的条件下,以取食痕、产卵点、株被害率、叶被害率、百叶潜道数为抗性指标,对试验菜圃内黄瓜属、菜豆属、豇豆属、茄属及番茄属的主要蔬菜栽培品种(系)共68种对美洲斑潜蝇的抗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科不同属的品种对该虫的抗性存在差异,同属品种(系)间也有差异。黄瓜属的种都黄瓜为高抗品种,地黄瓜为高感品种;豇豆属的美国无架、特早长,之豇30、特早30、高产4号、杜豇均为高抗品种;菜豆属的赤裕2号,叶豆王、白不老为高感品种、茄属中墨茄、种都早茄、上海紫长为高抗品种、快圆茄、巨佳茄子为高感品种;番茄属的毛粉802、中蔬4号为高抗品种,中要9号、渝抗2号、早魁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