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瓜枯萎病是西瓜的主要病害,寻找防治西瓜枯萎病安全有效的方法已成为生产中的重要课题。利用植物内生细菌防治植物病害特别是植物土传病害,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西瓜枯萎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桂植捕线菌7号对西瓜线虫病的防治试验蒋冬荣(广西植物研究所)据武鸣县宁武乡农技站反映,当地的西瓜受根结线虫病为害严重,致使幼苗生长细弱,甚至引起大量死苗。为此,1993年2月我们在该站协作下,进行了桂植捕线菌7号对西瓜线虫病的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  相似文献   

3.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世界范围的检疫性细菌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嗜酸菌,带菌种子为主要侵染源。病原细菌在寄主表面的定殖能力与其致病能力关系密切,而趋化性是决定定殖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不同物质对西瓜嗜酸菌趋化性的影响对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毛细管法,研究了碳源、氨基酸、有机酸及其他物质对西瓜嗜酸菌趋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碳源中,麦芽糖、葡萄糖、乳糖、蔗糖和半乳糖均显著促进西瓜嗜酸菌的趋化性;所测氨基酸中,L-精氨酸、L-天冬氨酸、L-组氨酸、L-谷氨酸、L-亮氨酸、L-缬氨酸、L-谷氨酰胺和L-丙氨酸显著促进西瓜嗜酸菌的趋化性;所测有机酸中,琥珀酸、半乳糖醛酸和酒石酸显著促进西瓜嗜酸菌的趋化性;氯化钠、硫酸镁等对西瓜嗜酸菌的趋化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防治西瓜炭疽病的高效、低毒药剂,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比较了啶氧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及苯甲·嘧菌酯5种药剂对西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啶氧菌酯150g/hm2、啶氧菌酯180g/hm2、嘧菌酯225g/hm2、吡唑醚菌酯150g/hm2、苯醚甲环唑60g/hm2以及苯甲·嘧菌酯195g/hm2在西瓜炭疽病发病初期施药,间隔7~10d施药1次,连续施药3次,末次药后7d的防效分别为68.81%~70.10%、71.22%~73.10%、61.65%~63.98%、70.67%~72.18%、73.29%~75.06%和69.68%~71.26%,嘧菌酯的防效略差于其他各处理,啶氧菌酯180g/hm2及苯醚甲环唑60g/hm2的防效略优于其他各处理,但各处理之间防效差异并不显著,5种药剂均能较好的防治西瓜炭疽病.  相似文献   

5.
用25%嘧菌酯悬浮剂900~1 200倍液防治西瓜炭疽病效果较好,且对西瓜生长安全。在西瓜炭疽病发病初期开始施药,10 d施一次,连施3次,第二次药后10 d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达69.24%~77.13%。  相似文献   

6.
种子处理对西瓜苗期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西瓜苗期立枯病、猝倒病和枯萎病的有效种子处理剂,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选择了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7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种杀菌剂对西瓜种子进行处理。分析了处理种子的活力和幼苗的生长特性;以及在人工接种3种病原菌的胁迫下不同处理种子在基质中的出苗率和发病情况。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种子的活力和幼苗的生长特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但3.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降低了每株幼苗的鲜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则提高了幼苗的整齐度。接种西瓜立枯病菌和猝倒病菌的种子出苗率降低,接种西瓜枯萎病菌的种子出苗率没有明显变化;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种子对西瓜立枯病的防效最佳,7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浸种对西瓜猝倒病有一定的防效,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没有特别有效的药剂。  相似文献   

7.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瓜类作物上重要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其病原菌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种子种苗带菌是病害长距离传播的重要来源,种子种苗的快速检测对病害综合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寄主的差异西瓜噬酸菌分为两个组,Ⅱ组菌株比Ⅰ组菌株具有更高的铜制剂敏感性,因此,西瓜噬酸菌的分组检测可为病害田间防治中铜制剂的精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化学农药的过量施用。本研究筛选了现有的西瓜噬酸菌种间特异性引物和种内分组特异引物,建立并优化了一个多重PCR体系,实现了通过一步试验,就能够准确将西瓜噬酸菌与近缘种和其他植物病原细菌区分开来,并直接鉴定到西瓜噬酸菌不同组。该多重体系可以从带菌种子浸泡液和感病植物组织研磨液中直接检测到西瓜噬酸菌的不同组,且稳定性好,具有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防治西瓜炭疽病的高效低毒药剂,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进行西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在制剂用量为40 g/667m2、50 g/667m2时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85.1%和85.9%。建议于西瓜炭疽病发病初期使用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 40~50 g/667m2喷雾防治,第一次施药后隔10 d再施药1次,共施3次,可有效防治西瓜炭疽病。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郓城县西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西瓜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造成西瓜大幅度减产。如何加强病虫害防治是瓜农最关注的问题,根据生产实践经验,总结西瓜常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土壤撒施石灰对西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本试验设计5个浓度剂量的氧化钙对连作西瓜5年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通过栽培感病品种并调查植株生长情况、枯萎病发病率等指标,结合土壤中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1号小种病原菌孢子量和土壤pH的变化动态,以此评估土壤施加石灰防治西瓜枯萎病的效果,并利用不同浓度的钙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进行防治机理的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施加氧化钙后,西瓜发病率显著降低,各处理的相对防效分别为14%、57.8%、96.3%、94.7%、94.7%。在定植10d后,各处理均有促进植株生长发育的作用,其中1.34g/kg最显著。而随着氧化钙施加量的增加,土壤pH值也不断提高,30d趋于稳定。对土壤病原菌孢子数量检测表明:各处理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均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PDA平板生测结果表明,当钙离子浓度高于80mmol/L时,病原菌的生长及产孢量开始受到抑制,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土壤施加氧化钙不仅能改善土壤的酸化,还能有效防控西瓜枯萎病,其机理可能是土壤pH值的提高改变了土壤微环境,不利于病原菌侵染;施加的钙离子抑制了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研究结果对揭示氧化钙防控西瓜枯萎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Lonsdalea quercina subsp.populi引起的欧美杨溃疡病于2006年在国内首次发现,不同于其它病原菌造成的杨树溃疡病,该病害对欧美杨速生林的生长造成毁灭性破坏,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原菌的致病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双组分系统是细菌重要的信号传递通路,在细菌的生长繁殖、逆境胁迫应答、环境适应以及病原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开展双组份系统研究将有助于解析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致病机制。本研究鉴定了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L.quercina双组份孤儿反应调节基因LqRR2,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同源重组获得了LqRR2基因的缺失突变体△LqRR2。表型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体△LqRR2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游动能力显著减弱,对欧美杨‘107杨’枝干的毒性也显著降低。但是,突变体的生长速率、生物膜形成能力以及胞外多糖产量较野生型无显著差别。此外,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游动性相关基因flg B、flg C和flg E的表达量在突变体中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双组份调节蛋白编码基因LqRR2是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L.quercina维持病原菌游动性和全毒性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2.
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害虫的抗药性日趋严重。抗药性是一种涉及一个或几个昆虫基因的遗传特征。靶标抗性通常与点突变相关,对抗性相关的点突变的快速检测诊断是抗性治理的基础之一。评述了5种基因型检测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固相微型测序、双向等位特异PCR扩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焦磷酸测序的优缺点及其在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侵染寄主水稻,引起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leaf blight,BLB)。病原菌主要依赖hrp基因簇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将效应蛋白(T3SS effectors,T3SEs)注入水稻细胞中,激发水稻的抗(感)病性。同源性搜索结果显示,植物病原黄单胞菌中已鉴定的一些毒性基因在Xoo的代表菌株PXO99A中保守存在。为了明确这些毒性基因对hrp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pK18mob-W介导的定点突变方法,成功获得了14个毒性基因的突变体;在突变体中,利用hrp∶∶gusA融合表达体系,通过GUS活性定量测定检测了hrpG、hrpX和hrpB1的启动子活性;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这3个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双组分调控系统ColR/ColS、RpfC/RpfG和转录调控子Clp负调控hrpG和hrpB1的表达;Trh和Xrv A通过HrpG-HrpX途径正调控hrpB1的表达;HpaR1和Fur不依赖于HrpG仅通过HrpX正调控hrpB1的表达。这些调控关系的鉴定为解析水稻黄单胞菌hrp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东亚小花蝽若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东亚小花蝽2、4龄若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其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相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若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搜寻效应随之降低.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18~2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东亚小花蝽若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量增加、搜寻效应增强;而在26~30℃之间,趋势相反.26℃时,东亚小花蝽2、4龄若虫日捕食量最大,捕食上限分别达18.2头和38.2头;处置1头猎物所需时间(Th)最低,分别为0.0549天和0.0262天;瞬时攻击率(a)s最高,分别为1.0574和1.3665.东亚小花蝽2、4龄若虫捕食作用率与其密度的关系分别为E=0.4034P-0.6669和E=0.3851P-0.4767;分摊竞争强度与其密度的关系分别为I=1.01671gP 0.0172和I=0.80881gP 0.0142.  相似文献   

16.
The distributions of two herbicides and two radioactive ions in field plots at two sites were determined at periods up to 187 days following surface applications in the spring.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variability characteristic of field situations. At one site some fluometuron moved a short distance down the profile but after 187 days most remained above 6 cm whereas at the other site there was essentially no movement below 3 cm. At both sites simazine was almost entirely confined to the top 3 cm.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compounds are similar so the greater mobility of fluometuron is probably a consequence of its greater solubility, Measurements of 36Cl?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movement of water through the 30 cm depth studied. 144Ce3+ used as a tracer of soil particles was of similar mobility to simazine. In general the movement of chloride and the two herbicides can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mobile and immobile fractions of soil water in which a proportion of the mobile water does not reach equilibrium with solutes in the bulk of the soil. Soil structural effects may therefore be more important than adsorption in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 of solutes and redistribu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soil particles can be significant. A parallel laboratory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from a standard leaching column procedure did not necessarily indicate field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为了调查兰州市空气中颗粒物PM2.5的污染水平,于2008年夏秋、冬季在兰州市一交通主干道附近使用大气采样仪采集了32个样品。结果表明:兰州市PM2.5、PM10的污染状况严重,超标率分别为32.3~167.7%和23.1~480%;对人体和环境影响较大的PM2.5占PM10的比例范围从62.10~77.41%,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目前对于PM2.5的相关控制标准尚处于论证、试点研究阶段,使得对它的控制越发困难,应当引起公众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从100余个稻瘟病菌单孢株中选择代表近年来在浙江省水稻上出现的主要小种的10个菌株,分别来自6个籼稻和4个粳稻品种。将10个菌株分别接种到230个籼稻和183个粳稻品种上,研究从籼、粳稻上分离的稻瘟病菌(籼、粳菌)的致病性。籼菌主要侵染籼稻,侵染后中等发病和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分别为25.22%和12.61%。均高于侵染粳稻后这两种发病程度的品种比例;粳菌主要侵染粳稻,侵染后重发病的品种比例为40.44%,明显高于侵染籼稻后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在籼稻中被籼菌侵染后发病比被粳菌侵染后发病重的品种占籼稻总数的69.57%,并且被籼菌侵染后轻发病、中等发病和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均明显高于被粳菌侵染后这几种发病程度的品种比例;在粳稻中被粳菌侵染后发病比被籼菌侵染后发病重的品种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被籼菌侵染的发病品种中以轻发病的品种为主,在被粳菌侵染后的发病品种中以重发病的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19.
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由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均有发生[1].我国于1987年首次发现燕麦孢囊线虫[2],至2012年,已传播到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安徽、江苏、青海、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天津、西藏、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3],危害程度与范围呈逐年加重和扩大的趋势,已对我国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该病造成小麦平均减产20%~40%,严重时高达73%~89%[4].因此,CCN是制约小麦和大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Diplodia maydis2     
《EPPO Bulletin》1982,12(1):49-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