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志斐  盛毓定 《茶业通报》1990,12(1):42-43,41
茶叶干燥是制茶过程中主要工序之一。干燥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茶叶色、香、味、形的质量,而其中干燥热源的优劣又是茶叶干燥工艺的重要关键因素。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茶叶干燥热源的利用作了新的探索,例有远红外加热、微波加热、高频加热和蒸汽热源加热等。  相似文献   

2.
醇基燃料热风炉为涪陵地区自主研制的新型供热系统,以空气为加热介质,采用燃烧醇基(甲醇加催化剂)为主体配置燃料,以火焰间接加热方式,可通过电脑界面控制,燃烧室与换热器合为一体。通过在茶叶杀青、干燥、提香工茶叶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该系统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无环境污染危害,提升产品质量,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6%以上,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3.
谷物干燥就是降低谷物中的含水量。谷物中水分的排除需要依靠汽化。干燥的过程就是为谷物中水分的汽化创造条件的过程。现有的干燥方式,都是利用一种介质与谷物接触。常用的干燥介质有空气、加热空气、烟道气与空气的混合气。  相似文献   

4.
我国茶类较多,各茶类对干燥热能要求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茶在金属上受热直接干燥;另一类是茶叶靠空气为介质来干燥,以空气为干燥介质适应性广,现有各种型号的茶叶烘干机,烘房都是靠空气为干燥介质来干燥茶叶。为了提高空气干燥介质温度,减少燃煤的耗量,提高热能利用率,我们对现有热风发生炉进行了调查了解:(1)现有U型管热风发生炉管道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又不易积灰,但热效率仅25%左右。是现有热风炉效率最低的一种;(2)铁拱背式热风发生炉,这种炉灶热效率达35%左右,是现有炉灶热效率最高的一种,但是造价高,耗用钢材大、维修、运输安装都  相似文献   

5.
高频电场损耗测湿的理论与微波测湿基本相同,但是损耗测湿克服了物质密度的不均匀性,因此对不同的介质有较好的适应性。人所共知,水分子是极性分子,由于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所以分子具有偶极矩,在交变的高频电场作用下,偶极子随着电场极性变化发生旋转,偶极子旋转运动要消耗高频电能,它将转变为热能,物质的微波加热就是基于上述原理。  相似文献   

6.
辐射食品保鲜技术,就是使用射线辐照食品以达到抑制发芽、杀虫灭菌、调节熟度、保持食品鲜度和卫生,延长货架期和贮存期,从而达到减少损失保存食品的目的。热处理、低温、干燥、糖渍、盐渍、烟熏等保鲜贮藏法都有其不足之处,如冷冻法能量消耗高,加热、干燥、浸渍法易改变食品原有风味,  相似文献   

7.
茶叶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作为茶叶初制加工的重要工序,对茶叶感官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干燥过程中,在热和力的作用下,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在制品物理特性和内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形成茶叶特有的感官品质。笔者阐述了中国茶叶初制各干燥技术原理及特点,指出茶叶干燥将由单一技术向联合应用技术发展的趋势,并提出要完善新型联合干燥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干燥在制品含水量在线检测技术,为新型茶叶干燥机械研发和未来茶叶干燥技术提供一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茶叶不炒不香”、“茶叶的香气是烘出来的”两句俗语,说明了干燥对于茶叶品质作用之大和重要性。干燥是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从传统的制茶技术开始,干燥技术的变迁只是在日晒、笼烘、锅炒以及烘干机的使用上徘徊,随着各行各业科学化、机械化的发展,制茶干燥技术也将开始新的突破,远红外线干燥在茶叶上的应用体现了茶叶干燥技术  相似文献   

9.
《保鲜与加工》2012,(3):28-28
正茶叶再好,如果存放不当则很容易变味。引起茶叶不良变化的原因很多,温度、湿度、异味、光线、空气和微生物等都会造成茶叶色泽、香气的流失。生石灰贮存法:选用干燥、封闭的陶瓷坛,放置在干燥、阴凉处,将茶叶用薄牛皮纸包好,扎紧,分层环排于  相似文献   

10.
茶叶的干燥方法有几种,如空气传热的烘焙干燥;铁锅传热的炒焓干燥;日晒、风吹的自然干燥;还有近年发展起来的远红外干燥等等。生产实践表明:干燥方法、温度高低不同,不但对成茶的外形,而且对内质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以前在这方面的系统试验研究较少,本文从不同干燥方法,不同温度着手,系统地研究烘干、炒干、晒干和红外干燥  相似文献   

11.
茶叶真空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茶叶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研究,得到了茶叶干燥过程中微波功率、真空度对茶叶水分影响情况。根据茶叶水分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微波功率、真空度下时间和茶叶湿基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并建立了茶叶干燥的3种干燥模型(单项扩散模型、Page模型和指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茶叶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模型满足Page方程,为绿茶加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高水分玉米微波干燥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次实验结果显示:高水分玉米的含水量随微波加热时间的延长呈指数下降,试用M水分=A e^Bt(min)公式对其干燥过程进行数学模拟;在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间相同时,间歇式干燥比连续式干燥降水效果好;耗电量相同时,用小功率微波加热器间歇式干燥比大功率加热器连续式干燥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远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具有加热升温快、被加热物料受热均匀、安全环保等优势,因此在粮食干燥中越来越受重视。从远红外加热技术的特点入手,对国内外粮食远红外干燥技术和干燥设备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与总结,通过分析现存的一些问题,指出粮食远红外干燥技术和设备研发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水分含量是衡量茶叶干燥过程中品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茶叶干燥过程水分含量。首先,采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采集茶叶干燥过程样本的光谱,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预处理光谱;然后,比较应用全光谱偏最小二乘模型(PLS)、遗传偏最小二乘模型(GA-PLS)、竞争性自适应加权抽样偏最小二乘模型(CARS-PLS)建立模型,采用交互验证优化模型。结果显示,CARS-PLS模型预测性能最佳,结果优于PLS和GA-PLS模型;CARS-PLS模型优选的变量数为11,变量数仅为全光谱变量数的2.1%,预测集的Rp=0.990 7,RMSEP=0.574。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合适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茶叶干燥过程的水分含量具有可行性,为茶叶干燥过程品质的数字化、智能化监控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5.
郑文佳 《茶业通报》2000,22(4):39-40
曾几何 ,茶叶业内人士感叹 ,学茶叶搞茶叶经营不如半路出家的 (学茶叶的一般指茶叶专业毕业的或对茶叶知识掌握得比较深的 ,半路出家的多指对茶叶一知半解的 ) ,甚至有一段时间此现象不仅在我省 ,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普遍 ,茶叶人士为之迷盲 ,有志之士为之痛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虽然很多 ,但其根本的因素是当前我省乃至我国对茶叶产品质量监督宽松 ,对茶叶制差、制假、售假等行为的打击极其不力。为什么内行比不赢外行 ,并且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情况 ,这只有一种解释 ,那就是正由于外行不懂茶叶故其敢于乱搞 ,如将二级三级甚…  相似文献   

16.
茶叶商品行销市场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茶叶小包装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近几年来,各省茶叶公司在应用包装材料、包装容器的构型和图案设计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进。目前陈列货柜上展示的茶叶包装形式和规格日渐新颖、琳琅满目。如浙江省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的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加热和电磁加热是全新的加热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微波辐射下介质的热效应是内部整体加热,即理论上所谓的“无温度梯度加热“,基本上介质内部不存在热传导现象,可均匀地加热介质.……  相似文献   

18.
以笋玉米、豇豆、萝卜、油菜等4种蔬菜的大量种子(10kg)为材料,经50℃加热超干燥后,先后都可以达到适宜的超干燥含水量。超干处理后种子活力指数等的比较测定显示:除豇豆种子超干应控制在2~4d外,其余种子对高温和低水分都有较强的承受力。适度超干后种子活力与对照相似甚至比对照高,未出现受伤害的症状。结果表明,50℃加热超干燥方法对供试种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该热风炉采用抽板顶升喂料机构,明火在上生煤在下,即明火反烧的燃烧方式,起到了燃烧均匀,炉温稳定,消烟除尘的效果,这与传统的手烧炉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该炉又为间接式加热炉,故通入粮堆的干燥介质是清洁的热空气,避免了干燥物的污染。加热空气量在6000~8000m~3/h时温升可达20~30℃,在此温度下干燥的粮食品质良好,储存250吨左右的仓库连续通热风96小时,水分可下降3%~4%。  相似文献   

20.
多量蔬菜种子50℃超干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豇豆、笋玉米、黄瓜、萝卜和油菜(小白菜)等5种蔬菜多量(10kg)种子为材料,经50℃加热超干燥后,先后都可以达到低水分或超干的含水量。超干后种子活力指数等的比较测定显示,除豇豆种子超干应控制在2~4d外,其余种子对高温和低水分都有较强的承受力。适度超干后种子活力与对照相似甚至比对照高,未出现受伤害的症状。我们另一研究也证明,10种经50℃加热干燥的蔬菜种子在20℃恒温、密封贮存98个月后,其发芽率与贮初相似,50℃加热超干方法与低温冷冻干燥方法和硅胶干燥方法相比,相互之间也无显著差异,这些都表明50℃超干方法对供试种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