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就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育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践证明,硫酸盐肥料能促使土壤有机质缓慢积累,能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能活化粘土矿物晶格中所固结的钾素,改善土壤钾素供应状况。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动态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在早稻生育期间(5月底6月初)速效氮、磷、钾有一个高峰期。一般说,铵态氮的高峰期比较早,速效磷、钾的高峰期比铵态氮略迟。在晚稻生育期间,这些养分的动态变化与早稻生育期间不同,有效磷保持相对稳定,有效钾直线下降。其原因及其对水稻生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稻米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也有影响,优化施肥能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的含量,早稻比晚稻高;碱性氨基酸的含量,晚稻比早稻高。  相似文献   

2.
为高效提高超级早稻产量、肥料利用效率,以及指导相应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研发,研究氮钾养分不同优化运筹条件下超级早稻的吸肥特性和土壤供肥特征,比较其产量与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T2(氮钾肥基追比为基∶蘖=3∶2)相比,氮钾优化运筹处理(T3和T4)能有效提高早稻稻谷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及农学利用效率。其中,T4(氮肥基追比为基∶蘖∶穗=6∶2∶2,钾肥基追比为基∶蘖∶穗=5∶3∶2)稻谷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及农学利用效率最高,其稻谷产量、干物质累积量较T3(氮肥基追比为基∶蘖∶穗=6∶2∶2,钾肥基追比为基∶蘖∶穗=6∶2∶2)分别提高3.2%、8.8%;氮肥、磷肥和钾肥吸收利用效率较T3分别提高16.6%、63.5%和15.7%。T4水稻氮、磷、钾养分累积及相应土壤养分供应特征更吻合超级早稻的养分需求特征。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氮养分平衡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物质流分析中"输入=输出+盈余"的物质守恒原理和农田生态系统氮养分平衡模型,利用1980~2005年河北省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查询获取的参数,估算了河北省不同年度和不同地区的氮养分输入、输出以及养分的盈余量.结果表明河北省氮养分盈余总量是逐年增加的,不同地区的投入量也远远大于作物带走的养分量,氮养分盈余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地重视;化肥和有机肥是河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氮养分收入的主要输入项,但生物固氮、灌溉和湿沉降等其它途径带入的氮养分也不可小视,如果忽视这部分养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作用必然会造成氮肥的过量施用.  相似文献   

4.
在1983年4月至1984年10月两个生长季中,我们对河北隆化的一片油松人工林养分元素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同时,实测了林分养分元素的输入、输出量。实验林分养分总积累量(五种元素总量为575.46公斤/公顷,林木年吸收量为122.72公斤/公顷,归还量为69.9公斤/公顷·年,养分归还主要是以枯落物形式到达林地,这部分占总归还量的86%。以归还/吸收作为循环速率参数,各元素平均为0,57。林分养分的输入、输出主要受降雨和林地状况影响,由于实验地区年均降雨量较小(<500毫米),近几年又连续受旱,大气输入养分量及林分输出养分量均较小。林分的养分平衡,氮、磷略有盈余,钾、钙、镁有少量亏损。  相似文献   

5.
水稻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1  
在田间条件下,对包括两系杂交稻在内的8个水稻品种的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早稻仅在分蘖-拨节期出现一个吸氮高峰,约占总吸氮量的60%;晚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分别占总吸氮量的40%和24%左右。早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可从分蘖期-直持续到抽穗期以后,而晚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仅在分蘖期,其吸收量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55%以上。在稻谷产量、稻草产量和干物质总积累量方面,两系杂交稻比其它品种具有明显的优势,分别高出21%,46%和32%;在这些方面晚稻比早稻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晚稻的磷钾养分(尤其是磷素)利用效率比早稻高,晚稻吸收较少的养分而生产较多的稻谷。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各生育阶段的吸氮量与稻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中后期的磷钾吸收多为奢侈吸收,它与稻谷产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土壤肥力及不同肥料对黄瓜生长的影响入手,以期找出黄瓜的合理施肥方法及肥料配方,确保实现黄瓜优质高产,特进行了大棚黄瓜氮,磷、钾肥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三种养分全面供应,有利于黄瓜植株生长,提高黄瓜产量和商品率,且这三种养分对黄瓜经济性状影响程度依次为氮>磷>钾.  相似文献   

7.
化肥与有机肥及两者配施长期定位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式谷  张辛未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2):161-163,181
本文研究了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肥料效应和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的地力贡献具有持久性的特点,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2.7%。不同施肥组合产量总趋势是:MNPK、NPK>MNP、NP>MN、M>N>CK。说明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产量最高,氮磷钾化肥配施也能获得高产稳产,提高土壤肥力。在等氮量条件下,有机肥的增产作用主要是携入磷钾养分所致。氮肥单施肥料效应逐年下降,与磷钾肥配合施用时磷钾肥效应则呈上升趋势。化肥与有机肥配施,随着配合的完全程度增加,肥料效应也依次上升。氮肥利用率化肥大于有机肥,钾肥则相反,磷肥两者基本相同。从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及土壤肥力变化,可为施肥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早稻氮磷钾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早稻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增产增收;对早稻产量影响最大的养分是氮素、其次是钾素、最次是磷素,并且氮磷钾三要素配施产量最佳,其中全素配方施肥处理比习惯施肥增产33kg/hm2、增长0.4%;常规施肥下早稻氮、磷、钾单素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4.58%、3.85%和57.8%,而配方施肥分别为40.42%、5.27%、37.1%,比常规施肥分别提高5.84、1.42、-20.7个百分点,即除钾肥减少外,配方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均比习惯施肥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包裹型缓释复合肥对黑麦草生长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微区试验方法,对矿物包裹型缓释复合肥的肥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缓释复合肥的养分释放明显向后期延伸,有利于植物均衡吸收,其氮的利用率高达60%,比等养分复合肥高出38个百分点;其磷的利用率高达26.5%,比等养分复合肥高出1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紧凑型杂交玉米生物累积量与养分累量趋势一致;其肥料利用率氮为78.5%,磷为15.8%、钾为42.7%;氮是限制玉米产量的首要因子。在大田试验中,随着氮肥用量增加,玉米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含量以及蛋白质产量逐渐增加;高量氮肥导致玉米减产,施肥不经济。  相似文献   

11.
水稻对氮钾两元素的需要要相近。为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氮钾肥配施比例似以1:1为宜;但为了提高当季作物施钾的增产效应,氮钾配比可乐用1:0.4~0.5。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协调生长受到氮钾肥配比的影响:N>K,有利于地上部生长;K>N,则有利于地下部生长。过量施氮对根系生长不利。氮钾供应状况影响稻株中的养分平衡,提高氮钾施用水平,稻株中氮钾的浓度随之提高,但钙镁的浓度下降,钾镁的拮抗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常规施肥与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使水稻成熟期叶片氮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分别提高了9.43%~29.25%和8.45%~35.21%;水稻产量增加了1.16%~2.86%、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0.12%~18.61%、产出与投入比增加了0.09%~3.8%。2)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与PF1(基∶蘖∶穗=60%∶30%∶10%)处理相比,氮肥后移的PF2(基∶蘖∶穗=40%∶30%∶30%)处理使水稻成熟期叶片氮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提高了17.24%和23.38%;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产出与投入比分别提高了0.38%、7.06%和0.64%。3)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与成熟期叶片全氮含量及氮素总累积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在0.85*~0.99**之间。这表明,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可通过增加水稻生育期叶片氮素含量和累积量,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寒地稻田施氮状况与氮素调控对水稻投入和产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1~3积温带240个农户的施肥情况调查,以及对试验区水稻氮素收支状况分析,研究了黑龙江省稻田土壤氮循环规律。结果表明,寒地稻田化肥投入氮量平均为150 kg.hm-2,占投入总量的72.4%,而且90%以上作基蘖肥施用,近60%的稻田氮素用量过高,稻田氮有17.2%的盈余,氮肥利用率较低。针对寒地水稻施氮问题,提出进行实地氮肥管理的策略,经过3年9个点次田间对比试验,证明该技术能降低氮肥用量30%以上,水稻产量增加10%以上,每公顷增收1 450元。  相似文献   

14.
对“紫云英-猪-沼肥-水稻”复合生态模式能流特征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证明:作物种植是该系统主导产业,水稻光能利用率为2.70%。紫云英较大幅度提高了系统的光合效率。家畜养殖亚系统饲料转化率高,转化为肉能比例较大。紫云英青贮用作饲料在饲料能投中占有重要地位。沼气生产亚系统能量产投比为0.91,产出能中以沼肥含能为主。紫云英、沼肥和稻草归还农田可大大节约化肥能投,有机能投为主要人工辅助能投,有机肥料为肥料主要能投。整个系统有机能输入输出比为3.18。说明农牧沼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具有能投少,能量转换率高,养分利用率高,高功能、高效益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苏州市吴中区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推行配方施肥模式是该区实现种植业肥料减量的主要手段。但是,测土配方施肥模式的制定以作物产量的提升和保障为侧重,缺少对经济、环保等多方综合性需求的回应。针对该区已沿用4 a的水稻配方施肥模式,本研究设置包含配方施肥模式和常规施肥模式的缺素试验,测定水稻养分利用、农田氮磷排放、农户经费收支等指标,分析配方施肥模式的经济、环境效益。研究结果显示,现有配方施肥模式在减少养分投入的条件下仍能够保障水稻产量,且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6.35~28.59个百分点,降低氮流失量36%,减少用于肥料购置的经济投入35%,增加农户净利润2 558元·hm-2,实现生产、经济和环境多方效益的兼顾。基于养分利用效率,现有配方施肥模式仍有进一步减少肥料投入的余地。为保障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建议增加一定比例的有机肥投入,且以4~5 a为周期,对配方肥养分配比和配方施肥模式进行调整,构筑生产中的动态物质平衡,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近20年对淮安市农田主要作物肥料投入与产出的养分平衡定点监测,结果表明:氮素投入盈余过剩,磷素仍有盈余,钾素亏缺数量较大,耕层土壤种植小麦、水稻以及经济作物对化学肥料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地力贡献率逐年下降。2008—2012年氮素投入平均盈余259.05 kg/hm2,磷素平均盈余76.05 kg/hm2,钾素平均亏缺211.35 kg/hm2;2007—2012年地力贡献率平均年递减3.6个百分点,小麦对肥料的依赖性高于水稻,平均高出6.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对化学肥料的依赖性更高,平均分别高出小麦、水稻12.1、18.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涝渍改良稻田上主要优化种植模式的投入、产出及对土壤有效养分影响的研究 ,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对主要优化种植模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油 -瓜 -稻”的产投比较高 ,“菜 -椒 /棉”的生态效益较好 ,发展潜力较大 ,“麦 /瓜 /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冬闲田养鸡配施生物炭,研究其互补效应,并通过鸡粪田间原位腐解培肥,减少双季稻生长期间化肥用量,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氮的影响。试验于2015年对冬闲稻田设4个处理,分别为冬闲田(F)、冬闲田养鸡(C)、冬闲田添加生物炭(B)、冬闲田养鸡配施生物炭(BC)。2016年4月份于水稻种植前、生育期间和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水稻产量、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和活性氮。试验结果表明:(1)BC处理能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早、晚稻实际产量分别达6.99 t·hm~(-2)和8.02t·hm~(-2),较B、C和F处理增产4.13%~19.25%;(2)在早稻种植前及早、晚稻收获后土壤有机碳均表现为BCBCF,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BC处理三次取样时期的有机碳平均值较B、C和F提高4.51%~28.14%;(3)活性碳、氮含量高低总体趋势表现为BCB、CF,与B或C处理相比,BC处理对活性碳、氮的提高效果更优;(4)添加生物炭能降低有机碳、活性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季节变异程度;(5)相关分析表明早、晚稻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氮均呈极显著相关。冬闲田养鸡配施生物炭处理能够减少20%氮肥用量同时保证水稻产量,且该冬闲田利用模式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氮含量,是一种高效节肥的培肥模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培养液pH自动调节装置,研究水稻、黄瓜11个品种,在低pH条件下,幼苗生育及无机态氮的同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6个水稻品种的干物质增长量比较接近;5个黄瓜品种对pH较为敏感;水稻、黄瓜对NH_4-N的吸收速率比较稳定。pH3.8处理水稻对NH_4-N的吸收速度约占pH6.0的1/2;黄瓜对NO_3-N的吸收易受pH的影响。水稻Rieciasominon品种体内可溶性~(15)N含量占吸收~(15)N总量的百分比顺序为:AL[pH3.8(~(15)NH_4)_2SO_4]>NL[pH3.8Na~(15)NO_3]>AH[pH6.0(~(15)NH_4)_2SO_4]>NH[pH6.0Na~(15)NO_3];黄瓜幸风品种为:AH>AL>NH>NL。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the cropping system change for paddy field with double harvest rice on crops growth and soil nutrient in red soil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ratio of the output to input were all increased in terms of the market price for the crops under various treatments. The greatest economic benefit was obtain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ddy-upland rot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economic benefit was increased by 34.7, 21.4, and 2.2%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control (rice-rice-astragali), pasture, and upland cropping treatments. The economic benefits in pasture and upland cultivation treatments were increased by I 1.0 and 31.8%, respectively, wh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treatment (CK). The ratio of output to input in pasture, paddy-upland rotation, and upland cropping treatments was enhanced by 0.9, 0.6, and 0.3,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control. To grow pasture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since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are all enhanc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soil available nitrogen, the total potassium, the available potassium were somewhat reduced in all the treatments, suggesting that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nitrogen, particularly potassium, was necessary under the present fertilization level.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fertility, climat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ddy field with double harvest rice in red soil regions, it is feasible to alter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paddy field with bad irrigation condition. In particular, cultivation systems such as pasture and paddy-upland rotation can be selected to extend because better economic benefit and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 in the purpose region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