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义县历年三化螟发生特点与防治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化螟的发生数量近年来在我县呈上升趋势 ,尤其水稻混栽区、双季稻地区发生数量大 ,为害严重。一些地方虽然花了大量劳力、农药 ,却收效不大 ,产量损失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对三化螟发生为害特点认识不足 ,有效防治技术尚未完全掌握 ,本文仅就我县三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谈一点初浅看法。1 三经螟历年发生特点及影响因 素分析1 .1 三化螟历年发生特点三化螟在我县常年发生四代 ,通常年份一、三代为害造成枯心 ,四代造成白穗 ,根据历年资料分析 ,我县三化螟发生为害较严重的年份有1 959年、1 963年、1 964年。到 1 965年 ,第四代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三化螟发生期出现了主害代(三代)的发生期超常规拉长、峰次增多及发生期的阶段性模糊等新特点。分析原因,一是水稻栽培系统变迁,全程生育阶段模糊,使其种群发育不均衡性加大;二是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和虫伤株率提高,降低了三化螟种群发育的整齐性;三是冬季气温对不同龄期越冬幼虫成活率的影响不同,影响到冬后各代的发生期和峰次。据此提出了测报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3.
钟志华 《广西植保》2005,18(1):34-34
2004年钟山县钟山镇三化螟大发生,其特点为: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水稻三化螟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调查分析,2001年上海地区水稻三化螟的暴发原因是由于螟虫越冬基数大 ,免耕栽培提高了越冬螟虫存活率,当年3~5月雨量和雨日较常年少 ,有利越冬虫源化蛹、羽化 ,导致三化螟暴发危害。根据国内治理三化螟的新经验 ,结合本市发生特点 ,提出了治理策略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三化螟在我市发生危害逐年加重 ,已成为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害虫。因此 ,该虫的测报是否准确显得非常重要。为此 ,2001年市植保站布置淮阴、金湖、盱眙3个县(区)对三化螟产卵规律进行观察 ,现将观察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1调查方法在各代三化螟产卵高峰期内 ,调查长势嫩绿的杂交稻(汕优63)、粳稻(武育粳三号) ,调查一定数量的稻株 ,每株从上到下各个叶片正反两面调查 ,分别记载各叶片正反面上的卵块数。共查得卵块数杂交稻1代224块 ,2代305块 ,3代312块 ;粳稻1代228块 ,2代318块…  相似文献   

6.
通过进一步观察研究湘北地区三代三化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特点,提出和实施了在湘北三代三化螟严重发生情况下,开展"两查两定”,科学用药的具体措施.提出查水稻生育期定防治对象田及其方法,试验指出防治三化螟使用单剂比复配制剂效果好,认为粗水喷雾或泼浇是水稻后期施药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石广智 《广西植保》2001,14(4):27-28
水稻三化螟是以幼虫钻蛀到稻株体内为害 ,造成枯心或白穗 ,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天等 2 0 0 0年三化螟在水稻上大发生 ,发生面积 0 .98万 hm2 ,占种植面积的 61 .6% ,比 1 999年多 0 .37万 hm2 ,是 1 985年以来发生程度最重 ,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虽经防治后 ,仍损失粮食 2 5 .31万 kg,相当于 80 hm2 的粮田颗粒无收。现将其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如下。1 三化螟大发生情况及特点1 .1 发生期推迟 测灯下成虫始见日为 4月 7日 ,比1 999年推迟 32 d,始盛日 4月 1 3日比 1 999年推迟 1 1 d。各代灯下成虫盛发期分别为 :越冬代 4月 1 3~ 1 9日…  相似文献   

8.
20 0 1年荆门市种植水稻 1 6万 hm2 ,其中早稻0 .6万 hm2 ,中稻 1 4.4万 hm2 ,晚稻 1万 hm2。受今夏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及种植结构的调整 ,我市三化螟为大发生 ,特别是 3代三化螟发生量之大 ,发生期之长为历史罕见。1 发生特点2 0 0 1年 ,我市 3代三化螟发生态势是 ,发生量大、发生期长、为害严重。据市站在麻城测报点调查 ,3代三化螟平均 667m2卵量 1 0 0 0块 ,667m2残虫量 80 0~ 2 60 0 0头 ,加权平均 65 2 0头 ,个别严重的地方 667m2 残虫量加权平均近 1 0 0 0 0头 ,更有甚者同株水稻上有 2~ 3头虫为害 ,为过去所少见。同时据我站观察…  相似文献   

9.
1965年三化螟发生的特点 1.越冬幼虫死亡率低:1965年螟虫越冬由于冬春干旱,耕沤不及时,死亡率比历年偏低(表1)。 表1 三化螟越冬后平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阳市常年种植水稻面积 2 .8万 hm2 ,二化螟、三化螟分别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 ,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作物品种、气候因素 ,以及防治规范化技术的差异 ,三化螟继 70年代之后 ,再次回升到猖獗为害 ,而二化螟的发生又居高不下 ,形成两螟同时大发生的局面。1 发生概况据历史资料分析 ,70年代 ,我市水稻生产以早稻、晚稻、中稻为主 ,二化螟仅为 1代大发生 ,2、3代为轻 ;三化螟猖獗为害 ,年度发生面积 6.7万hm2 ,三代平均 666.7m2 落卵量 2 37块 ,最高为 741块 ,平均被害率超过 1 .0 % ,高达 5 .3% ;1 995年前的 1 5年间是三化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水稻三化螟在我市迅速回升,据1988年调查,连作晚稻三代三化螟为害率平均3%左右,单季晚稻5.5%左右、严重田块达20%以上,为分析三化螟回升原因,明确春花作物免耕栽培在三化螟回升中的作用,1988年进行了本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方法与步骤1988年11月,选一块三化螟为害严重(白穗率4.80%)全田枯心、白穗团分布均匀的连作稻大田作试验观察田,设 a、免耕大麦(俗称稻板麦)b、免耕油菜(稻板油菜)c、翻耕大  相似文献   

12.
1999年贺州地区三化螟严重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三化螟在贺州地区水稻上严重发生 ,其发生面积之大 ,发生和为害程度之重是 1 980年以来未有过的 ,现就其严重发生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 ,以期为今后更好地搞好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1 严重发生特点1 .1 发生范围广 ,面积大 ,程度重  1 980年以来 ,三化螟在贺州地区早稻为轻发生 ,晚稻为中等偏轻至中等发生 ,年发生面积 1 .96~ 5.2 5万hm2 ,占水稻种植面积的 1 7%~ 4 5%。 1 999年则在全地区普遍发生 ,早稻为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 ,晚稻为大发生 ,局部特大发生 ,全区 1a发生面积 6.2 8万hm2 次 ,占水稻种植面积的 54% ,比 1…  相似文献   

13.
川西稻田二化螟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平原为稻麦(油)两熟制的一季中稻区,其中杂交稻面积占70%以上,二化螟是最主要的害虫。 吴成德等(1984)曾提出狠治秧田、压上挖下的防治策略。后经作者多年验证,并对局部三、二化螟混发区的对策作了补充,形成如今的“一代主治秧田和早栽本田,压一控二,挑治二代;三化螟主发区,一代主治二化螟,二代主治三化螟,兼治其它病虫”策略。 本区二化螟仅有两代为害,由于第一代  相似文献   

14.
第4代三化螟是贺州市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面积2~3.3万hm^2,是一种间歇性发生为害的害虫,每3~5a大发生1次。2004年第4代三化螟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经积极防治后仍损失粮食1616.16t,同比增1.05倍,比前15a的平均值高95.04%,仅次于历史上大发生年份的1999年。现对其大发生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为今后大发生年份决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免因大发生而造成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三化螟在南京地区光周反应的感应虫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2年作者根据水稻三化螟在南京地区的光周期反应和溫度对其作用的研究初步指出:在南京地区三化螟有明显的光周期反应,其光周期反应特点属于长日照类型。秋季光周期逐漸縮短,是影响第三代三化螟产生滞育、进入越冬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分析三化螟滞育物候的发生条件,又在1963年继續研究了水稻三化螟在南京地区光周反应的感应虫期,茲将实驗結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三化螟是象州县水稻的主要害虫 ,70年代、 80年代曾一度严重发生。每隔 2~ 3a就有一年为大发生。进入 90年代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三化螟的发生曾趋于减轻。   1999年三化螟发生严重 ,是 90年代最重的一年。发生程度是早稻中等、局部中等偏重 ,发生面积 0 .76万 hm2 ,占早稻种植面积的 45 .6 %;晚稻中等偏重 ,发生面积为0 .99万 hm2 ,占晚稻种植面积的 6 4 .3%。据调查 ,第 2代三化螟卵块密度高的为 12 5 0块/6 6 6 .7m2 ,加权平均为 193块 /6 6 6 .7m2 ,是上年同代卵量的 15倍 ,比前 9a( 1990~ 1998年 ,下同 )平均值增加 46 7.6 %,比…  相似文献   

17.
川西北绵阳二化螟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阳地区常年栽水稻480万亩,1976年开始推广杂交稻,1983年已种植337.7万亩,加之低温少雨的气候条件,从而使水稻螟虫种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二化螟已由当年的55.63%上升到99.66%;三化螟从33.11%下降为0.13%。在防治上也从前甘多年主治三代三化螟转向普遍防治一、二代二化螟。针对生产上乱用农药,农药销量(80%为有机氯制剂)逾万吨的严重情况,我们自1980—1983年对二化螟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周家立 《广西植保》2003,16(1):31-32
三化螟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曾给我区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广西发生较轻 ,损失较小。但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异常 ,农业结构调整及防治措施不当等原因 ,1 999~2 0 0 1年较 2 0世纪 90年代中前期呈迅速回升态势 ,损失也在加重 (见插图 )。因此加强对水稻三化螟发生为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应引起各级植保部门及广大农民的重视。现笔者粗浅分析近年三化螟在我区发生回升明显的原因并就综合防治策略提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1 发生特点1 .1 越冬虫源基数大 ,冬后死亡率低  据 1 999年统计融安等 42个县 (市…  相似文献   

19.
当阳市螟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稻螟发生规律  三化螟在当阳市一年发生4代,春季日平均温15℃以上,秋季日平均温18℃为全发育期有效积温起止温度,气温到16℃时开始化蛹,17℃时开始羽化,产卵孵化,17℃以下不能孵化.温度的高低,降雨量的多少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田观察如果降雨量高达200mm时,则死亡率达99%,尤其是三化螟化蛹期更是如此.若8月上旬雨量偏多造成田间高温高湿条件,则不利于天敌生存,而利于3代卵块孵化,从而导致第3代三化螟大发生.  相似文献   

20.
乙虫脒对水稻螟虫的作用方式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 ,较系统地研究了乙虫脒对水稻螟虫的内吸、触杀和杀卵活性以及田间效果 ,同时评价了其对天敌的安全性。结果表明 :1)乙虫脒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内吸活性很好 ,且对二化螟的活性高于三化螟 ,2 5mg/ L乙虫脒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内吸杀虫效果分别为 90 .9%和 50 .0 % ,10 0mg/ L乙虫脒对三化螟的杀虫效果为 92 .3%。 2 )触杀活性高 ,对三化螟和二化螟的接触 L D50 值分别为 6 .4×10 -5μg/头和 2 .13× 10 -5μg/头 ,大大低于甲胺磷的 L D50 值 (1.331× 10 -3 和 1.781× 10 -3 μg/头 )。 3)综合活性好 ,对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只需 2 0和 2 5mg/ L即可达到 85%以上的防治效果。 4 )有一定的杀卵活性 ,2 0 0mg/ L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杀卵效果分别为 83.4 %和 0 .7% ,50 0 mg/ L对三化螟的杀卵效果为 93.4 %。 5)田间试验表明 ,112 .5g/ hm2 (a.i.,下同 )乙虫脒可有效控制三化螟枯心 ,在江苏省高淳地区 30 0 g/ hm2 可有效控制三化螟白穗 ,而在江苏省如东地区 6 7.5g/ hm2 即对三化螟和大螟白穗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此外 ,112 .5g/hm2 还对飞虱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6 )对寄生蜂和蜘蛛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