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3年盛果树龄的皮胎果(Pyrus sinkjorgensis)树为试验试材,开展了氮肥不同用量与氮肥不同生育时期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肥0.6kg/株其产量、施肥纯利润和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最高,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35.9%、4 922.8元/hm~2和26.4%;相对于其余处理,能促进新生枝和叶片的生长,而0~60cm硝态氮累积量较低;再增加施氮量其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呈指数模型增长,增加了污染环境的风险。60%无机氮肥在第1次幼果膨大期追施,施肥综合效率达到最大值。临夏高寒阴湿区盛果期皮胎果树高产高效与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施肥量为氮(N)0.6~0.81kg/株、磷(P_2O_5)0.3kg/株、施钾(0.3kg/株),其中氮素组分为无机氮素60%+有机氮素40%,磷肥、钾肥和有机氮肥40%在萌芽前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无机氮素60%在第一次幼果膨大期追施。最高产量施氮量为0.84kg/株。  相似文献   

2.
杉木苗期施氮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杉苗对氮素的需求,我们按0.0,0.4,0.8,1.2,1.6和2.0g氮/盆6个水平进行施肥,结果表明:1.杉木苗高、地径、干重、分枝数、分枝总长等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当施氮量超过1.2g氮/盆后,这些项目又随着施氮量的继续增加而下降。此外,杉苗的叶绿素含量、单株净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光呼吸强度等对氮素的反应亦与此相似。2.苗木单株干重与单株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但与单株光呼吸强度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3.植株根、茎、叶的全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4.叶全氮量与苗高、地径、单株干重及单株净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之间呈分段回归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水杉苗对氮素营养的需求 ,按 0 0 ,1 0 ,2 0 ,3 0 ,4 0和 5 0g氮 /盆 6个水平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水杉苗高、地径、分枝数、分枝总长等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 ,但当施氮量超过 3 0 g/1 5kg土后 ,这些项目又随施氮量的继续增加而下降。水杉苗叶绿素的含量对氮素的反应亦与此类似 ;根、茎、叶的含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氮素指数施肥对落羽杉苗木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6年4月1日开始,在浙江省桐乡市以1年生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5种处理,共施氮5次,纯氮总用量分别为5.0,1.0,3.0,5.0,8.0 g·株-1。生长结束后,利用全收获法测定落羽杉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及养分含量。结果表明,EF3的苗高和EF2的地径显著高于CF(P0.05),与CF相比,EF2地上部、地下部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了42.9%,44.3%和43.5%(P0.05);与CF比较,EF地下部氮积累量显著增加了37.5%~86.6%,EF1,EF2,EF3地上部氮和钾积累量显著高于CF(P0.05);EF磷积累量和地下部钾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F(P0.05)。氮素指数施肥显著提高了落羽杉幼苗生长,施氮量为3.0 g·株-1的指数施肥是落羽杉苗木温室培育的适宜方法。探讨氮素指数施肥对落羽杉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为落羽杉苗木培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水氮耦合对香料烟生长发育、产量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香料烟新品种生产上合理的水肥管理提供参考,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氮互作对香料烟烟株生长发育、产量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水分含量和氮素用量的增加,香料烟烟株株高、节距、根体积以及干物质积累呈增加趋势。施氮量为每株0.70 g、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85%时,烟叶产量最高。土壤水分对烟株生长发育的影响要大于施肥量的影响。增加土壤水分,烟叶产量显著增加;而只在土壤水分较为充足时,增施氮肥对烟叶产量的提高效应才较为明显,显示出土壤水分和氮肥的耦合效应。土壤水分和氮肥对香料烟烟叶总氮和烟碱含量的影响没有一致的规律性,尤其对烟碱的影响较小,因此,在生产应用中对土壤水分和施氮量的管理应以烟株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表现为主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方产区栗树氮肥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证明栗树施N150kg/hm^2效果极显著,每化顷产量增加918-1650kg,增产效果达到49.2%-52.3%,每化顷增加产值7335-16500元。为此,150kg/hm^2纯N施用量可作为北方产区栗树施N指标,不同施N量与叶片中N,P含量的关系;在N0-N150处理之间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在N0-N300处理间,枝长,枝粗的增加与施N量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黑果枸杞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为黑果枸杞人工栽培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黑果枸杞生长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以施氮肥40 g/株时,株高、茎粗、冠幅和叶面积均较大,表现最优;黑果枸杞叶片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施氮量超过60 g/株时,叶绿素含量有下降趋势;黑果枸杞百粒重和单株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后减趋势,当施氮量为40 g/株或60 g/株时,百粒重和单株产量最大,不同施氮量处理间差异显著。综上所述,适量施用氮肥可促进黑果枸杞植株生长和产量,施用量以40~60 g/株尿素为宜。  相似文献   

8.
根据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施用现状,设置酿酒葡萄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试验,研究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对酿酒葡萄产量、收获后土层氮素残留量及第2年酿酒葡萄萌芽期土层氮素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300 kg N/hm~2)和中氮(240 kg N/hm~2)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相对于低氮(180 kg N/hm~2)处理显著增产28.6%和24.1%;2015年收获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不断增加,高氮处理达到165.1 kg/hm~2,相对于低氮和中氮处理增加了94.6%和53.8%;2016年萌芽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不断增加,高氮处理达到182.2 kg/hm~2,相对于低氮和中氮处理平均增加了76.0%和41.5%。10 cm与30 cm施肥深度相比,酿酒葡萄产量、2015年收获期和2016年萌芽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差异不明显。该研究合理分析了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施用现状条件下土层氮素残留情况,为地区酿酒葡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对富士苹果产量及品质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的施用氮钾肥水平对富士苹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果实产量方面,单独施用钾肥对产量影响不大,而单施氮肥和氮钾肥混施的2种处理对产量有显著的增加,并且都以每株施N、K各1kg的处理产量最高,其中氮钾混施对产量影响高于氮肥单施。在果实品质方面,硬度随着单施钾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与单施用氮肥和氮钾混施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处理总糖含量和酸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总糖含量与施肥量呈正比关系,其中以氮钾肥混施处理增加量最多;酸含量与单施氮肥肥呈反比关系,与单施钾肥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密度调控对于维持林木养分平衡和提高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6月到2019年10月,以四川盆地南缘古蔺县刺竹子(Chimonobambusa pachystachys)纯林为对象,研究了5种密度调控(CK:10万株·hm-2;D1:4万株·hm-2;D2:5万株·hm-2;D3:6万株·hm-2;D4:7万株·hm-2)下刺竹子叶片氮、磷养分特征和竹笋产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处理下刺竹子叶片氮磷比均大于16,表明刺竹子生长易受到磷限制。D1和D2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氮含量;D3和D4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磷含量,显著降低了叶片氮磷比,缓解了磷限制。D3处理显著提高了刺竹子笋产量,增幅为21.60%,笋产量为3 690.05 kg·hm-2·a-1。刺竹子笋产量与叶片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研究区刺竹子生长易受到磷素限制,可对竹林适当施磷肥;密度调控显著改变了刺竹子叶片氮、磷养分特征,将研究区立竹密度保留在6万株...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毛白杨枝条生长及叶片内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以期为其育苗中科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设置4个处理,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对照,N1)、8g/株(N2)、16g/株(N3)、24g/株(N4),3次重复。结果表明:N3处理枝条长度分别比N1,N2提高了17.42%和7.68%,N3与N4之间无显著差异;5—9月,N3叶片内氮含量分别比N2提高了5.25%,11.74%,4.80%,7.81%,9.49%,N2显著高于对照;5,6,8月,N3磷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87%,20.77%,31.36%,N2,N3,N4之间无显著差异;8月,N2,N3,N4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5.62%,19.51%,20.24%,不同施氮量不会对毛白杨叶片内钾含量产生显著影响。综合分析认为,毛白杨育苗中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6g/株。  相似文献   

12.
2010—2012年在贵州干热河谷开展芒果氮磷钾田间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效应符合方程Y=-6.3602X2+13.981X+26.22,最佳施尿素量为1.099 kg·株-1,最佳产量为33.9 kg·株-1;磷肥效应符合方程Y=-3.5094X2+15.063X+22.249,最佳施钙镁磷肥量为2.146 kg·株-1,最佳产量为38.4 kg·株-1;钾肥效应符合方程Y=-8.3243X2+15.735X+22.249,最佳施氯化钾量为0.945 kg·株-1,最佳产量为34.4 kg·株-1。增施氮磷钾肥分别增产3.1%、16.1%和4.9%,肥料增产效应依次为:磷>钾>氮。  相似文献   

13.
氮素营养对西南桦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设置每株0,50,100,200,300,400,600mg7个氮素处理,开展西南桦幼苗指数施肥试验,探究氮素供应水平对西南桦幼苗生长以及叶片养分状况的影响,旨在揭示西南桦幼苗的氮素需求,确定其适宜施氮量。结果表明:1)西南桦幼苗的地径、苗高、生物量以及叶面积随着氮素供应水平的增加而增大,至氮施用量每株>200mg后其生长表现和生物量趋于稳定,而叶面积则显著递减;2)西南桦幼苗叶片N,P和K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增,叶片N和K含量在施氮量每株>200mg、生物量稳定之后仍持续增加,说明由于植株对N和K的奢侈消耗造成植株体内的养分积累,而叶片P含量在施氮量每株>100mg之后即趋于稳定,说明植株对P的需求已满足而保持其含量稳定;3)运用临界浓度法确定出西南桦幼苗叶片N,P,K的临界含量分别为37.8,4.1,24.4g·kg-1,最适含量分别为37.8~59.1,4.1~6.3,24.4~34.7g·kg-1,综合3个最适含量范围,推断出西南桦幼苗的最适施氮范围为每株200~400mg。  相似文献   

14.
以2年生岑溪软枝油茶(Camellia oleifera‘Cenxi’)嫁接苗、扦插苗为试验对象,在不同水分(28%~31%、15%~18%、9%~12%)和不同浓度氮素(0、0.375、0.75 g/株)条件下,测定其叶片膜透性和相对含水量。结果表明:在15%~18%条件下,不施氮的油茶幼苗叶原生质忍耐脱水能力强于施氮的油茶幼苗,而在9%~12%条件下,施加高氮(0.75 g/株)有利于油茶幼苗提高叶原生质忍耐脱水能力;同时,施加氮素也可以提高叶片的保水能力,在施加高氮(0.75 g/株)的情况下,叶片相对含水量的下降程度最小,有利于提高叶片的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5.
平欧杂种榛配方施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欧杂种榛"达维"为试材,以园地传统施肥量为对照,对配方肥中氮、磷、钾单因素施肥量进行了试验。通过测定试验树单株产量、果实百粒重、百叶质量、叶面积等指标,发现配方肥中氮、磷、钾含量对试验树果实百粒重、百叶质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单株产量、叶面积有显著影响。单株施氮量为300 g时,平均单株产量最高;单株施磷量为100 g时,平均单株产量最高;单株施钾量为100 g时,平均单株产量最高、平均叶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16.
油茶土壤养分和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对沼液用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沼液在油茶上的应用提供合理与科学的指导,以6年生油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了5个施不同沼液量的试验组(B_0:0 kg/株,对照组;B_1:10 kg/株;B_2:20 kg/株;B_3:30 kg/株;B_4:40 kg/株),连续2 a观测其对油茶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变化情况及对油茶果实产量、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对土壤肥力改良作用明显。在施沼液2 a后,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沼液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则趋于平稳。5组处理中,以B_4(40 kg/株)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改善效果最好。在油茶果实方面,施用沼液能有效提高油茶单株鲜果产量,改善油茶果实经济性状。不同沼液用量处理油茶鲜籽含水率、鲜出籽率、种仁含油率、鲜果含油率差异显著。与对照组B_0处理相比,B_3(30 kg/株)处理油茶鲜出籽率提高了56.7%,干出籽率提高了34.72%;B_4处理主要提高了油茶果实含油率,与对照相比,其种仁含油率提高了21.20%,鲜果含油率提高了58.93%。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油茶果实含油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以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果实含油率相关性最好。因此,施用沼液能够改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提高油茶果实含油率。  相似文献   

17.
毛竹林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结合"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的施肥试验,在毛竹林小年施肥后至大年新竹长叶的不同生长季节,采样分析了叶片氮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对不同生长季的叶片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与新竹产量进行回归分析显示:12月采集的叶样,叶片含氮量与新竹产量呈显著的抛物线回归关系,4月出笋期采集的叶样,叶绿素含量也与新竹产量呈显著回归关系;利用氮含量方程求算留养密度2 180株/hm2的毛竹林最高理论产量相应的最适养分含量和临界值,分别为31.1 5mg/g和32.55mg/g;对叶片氮含量及叶绿素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施肥后一个月(9月)两者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冬季(12月)两者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抛物线回归关系,说明毛竹叶营养与内部生理指标间具很强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用氮素指数施肥法对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幼苗进行不同施氮量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格木幼苗的苗高、地径以及根、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总体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降香黄檀幼苗的苗高、茎生物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地径及根、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根冠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苗高、地径和生物量3 个性状,确定格木、降香黄檀苗期的最佳总施N 量分别是1 000、5 000 mg/ 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模式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福建柏幼苗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福建柏幼苗为对象,设置平均施氮(相同间隔时间内施用等量氮素)、指数施氮(依据氮素指数添加)和对照(CK) 3种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根、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运用洛伦兹模型和抛物面模型拟合2种施氮模式下根系生物量与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化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最佳施氮模式和施氮水平。【结果】在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模式下,氮素施入对1年生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 2种施氮模式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根、茎和叶生物量均表现出随施氮量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指数施氮模式下,福建柏幼苗的根、茎生物量高于平均施氮处理;在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模式下,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比根长指标均高于CK,表现出各指标均随施氮量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指数施氮处理下福建柏根系各形态指标均高于平均施氮处理;抛物面模型具有较高的R2(0.922~0.978)和较低的RSS(0.234~0.841),拟合结果优于洛伦兹模型,能够精确预测不同施氮处理下的根系生物量以及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化。【结论】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均能促进福建柏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和根系生长,其中指数施氮模式优于平均施氮,最佳施氮水平为每株600 mg氮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花椒生产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2年生九叶青花椒为研究对象,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花椒-大豆、花椒-辣椒、花椒单作)和3个水平的施氮量(0、1.5、2.5 g/株),测定不同混作模式和施氮水平下花椒的干物质质量、光合指标及矿质养分含量。【结果】在3种种植模式中,施氮均能增加花椒干物质质量,在每株1.5 g施氮水平下,花椒-大豆混作能提高花椒的干物质质量。2种混作模式均会提高花椒的净光合速率,减少胞间CO2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在不施氮处理下,花椒-大豆混作模式和花椒-辣椒混作模式的花椒净光合速率比花椒单作分别增加了70.69%、59.28%。在每株0、1.5 g施氮水平下2种混作模式均降低了花椒胞间CO2浓度。在3种氮素施用水平下,混作模式对花椒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无显著影响。在每株2.5 g施氮水平下,花椒-大豆混作模式和花椒-辣椒混作模式的叶绿素含量分别比花椒单作模式高了34.39%、42.81%。在花椒单作和花椒-大豆混作模式中,氮素水平对花椒总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在花椒-辣椒混作模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