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水稻苗期耐淹涝特性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对生产上主栽的野败型三系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苗期耐淹涝能力的比较研究,杂交稻的耐淹涝能力的平均优势明显,且以显性效应为主。恢复系效应大于不育系;杂交稻淹涝后生存率与恢复系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不育系呈显著正相关。杂交稻的耐淹涝表现以偏父型和中间型为主(80%以上),偏母型比例低。恢复系、不育系耐淹涝能力强的,配出的杂交稻耐淹涝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2.
若干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明确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对杂交水稻性状表现的作用,并选育较好不育系和恢复系,选用4个不育系,3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12个组合,了11个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大多数产量与性状主要受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的控制,同时受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影响,而垩白面积则主要受特殊配合力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选取4个不育系、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水稻籽粒中重金属Q(Cd)和砷(As)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糙米Cd和As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育系和恢复系Cd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及二者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选育籽粒低Cd含量的组合,双亲的遗传改良和组合的评价筛选都很重要;不育系和恢复系As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显著,而特殊配合力效应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低As含量组合的选育关键在于组合的评价筛选;培育Cd低吸收的杂交稻组合,不育系遗传改良的效果最好,恢复系改良和组合评价筛选的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几个高粱不育系,恢复系的配合力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自选高粱不育系为被测系,7个常用恢复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格子方杂交设计,对9人主要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配合力符合育种目标,可以直接利用的不育系为哲23A和哲17A,恢复系为吉恢801;可作为转育改良材料的不育系为哲26A,哲3矬1/2731A,恢复系为3618,晋粱52/八叶齐。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外稻种资源在福建省的引进情况,并对引进水稻种质资源进行60多个农艺性状以及抗病虫性、抗逆境等特征特性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农艺性状特异(如大穗大粒品种)、抗病虫害、耐低磷、耐低钾和耐寒性强的种质资源。同时介绍了福建在水稻育种中利用国外稻种资源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6.
强化恢复系是获得强优杂交稻新组合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不育系相同而恢复系不同的情况下,所配组合杂种优势的强弱、综合性状的好坏、产量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受到恢复系的制约。我国在税三系恢复系的选育方面,主要是采取测交筛选和杂交选育的方法,育成的恢复系中,以明恢63最为突出,用其配组育成的汕优63,近10余年来一直是我国舢型杂交稻的主栽组合,是我国应用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杂交水稻组合。80年代以来,结合不育系的改良,以明恢63作恢复系与多个不育系配组,先后育成协代63、献改优63、D优63、红优63、特优63、马协优63、丝…  相似文献   

7.
冈型及D型杂交稻的选育、利用和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冈型及D型杂交稻是冈型及D型各同质不育系组配成的一群杂交稻。冈型及D型不育系是通过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途径,育成有生产价值的雄性不育系的首例,是继野败型、BT型杂交稻之后大面积投产的非野败胞质的新型不育系。它为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开发新胞质源展示了新的可行途径,开始打破杂交水稻生产上单一野败胞质的局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在组配中,早熟杂交稻的恢复系和改良不育系异交习性的保持东选育上也获较好效果。比较系统观察了细胞质效应在不育系主要性状、小孢子败育进程、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谱、可恢复性、组配杂种F1性状以及杂种后代育性表达分离等的影响,表明水稻品种细胞质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不育系及其组配杂种F1性状形成有特定遗传效应。在杂种组配规律研究上,观察到杂种性状观察值与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即总效应值),呈显著线性关系,另根据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粗放预测杂种性状优势的可信度,也是高的,对单株产量等性状实际观察值的检验表明.杂种亲本即不育系、恢复系须选择一般配合力高或中者,才有可能获较强优势杂种。关于水稻育性遗传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不同细胞质源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恢复系做测验系,用系×测验系分析法比较了水稻4个同核异质系[珍汕97B,D(汕)A,G(汕)A和W(汕)A]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胞质一般配合力方差(GCA)和特殊配合力方差(SCA)表明,在所测性状中,胞质基因对11个性状、核质互作对6个性状效应明显;不育胞质对多数性状表现负效应,可育胞质表现正效应;大多数性状的核基因组变异大于胞质基因组变异。不育胞质的一般配合力负效应可通过一些育种途径予以降低,胞质基因组是水稻目标性状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9.
王蔚风  徐庆国 《作物研究》2011,25(4):388-391
杂交稻产量性状具有极大正向杂种优势的同时又与米质性状成负相关。杂交稻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各米质性状之间存在诸多联系。这些品质性状由不育系和恢复系共同决定。因此,可采用籼粳混合进行杂交、亚种间的基因渗透、分子选育等选育组合方式,进行优质杂交稻不育系与恢复系组配优质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0.
亲本性状配合力改良是提高水稻杂种优势水平的重要环节。利用粳稻恢复系武育粳3号R的单株有效穗数优异配合力标记RM208-180条带,以武育粳3号R为供体亲本,宁恢8号为受体亲本,通过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杂交、回交和自交,获得了RM208位点为180 bp纯合条带的宁恢8号遗传背景的改良恢复系4个。改良恢复系8010-4-10、8010-4-14和8012-2-9分别与BT型雄性不育系863A配组,3个杂交组合单株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宁恢8号,分别提高65.5%,56.9%和86.2%。3个组合的生育期和株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单株有效穗数、单株日产量和单株产量显著增加,表明在不育系相同的条件下,改良的恢复系在目标性状的配合力上得到了明显改良。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三系选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就单低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转育,雄性不育系胞质基因类型对杂种恢复率的影响,以及三系种质基因在杂种中遗传效应的研究,提出了低芥品质和恢复基因是易获得的,而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优良性状、不育系的稳定性和恢复系的配合力却是应着力选育的。在恢复系繁育中,考虑到生物学混杂问题,应用细胞质为“S”类型的恢复系要比“N”类型恢复系再繁殖用于制种,杂种F1恢复率高25-51.5%。由于不育系和带有不育胞质恢复系的细胞质基因“S”,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细胞核基因“rfrf”,恢复基因“RfRf”在杂种中均存在一定的遗传效应。所以,在选育强优势组合时应注意“三系”种质基因优良性状的选育。  相似文献   

12.
以水稻品种B5(含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Bph15)为供体亲本,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两系不育系C815S为受体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2个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导入C815S,获得3个同时携带2个抗性基因的纯合改良株系。苗期群体鉴定和大田成熟期鉴定表明,3个改良不育株系的褐飞虱抗性均为3级,表现为抗;而受体亲本C815S为9级,表现为感。农艺性状考察表明,改良不育株系基本保持了受体亲本的优良性状,部分穗部性状还显著优于C815S。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聚合Bph14和Bph15基因改良不育系褐飞虱抗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三系杂交水稻F1是由不育系与恢复系配组而成的,而稳定的不育系又是由相应的理想的保持系回交转育而来,是保持系的同核异质体,其性状主要由核基因决定,而且保持系能结实各性状完整。因此,用不育系配组,对应的保持系为对比材料遗传效果是一致的。本试验的目的是为有效地选育保持系进而转育成不育系及配制强化新组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材料和方法用野败型的珍汕97A、V20A、龙特甫A、福伊A、地谷A、黄菲A、宇菲人、天谷A、亩伊人等9个税稻不育系,与强优恢复系明恢63配制相应的9个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威代63、特优63、福优63、…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与水稻产量性状相关的QTL位点标记分析了15个杂交水稻亲本间(4个不育系和11个恢复系)的遗传差异,结合15个亲本所配组合(44个)的F1表现,研究了基于QTL位点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r=0.31*),而与其它主要产量构成因子的优势相关不显著。为分子标记预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米质性状的亲本配合力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摘要: 利用水稻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半双列杂交方法,对F1的米粒长宽比、精米千粒重、垩白度、碱消值、胶稠度等5个主要米质性状进行了亲本配合力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获得了与这些性状极显著相关的18个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其中,米粒长宽比4个,精米千粒重3个、垩白度4个、碱消值4个、胶稠度3个。这些标记可以直接用于杂种米质预测和亲本的分子辅助育种改良。同时,进行了亲本与F1在这些性状上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米粒长宽比和精米千粒重两个性状上,恢复系和不育系对F1的相关系数都很接近。然而在垩白度、碱消值和胶稠度上,母本对F1的相关系数显著大于父本,表现出母性遗传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回顾了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15 a来选育的实践,总结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的经验与体会.1)利用籼粳交加花药培养快速稳定技术选育三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育种难度大,成效低;2)选育优质不育系,低代品质鉴定是关键;3)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选择,应从柱头外露率和田间自然异交结实率两方面考虑;4)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性状的遗传改良选育新的不育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选育抗稻瘟病水稻不育系是非常必要的,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米质现状研究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44  
以具广泛代表性的6 个不育系和9 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54 个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现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米质状况。结果表明,参试组合的大多数米质性状均表现良好:在分析的11 个性状中有5 个(糙米率、精米率、精米长、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全部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2 个性状(精米长宽比和蛋白质含量)二级达标率在77.8% 以上。但在垩白粒率、垩白大小、整精米率、胶稠度等4 个性状上达标率低,存在明显的不足。提出了在杂交稻优质育种中不育系应注重降低垩白、提高胶稠度,恢复系应把降低垩白粒率、提高整精米率作为主攻目标,兼顾蛋白质含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C418对红莲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高效选育红莲型(Honglian,HL)粳稻恢复系有助于HL型杂交粳稻育种,对促进三系杂交粳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Rf6是一个HL型恢复基因,来源于HL型籼稻强恢复系9311。前期研究中,在以9311为供体、日本晴为受体的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鉴定出携带Rf6的株系R1093。本研究利用R1093与BT型粳稻恢复系C418(携带Rf1)杂交,通过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Rf6导入C418中,进行Rf6Rf1聚合育种;利用BT型、HL型六千辛A进行测交鉴定改良系的恢复力。【结果】共获得12个BC3F4株系和55个BC4F3株系,其中6个改良系的农艺性状已基本接近C418;测交鉴定结果表明聚合Rf6的改良系对HL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达到85%以上,可应用于水稻生产;对BT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提升效果不显著。【结论】聚合Rf6能有效改良BT型粳稻恢复系对HL型粳稻不育系恢复力,是选育HL型粳稻恢复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C815S衍生的8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505S、614S、706S、711S、712S、714S、715S和718S)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的配合力,采用8个不育系和25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案配制的200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8个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所有性状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不育系×恢复系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糙米率、粒长、粒宽的恢复系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不育系,整精米率、长宽比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恢复系,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不育系和恢复系一般配合力方差相当。所有性状广义遗传力均在83%以上,狭义遗传力总体上表现为粒宽粒长糙米率长宽比垩白粒率整精米率精米率垩白度,其中粒长和粒宽的狭义遗传力大于80%,垩白度的狭义遗传力仅35.99%。614S、712S和715S的整精米率和长宽比一般配合力均表现为微弱的负效应或正效应,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现出较大的负向一般配合力,可望配制出整精米率高、长宽比大、垩白度低的优质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2月27日,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邀请有关专家,对水稻研究所所承担的"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及两系杂交稻组合选配"等5个2011年省属公益类科研专项进行评审验收。"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及两系杂交稻组合选配"、"三系杂交稻亲本的分子遗传改良与强优组合的选育"、"优质、抗稻瘟病水稻不育系繁源A强优势组合的配制与利用"、"水稻区试数字化平台建设及在育种上的应用"等项目共育成3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育成2个优质水稻不育系,改良育成1个抗稻瘟病恢复系,配制了30多个品种参加省级各级区域试验,建立了水稻研究所水稻苗头品种所区域试验平台。"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机插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