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江省油菜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薹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蔬菜,富含糖类、维生素类和锌、硒等微量元素.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栽培相对简单,产量高[1],具有填补春季应季蔬菜种类短缺的优势,是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业态.因此,在全国油菜种植区域掀起了油蔬两用型/油菜薹专用型油菜新品种培育、油菜薹高产栽培技术、油菜薹品质分析技术和油菜薹产业化方面研...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采摘菜薹对油菜籽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采摘油菜薹4200kg/hm^2时,油菜籽产量没有显著下降,经济收益增加12452元/hm^2;摘薹后追施油菜专用肥150kg/hm^2,油菜籽产量比不摘薹、摘薹不追肥分别增加8.1%、9.2%,收益分别增加12884、432元/hm^2。摘薹明显推迟油菜花期和延长生育期,摘薹不追肥和追肥比不摘薹的成熟期分别延长7、9d,但不影响油稻轮作制中水稻的正常生产。研究结果说明,油菜适当摘薹不会对油菜籽产量产生负面影响,是增加油菜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摘薹后追施一定量的肥料具有提高油菜籽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油菜薹通常指甘蓝型油菜抽出的嫩薹,以食嫩茎为主,配合茎上嫩叶,有爆炒、下火锅、凉拌、腌渍[1]、白灼等多种食用方法,口感清脆、微甜、爽口,品质风味独具特色,显著区别于白菜薹与红菜薹,同时甘蓝型油菜薹因富含维生素C和钙、硒、锌等营养元素[2],及纤维素和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维生素而具有提高免疫力、预防骨质疏松、改善便秘、增强男性生殖功能[3]等多种功效。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AACC,2n=38),又称油菜,属于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由白菜(AA,2n=20)和甘蓝(CC,2n=19)自然杂交、加倍而成[1],营养体优势比白菜更明显。白菜是我国南方传统的秋、冬、春季时令叶用、薹用蔬菜,在长江中下游各大、中城市上市量占蔬菜上市总量的30%~40%[2]。与白菜相比,油菜可一菜两用或油蔬两用,即前期采摘主薹、后期收获油菜籽,以提高油菜种植效益,促进油菜多功能利用,增加收益。甘蓝型双低油菜薹营养丰富,维生素C和钙、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红菜薹,可溶性总糖、粗纤维等营养指标与红菜薹相当[3]。油菜保鲜期长,耐储存,选择常用的PE包装袋,甘蓝型双低油菜薹在4℃条件下贮藏第5天时仍然保持嫩绿的颜色[4]。油菜菜薹,经烹饪,色泽翠绿,有劲道,略带油香味。  相似文献   

5.
摘要:总结了广东省油菜多功能利用的模式及其特点、应用现状,其中模式包括“菜用+油 用”“观花+油用”“蜜源+油用”“观花+蜜源+油用”“菜用+绿肥”“菜用+花用+蜜用+油 用”“菜用+花用+蜜用+绿肥”“菜用+花用+蜜用+饲用”等,在此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 了广东省油菜多功能利用的气候、品种、产品、市场等优势,规模小、品种知名度不高、产业链不健全 等劣势,人才、旅游、销售等方面的机遇及自然灾害、研发队伍不足、劳动力成本高等方面的挑战,并 提出了广东省发展油菜产业的建议,如选育新品种、延长产业链等。  相似文献   

6.
刘丽 《西南园艺》2011,(Z1):62-65
应用正交试验从移栽叶龄、种植密度、薹肥施用量、摘薹高度等4个方面对双低油菜"渝油21号"油蔬双收的油菜籽产量、油菜薹产量、产值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栽叶龄35d、种植密度9000株、薹肥施用量4kg、摘薹高度15cm是双低油菜"渝油21号"油蔬双收的最佳栽培组合,油菜籽667m2产量达136.67kg、油菜薹667m2产量达541.67kg,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667m2产值最大达1201.67元。  相似文献   

7.
摘要:宜油薹1号和宜油薹2号是宜春市科学院选育的富硒早熟菜薹专用型油菜新品种,均具有成熟早、抗病性好、风味佳、商品性好、硒含量高等特点;其中,宜油薹1号播种50 d左右即可采摘菜薹上市,每667 m2产量700 kg左右,硒含量达到0.014 mg/kg以上;宜油薹2号播种65 d左右可以采摘油菜薹上市,每667 m2产量800 kg左右,硒含量达到0.018 mg/kg以上。宜油薹1号和宜油薹2号均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6~2008两个年度进行的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大区对比试验和摘薹适期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油蔬两用油菜的产量、效益、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和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最适摘薹高度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是一项增收显著的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自菜薹和菜籽两用油菜品种问世以来,经过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和油菜种植者十多年的共同努力,油菜薹已逐步被广大市民所认识.近几年,油菜薹的销售价格一直高于红菜薹和白菜薹,油菜薹的销售收入远远高于油菜籽的销售收入,尤其是城市周边,中油杂11号等菜薹和菜籽两用油菜品种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白1号系采用品种(系)间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其花雪白,种子含油量45.0%,芥酸含量0.9%,硫苷含量18.0μmol/g,符合甘蓝型油菜的双低标准。沪白1号适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种植,登记编号:GPD油菜(2021)310115。双低甘蓝型油菜薹(俗称油菜薹,下同)通常指其抽出的嫩薹,摘取15~20 cm菜薹作蔬菜.  相似文献   

11.
菜薹和乌塌菜核不育位点基因频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薹(Brassi cacampestris 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和乌塌菜(B.campestris ssp.chinensis var.rosularis Tsen et Lee)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的两个变种,异花授粉,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由于迄今未能找到适宜的杂交制种手段,其杂种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因为菜薹和乌塌菜中缺乏好的雄性不育源,转育近缘的大白菜核不育基因,是选育其雄性不育系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每年开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农业都会成为举国上下的热议话题,期间,农业的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被人们反复探讨。一次又一次,围绕“农业机会论”的舆情经历着从爆发到冷却的过程。而无论机会能否到来,都有一群人在寒冬腊月里抗雪保苗,在高温炙烤中抢收补种,这混合着心血与汗水的一幕幕,拼凑出基层农技人员的全部愿景:对农民利益的保障,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对产业规律的重塑,以及对粮食安全的担当。对他们来说,农业从来无所谓机会,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必须肩负起这份责任,无可回避,更不容推脱。  相似文献   

13.
邓杰  王辉  程锋  武剑  王晓武 《园艺学报》2012,39(4):661-668
 利用叶缘光滑无裂刻的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Lour)Olsson]材料‘Z16’和叶缘深裂的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var. yellow sarson Prain)‘Yellow Sarson 143’构建的120 个株系的BC2DH 群体及已构建的包含10 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利用JoinMap4 软件及MQM 作图法,对叶缘裂刻性状进行QTL 定位分析。3 次重复试验中,分别在第3、10 号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各检测到1 个控制叶缘裂刻性状的QTL,具有重复性。各QTL的LOD值在7.66 ~ 18.99 间,可解释26.4% ~ 44.7%的表型变异。通过大白菜与拟南芥注释基因比对,生物活性赤霉素(GA1、GA4)合成的关键基因BrGA20ox3位于第10 染色体的QTL 区域,对143 施加外源赤霉素GA3 能明显抑制叶缘裂刻表型,因此BrGA20ox3为控制叶片裂刻的可能候选基因。对BrGA20ox3 克隆测序获得与该基因共分离的特异标记(BrIDlobe-2),对进一步研究叶缘裂刻性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植株在生长初期就通过低温春化,引起花芽分化及抽薹开花,以致植株不能形成叶球的现象称为先期抽薹,这给蔬菜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选育耐先期抽薹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掌握抽薹性状的遗传机理有助于耐先期抽薹品种的选育。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芸薹属蔬菜抽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子标记及抽薹分子机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对10个青梗小白菜品种春季种植的主要经济性状、耐抽薹性和抗病性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韩冠、京绿2号等品种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只要选择适宜的播期,适期采收,就可在宁波地区春季栽培。  相似文献   

16.
影响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影响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单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54个基因型之间的小孢子胚诱导率差异显著; 对供体材料低温处理, 在0~5 d范围内小孢子胚诱导率差异不大, 超过5 d则明显降低; 高温诱导在12~60 h范围内差异不大, 超过此范围则小孢子胚诱导率明显降低; NLN培养基中添加生长素(NAA) 和细胞分裂素(6-BA) 对小孢子胚诱导率影响不大, 添加的浓度过大时小孢子胚诱导率反而降低; 活性炭的有无和浓度大小对小孢子胚诱导率影响极大。通过基因型、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活性炭4因素分析表明: 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 活性炭不同浓度之间差异显著; 基因型与活性炭不同浓度之间的互作差异显著; 其它的5个一级互作、4个二级互作和1个三级互作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抽薹及开花对于芸薹属作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性状,对该性状的深入研究对芸薹属作物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通过综述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调控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芸薹属作物的研究仍主要在确定具体基因位点标记和基因功能方面,而对相关基因的整体系统研究还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蔬菜种植都是黄冈市的“金字招牌”,是推动全市农业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黄冈市蔬菜产业在原有高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突破,背后的发展动因以及整体思路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运用同源基因克隆法从‘上海青’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var. ommunis ‘Shanghai Qing’)和‘四九’菜薹(var. parachinensis‘Sijiu’)叶片中分离到FLC的同源基因BcFLC的编码序列、启动子以及内含子1序列;序列比对发现,二者编码的核苷酸序列几乎完全一致,而且启动子及内含子1序列也无实质性差异;对‘上海青’进行人工低温春化处理,BcFLC1基因在‘上海青’茎尖的表达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低温处理20 d时BcFLC1基因的表达已经非常弱,低温处理30 d时,表达已检测不到,花芽分化石蜡切片也表明,低温处理20 d,茎尖已开始向生殖状态过渡。BcFLC2基因在‘四九’菜薹未现蕾之前的叶片中有强表达,而现蕾之后叶片中则检测不到。  相似文献   

20.
邓杰  王辉  程锋  武剑  王晓武 《中国蔬菜》2012,1(10):14-25
利用2套白菜类作物双单倍体(DH)群体与分别包含230、143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叶长、叶宽、叶片形态指数(叶宽/叶长)3个叶片形态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两个DH群体中,在6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9个QTLs位点,其中6个QTLs与叶长相关,2个QTLs与叶片形态指数相关,1个QTL与叶宽相关。这些QTLs分别位于连锁群A01、A03、A05、A06、A09和A10上。各位点的遗传贡献率介于7.1%~28.1%之间。其中,叶长与叶片形态指数的QTLs在两个群体中定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相近的位置。通过亲本重测序数据对Z16_SZQ F1 DH群体进行标记加密,最终将叶片形态指数QTL定位于标记BrID111431位点处,对该位点白菜注释基因分析发现在距BrID111431标记54 Kb处存在可能的候选基因BrXTH9。95份白菜类作物构成的自然群体转录组数据表明该基因的表达量与叶片形态指数存在极显著相关性,BrXTH9可能在白菜类作物中参与了叶片形态指数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