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唐古拉山地区高原牦牛生存环境及生产性能进行了调查:目前该地区现有牦牛12 400头,其中,适龄母牛4 442头,母畜比例为35.82%。通过对当地牦牛产肉性能,泌乳性能、产毛性能、役用性能、繁殖性能测定说明唐古拉山地区牦牛对高寒的气候环境及粗放的饲养管理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为了做好保种工作并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牦牛的生产性能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当前,部分养殖户在牦牛育肥技术、饲养管理以及疫病防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这不仅影响牦牛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还会导致养殖成本的增加和收益的减少。本文将对一家牦牛育肥养殖效益的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唐古拉山牦牛的生境条件、特征及生产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古拉山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和景观物种。它以对高原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原畜牧业的优势畜种。海拔高度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制约条件,高原上海拔直线上升,形成垂直性气候,各种生物随之变化。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孕育了消化粗纤维能力强,耐饥饿、耐缺氧的唐古拉山牦牛。1唐古拉山牦牛的生境唐古拉山牦牛分布于唐古拉山镇辖区的5个牧业社。唐古拉山镇位于青海省西端,孤悬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脉北坡,西、南与西藏那曲藏族自治州毗邻,东、北隔马兰马拉山与当曲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治多、杂多两…  相似文献   

4.
德令哈地区牛皮蝇蛆感染牦牛的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德令哈地区的698头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共查出阳性622头,感染率为89.11%,平均感染强度为21.84个。  相似文献   

5.
牛囊尾蚴是由牛带绦虫(无钩绦虫)的幼虫-牛囊虫(牛囊尾蚴)寄生在肌肉内引起的,牛带绦虫寄生在人的小肠,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是一种主要的人畜共患病,天峻地区牛囊尾蚴病感染情况调查未见报道过,笔者于1991-1996年9月-11月份,对本县肉菜公司上缴的12乡的牦牛,用随机抽样法进行牛囊尾蚴病的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检出感染牛11头,感染率为0.484%,为天峻地区牛囊尾蚴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并对今后本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牛皮蝇是一种对牛危害比较严重的外部寄生虫,成熟的幼虫主要是在牛的背部皮肤下组织内进行寄生,严重影响了牛的生长发育,导致牛消瘦、泌乳下降甚至发育不良等。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可知,青海省海晏县金滩乡牦牛感染牛皮蝇的情况不严重,感染率为10%左右,7月份的感染率为9.50%,每个月的平均感染数为1.88~2.26。  相似文献   

7.
用试管凝集法(SAT),对唐古拉山的牦牛进行了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测,共检198份血清样品,检出阳性血清2份,阳性率为1.01%。  相似文献   

8.
唐古拉山牦牛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试管凝集法(SAT),对唐古拉山的牦牛进行了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测,共检198份血清样品,检出阳性血清2份,阳性率为1.01%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青海省唐古拉山牦牛群体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遗传背景。[方法] 对52头唐古拉山牦牛个体mtDNA D-loop区序列进行测定后,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确定其核苷酸变异位点和单倍型数目,计算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大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在619 bp唐古拉山牦牛D-loop区序列分析中,排除2处插入(缺失)后共检测到31处多态位点,包括单一多态位点5处和简约信息位点26处。根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13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821±0.043和0.007±0.004。与我国其他18个家牦牛品种和野牦牛相比,唐古拉山牦牛群体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值均较低,表明该群体遗传变异较为贫乏,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以美洲野牛为外群,邻接法(即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唐古拉山牦牛群体13种单倍型分布在A、B、C、D和E五种单倍型组中,且聚为2个大的母系分支(即I和II),支系Ⅰ占比为77%,提示唐古拉山牦牛由2个母系支系组成,拥有2个母系起源且以支系Ⅰ为主。 [结论] 唐古拉山牦牛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由2个母系支系组成,以支系Ⅰ为主,推测其有2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10.
青海牧区草地资源丰富的特征,牦牛是该牧区最常见的家畜.虽然牦牛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是也需要当地养殖户能充分了解牦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及生长规律等特点,在养殖过程中为牦牛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营养全价均衡的优质饲料和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确保获得理想的养殖收益.  相似文献   

11.
天峻县牦牛繁殖现象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地处青海高原特定生态环境下牦牛的发情季节、发情期、发情周期、排卵时间、怀孕期、情期受胎率、总受胎率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2.
天祝白牦牛生产力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作森 《中国牛业科学》2010,36(5):76-77,80
为查清白牦牛生产力低的原因,对本地自然放牧的10群牦牛跟踪调查了3年,基本弄清了白牦牛牛群结构不合理,产犊率低是最基本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项改进措施:公牛提前到2.5周岁出栏;基础牛群冷季采用放牧+暖棚+补饲的饲养方式;冷季出栏牛采用暖棚育肥待机出栏的方式。这些措施具有可行性并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麦洼牦牛冷季补饲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提高麦洼牦牛冷季成活率.[方法]在红原县的三个示范户中开展麦洼牦牛冷季补饲试验.补饲时间为2008年1~4月份,比较全群全期补饲青干草+精料模式与当地的传统的"少量补饲"模式的效果.试验牦牛分为1.5岁育成牛、6~8岁经产的空怀带犊母牛和6~8岁的经产怀孕母牛.分析的指标包括体重,体尺及死亡率.[结果]表明,尽管除了部分体尺指标外,大部分体重体尺指标均表现了"掉膘",但试验组育成牛与空怀母牛相对于对照组在体重上减少较少(P <0.05),试验组牛只的越冬死亡率及怀孕牛的初生流产、死亡率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说明冷季补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牦牛犊补饲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头哺乳期高原型牦牛犊用于补饲试验。试验末期试验组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分另Ⅱ达到83.83±2.64cm,86.17±3.87cm,102.50±4.72cm和70.92±6.38kg,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19cm,3.10cm,1.93cm和7.56kg。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人工补饲来补充牦牛犊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的方法在传统的牦牛生产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提高甘南牦牛的个体生产性能,研究放牧条件下甘南牦牛的饲养管理模式,[方法]本课题通过引进大通牦牛,加强种公牛、母牦牛的饲养管理,对杂种犊牛进行全哺乳暖棚育肥试验,[结果]表明,甘南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繁殖成活率都显著升高,流产率和犊牛死亡率下降明显.所产犊牛的初生重大,生长发育快.经全哺乳培育和暖棚育肥的犊牛,初生重和体尺与对照组相差不大,到6月龄断奶和12月龄体重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甘南牦牛杂交改良的综合饲养管理模式,从而指导甘南牦牛的生产.  相似文献   

16.
TMR饲喂技术在规模化养殖场的应用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TMR技术的使用,保证了奶牛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充分发挥了奶牛的生产潜能,提高了当地饲料资源的利用率,简化了养殖技术,降低了劳动成本,为优质安全的奶业生产、为生态环保型奶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7.
家牦牛与不同野血牦牛染色体组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比较分析了家牦牛、1/2野血牦牛及3/4野血牦牛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家牦牛、1/2野血牦牛和3/4野血牦牛的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60,常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性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家牦牛和野牦牛的染色体组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野血牦牛复壮家牦牛的效果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提高野血牦牛的整体生产水平.[方法]对l/2野血牦牛和家牦牛的初牛犊牛和6月龄1/4野血犊牛进行了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1/4野血初生牦犊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比家牦牛初生犊增加1.80 cm、3.42 cm、2.28 cm和1.27 kg,分别提高了3.51%、7.33%、4.12%和11.05%.6月龄1/4野血牦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比同龄家牦牛增加4.78 cm、5.10 cm、6.74 cm和7.94 kg,分别提高了6.70%、6.90%、7.58%和20.00%(P<0.01).[结论]家牦牛导入野牦牛血可促进牦牛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浅谈高原牦牛生产现状及提高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高原牦牛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逐步提高高原牦牛生产性能的方向,阐述了进一步发展高原牦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牦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病的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藏那曲地区牦牛发病死亡数量较大,本病症状与大肠埃希氏菌病极为相似。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细菌学、血清学检查鉴定,动物回归试验,首次证明引起那曲地区牦牛死亡的病因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