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孢子离体培养技术对铁线蕨进行了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把经过消毒灭菌的孢子囊从孢子叶上切下,进行破碎取出孢子后接种到1/2MS培养基上,孢子萌发较快,萌发后的原叶体接种到MS培养基上能得到较大的扩繁速率,叶原体诱导孢子体在试管内诱导难度较大,可采用0.1%KH2PO4诱导剂在试管外诱导,更适合叶原体向孢子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以荷叶铁线蕨孢子体为材料,在不同基质上进行无菌诱导,孢子萌发后利用孢子体进行基质诱导原叶体。试验结果表明:诱导原叶体的最佳基质为泥炭:珍珠岩=6:1;孢子体增殖的最佳类型为直径0.5,不同于已有的研究结果,生根的效果不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在海南岛的野生生境,以了解扇叶铁线蕨适生环境,并基于调查结果对扇叶铁线蕨观赏特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5.
6.
7.
目的:为了提高脱皮马勃单孢子菌种的分离效果、以及探讨脱皮马勃孢子萌发对自然生境条件的要求,方法:进行了不同温度、不同营养物及浓度和光照等条件对其孢子萌发影响的研究。结果:25℃是脱皮马勃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葡萄糖和Bonar液可促进孢子萌发,而氯化钠则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光照或黑暗对孢子萌发无影响;来源于两个不同年份的孢子萌发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统计了蜈蚣草孢子的萌发情况,包括萌发率、萌发时间,寻找出了蜈蚣草孢子组织培养的最佳孢子萌发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11.
鹤望兰无性繁殖试验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采用鹤望兰的种子和短茎切段作外植体进行了组织培养 ,结果表明 :两种外植体在加入高浓度 6 BA (2 0mg·L- 1 )的培养基和低浓度 6 BA (3~ 7mg·L- 1 )的培养基上交替培养 ,既能防止褐化 ,又能获得再生芽。种子切段培养是通过类似原球茎的方式再生 ,短茎切段是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再生 相似文献
12.
13.
‘薄壳香’核桃组培中的褐化及防止措施研究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以‘薄壳香’核桃为试验材料, 对其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的发生及防止措施作了探讨。结果证明: 褐化发生程度与培养温度、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无机盐含量、外植体本身的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较高培养温度、培养基中较高浓度无机盐、较高浓度激素及木质化程度高的外植体都会促进褐化的发生;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会抑制褐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16.
脱毒砧木Mirabolano 29C无性繁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rabolano 29C(Prunus oernsifara)原产美国加州Gregory Bros.Nursery,是欧美地区广泛用于李、杏等核果类果树的优良砧木,能抗根癌病和线虫。2002年从意大利引进Mirabolano 29C脱毒苗第一代进行无性快繁试验。(1)以MS、MS-R、G、L、F14共5种培养基进行研究。MS-R:除NH4NO3、KNO3为MS的1/4,其余所有元素同MS;G、L的微量元素、铁盐及有机成分同MS;G:KH2PO4 500(mg·L-1,单位下同)、MgSO4·7 H2O 440、(NH4)2SO4 160、KNO3 3000、 相似文献
17.
采用资料收集与分析、访谈调查、实地调查和试验总结等4种调查方法,对三峡库区特有药用与观赏植物荷叶铁线蕨的濒危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荷叶铁线蕨濒危的主要原因除了分布区域狭窄、适生环境稀少、有性更新困难、以及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等自身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肆意破坏和对其植株的私挖乱采,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木绣球的腋芽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生长激素,研究不同浓度激素及组合对木绣球离体快繁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把经过消毒后的腋芽接种到芽诱导培养基MS+6-BA 0.5mg/L+NAA 0.05mg/L上效果最好,诱导率达到100%;增殖阶段仍然采用MS+6-BA 0.5mg/L+NAA 0.05mg/L配方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到4.90;生根阶段采用1/2MS+NAA 0.50mg/L配方为好,生根率可达100.0%,且植株生长状况良好,根系健壮。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凹玻片法和不同培养基法,通过黄花乌头不同器官部位等处理条件对黄花乌头根腐病镰刀菌的生长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黄花乌头各部位培养液当中病原菌的孢子均可以萌发,其萌发顺序为:茎>叶>花>果>根>对照,其中最适宜的萌发部位均为茎部和叶部;在不同器官部位培养基中,病原菌的菌丝生长速率也是茎>叶>花>果>根>对照,其中茎部处理生长速率最快,以上研究结果均与实际的病害发生部位相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