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重组鸡白细胞介素-2(IL-2)对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苗的免疫效果,将重组IL-2蛋白和禽流感灭活疫苗联合免疫14日龄SPF鸡,免疫后每周测定一次血清抗体效价﹑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最后计算攻毒保护率。试验结果表明:重组IL-2蛋白具有增强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提高了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增加了脾脏T淋巴细胞CD4+﹑CD8+亚群数量。  相似文献   

2.
为研制鸡球虫早熟系疫苗,探讨早熟系诱导的细胞介导免疫机理,实验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堆型艾美球虫早熟株免疫雏鸡后,在不同时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 T和CD8 T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CD4 T数量动态变化显著高于不免攻毒组(P<0.05),免疫后16天达到高峰;不免攻毒组攻毒后上升速度较快,于攻毒后1周达到高峰。CD4 T的数量变化,说明它在启动细胞免疫应答和控制再次感染中发挥着作用。免疫组CD8 T数量动态变化亦显著高于不免攻毒组(P<0.05),免疫组和不免攻毒组CD8 T数量均在攻毒后1周达到最大值,表明CD8 T在抵抗感染中起作用。各组间CD4 T/CD8 T比值无明显差异,但免疫组CD4 T/CD8 T变化较为平缓。上述堆型艾美球虫早熟系免疫雏鸡后,CD4 T和CD8 T在不同时间数量的增减及其比值的变化,将为早熟系疫苗在生产实践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明确柔嫩艾美耳球虫对球虫易感性差异鸡种的致病性,本研究以1×10~5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的剂量分别感染对球虫具有抗性的藏鸡和易感的隐性白羽鸡,接种后观察记录各组鸡的临床表征、血便记分、死亡率、增重、盲肠病变记分、卵囊产量,并于感染前和感染后3、6和8 d每个品种分别随机选择5只鸡采集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仪(FCAS)检测外周血CD4~+T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结果显示,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后藏鸡相对增重率高于隐性白羽鸡,死亡率、血便记分和盲肠病变记分均低于隐性白羽鸡,但卵囊产量高于隐性白羽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面,感染前,藏鸡CD4~+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高于隐性白羽鸡。感染后第3天,藏鸡CD4~+、CD8~+ 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下降,隐性白羽鸡CD8~+ T淋巴细胞数略有下降,CD4~+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上升,但CD4~+/CD8~+比值仍显著低于藏鸡(P0.05)。感染后第6天,2个品种鸡CD4~+ 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下降,其中藏鸡表现为显著下降(P0.05),而隐性白羽鸡仅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隐性白羽鸡CD8~+ T淋巴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第8天,2个品种鸡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藏鸡CD8~+ 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隐性白羽鸡(P0.05),但CD4~+/CD8~+比值显著低于隐性白羽鸡(P0.05)。结果表明,球虫对藏鸡和隐性白羽鸡的致病性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构建了编码ILTV糖蛋白gB基因的重组DNA疫苗pgB,为测定该DNA疫苗与鸡IL-18联合免疫的试验效果,将pgB、pIL-18分别以单独和联合的方式免疫21日龄SPF雏鸡,免疫后每周抽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ELISA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二免疫后第3周用100 ELD50ILTV强毒进行攻击。结果显示,pgB和pgB与pIL-18联合免疫组均能诱导鸡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其中以pgB与pIL-18联合免疫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明显高于单独pgB免疫组(P0.01),87%抵抗ILTV强毒的致死性攻击。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方(青蒿、常山、仙鹤草、何首乌、白头翁及白茅根)制剂的最佳条件及其对感染球虫鸡存活率、血便计分、每克粪便卵囊数(OPG)及免疫细胞等的影响,试验筛选了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方制剂的最佳中药浓度、接菌量、培养时间和pH值。用在该条件下发酵的中药制剂对正阳三黄鸡进行抗球虫感染试验,试验鸡分为空白对照组、球虫攻毒组、地克珠利组、纯中药组、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及鼠李糖乳杆菌组;21日龄时分别称量各试验组鸡的体重,计算存活率、OPG值及检测血便记分与血液中的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结果显示:中药浓度为1.5 g/mL、接菌剂量为2%、培养时间为18 h、pH为6.5时,鼠李糖乳杆菌活性最高;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试验鸡21日龄体重和14~21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球虫攻毒组、纯中药组和鼠李糖乳杆菌组(P<0.05);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血便记分和OPG值显著低于球虫攻毒组、纯中药组和鼠李糖乳杆菌组(P<0.05);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中药组CD4+、CD8+T...  相似文献   

6.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乳仔鼠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含量,研究添加不同剂量的板蓝根多糖(RIP)对缺乳仔鼠免疫器官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表明,RIP可以提高缺乳仔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对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效果最佳的RIP剂量随日龄增大而减小;RIP可以增加缺乳仔鼠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CD3+T淋巴细胞数量在7-28日龄时,A、C、D组与B组差异显著(P0.05);CD4+T淋巴细胞数量在7-21日龄时,A、C、D组与B组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以及CD4+/CD8+比值随着日龄的增加有所下降。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RIP可以促进缺乳仔鼠免疫器官发育,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固始鸡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含量来研究添加不同剂量的糖萜素对固始鸡免疫器官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表明,500、700 mg/kg糖萜素组的免疫器官指数及CD4+/CD8+比值显著(P<0.05)高于其余各组。因此,一定剂量的糖萜素可以促进固始鸡免疫器官发育,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重组ChIFN-γ增强鸡球虫细胞免疫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初步探讨了重组鸡γ干扰素(rChIFN-γ)对鸡体抗球虫细胞免疫的增强效果,分别给7日龄和14日龄雏鸡邓E.tenella孢子化卵囊免疫并同时肌肉注射500U rChIFN-γ后,于21日龄以同源E.tenella攻虫.试验结果显示:rChIFN-γ处理组的试验雏鸡脾脏和胸腺免疫器官指数显著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在21日龄时的淋巴细胞转化水平(1.14)也显著高于卵囊免疫对照组(0.95)(P<0.05);ABC染色结果表明rChIFN-γ可以显著增加试验雏鸡脾脏和盲肠的CD4 、CD8 T淋巴细胞数量;Griess(NO2-)结果表明:rChIFN-γ处理组在21日龄的NO2-含量(2.77ug/mL)显著高于免疫对照组(2.14 ug/mL)(P<0.05);溶菌酶(LSZ)试验表明,21日龄时rChIFN-γ处理组的LSZ含量(22.80ug/mL)显著高于免疫对照组(19.79 ug/mL)(P<0.05).结果提示rChIFN-γ具有抗球虫免疫的增强效果,能显著提高鸡体抗球虫保护性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药对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鸡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药对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鸡免疫水平的影响,本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鸡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以及CD8+T细胞亚群数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球虫后,感染给中药组鸡CD4+、CD8+T细胞亚群数目及百分比(CD4+T/CD8+T)均高于感染不给药组,9d时,感染给中药组最高,分别为9.77和7.53,与感染不给药组差异显著(p0.05)。感染球虫组CD4+T/CD8+T比值均低于不感染组,感染给中药组在接种后第6d和第9d均高于感染不给药组。感染给中药组、不感染给中药组和不感染不给药组CD4+T/CD8+T平均值均在2-1之间,分别为1.11、1.33和1.25,而感染不给药组仅为0.93。  相似文献   

10.
用表达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抗原的重组质粒pCAGGoptiHA5 100μg免疫SPF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鸡体内CD8 T细胞的动态变化。一次免疫后,免疫组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数目逐渐上升,并于第3周达到峰值,在二次免疫后,SPF鸡体内CD8 T细胞数量上升速率明显高于初免时上升速率,并于第二次免疫后2周达到一个峰值,攻毒后,二次免疫的SPF鸡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数量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2周时检测发现其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一次免疫组。而阴性对照组SPF鸡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的数目则无明显变化,但在攻毒后其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数量也呈上升趋势,但未达到免疫组的水平,并且在1周内全部死亡。结果表明,pCAGGopti-HA5 DNA疫苗质粒可诱导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使雏鸡获得良好免疫效果的最小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早熟株接种量,分别于4日龄对免疫攻毒组以不同剂量进行首免,11日龄以首免2倍剂量对二次免疫攻毒组鸡进行二免。一次或二次免疫后7 d或10 d用同源亲本株进行攻毒,检测免疫攻毒鸡相对增重率、卵囊减少率、病变记分减少率(RLS)和抗球虫指数(ACI)。结果显示,一次免疫剂量≥400个孢子化卵囊/只或两次免疫的一免剂量和二免剂量≥100个孢子化卵囊/只和200个孢子化卵囊/只时,各免疫攻毒鸡的相对增重率≥85%,RLS≥70%,卵囊减少率≥75%,相对保护率≥90%,ACI≥170,均达到良好免疫效果。故将E.maxima早熟株的一次免疫最小免疫剂量定为400个孢子化卵囊/只,两次免疫最小免疫剂量定为一免100个孢子化卵囊/只和二免200个孢子化卵囊/只。  相似文献   

12.
IBV M基因与IL-18基因共表达DNA疫苗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M基因和禽白介素18(IL-18)基因分别插入双顺反子质粒pIRES-EGFP/DsRed中,构建IBV M和IL-18基因的共表达质粒pIRES-M/IL18及表达M基因的pIRES-M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Vero细胞,利用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质粒在体外的表达。将构建的质粒用脂质体包裹后,通过腿部肌肉多点注射免疫7日龄雏鸡,28日龄加强免疫1次;免疫前后均采血检测ELISA抗体效价和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二免后2周用IBV肾型强毒进行攻毒。结果显示,pIRES-M/IL18、pIRES-M质粒均在Vero细胞中有效地转录并表达目的蛋白。从免疫后7 d起,pIRES-M/IL18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均高于pIRES-M组。pIRES-M/IL18、pIRES-M组对强毒的攻击保护率分别为65%和40%。以上结果表明,禽源IL-18基因与IBV M基因共表达可增强鸡体对DNA疫苗的免疫应答,提高对IBV强毒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明确柔嫩艾美耳球虫对球虫易感性差异鸡种的致病性,本研究以1×105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的剂量分别感染对球虫具有抗性的藏鸡和易感的隐性白羽鸡,接种后观察记录各组鸡的临床表征、血便记分、死亡率、增重、盲肠病变记分、卵囊产量,并于感染前和感染后3、6和8 d每个品种分别随机选择5只鸡采集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仪(FCAS)检测外周血CD4+T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结果显示,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后藏鸡相对增重率高于隐性白羽鸡,死亡率、血便记分和盲肠病变记分均低于隐性白羽鸡,但卵囊产量高于隐性白羽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面,感染前,藏鸡CD4+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高于隐性白羽鸡。感染后第3天,藏鸡CD4+、CD8+ 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下降,隐性白羽鸡CD8+ T淋巴细胞数略有下降,CD4+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上升,但CD4+/CD8+比值仍显著低于藏鸡(P<0.05)。感染后第6天,2个品种鸡CD4+ 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下降,其中藏鸡表现为显著下降(P<0.05),而隐性白羽鸡仅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隐性白羽鸡CD8+ T淋巴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第8天,2个品种鸡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藏鸡CD8+ 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隐性白羽鸡(P<0.05),但CD4+/CD8+比值显著低于隐性白羽鸡(P<0.05)。结果表明,球虫对藏鸡和隐性白羽鸡的致病性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3种主要结构蛋白免疫鸡后对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不同影响.本试验以pVAX1载体为携带工具,制备分别含有IBV主要结构蛋白基因的质粒免疫健康雏鸡,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对免疫鸡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试验组间,携带N蛋白基因的质粒在免疫后3周内CD4+T淋巴细胞数和CD8+T淋巴细胞数均高于其他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由此可见,IBV的N蛋白可明显诱导CD8+T淋巴细胞的CTL免疫作用和CD4+T淋巴细胞的辅助性免疫作用,其细胞免疫原性高于S1蛋白和M蛋白.  相似文献   

15.
将共表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I基因和鸡干扰素.丫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IFNγ S1)接种4周龄SPF鸡,免疫3周后用同源(LX4株)及异源强毒株(LTJ951)攻毒,评价重组疫苗对异源病毒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重组疫苗接种1周后,免疫鸡产生抗IBV的抗体;而且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略高于非免疫对照组;攻毒后,异源强毒株攻毒的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呈下降趋势,并且该组低水平CD4+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试验结束,而其他组CD4+T淋巴细胞均迅速上升,峰值达到14.5%;同源强毒株攻毒的免疫组CD8+T淋巴细胞呈高水平的表达,而其他组攻毒后均无明显变化;保护率结果显示,同源强毒株攻毒免疫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21.43%和0%,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另外同源强毒株攻毒的免疫组病理损伤与异源强毒株攻毒的试验组相比明显减轻,其排毒时间和排毒量也均有所减少;强毒攻毒后所有试验组体重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可以说明,重组疫苗能对同源强毒株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但不能对遗传关系较远的强毒株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高溢  刘凤会  姜海龙 《饲料研究》2012,(3):10-11,47
将16头猪随机分为2组,以猪霍乱沙门菌为致病菌对猪只进行攻毒,检测猪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尿素氮(SUN)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沙门菌感染后血清SUN显著降低,而对IGF-1影响不显著;攻毒后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7.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免疫抑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人工接种1日龄及7日龄SPF雏鸡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模拟先天感染及早期感染,检测ALV-J不同感染时间对机体的影响。对感染鸡体质量、免疫器官质量、组织病理学、血细胞、CD4+及CD8+T淋巴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ALV-J对免疫器官抑制显著,尤其是中枢免疫器官,1日龄感染组的抑制程度显著高于7日龄感染组。免疫器官的抑制是产生体质量抑制的根源。病理学观察发现,1日龄感染组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流失严重,间质结缔组织明显增生;而7日龄感染组在3周前表现为免疫细胞增殖,在3周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坏死流失,其他器官主要表现炎性浸润及出血,未见肿瘤增生灶。血细胞检测发现,ALV-J感染组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均有下降,但对粒细胞的影响更加明显,1日龄感染鸡更为严重。对胸腺和脾脏CD4+及CD8+T淋巴细胞检测发现,CD4+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而CD8+细胞数量明显升高,说明机体的免疫抑制和这两种细胞的变化高度相关。无论是1日龄还7日龄感染,均在4周龄时达到免疫抑制最低值,因此可以确定ALV-J感染在体内潜伏期约为3~4周的时间。ALV-J造成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为肿瘤的形成及混合感染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青蒿组方中药对鸡免疫力的影响,试验选取14日龄三黄鸡120只,平均分为4组:感染给药组(1组),感染不给药组(2组),不感染给药组(3组),不感染不给药组(4组).感染组人工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接种后第4、7、10 d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鸡血液中CD4^+、CD8^+T淋巴细胞值及二者的比值.结果:1组CD4^+、CD8^+T淋巴细胞值及其比例在接种后第4、7、10 d均高于2组,差异显著(P<0.05);2组CD4^+、CD8^+T淋巴细胞平均比值低于其他3个组.结论:青蒿组方中药可促进鸡血液中CD4^+、CD8^+T淋巴细胞生成,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建立检测鸡球虫四价弱毒疫苗(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抗体应答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并初步阐明鸡免疫四价弱毒疫苗及攻虫后的抗体应答。将300羽岭南黄鸡分为A(免疫攻虫组)、B(不免疫不攻虫组)、C(不免疫攻虫组)共3个组。A组雏鸡在4日龄时进行首免,11日龄时鸡开始二免,二免完成后(17日龄时)对A组及C组的鸡进行攻虫(28万个4种球虫的混合卵囊/羽),7 d后检查A、C两组鸡的存活率。在鸡二免和三免完成后,分别对A、B组进行采血,通过优化最佳抗原包被浓度、酶结合物工作浓度及最佳血清稀释度,建立了ELISA方法来检测鸡体对球虫四价弱毒疫苗的抗体应答情况。A组鸡血清抗体的平均D值为0.870和0.904,明显高于B组鸡的平均D值0.261和0.270,证明了鸡体免疫疫苗后可以刺激产生相应抗体。免疫鸡攻虫后的存活率和抗体应答的检测结果,都充分说明了此鸡球虫弱毒四价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所建立的ELISA方法为今后评价鸡球虫弱毒四价疫苗的免疫效力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将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3组,A组灌服1 mL的紫锥萄、黄芪合荆,B、C组灌服生理盐水,连续灌服7 d.21日龄时A、B组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雏鸡胸腺、小肠中CD4+、CD8+T淋巴细胞动态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用药组和攻毒对照组相比较,CD4+T淋巴细胞差异显著(P<0.05),但是CD8+T淋巴细胞差异不显著(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D4+淋巴细胞显著增多.胸腺、小肠中24日龄时CD4+、CD8+T细胞数量较其他日龄差异显著(P<0.05).总试验期胸腺中CD4+、CD8+含量是所测总数的60%.表明紫锥菊、黄芪对机体免疫有显著增强作用,以胸腺中CD4+、CD8+含量多于小肠,能显著降低IBDV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