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21,41(3)
在所有初生哺乳动物中,初生仔猪是发育状况较不成熟的物种之一,仔猪的能量储备非常低,生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因而,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吸收对其生长及后期的潜在繁殖性能都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快速检测益生菌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试验采用间隔24 h先后或同时定植的体外抑菌法,分别观察从不同样品中分离所得乳杆菌、芽孢杆菌等17株常见益生菌与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竞争排斥作用,根据建立的益生菌对致病菌抑制效果的量化标准进行计分,分值越高表明抑制活性越强。结果表明:当益生菌早期定植时,除了蔬菜芽孢杆菌GXNN20201206-5对2株致病菌生长没有抑制作用外,其余16株益生菌对2株致病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致病菌早期定植时,致病菌仅对4株益生菌有抑制作用;当益生菌与致病菌同时定植时,嗜酸乳杆菌GX20200417-2、粪肠球菌GX20200417-3、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4、副干酪乳杆菌GX20200417-5均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好。说明益生菌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不仅具有菌株特异性,还与定植时间顺序有关。 相似文献
3.
4.
5.
鸡大肠杆菌病是肠道的常住菌,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仔鸡,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的致病性菌株所引起的疫病,在养鸡生产中危害甚大.有益微生物的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饲料添加剂,具有调节畜禽肠道微生物群落,维持肠道正常菌群,抑制病原菌,对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用其发酵饲料,可以有效的调整微生物菌群,是多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功能菌群.可形成复杂而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对提高和增强动物体内器官的功能,提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和抗病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日龄雏鸡120只,随机分为6组,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后,对各组雏鸡7个部位(嗉囔、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消化道黏膜黏附的O78进行分离计数,研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在雏鸡消化道的分布,比较益生菌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78在不同雏鸡动物模型中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78主要定植在雏鸡的嗉囔、盲肠和直肠;抗生素处理组和非处理组在灌服益生菌后24、48、72、96h与对照纽相比,各消化道部位定植的O78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益生菌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78。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未处理组的雏鸡消化道内黏附的O78菌数低于抗生素处理组,说明益生菌在抑制病原菌同时可促进消化道有益菌群的生长,从而防止致病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利用正交试验,研究四种益生菌与金霉素配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佳组合为: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酪杆菌??粪肠球菌=4??1??4??1;单独复合益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与200~300 mg/kg的金霉素相当。随着金霉素浓度的提高,无论是单一的金霉素或是其与益生菌的复合物,其抑菌作用逐渐增强(P0.05)。当150 mg/kg金霉素与益生菌配合后,其抑菌效果与单一(400~500 mg/kg)金霉素作用相当。由此可知,低浓度金霉素与复合益生菌配合后,可以达到高浓度金霉素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均先腹腔注射分离菌悬液1×107 CFU/kg,然后中药组按10 mL/kg灌胃中药液(其中蒲公英提取物浓度为0.25 g/mL,黄芪总黄酮和黄芪多糖浓度均为0.05 g/mL),益生菌组按4 mL/kg灌胃枯草杆菌悬液(菌含量5×107 CFU/mL),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按上述量灌胃中药液和枯草杆菌混合液,每天定时灌胃给药1次,连续3 d。每日记录小鼠腹泻、体重、采食量等情况。末次给药12 h后分离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脏,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血液分析法检测血液学指标;取粪便及小肠内容物检测粪便隐血情况并进行细菌计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小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为A1B2C2D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腹泻率100%且无自愈现象,症状和剖检病变明显,腹泻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体重、采食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脾脏器官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淋巴细胞比率(LYM)、中间细胞比率(MID)均显著下降(P<0.05),粒细胞比率(GRAN)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腹泻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体重、采食量显著上升(P<0.05),中药组肝脏、脾脏器官指数显著下降(P<0.05),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脏器系数极显著下降(P<0.01),中药组、益生菌组及中药联合益生菌组LYM显著上升(P<0.05)、GRAN显著下降(P<0.05)。粪便隐血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检测呈强阳性;中药组、益生菌组呈弱阳性,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呈阴性。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药联合益生菌可降低腹泻指数、肝脏和脾脏器官指数,增加体重、饮食量,使粪便隐血转阴并降低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从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产生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蔡熙姮尹望汪凤莲王红梅周桂莲李勇贾友刚张遨然 《动物营养学报》2023,(10):6726-6736
本试验旨在研究5种益生菌对大鼠肠道感染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预防效果,以筛选出对ETEC产生的不良影响具有较好预防效果的益生菌株。将80只3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雌性健康大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大鼠。空白对照组(CK组)和阴性对照组(NC组)正常饮水,阳性对照组(AC组)在饮水中添加硫酸黏菌素(20 mg/L),试验1组(EG-1组)、试验2组(EG-2组)、试验3组(EG-3组)、试验4组(EG-4组)和试验5组(EG-5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唾液乳杆菌E33、贝莱斯芽孢杆菌F5001、戊糖片球菌9601、乳酸片球菌11403和植物乳杆菌B6401新鲜菌液(1×10^(7) CFU/mL);试验最后5 d,除CK组外,其他各组每只大鼠每天灌胃1 mL的ETEC菌液(1×10^(10) CFU/mL)进行攻毒,建立腹泻模型。预试期7 d,正试期20 d。结果表明:1)CK、AC及EG-4组大鼠存活率均为100%。2)EG-3和EG-1组平均日增重明显高于CK组,EG-3和EG-1组料重比明显低于CK组。3)NC组肝脏指数显著低于EG-4和EG-5组(P<0.05)。4)CK组血液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5)EG-4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NC组(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低于NC组(P<0.05)。6)EG-1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显著低于CK、NC、EG-2及EG-5组(P<0.05)。7)EG-1、EG-2、EG-3、EG-4和EG-5肝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极显著高于CK组(P<0.01),EG-4组大鼠肝脏ALT活性显著高于AC组(P<0.05)。由此可见,唾液乳杆菌E33、贝莱斯芽孢杆菌F5001、戊糖片球菌9601、乳酸片球菌11403和植物乳杆菌B6401的添加对ETEC感染对大鼠造成的不良影响均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其中乳酸片球菌11403的预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药联合益生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小鼠腹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中药联合益生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的保护机制。【方法】选取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及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通过腹腔注射1×107CFU/kg大肠杆菌分离株菌悬液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空白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中药组灌胃给予中药液(2.5 g/kg蒲公英提取物、0.5 g/kg黄芪总黄酮及0.5 g/kg黄芪多糖),益生菌组灌胃给予枯草芽孢杆菌悬液(2×108CFU/kg),中药联合益生菌组灌胃给予中药液(2.5 g/kg蒲公英提取物、0.5 g/kg黄芪总黄酮及0.5 g/kg黄芪多糖)与枯草芽孢杆菌悬液(5×107CFU/kg)的混合液,1次/d,连续给药7 d。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小肠组织超微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小肠匀浆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RT-PCR法检测小肠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四味穿心莲益生菌发酵产物(FPSCS)对鸡大肠杆菌的作用,采用微孔-平板法测定其对O2型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以O2型鸡大肠杆菌半数致死量(LD50)感染SPF雏鸡制备病理模型,随机分为FPSCS高、中、低剂量组,硫酸新霉素组,四味穿心莲散组,益生菌组及对照组,统计总有效率、治愈率;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动物外周血液中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FPSCS体外对O2型鸡大肠杆菌的MIC和MBC均为31.25 mg/mL,口服FPSCS剂量为0.1~0.5 g/(次·只)的总有效率为73.33%~83.33%、治愈率为70%~80%,均显著高于四味穿心莲散组和益生菌组(P <0.05),且治疗初期可显著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P <0.05),显著升高IFN-γ的含量(P <0.05)。由此表明,FPSCS可通过抑杀O2型鸡大肠杆菌和降低鸡外周血促炎因子的含量而发挥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将200羽雏鸡,随机分入4个试验组(红白各半):复方中药制剂组(Ⅰ组)、复方益生菌制剂组(Ⅱ组)、复方中药-益生菌制剂组(Ⅲ组)、对照组(Ⅳ组),进行为期42 d的试验,比较各处理方法对雏鸡肠道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初期复方益生菌制剂单独应用对鸡肠道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抑制作用优于复方中药制剂组及复方中药-益生菌制剂组;试验后期复方中药与从健康白牦牛肠道内分离纯化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复方益生菌制剂联合应用对鸡肠道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中药、益生菌制剂对高寒牧区绵羊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提高养羊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解决大肠杆菌病对养羊业造成的损失及防治成本过高的问题,将高寒牧区的早春羔羊作为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试验组以自拟中药方剂和益生菌进行防治,空白对照组仅对发病羊只采用抗菌素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以1 000只羔羊1个生产周期(4个月)为基数进行经济效益分析,2012年全县羔羊预计可增收近2 039.8万元,综合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综述了采用典型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感染试验模型,研究益生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菌群、肠道形态及炎症因子的作用。鉴于当前我国及全球实际养猪生产卫生条件的差异,ETEC感染仔猪试验模型更能反映禁抗后益生菌等功能性添加剂在养殖卫生较差情况下的使用效果。因此,文章收集了益生菌在ETEC感染仔猪试验模型下的部分研究成果,重点总结5方面的内容,包括:(1) ETEC感染断奶仔猪试验模型的建立;(2) ETEC感染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益生菌的作用效果;(3) ETEC感染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益生菌的作用效果;(4) ETEC感染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的影响及益生菌的作用效果;(5) ETEC感染对断奶仔猪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益生菌的作用效果。分析显示:ETEC感染处理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损伤肠道组织形态、引发炎症反应;益生菌处理通过平衡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形态、缓解炎症反应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ETEC感染仔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索益生菌对雏鸡抵抗大肠杆菌感染的影响,为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通过牛津杯试验和细菌黏附抑制试验,初步得到体外抑制大肠杆菌效果良好的3种益生菌及它们的等比例混合菌液,分别为植物乳杆菌ZN-3、鼠李糖乳杆菌QC、丁酸梭菌HYCB和混合菌制剂X。连续30 d向7日龄SPF雏鸡分别灌服各益生菌及它们的混合制剂,并在灌服的第26~30天每天感染1次大肠杆菌XT-13,记录雏鸡存活率和体重变化。利用相同的灌服与感染方案,分析混合益生菌组雏鸡感染XT-13后的心脏、肝脏以及大肠的剖检与病理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和肠道的大肠杆菌载菌量。另外,为了分析灌服混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后雏鸡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非致死剂量的XT-13感染雏鸡,分别在感染后第4、8和14天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肝脏中禽防御素-β1(AvBD1)的水平,并测试感染后14 d血清的杀菌能力。最后,评估混合益生菌制剂对O78血清型大肠杆菌AV006感染雏鸡的广谱保护力。结果表明,各益生菌发酵液上清的抑菌效果明显,益生菌混合后可降低XT-13对DF-1细胞的黏附率(P<0.05);灌服混合益生菌制剂对雏鸡的增重效果优于单一益生菌,且对雏鸡感染XT-13后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存活率达到87.50%;混合益生菌制剂可显著降低雏鸡肝脏和大肠的XT-13载菌量,减轻病理损伤,调节机体血清IL-10和IL-17以及肝脏中AvBD1的水平,并提高血清的杀菌能力;大肠杆菌AV006的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益生菌制剂还可降低雏鸡感染O78型大肠杆菌的死亡率。综上,植物乳杆菌ZN-3、鼠李糖乳杆菌QC和丁酸梭菌HYCB的混合制剂可促进雏鸡增重、减少载菌量、降低组织病变程度并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对禽大肠杆菌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具有开发成为抗禽大肠杆菌病益生菌制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苏木、黄连、石榴皮等20味中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水提法制备20味中药的提取物,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20味中药水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再将20味中药组成药对,进行联合抑菌,测定药对的MIC和MBC,计算其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结果表明,20味中药中,黄连、苏木抑菌效果最佳,MIC均为6.250 mg/mL,茯苓、山楂、火麻仁抑菌效果最差,其MIC和MBC均大于400.000 mg/mL。联合抑菌的28组药对中,苏木与石榴皮、石榴皮与黄柏、石榴皮与黄芩、地榆与苏木、地榆与乌梅、地榆与花椒、地榆与黄柏、火麻仁与旋覆花、旋覆花与山楂等9组药对均呈现协同作用,石榴皮与黄连、石榴皮与乌梅均呈现拮抗作用,其他药对呈现相加或无关作用。说明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强的单味中药与其他中药联合,其抑菌效果未必会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