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究人工集鱼装置(Fishing Aggregation Devices,FADs)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Thunnus thynnus围网船队捕捞努力量特征的影响,通过收集2012—2015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在中西太平洋的渔捞日志数据,分别对中国船队在禁渔期和非禁渔期的捕捞努力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2和2013年禁渔期和非禁渔期的平均投网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2014和2015年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禁渔期的作业时间利用率始终小于非禁渔期,但在研究期间两者差距逐渐减小;除2015年外,2012—2014年禁渔期的平均投网次数一直小于非禁渔期;禁渔期对自由鱼群的平均投网次数始终大于非禁渔期,且2015年差异最大。研究表明,中国船队可能正在通过主动调整捕捞努力量的投放策略以逐步适应FADs禁渔期措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影响金枪鱼围网渔船捕获率的关键因子之一是目标鱼种的垂直行为规律,而鲣Katsuwonus pelamis作为金枪鱼围网最主要的渔获物,其垂直移动规律又与其摄食行为紧密相关。根据2004—2011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渔船的生产数据和观察员测量的生物学数据,分析了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投网频次分布、捕获率和渔获物的摄食状态,并探究了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昏(17:00—18:00)的投网次数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此时为鲣在一天中的摄食高峰期;捕获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下午的捕获率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上午,黄昏前达到顶峰,此时的高捕获率可能是因为水中的能见度下降,鱼群无法识别网具所致;在10:00—12:00和黄昏前(>16:00),鱼群的平均空胃率最低,其下午的平均胃饱满指数高于上午,这都与鲣的日摄食模式有关;相关分析表明,鱼群在不同时刻的摄食状态与对应的捕获率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P>0.05),因此,鱼群被捕捞时的摄食状态并不影响渔船捕捞的成败。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集鱼装置(FAD)在热带大洋海域的广泛使用,金枪鱼围网渔业产量大幅增加,但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生态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工集鱼装置对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生物学与生态学产生的影响,从人工集鱼装置下黄鳍金枪鱼的行为方式,生物学与生态学影响,以及全球针对人工集鱼装置的管理等方面,总结了近30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工集鱼装置与黄鳍金枪鱼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人工集鱼装置的大规模使用可能会潜在地影响黄鳍金枪鱼原有的行为规律,但因标志、个体数量和试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尚需进一步研究;人工集鱼装置会影响到黄鳍金枪鱼种群的健康与生长以及摄食习惯;一些新技术和手段(水下声学装置、标志放流、卫星定位等)的发展也促进了该领域的研究,但无法掌握鱼群较长时间内的行为规律,标志放流技术,尤其是档案式标志放流将成为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式,同时应将研究重点从对单个人工集鱼装置的研究提升到对网络式分布的人工集鱼装置上,从而阐明人工集鱼装置是否会对黄鳍金枪鱼的行为产生交互影响,漂流人工集鱼装置的相关研究也应进一步加强;全球针对人工集鱼装置渔法的管理日趋严格,各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和沿海国出台的相关措施也使得人工集鱼装置渔法的前景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下鲣鱼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根据2013年2月至3月金枪鱼围网采集的鲣鱼样本,对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及碳氮比(C∶N)随叉长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鲣鱼叉长范围为31.0~65.0 cm,平均值为(44.30±7.85)cm,优势叉长组为40.1~50.0 cm,占总体样本的45.12%。δ13C的平均值为(-15.94±0.59)‰,叉长对δ13C有显著性影响(F=10.92,P0.05),各叉长组的δ13C均值相差较小,说明所有样本的初始饵料来源相似。δ15N的平均值为(17.50±1.81)‰,叉长对δ15N有显著性影响(F=16.72,P0.05),且小型鲣鱼的δ15N明显大于大型同类,说明小型鲣鱼的营养位比大型同类高。C∶N的平均值为(3.06±0.05)‰,叉长对C∶N值均有显著性影响(F=4.21,P0.05),各叉长组C∶N均值随叉长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鲣鱼的营养状况随叉长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被广泛地应用于诱集捕捞金枪鱼类。鲯鳅作为漂流FAD诱集鱼群中最为常见的兼捕种类之一,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了解其种群结构,对于合理保护该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2013年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科学观察员在5°N~10°S,145°E~170°E海域内收集的189尾鲯鳅样本,对其叉长分布、性比、性成熟度及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鲯鳅叉长范围为10.0~126.3 cm,优势叉长为70.0~100.0 cm,占总数的66.7%;雌雄性别比为4.1∶1;样本以性成熟(Ⅴ~Ⅵ期)个体为主,占总数的73.6%,50%性成熟叉长(L50)为49.95 cm;76.0%的样本为空胃,而实胃中频现其它常见的小型随附鱼种,如鲣(Katsuwonus pelamis)的幼鱼、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六带鲹(Caranx sexfasciatus)、疣鳞鲀(Canthidermis maculata)和单角革鲀(Aluterus monoceros)。渔业生物学信息表明漂流FAD下的鲯鳅群体以性成熟的大型个体为主,FAD对于雌鱼具有更强的聚集效果,觅食是鲯鳅游向漂流物的可能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6.
温跃层特性与金枪鱼表层渔业的捕捞成功率有关,但温跃层特性随海域与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对于捕捞成功率的影响也不同。分析了中西太平洋我国金枪鱼围网船队作业渔场的温跃层特性,并结合海上实测的围网沉降性能与对应的生产资料,探讨了金枪鱼围网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91.2%的网次所对应的温跃层顶界深度超过100 m,温跃层顶界深度较深是该海域渔场温跃层的重要特征;(2)围网最大沉降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85.0, 197.8] m,渔场温跃层顶界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46.0, 158.3] m,网具穿越温跃层顶界后继续沉降的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34.3, 44.0] m;(3)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中金枪鱼围网的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这可能是由于当地渔场较深的温跃层顶界深度使得目标鱼种在网具到达温跃层之前拥有充分的逃逸时间和空间,从而导致温跃层内急剧变化的温度梯度失去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6年10月-2007年2月"金汇6号"金枪鱼围网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的调查结果,对2 000尾鲣Katsuwonus pelamis渔获物的生物学数据进行了测定,并对起水鱼群和流木鱼群的鲣渔获物的叉长、体重、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起水鱼群渔获物的叉长为331~738 mm,优势叉长为425~575 mm;流木鱼群渔获物的叉长为264~719 mm,优势叉长为325~475 mm.起水鱼群鲣渔获物的叉长组成明显大于流木鱼群(P<0.01),起水鱼群鲣渔获物中叉长超过450 mm的大个体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流木鱼群.起水鱼群鲣渔获物中雌、雄个体叉长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流木鱼群鲣渔获物中雄性个体叉长明显大于雌性个体(P<0.01).2)起水鱼群和流木鱼群鲣渔获物叉长与体重的组成服从正态分布,其关系式分别为W1=8.319×10-6L3.15F(R2=0.946)和W2=4.505×10-6L3.24F(R2=0.977).3)起水鱼群的雌、雄比为1:1,而流木鱼群的雌、雄比接近2:1.4)起水鱼群以Ⅳ期(30.49%)和V期(44.92%)性成熟度等级为主;流木鱼群以Ⅰ期(21.00%)和Ⅱ期(56.01%)性成熟度等级为主.5)起水鱼群以空胃(37.39%)、1级(28.61%)和2级(35.14%)摄食等级为主;流木鱼群基本上为空胃(99.50%)摄食等级.  相似文献   

8.
溶解氧垂直结构是影响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垂直活动的重要因素,为了解中西太平洋围网黄鳍金枪鱼渔场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围网渔业生产的影响,基于WOA18溶解氧三维数据集和中西太平洋2008-2017年间围网黄鳍金枪鱼渔业的生产数据,分析渔场区溶解氧浓度的垂直结构特征及其与渔获量(catch p...  相似文献   

9.
《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养护和管理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已经生效,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也将开始正式运作。中西太平洋是金枪鱼类的最大渔场,《公约》的生效,必将对中西太平洋地区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养护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在简要介绍《公约》背景、主要内容、我国在该海域金枪鱼渔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约》对我国的几点主要影响,如发展规模的限制、船旗国责任的加大和生产成本的增加等,并给出了主要的对策与建议:合理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健全法规,加强管理及培训;积极参与,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0.
《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养护和管理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已经生效,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也将开始正式运作。中西太平洋是金枪鱼类的最大渔场,《公约》的生效,必将对中西太平洋地区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养护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在简要介绍《公约》背景、主要内容、我国在该海域金枪鱼渔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约》对我国的几点主要影响,如发展规模的限制、船旗国责任的加大和生产成本的增加等,并给出了主要的对策与建议:合理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健全法规,加强管理及培训;积极参与,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中西太平洋鲣栖息地指数预报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太平洋热带海域重要的金枪鱼种类之一,也是目前我国金枪鱼围网渔船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海域(5°N-10°S;125°E-135°W)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遥感数据,利用频次分布法分析了中西太平洋围网鲣分布的SST和SSH适宜范围;采用了外包络法,按季度分别建立了SST、SSH的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计算其栖息地指数,并用2013年度的捕捞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围网鲣多分布在SST为28~30.5℃、SSH为65~95 cm的海域。以捕捞努力量(作业天数)为基础,采用外包络法建立SST、SSH的适应性指数最为合适,各个季度的SST权重分别为0.7、0.6、0.3、0.6的算数平均法适合中西太平洋围网鲣栖息地指数模型。不同季节的环境因子对中西太平洋围网鲣渔场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上海金汇远洋渔业公司2007年度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进行鲣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的生产数据以及Argo剖面浮标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按1°×1°的格式绘制了各月产量、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以及50m和200m水层温度等,并对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鲣的高渔获量区域主要分布于150°~153°E、160°-161°E,0°~2°S的水域;2007年最高月产量和最高单网平均日产量(CPUE)的月份分别为8月和2月;通过K—S检验,2007年最适表层温度为29.3~30.1℃,最适表层盐度为34.0~35.2;0~200m、50~200m水层的垂直温差为11℃时,渔获量达到最大。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渔获量与0—200m、50—200m水层的垂直温差服从正态分布关系。上述结论符合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情况,表明Argo数据可以应用于渔业生产和科研中。  相似文献   

13.
中西太平洋海区是世界金枪鱼围网作业的主要渔场之一[1]。目前从事生产的金枪鱼围网船约160艘[2]。据统计,2003年该海区的金枪鱼围网渔业总产量为117.28×104t,占其金枪鱼总产量的60%[3]。我国大陆地区金枪鱼围网渔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渔船已由2001年的1艘发展到2004年的8艘  相似文献   

14.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渔获组成及叉长与体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西太平洋海区是世界金枪鱼围网作业的主要渔场之一[1]。目前从事生产的金枪鱼围网船约160艘[2]。据统计,2003年该海区的金枪鱼围网渔业总产量为117.28×104t,占其金枪鱼总产量的60%[3]。我国大陆地区金枪鱼围网渔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渔船已由2001年的1艘发展到2004年的8艘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钓钩深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21年8月-10月随“淞航”号调查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调查时采集的作业参数、钓钩深度和环境数据等信息,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SVR)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不同作业参数和环境因素下钓钩深度的分布情况,探讨各因素对钓钩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钓钩深度的计算值中1号钓钩最小,为130.03±3.32 m;8号钓钩最大,为363.25±36.52 m。实测值中1号钓钩最小,为130.81±17.94 m;7号钓钩最大,为329.91±54.37 m。(2)1号钓钩的SVR模型整体拟合度最小(R2=0.38);6号钓钩的整体拟合度最大(R2=0.77)。SVR模型训练值的均方差中6号钓钩最小,为0.138;8号钓钩最大,为0.309。测试值的均方差中4号钓钩最小,为0.086;5号钓钩最大,为0.282。(3)GAM分析显示64 m、192 m水层流速和投绳速度与各钓钩深度相关性最高,其次分别为128 m、256 m、320 m水层流速和船速。382 m水层流速和风速与各钓钩深度均无显著相关性。(4)SVR和GAM的钓钩深度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差异分别为1.75%和6.38%。SVR预测值与实测值随钓钩位置变化趋势一致,吻合性较好。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改善钓具性能,提高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