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为查明鲢、鳙在抑藻区的摄食情况及抑藻效果,于2015年8—11月期间在太湖中3个抑藻放流区(乌龟山、月亮湾、竺山湖)采集鲢、鳙肠含物样品,运用镜检法定量分析其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在鲢、鳙的肠含物中分别观察到119、89种浮游植物,11、16种浮游动物。其中蓝藻门占了浮游生物总数量的95%以上,相比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所占比重更大。在食性的时间变化方面,随着水温的降低,鲢、鳙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的多样性都逐渐下降;空间变化则与水域的生物量有关,乌龟山水域鲢、鳙的摄食强度和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前肠中微囊藻大多以具被膜的群体形式出现,后肠中则通常以分散的单个小细胞存在。试验得出太湖3个抑藻放流区鲢、鳙的食性时空特征,说明鲢、鳙肠道的消化可以破坏微囊藻的存在形式,放养鲢、鳙对于蓝藻的治理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稳定性氮同位素技术研究太湖梅梁湾区域营养盐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稳定同位素技术通常用于指示外源输入对环境的影响,采用该技术分析了太湖北部不同湖区悬浮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物稳定同位素比值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夏季普遍高于冬季,其中δ13C高3.19‰~7.21‰,δ15N高4.20‰~9.36‰。各有机物δ13C不能有效区分各湖区的环境差异,而δ15N在各湖区存在显著差异。δ15N聚类分析显示,河口区由于受外源输入的影响,其δ15N显著低于其他湖区,单独聚为一类,而交汇处和湖心区影响较小,同河口区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讲,总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物δ15N同水体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同总溶解性无机氮浓度、铵根离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可见,太湖北部悬浮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物δ15N受环境营养盐差异的影响强烈,悬浮颗粒有机物δ15N可以作为指示湖区区域差异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池养鲢.鳙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池养鲢、鳙鱼的食物组成,消化利用和摄食强度。结果表明:鲢、鱅鱼食物种类多数相同,但鲢滤食小型浮游生物较多,鳙滤食大型浮游生物较多。鲢食物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数量比为552:1,是鳙的3.6倍;生物量比值为1.17:1,是鳙的7.3倍。故鲢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鳙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但宜通称为食浮游生物的鱼类。鲢、鳙对硅藻、金藻、隐藻、裸藻中大部分种类消化良好,对甲藻、蓝藻和绿藻中部分种类可以消化,大部分难以消化。鲢、鳙摄食强度具明显昼夜节律性变化。摄食低谷在清晨2—6时,高峰在14时左右。摄食强度随溶氧、水温升降和食物丰歉波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s)对水产品食用安全性的影响,于2015年6月向太湖4个控藻区(竺山湖、月亮湾、三国城、乌龟山)水体中投放规格约3 g/尾的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8—11月每月中旬从各控藻区固定采集鳙样本15尾,分别测定水体、鳙不同组织和器官中MCs的含量,并结合各控藻区的水质指标分析了MCs在鳙体内的累积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4个控藻区鳙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总MCs含量依次为肌肉肝胰脏血清,且肌肉、肝胰脏中累积的总MCs极显著高于血清(P0.01);肌肉、肝胰脏和血清中MCs的累积在不同控藻区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鳙肌肉、肝胰脏和血清中MCs的累积月份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水温和藻类胞内MCs含量对血清、肝胰脏和肌肉中MCs的累积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体长对血清、肝胰脏中的MCs累积也有极显著影响(P0.01);蓝藻爆发期间,MCs含量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MC-LR日允许摄入量,4个湖区中每日人均可摄入鳙肉229.62~977.20 g,并不会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本研究可为微囊藻毒素在鳙体内不同组织、器官的积累效应和水产品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几种常见头足类角质颚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头足类角质颚具有稳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其稳定同位素分析已成为头足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分别对4种近海头足类(曼氏无针乌贼、杜氏枪乌贼、短蛸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角质颚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13)C/~(12)C,δ~(13)C;~(15)N/~(14)N,δ~(15)N)、摄食生态和栖息环境在物种间的差异,分析可能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及δ~(13)C、δ~(15)N值与头足类胴长间的相关性,旨在解读不同头足类所生活栖息的渔场,了解它们所处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渔业开发与管理提供材料,同时也为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物种提供基础。结果表明,4种头足类的平均胴长关系为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122.72 mm67.93 mm67.93 mm35.3 mm),平均体质量关系为杜氏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剑尖枪乌贼(70.39 g50.67 g47.35 g19.93 g),其中:曼氏无针乌贼的δ~(15)N值最大(10.81‰±0.38‰),δ~(13)C值最小(-14.98‰±0.55‰),C/N比值最小(3.08±0.03);剑尖枪乌贼的δ~(15)N值最小(8.21‰±0.30‰),δ~(13)C值最大(-13.00‰±0.54‰),C/N比值最大(3.57±0.06)。曼氏无针乌贼可能具有较高营养水平,剑尖枪乌贼、杜氏枪乌贼相较于短蛸、曼氏无针乌贼生活在较浅水域的栖息环境。杜氏枪乌贼与短蛸的δ~(13)C、δ~(15)N值无显著差异(ANOVA,P0.05),它们的生态位圆存在重叠,处于相近的营养级,其他物种间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ANOVA,P0.05),生态位圆无重叠。此外杜氏枪乌贼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与胴长(ML)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δ~(13)C=0.023 6×L_(ML)-17.429,P0.05;δ~(15)N=0.017 6×L_(ML)+6.873,P0.05),而曼氏无针乌贼、短蛸以及剑尖枪乌贼的胴长与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对2011年9月至11月期间利用浙江千岛湖主要渔具之一的刺网采集的渔获物开展了食物源和营养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鱼类主要食物源的δ13C值跨度范围较大(-29.7‰~-23.9‰),其中浮游植物的δ13C值最高,颗粒有机物(POM)的δ13C值最低。食物源的δ15N值变化范围较小,以浮游植物最高(8.5‰),颗粒有机物最低(5.1‰)。与食物源的同位素值分布趋势相反,消费者的δ13C值浮动范围相对较小(-29.7‰~-21.6‰),而δ15N值的浮动范围相对较大(5.1‰~14.8‰)。消费者的营养级从1.9到3.6,分属于3个营养等级,鱼类的营养级全部分布在第3到第4营养级之间,且与其食性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两种外来种鱼类中的一种草食性鱼类团头鲂的营养级却高达3.4,而肉食性的斑点叉尾的营养级则仅为3.0,说明其在千岛湖的食性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千岛湖水体中的碳源主要是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鲢、鳙对浮游生物的摄取与自身摄食器官、消化组织的特征差异,解析鲢、鳙对饵料选择的差异与摄食器官、消化组织构造的相关性。【方法】采集云龙水库的鲢、鳙,摘取鳃耙进行形态观察和可量数据分析;制备鲢、鳙前肠组织切片,分析组织差异;提取鲢、鳙肠容物,分析饵料组成。【结果】鲢的鳃耙长于鳃丝,鳃耙彼此相连,融合且长,似梳子,鳃膜覆于鳃耙外侧面,形成筛板,鳃内侧具有海绵状的鳃丝网,整个鳃耙似海绵状;鳙的鳃耙结构致密,无鳃丝网,鳃耙稍短于鳃丝,各鳃弓都有2列对称的鳃耙。鲢、鳙前肠组织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构成,鲢肌肉层较鳙肌肉层厚。鲢、鳙肠容物中浮游动物共7种,重合率为57.14%,鳙对浮游动物的摄食量大于鲢;浮游植物共44种,鲢摄食38种,鳙摄食31种,有25种浮游植物同时被鲢、鳙摄食,重合率为56.82%。可见,鲢、鳙同时摄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鲢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鳙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结论】滤食器官及消化组织的构造对鲢、鳙摄食策略有重要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鲢、鳙的滤食器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解剖各种规格的鲢、鳙滤食器官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较系统描述了鲢鳙滤食器官的形态学结构和机能,对鲢、鳙的摄食方式和对食物的选择性、鲢鳙的食物组成和适口食物的差异、鳃耙间距在个体发育中的变化以及鳃耙管的机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掌握江苏近海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种群生活史特征,根据在江苏沿海港口所采集的样本,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对金乌贼的摄食生态及营养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雌、雄群体间 13C和 15N值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金乌贼的 值与胴长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值与胴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雄性金乌贼营养生态位宽度(SEAc=0.57‰2)与雌性(SEAc=0.63‰2)无明显差异,雌性略大于雄性,且两者高度重叠(0.62)。同位素聚类分析显示,可将金乌贼个体分为75~114mm、115~184mm和185~204mm三个胴长组;185~204mm胴长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SEAc=1.77‰2),75~114mm胴长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小(SEAc=0.39‰2);仅75~114mm和115~184mm胴长组间生态位重叠率为中度重叠(0.34),其余胴长组间生态位重叠率低。分析认为,金乌贼δ13C值的变化主要受同位素基线值和金乌贼洄游模式影响,而δ15N值的变化主要受金乌贼摄食作用影响;雌性和雄性金乌贼群体之间食物资源和栖息地利用高度相似;不同发育阶段的金乌贼在营养生态位上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生物的营养位置(trophic position,TP)是评价和描述食物网结构的基础。相较于传统的营养位置研究方法,氨基酸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法能够更加准确地估算海洋生物TP,特别是高度洄游的大洋性物种。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的大洋性头足类。研究以采集自3个海域的茎柔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氨基酸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进行测定、分析和比较,并估算其营养位置。结果显示,各海域茎柔鱼肌肉氨基酸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但苏氨酸在不同海域均具有最低的δ~(15)N值,可能与苏氨酸的特殊氮分馏机制有关。氨基酸δ~(15)N值的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脯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赖氨酸导致,说明茎柔鱼肌肉的δ~(15)N值同时受食物来源和同位素基线影响。此外,应用多种氨基酸δ~(15)N值估算营养位置的准确性可能高于仅利用谷氨酸和苯丙氨酸。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大洋性头足类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太湖人工放流鲢、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度太湖人工放流鲢、鳙以后的捕捞产量、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1992年太湖鲢、鳙鱼种的放流量为923×104尾,252.16t.该年鲢、鳙捕捞产量为1379.71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9.99%。1993年2种鱼的放流量增加为1132×104尾,354.24t,捕捞产量上升为1670.10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11.87%。1984年以来,十年间放流鲢、鳙鱼的年平均产量达1450.8t,已接近五十年代鲢、鳙天然资源渔产量的最高记录。表明太湖人工放流鲢、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稳定和提高太湖鱼产量有积极作用,在调整和改善太湖水产资源的合理结构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根据太湖的环境条件、浮游生物的丰盛程度和鲢、鳙的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的分析,认为鲢、鳙还有增产的潜力,还可适当增加放流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度太湖人工放流鲢、鳙以后的捕捞产量、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1992年太湖鲢、鳙鱼种的放流量为923×104尾,252.16t.该年鲢、鳙捕捞产量为1379.71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9.99%。1993年2种鱼的放流量增加为1132×104尾,354.24t,捕捞产量上升为1670.10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11.87%。1984年以来,十年间放流鲢、鳙鱼的年平均产量达1450.8t,已接近五十年代鲢、鳙天然资源渔产量的最高记录。表明太湖人工放流鲢、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稳定和提高太湖鱼产量有积极作用,在调整和改善太湖水产资源的合理结构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根据太湖的环境条件、浮游生物的丰盛程度和鲢、鳙的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的分析,认为鲢、鳙还有增产的潜力,还可适当增加放流量。  相似文献   

13.
使用分区围隔,梯度养殖鲢、鳙鱼的研究方法,验证阅海湖鲢、鳙鱼的实际生产潜力,结果表明:阅海湖鲢、鳙鱼产量潜力理论估算为363.83 kg/hm2。围隔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投放140 kg/hm2密度下鲢、鳙鱼生长良好,试验生产力236.5kg/hm2;综合考虑阅海湖实际水环境状况和试验局限,阅海湖平均鲢、鳙鱼产力定为280~300 kg/hm2较合适,低于理论估算量;全湖鲢、鳙最大生潜力为336~360 t;共需投放13 cm以上的鲢、鳙鱼种110万尾,投放比例鲢:鳙=1.4:1。  相似文献   

14.
根据渔获物评价鲢、鳙放养比例的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商品渔获物规格差异,直观地调整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湖泊水库中的放养比例,容易忽视鲢、鳙本身生长速度的差异以及捕捞方式和强度对鱼类正常生长的影响。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给出了根据商品渔获行组成判断鲢、鳙放养比例合理与否的方法。并在大伙房水库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大焦房水库目前鲢放养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捕捞方式不合理造成的,同时应该增加鳙的放养比例。  相似文献   

15.
草鱼、鲤、鲢、鱅和尼罗非鲫淀粉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鱼、鲤、鲢、鳙的肝胰脏和肠淀粒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6.4和6.4,6.4和6.4,7.2和6.8,7.2和6.8。草鱼、鲤和尼罗非鲫的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肠淀粉酶(P<0.025),而鲢和鳙的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明显比肠的低(P<0.05)。尼罗非鲫胃淀粉酶活性明显比肝胰脏和肠的低(P<0.005)。5种鱼的肝胰脏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草鱼、鲤>尼罗非鲫>鲢>鳙。草鱼和鲤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分别是尼罗非鲫、鲢、鳙的2.6和7倍。肠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尼罗非鲫>草鱼>鲤>鲢>鳙。尼罗非鲫肠淀粉酶活性分别为草鱼、鲤、鲢、鳙的1.11、1.72、1.93、2.41倍。草鱼和鲤肠淀粉酶活性由前肠向后肠逐渐升高,鲢、鳙和尼罗非鲫中肠淀粉酶活性略高于前肠和后肠。  相似文献   

16.
A hypothesis was formulated to explain the possible cause of water bloom occurring inLake Qiandaohu in 1998 and 1999.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with a 3-year in situ field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populations, without other measures of nutrient control, could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algal bloom in the lake successfully. This result could serve as an evidence to thesuggested hypothesis for water blooming: The drastic decline of the filter feeding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 in the lake, rather than the nutrients overloading, was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algal bloom.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we suggest a generalhypothesis to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 of algal blooming: The insufficient grazing fromthe phytoplanktivores (top-down control) to the algal reproduction from nutrientsavailable (bottom-up effect) is the radical cause of water blooming, while conventionally,it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 enrichment of nutrients. Besides, this study showedthat stocking 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 in lakes could improve water quality, whichis also contrary to the conventional opinion.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d a cost-effective and practicable approach to control water bloom for the large-sized reservoirs,especially when water blooming occurred locally. A net-enclosed aquaculture zone (NEAZ)can be established in the nutrients-exposure area of the waters and stocked with the twocarps, water bloom could be controlled and prevented.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将静水高产精养食用鱼池塘中各种规格鲢鳙日增重率与水温、贮存量、浮游动物及易消化浮游植物生物量等多种因素的关系,经微机运算分析,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以下简称回归方程),确认贮存量和水温是影响日增重率的两个重要因素。并确定鲢、鳙的最适贮存量。为定量分析高产精养池塘中诸生态因素对鱼类生长速度的影响作用和确定其作用程度(主次关系)建立了有效的现代分析方法,对研究提高池塘鱼产量及拟定科学放养和生产模式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贵阳市红枫湖鲢、鳙鱼年龄结构及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11月,对红枫湖鲢、鳙进行调查、取样分析。结果显示,红枫湖的鲢、鳙均由1~4龄组成,其中以2龄为主。鲢、鳙体长与龄径的线性函数分别为:L鲢=13.28×R+6.54、L鳙=13.94×R+6.95;鲢、鳙体长与体重拟合的幂函数公式分别为:W鲢=0.0275×L2.885、W鳙=0.0442×L2.695;鲢的体长、体重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80.60[1-e-0.1317(t+0.6899)]、Wt=8703.24[1-e-0.1317(t+0.6899)]2.885,鳙的体长、体重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96.60[1-e-0.1317(t+0.40784)]、Wt=9884.07[1-e-0.1317(t+0.40784)]2.693。  相似文献   

19.
汤河水库鲢鳙生长及其资源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汤河水库鲢鳙生长的研究,揭示了其生长的规律性,确定其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利用所得生长参数结合B-H模型,确定了汤河水库链、鳙资源的合理捕捞年龄,以及提高水库渔产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