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品质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G1、G2、G3、G4试验组,养殖密度分别为0.50、1.01、1.51、2.02kg·m~(-3)(即20、40、60、80尾·m~(-3)),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6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随养殖密度增大而下降,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幼鱼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存活率显著高于G3组和G4组(P0.05),但G1、G2组鱼体肥满度、饲料系数及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随养殖密度增加而上升,脂肪含量则呈下降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血液白蛋白、溶菌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下降趋势(P0.05),G1组显著高于G3、G4组(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升高趋势(P0.05),G1、G2组显著低于G3、G4组(P0.05);在试验条件下,养殖密度对鱼体抗氧化能力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体质量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适宜放养密度约为1.01kg·m~(-3),该结果可为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混养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适宜搭配比例,通过在刺参养殖池塘围隔中进行日本囊对虾生态混养试验,比较了不同密度搭配比例下刺参(10、15 ind./m~2,湿体质量为6.05 g±3.15 g)与日本囊对虾(0、2、4、8 ind./m~2,湿体质量为0.89 g±0.36 g)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个多月的混养试验,刺参生长状况与混养日本囊对虾的密度大小无显著相关性,混养日本囊对虾对主养品种刺参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P0.05);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主要受自身养殖密度的影响,其密度越小,存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与刺参混养的两个2 ind./m~2对虾密度组最终体质量(33.90、32.47 g),显著高于4 ind./m~2对虾密度组(25.48、25.16 g)和8 ind./m~2对虾密度组(20.29、21.63 g)(P0.05)。研究表明,综合分析产量与经济效益时,刺参搭配混养4 ind./m~2密度组的日本囊对虾经济效益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参虾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生长性能的影响,将室外网箱养殖密度设计为30(D1)、40(D2)、50(D3)、60(D4) ind/m~2,试验持续35 d,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宽体金线蛭的生长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宽体金线蛭的体质量和体长增加量随之增加,达到一定的养殖密度后,又转而下降;在养殖密度为50 ind./m~2的条件下,日增体质量最大;在养殖密度为40 ind./m~2的条件下,终末体长、日增体长和存活率最大。综合前人研究结果与生产实践来看,宜将养殖密度控制为40 ind./m~2,有助于保证宽体金线蛭虫体健康,并促进其较快地生长,结果可为网箱养殖宽体金线蛭适宜养殖密度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2龄刀鲚Coilia nasus生长的影响,选取体质量为(4.43±1.25)g的2龄刀鲚,分别按500 ind./667 m2(A 组)、1 000 ind./667 m2(B 组)和1 500 ind./667 m2(C 组)3个养殖密度进行养殖,每个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为189 d.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麻醉剂丁香酚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稚鱼耗氧率与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稚鱼经2-30 mg/L的丁香酚麻醉2 h后,耗氧率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麻醉浓度为2、4 mg/L组稚鱼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 mg/L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8-30 mg/L的5个浓度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西伯利亚鲟幼鱼经60-180 mg/L的丁香酚麻醉10 min后,各试验组间幼鱼血液中磷离子、总蛋白、总胆固醇、血糖、尿素、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幼鱼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90-180 mg/L浓度组幼鱼血液中的镁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120-180 mg/L浓度组幼鱼血液中的谷草转氨酶浓度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间白蛋白与乳酸脱氢酶浓度波动较大。以上结果初步表明,8-30 mg/L丁香酚可应用于西伯利亚鲟稚鱼的短途运输中,60-90 mg/L丁香酚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血液生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池塘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14 ~ 17℃条件下,将大规格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225.69 g±32.28 g)随机放入9个四边形水泥池(池底面积为18.23 m2)中流水饲养,分别设置5.5、8.0、11.0 kg/m3 3个放养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养殖试验共进行70 d,观察并研究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和摄食率等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密度为8.0 kg/m3的组生长效率最高;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雨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明显(P>0.05);试验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而氨氮和化学耗氧量浓度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8.0 kg/m3的放养密度更适合大规格施氏鲟幼鱼的养殖,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肌肉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三倍体幼鱼在中国东北山区的生长特性,在2个试验点同时开展试验,试验点a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森源水产良种场,幼鱼初始体质量为(2.05±0.26)g、全长为(5.83±0.16)cm,试验点b位于鸭绿江上游吉林省长白县十五道沟冷水鱼养殖场,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82±0.15)g、全长为(5.58±0.26)cm,对人工培育的虹鳟三倍体幼鱼开展了为期60 d的不同养殖密度(500、700 ind./m~2)和不同水温条件对鱼体生长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试验点a放养密度为700 ind./m~2的试验组幼鱼生长效果最佳,在60 d(210日龄)的培育过程中,全长日平均增长量为0.11 cm,全长平均特定生长率为1.24%/d,体质量日平均增长量为0.31 g,体质量平均特定生长率为3.83%/d;该组幼鱼的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为L=0.1086t-10.662,体质量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为W=0.0066e~(0.0384)~t,体质量与全长的回归曲线为W=0.0095L~(3.042)(R~2=0.9974),其中b′3,表明虹鳟三倍体幼鱼为异速生长类型且体质量生长快于全长生长。研究表明,虹鳟三倍体幼鱼能够很好地适应东北山区的环境条件,适合开展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60 d罗氏沼虾幼虾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150 ind/m3、400 ind/m3、550 ind/m3、800 ind/m3)对水质与幼虾生长特点的影响。试验发现,各密度组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和CODMn均控制在罗氏沼虾生长的适合范围之内,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不同养殖密度对幼虾生长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低密度组成活率和增长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次低密度组增长率与最高密度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最低密度组的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种密度组的罗氏沼虾幼虾体重(w)和体长(L)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幂函数方程:w=aLb(a的范围为0.013 2~0.015 1,b的范围为3.433 0~3.502 1);体长(L)和养殖天数(d)间符合线性相关:L=ad+b(a的范围为0.038 5~0.049 2,b的范围为1.801 1~1.886 1)。室内高密度养殖罗氏沼虾幼虾可据自身养殖条件,参考150~400 ind/m3选用布苗密度。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糖源对鲟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共配制5种含有不同糖源(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31.88±1.96)g的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8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成活率和日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饲料系数则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糊精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的血糖、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均为最高,其中血糖和血清胆固醇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血清甘油三酯指标则与蔗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P0.05);糊精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余各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糊精组肝糖原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葡萄糖组和小麦淀粉组(P0.05);葡萄糖组粗脂肪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更适宜作为杂交鲟幼鱼饲料糖源。  相似文献   

10.
室内罗氏沼虾幼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室内60 d罗氏沼虾幼虾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150 ind/m3、400 ind/m3、550 ind/m3、800 ind/m3)对水质与幼虾生长特点的影响。试验发现,各密度组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和CODMn均控制在罗氏沼虾生长的适合范围之内,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不同养殖密度对幼虾生长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低密度组成活率和增长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次低密度组增长率与最高密度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最低密度组的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种密度组的罗氏沼虾幼虾体重(w)和体长(L)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幂函数方程:w=aLb(a的范围为0.013 2~0.015 1,b的范围为3.433 0~3.502 1);体长(L)和养殖天数(d)间符合线性相关:L=ad+b(a的范围为0.038 5~0.049 2,b的范围为1.801 1~1.886 1)。室内高密度养殖罗氏沼虾幼虾可据自身养殖条件,参考150~400 ind/m3选用布苗密度。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arginine,Ar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干物质)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76%、2.05%、2.36%、2.64%、2.93%、3.24%和3.53%。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63±0.08)g的健康杂交鲟幼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缸30尾鱼,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1.76%精氨酸对照组相比,2.64%和2.93%精氨酸组杂交鲟前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2.93%和3.24%精氨酸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和2.93%精氨酸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各肠段中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均表现出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1.76%精氨酸组相比,2.36%、2.64%和2.93%精氨酸组前肠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2.93%精氨酸组前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2.64%、2.93%和3.24%精氨酸组中肠皱襞高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精氨酸,对提高杂交鲟幼鱼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和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物质在杂交鲟幼鱼肠道内的消化和吸收,并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3种底栖动物培养基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对池塘底质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积累量和底栖动物种类及其生物量的影响。3种培养基(底栖饵料生物、鸡粪、鸡粪与猪粪混合)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虾、蟹分别为6000、1000,8000、800,10000、300 ind./667 m2,虾放养规格为300-400尾/kg,蟹放养规格为120只/kg)按随机区组排列,共设置9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组的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低于鸡粪培养基和鸡粪与猪粪混合培养基组(P〈0.05),而底栖动物种类及总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培养基组( P〈0.05);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高密度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组底质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克氏原螯虾中、低密度组(P〈0.05),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养殖密度水平对底栖动物种类则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克氏原螯虾与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密度分别为8000、800 ind./667 m2时的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室内养殖,采用体质量为(6.26±1.68)g的岩虫进行了人工养殖方法(铺沙水槽和塑料箱)、养殖密度(50~250条/m~2)和饲料配方选择(藻粉、鱼粉和虾粉)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悬挂式养殖方法的养殖效果较好,养殖30 d后岩虫的成活率为88.6%;经过60 d的养殖,50、100条/m~2密度组岩虫的成活率为86.7%,与150、200、250条/m~2密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13~125条/m~2(705~750 g/m~2)是比较适合的岩虫室内人工养殖密度;饲料中添加动物蛋白30%~70%或投喂新鲜卤虫可以满足岩虫的生长要求。本研究结果可为岩虫的人工促熟及增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管角螺幼螺网笼吊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不同网笼养殖密度和海区网笼吊养的方法,对管角螺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0d的不同养殖密度养殖,各密度组幼螺壳高、体质量的生长均呈指数生长,除10个·笼-1密度组生长离散(SV)增加外,其他4个密度组(20,30,40,50个·笼-1)生长离散(SV)均降低;不同密度组间生长表现差异显著,20,30个·笼-1密度组的生长速度最快;生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质量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特定生长率与养殖密度存在着显著的3次项回归关系(SGR=0.8573+0.1532D-0.0051D2+0.00005D3,R2=0.9991)。海区网笼吊养结果表明:选取养殖密度为30个·笼-1,经过100d的海区吊养,管角螺壳高增加了34.7%,体质量增加了157.4%,壳高平均日增长0.18mm,体质量平均日增长0.173g,成活率为98%;网笼吊养模式适合管角螺养殖。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合适的饵料和底质,提高三角帆蚌稚蚌成活率,在水温(24±1)℃下分两个阶段测试了不同饵料和底质对三角帆蚌稚蚌的生长影响,第一阶段测试了两种底质(黄泥、黄泥加钙粉)和两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对1~30 d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了5种饵料(Nanno 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卵囊藻)对31~60 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中,投喂Nanno 36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3)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1)稚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投喂两种混合藻且以黄泥+钙粉为底质的组(A2)(P0.05),A1、A2、A3组均与投喂Shellfish diet 1800藻且以黄泥为底质的组(A4)和池塘水养殖且不投喂的组(A5)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2组稚蚌生长最快,壳长显著高于A1、A3组(P0.05),A1、A2、A3组极显著高于A4、A5组(P0.01);第二阶段中,池塘水养殖组(B5)成活率显著高于卵囊藻组(B1)、小球藻组(B2)、Nanno 3600藻组(B4)(P0.05),极显著高于四尾栅藻组(B3)(P0.01),B5组与B4组稚蚌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著高于B1、B2组(P0.05),极显著高于B3组(P0.01)。研究表明:稚蚌在1~30 d时添加藻类可提高稚蚌存活率,且以微拟球藻效果最好,底质中添加钙粉有利于稚蚌生长;稚蚌在31~60 d阶段,投喂微拟球藻更有利于稚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摄食行为、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工厂化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工厂化条件下,设60、100和140尾/m~3 3种养殖密度,养殖周期50 d,记录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摄食行为,并测定其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在摄食行为方面,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和养殖密度的增加,珍珠龙胆石斑幼鱼摄食形态基本遵循圆锥形—碗形—团形—平铺形的变化规律;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珍珠龙胆石斑鱼分布在上层摄食比例逐渐降低,对应的平均摄食比例分别为80.0%、72.0%和66.7%,其在摄食等级1所占比例也逐渐降低,分别为82.7%、73.3%和64.0%。在生长性能方面,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平均增重、日增重、饵料转化率和生长效率等4项指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饵料系数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体长、全长、增重率、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等6项指标受养殖密度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珍珠龙胆石斑鱼白细胞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各项指标,以养殖密度为100尾/m~3的效果最佳。【结论】养殖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工厂化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适宜密度为100尾/m~3,既能保障其健康生长,降低生产成本,又可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饲料类型和放养密度对体质量(136.62±5.34)g的乌鳢Channa argus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围隔养殖试验法,研究了3种放养密度(15 000、30 000、45 000 ind./hm2)和2种饲料类型(冰鲜鱼和配合饲料)对乌鳢生长性能、生物学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放养密度对乌鳢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投喂组乌鳢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冰鲜鱼投喂组(P0.05),放养密度对其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饵料类型与放养密度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脏体指数影响显著(P0.05),对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类型、放养密度对乌鳢肌肉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试验组乌鳢肌肉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除脯氨酸外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评价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肌肉蛋白质品质优于投喂冰鲜鱼的乌鳢,且以低密度养殖时最佳;脂肪酸分析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投喂冰鲜鱼(P0.05),但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低于投喂冰鲜鱼组(P0.05);投喂冰鲜鱼相对于投喂配合饲料,可提高养殖乌鳢生长性能,改善生物学性状,降低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和肥满度,对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种放养密度对乌鳢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配制饲料时可参考冰鲜鱼的营养成分,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添加量,以提升养殖乌鳢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恩诺沙星肝损伤模型,在水温(15.5±1)℃下对3组自组中草药复方的保肝作用进行了筛选比较研究,试验设5组,对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1+龄施氏鲟以每天2%体质量投喂基础饲料,对3组复方中草药组施氏鲟投喂相应中草药药饵,试验进行至第11天时,复方中草药组及模型对照组分别口灌160 mg/kg(体质量)恩诺沙星,连续10 d,空白对照组以等量双蒸水代替,口灌期间各组仍按原方式继续投喂(基础饲料或药饵),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血清中与肝损伤相关的活性物质含量及酶活性,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供试鲟血清中T-AOC能力显著下降(P0.05),T-SOD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ALT、AST活力和MDA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肝组织切片显示,器质性病变明显,肝损伤建模成功;3组复方中草药均可升高供试鲟血清中T-SOD活力、T-AOC能力,降低MDA含量和AST、ALT活力;供试鲟血清生化指标同其肝组织病理变化趋势相吻合。研究表明,3组复方中草药均能有效减轻恩诺沙星致施氏鲟肝细胞损伤,并对肝细胞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尤其复方三中草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